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论

2023-08-24熊紫玉

成才之路 2023年22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熊紫玉

摘要: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自强不息、锲而不舍,以仁待人、以德待人有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了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注重创新教育形式,统筹规划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整合优秀传统文化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同时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管理,并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形成正确的认知。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2-0129-04

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使人类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生活带来较为严峻的挑战。人在高效率、高竞争下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新生力量,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还存在不成熟的情况,这使得他们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为有效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減少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病率,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内容。在此背景下,各高等院校都按照相关文件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并纷纷把目光投向我国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以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出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优秀资源。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合理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更易于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为,涵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怀,帮助大学生汲取智慧力量、塑造健康人格。因此,教师应积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有效达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可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众所周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先辈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文化知识积累,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新高度。下面,笔者将可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总结如下。

1.勤奋好学,积极进取

“勤奋好学,积极进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内容。当今世界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与之相对应,知识更新的速度也非常快。新一代大学生要想在这个知识快速发展的时代不被淘汰,就要多读书、多学习,以有效充实自己的知识库,锻炼自己的心智。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关于“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典故,教师可以将其有效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大学生仔细体悟这些典故所蕴含的精神哲理,并积极从其中汲取力量,充分体会到学习的美和快乐,进而能够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学习。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更加自由自在地遨游,不但收获知识,还能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2.自强不息,锲而不舍

“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的与“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精神相关的观念及故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人要不断向前,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在艰难困苦面前也要坚持下去。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绝不要因为一点点不如意、不顺利就放弃。“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在遭遇到学习上的挫折时,只有努力坚持,以滴水之力继续前行,才可能披荆斩棘、拨云见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积极为学生引入与“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精神相关的内容,并通过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让学生发现古人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努力学习,而现在自己在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下,更应该努力学习,积极提高自我素质,以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将含有“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充满信心,永不放弃。

3.以仁待人,以德待人

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引导学生以仁待人,以德待人。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所倡导的很多经典理论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例如,“仁”这一思想观念强调人要顺应自然,积极与他人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仁爱是一种宽容的思想,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应坚持的一种态度,也是一个人实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每个人都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积极与他人构建融洽的关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从“仁”“德”等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观念出发,引导学生明确人的情感具有无私、高尚、自然等特点,且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影响的,当你抛出仁爱的橄榄枝时,有极大的可能会吸引来白鸽。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成就的基础,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内涵,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对国民的为人处世、行为规范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人民的精神食粮。对于大学生而言,它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价值。

1.增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

当今时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在压力面前,有的学生会变得迷茫、不知所措,甚至出现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前,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找到有效排解消极情绪的方法,从而帮助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2.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在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因自我认识不足,无法及时排解内心情绪,而出现焦虑、抑郁、悲愤、沮丧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经典思想引导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中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使情绪稳定下来,冷静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3.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儒家文化中有一种经典观念是“和谐”,其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普遍规律,要求人在一定程度上能调节自己的心境,达到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状态[2]。还有一种观念是“自省”,就是教会人在遇到外力时能更好地控制情绪,调节心态。教师可以将这两种经典观念有效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导大学生以“和谐”和“自省”的心态面对万事万物,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学校方面:创新教育形式,统筹优秀传统文化及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并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但相对专业课教学来说,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很少有学校能做到对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渗透。甚至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都是由大学生自行组建的,严重缺乏心理卫生相关知识的支持。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出其应有价值,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设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要求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从各个角度认识到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并做好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培养,以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就像是一朵安静的兰花,可以净化其周围的环境,也可以让其周围的植物更加芬芳,有效引导大学生向善、向美[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和多样的表达方式是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高校要在相关理论指导下,与本校师生密切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为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和积极向善、向美的生活态度打下坚实基础。

2.教师方面:创新教育理念,整合优秀传统文化及心理健康教育

(1)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师作为教育执行者,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要想充分发挥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就要积极丰富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及传统文化知识,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积极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能更好地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首先,教師应不断增加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并将其与传统正确文化知识联系到一起,以通过传统正确文化知识渗透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的是非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其次,教师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并从中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入手点,以及其与传统文化内容的结合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心态,让其在遇到不如意时能够保持理智和理性。最后,教师要努力建立一套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便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引导学生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化压力为动力,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

(2)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育的代言人,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使自身的榜样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传统文化素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及时与学生沟通。首先,教师要积极参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讲座、交流研讨会、学术沙龙等活动,以此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自身的形象,加强自我反省,待人接物要公正无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以便产生“亲其师,信其道”效应,使学生愿意接受自己的引导,遇到心理问题时愿意跟教师沟通。最后,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更多交流,倾听学生心声,为学生排忧解难,激发学生做事动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从而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并逐渐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3)在课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中,课堂是实施教育、达成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想实现通过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积极向学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更加贴切、协调、润物无声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到一起,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上充分发挥出引领作用,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与心理素质[4]。

3.家庭方面:进行教育实践,通过家庭教育实施心理健康管理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思想观念逐步成熟,但依旧离不开家人的关怀和支持。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巨大,要想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以帮助家长形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全面认识,从而在家庭环境中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营造向善、向美的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为使家长的心理健康指导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首先,教师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使家长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好表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等现代社交工具向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的科普和传统文化传输,让家长了解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子女进行积极正向心理影响的方法。其次,教师应定期向大学生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健康状态,让家长充分了解自己子女的心理情况,进而知道在与子女交往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表现,以免对大学生产生误导。最后,教师需要对大学生的父母进行指导,使他们知道在自己孩子面临挫折时,应该采用哪些经典传统故事激励孩子、帮助孩子,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有效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

4.学生方面:进行教育实践,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及心理健康教育

(1)健全舆论体系及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的工作,更是全社会都需要参与的教育工程[5]。大学生更容易被社会的大环境所影响,特别是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新思想、新观点,而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他们的思想和观念都可能产生影响。为保证这些影响的积极正向,相关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对网络信息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并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弘扬传统美德,以此让大学生对这些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自己的认识,从而多方位、立体化地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

(2)开展专栏及专题活动。开展专栏及专题活动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其可在具体事情上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6]。学校作为大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应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渗透工作,如在每个重要的节日,对与之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或对相应的历史事件进行介绍,以此提升大学生相应品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校还可组织开展一些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讲座,让学生在这些讲座中学会相关道德规范及做人做事方法,提升自省及自我约束能力,并学会维持良好心态的方法。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学生在课堂上、在社团活动中、在社会公益实践中都可以收获到新知识。学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相关的心理教育实践活动,拓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养的途径。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与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竞赛活动,并在活动中渗透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自强不息、锲而不舍,以仁待人、以德待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通过这些内容提升学生相应品质。

(4)指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建设。所有心理健康维护的基础都是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及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可通过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人文素养,让大学生有效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人格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指导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建设。第一,教师可以在孔子思想的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自主、自强、自尊”的教育,借助孔子的名言让大学生了解“自主、自强、自尊”的重要性,从而使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第二,教师可以法家的思想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保持原则,遵守法律,以维持社会的安定。第三,教师可以从道家的发展思想入手,引导大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使大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能在自然规律的指引下,不断发展和创新。第四,教师可以培养大学生博爱精神,教会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懂得关爱、宽容、互助,为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国家朝着更强大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思想道德规范和正确行为准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入手,将其所涉及的道德品德、行为规范等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使大学生具有完整的精神认知,加强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和心理健康建設,从而使大学生逐渐成为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晓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探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2,20(06):18-21.

[2]姚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3):69-71.

[3]邹文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4):64-66.

[4]高芳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6):129-131.

[5]高芳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118-120.

[6]王德信,杨晓莹,陈光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高教学刊,2021,7(12):189-192.

Discuss on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Xiong Ziyu

(Jiangxi Technical College of Manufacturing, Nanchang 330095,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ies can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diligent, studious, proactive, self-improvement, perseverance, benevolence, and morality 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hich can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withstand pressure, enhance their self-awareness, and enhanc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order to better integrat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chool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novative educational forms, coordinate and plan the educ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ental health. Teachers should innovate educational concepts, integrat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nhance the abilit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fully play their role as role models. At the same time, actively communicate with students parents to enable them to implement mental health management for students through good family education, and also guide students to engage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form correct cognition.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issues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