APP下载

职教本科试点背景下思政教师适应性提升策略探讨

2023-08-24罗春梅吕登蓉

成才之路 2023年22期
关键词:思政教师学生特点专业能力

罗春梅 吕登蓉

摘要:思政教师能否适应职教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类型特色、教育对象特征,关系着是否能培养出德技双修的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但职教本科思政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职教本科认识不足、对职教本科学生适应性不足、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要破解当前职教本科教师不适应的问题,需要契合职教本科学生特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凸显职业特色,提升思政课“温度”“深度”“效度”。

关键词:职教本科;思政教师;适应性;学生特点;专业能力;职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2-005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项目批准文号:SZQ2022019)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課的适应性问题进行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1]思政课是否适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下简称“职教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征和教育对象的需求,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而解决思政课适应性问题的关键在教师。本文就职教本科思政教师适应性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了解职教本科思政教师适应性现状并提出相应策略。

一、职教本科试点背景下思政教师适应性提升必要性

职教本科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重任,思政教师能否适应职教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类型特色、教育对象特征,增强思政课与职教本科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关系到是否能实现职教本科思政课价值引领功能,关系着是否能培养出德技双修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适应职教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迫切需要高层次、高素质技术人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区别于专科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职教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于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该具备高超的技能技艺,而且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做到德技双修、德才兼备。这对职教本科思政课提出了要求,职教本科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精神引领,而增强职教本科思政教师适应性是实现职教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2.适应职教本科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职教本科生源结构的多样化要求职教本科思政教师精准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和专业特性,因材施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提高适应性,一是聚焦职业属性,大力培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创新意识,还要着重培养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使学生成为德技双修的技术技能人才,二是聚焦本科属性,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使学生成长为具备完整知识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复杂岗位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3.适应职教本科教育类型特色

职教本科从类型来看属于“职业教育”,从层次上来看属于“本科层次”,具有“职业”和“本科”双重属性,是二者的辩证统一体。职教本科的“职业属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契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与专业内容、岗位需求融合,将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融通,将专业优秀人物、典型事迹、劳动模范等融入思政课堂,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式开展“思政大课堂”,通过专业实习、专业实践、技能竞赛强化学生思政政治素养,将职业技能的提高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合贯通。职教本科的“本科属性”要求思政课应使学生掌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要挖掘实践的深度,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职教本科试点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适应性现状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四川省17所本科学校、19所高职院校职教本科试点学校思政教师开展调查研究。对本科试点院校思政教师发放85份问卷,回收80份,对高职试点院校思政教师发放95份问卷,回收92份。调查研究发现,四川省职教本科试点背景下思政教师的适应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职教本科认识不足

大多数职教本科思政课教师来自高职思政课教师,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将职教本科思政课等同于高职思政课。调研发现,在对职教本科类型定位的认识中,只有55%的教师准确认识其定位是“技术应用型”,35%的教师选择“技能应用型”,还有10%的教师认为是“学术型和工程应用型”,表明思政教师对职教本科类型定位和属性认识不足。在对职教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查中发现,只有53%的教师准确认识到人才培养目标是“高层次技术应用及技术管理人员”,37%的教师选择“技能操作人员”,还有10%的教师选择“研究开发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表明教师对职教本科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差异认识模糊,这会导致思政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编写教案时缺乏正确目标的指引。在对职教本科人才培养过程特点的调研中,66%的教师认为职教本科人才培养过程理论与实践并重,但仍有34%的教师选择“以理论为主”和“以实践为主”,说明部分教师对职教本科人才培养过程认识不足,无法将“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有机结合。

2.教师对职教本科学生适应性存在不足

职教本科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学生知识基础、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要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和专业特性等方面精准分析学情。然而调查发现,11%的教师能精准分析学情,44%的教师经常分析学情但不全面,23%的教师偶尔做学情分析,22%的教师从不分析学情,这反映出思政教师对学情分析的重视程度不足,无法根据职教本科学生特点和需求开展教学设计。从职教本科学生的需求来看,职教本科学生认为思政课应与专业、职业结合,回应现实生活中的思想困惑,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然而调查发现,13%的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专业知识融合时润物无声,61%的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偶尔联系专业,26%的教师几乎没有联系专业,这反映出部分教师不能契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思政教学。在关于“思政课教学是否能融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企业家精神等职业精神”的调查中,只有30%的教师经常融入,47%的教师偶尔融入,23%的教师不会考虑,可见部分教师在如何结合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转化方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必然会削弱职教本科思政课的针对性。在关于“您常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多选)的调查中,76%的教师选择课内实践(课堂讨论、主题辩论、情景剧等),48%的教师选择校内实践(校史馆、专业实训基地、生命科学馆等)、43%的教师选择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32%的教师选择虚拟实践(虚拟仿真、网络讨论等),可见思政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倾向于课内和校内实践,未能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育人资源,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得到充分拓展,普遍存在资源整合不够、协调推进乏力、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3.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职教本科思政课与高职思政课相比增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门课程,对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运用理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对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转化能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理论素养方面,具有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职教本科思政教师的看家本领,也是思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在关于“您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通过理论为学生解疑释惑”的调查中发现,22%和29%的教师选择“比较符合”和“基本符合”,有38%的教师选择“不太符合”和“极不符合”,这反映职教本科思政教师的“看家本领”还需进一步强化。在教学转化能力方面,针对职教本科特殊的生源,思政教师应该结合职教本科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認知体系,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表达清楚。然而,在关于“您是否会随着教育环境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的调查中发现,只有22%的教师积极针对教育内容的特殊指向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47%的教师理念上支持教学方式方法革新,但能力有限,24%的教师认为内容为王,教学方式方法不重要,还有7%的教师没有刻意关注过,这也反映出部分思政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高。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职教本科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高层次课程,其教学成效将受制于教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然而,调查发现,只有24%的教师近三年发表论文5篇以上,31%的教师近三年发表论文3篇~5篇,41%的教师发表3篇以下,还有4%的教师未发表论文,可见教师的科研显性成果不足,这将制约思政课教学成效和教师个人成长。在社会服务方面,只有11%的教师经常参加社会服务,有89%的教师较少参加或者不参加社会服务,这反映出思政教师“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还不够,在社会宣讲、政策咨询等方面能力比较薄弱,社会影响力还不够。

三、职教本科试点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适应性提升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职教本科思政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破解职教本科思政教师适应性中存在的问题,应从思政课“温度”“深度”和“效度”三个维度入手寻找对策。

1.契合职教本科学生特点,让思政课有“温度”

职教本科学生在学习特点、认知基础、专业特性各个方面存在特殊性,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设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首先,根据职教本科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应坚持守正创新,以问题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融入社会热点、理论前沿、生活情境,紧贴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凸显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创新思维、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前有必要开展深入的学情分析,针对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特点选择教学案例和理论内容,瞄准学生的思维困惑开展教学,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其次,根据职教本科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职教本科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但在思维习惯上还具有感性认知长于理性认知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辅以互动教学、体验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等效果更佳,能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将行业导师、优秀校友、青年榜样、红色基地讲解员引入课堂,增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案例分析、情景再现、主题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提升亲和力和吸引力,通过参观校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实践研修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和报国志,通过VR云参观展览馆让学生了解历史。

2.提升思政教师专业能力,让思政课有“深度”

“打铁还需自身硬”,职教本科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转化能力、科研能力关系到思政课教学深度和铸魂育人的成效。在理论素养方面,职教本科思政教师学历和职称呈现出博士学历和高级职称占比低的特征,专业学科背景庞杂,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出身占一定比例,这样的师资结构势必导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够扎实,因此要加强职教本科思政教师的外引内培,一方面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和专业对口的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加强职教本科思政教师培训,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研修相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培训,拓宽教师理论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引导教师“走出去”深入思政实践研修基地了解历史、党情、国情、世情,深化理论认知,坚定理论信仰。在教学转化能力方面,部分教师缺乏深入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教学反思,教学转化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培训,引导思政教师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还可开展教学能力比赛,引导教师加强教学思考和教学设计,以赛促教,建立“传帮带”“老带新”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引导新老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加强教学研究,以科研反哺教学。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通过职称和考核机制激发思政教师的科研自觉,搭建科研平台,加强对思政教师的科研指导,注重构建科研团队,加强跨职称、跨年龄、跨学科的科研团队协作,提升思政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鼓励教师参与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政策咨询等社会服务活动,以社会服务带动教学和科研,提升社会影响力。

3.凸显职业教育特色,让思政课有“效度”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程”[3],这就要求职教本科思政课要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凸显职业教育特色。首先,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结合,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结合专业讲思政,找准思政课与专业的契合点,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联动,从而培养德技双修的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次,活用企业资源,适应职业教育特色教学资源。职业院校的优势在于其丰富充沛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资源,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更要在企业见习实习、名师带徒弟、岗位练兵等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因此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将思政课放在工厂、车间、企业等真实工作情景中,联合行业导师、一线岗位师傅、能工巧匠、劳动模范打造“大思政课”,让思政课“真起来”“活起来”。思政教师应加强与行业导师、一线岗位师傅、企业工作人员的深度合作,设计和开发思政课。最后,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善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优势,让思政课堂理论教学与工作岗位、社会实践有机衔接,激发学生主动把‘小课堂的理论与‘大课堂的现实结合起来,让理论在实践中‘活起来。”[4]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职教本科思政课也应适应这一特色将课堂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将思政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习、技能大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融合,联合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乡村振兴基地等打造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认知,体悟道德情感,坚定政治信仰。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光明日报,2022-04-26(01).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0-12-08)[2022-02-20].http://www. 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9/content_5548106.htm.

[4]曹群.适应性视域下职业院校“大思政课”教学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22,340(10):118-124.

Discuss on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Adapt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the Backgrou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Pilot Program

Luo Chunmei, Lv Dengrong

(Yaan Polytechnic College, Sichuan Province,Yaan 625000, China)

Abstract: Whet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can adapt to the training goals, types, and educational o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talents is related to whether they can cultivate high-level composite technical skills talents with both moral and technical skills. Howev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maladaptation, mainly manifested in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sufficient adaptability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inability to improve their major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teachers not adapting, it is necessary to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highligh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 the "temperature", "depth", and "valid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adaptability;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professionalability; 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s

猜你喜欢

思政教师学生特点专业能力
增强思政教师本领意识 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果
不同阶段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内在发展规律
技工学校学生就业指导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参与企业培训服务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