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陆丰皮影戏活态传承的创新研究
2023-08-24袁学丽
【摘要】陆丰皮影戏是潮州影系的活态遗存,也是海陆丰地区的珍稀剧种。其艺术特色主要包含偶型造型、唱腔音乐、皮影演出三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基于海陆丰地区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探究陆丰皮影戏活态传承的四种创新途径,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地方珍稀剧种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陆丰皮影戏;活态传承;海陆丰;珍稀剧种;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8-0091-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8.029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文旅融合视域下陆丰皮影戏活态传承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CZX21—005);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教育专项)“基于“文化自信+设计赋能”探索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GXJK61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重要指示精神,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发展、创新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充分将传统经典元素和现代科技、理念相互融合,继而达到古为今用、文化自信、继承发展等目的。
一、陆丰皮影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稀剧种
汕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截至2022年10月统计共计有9项国家级、3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s://www.ihchina.cn/)统计,汕尾的9项国家级的非遗文化名录为:陆丰皮影戏、西秦戏、正字戏、白字戏、渔歌(汕尾渔歌)、龙舞(汕尾滚地金龙)、英歌(甲子英歌)、麒麟舞、抬阁(芯子、铁枝、飘色)(河田高景)。陆丰皮影戏归属传统戏剧类别,目前陆丰皮影戏依托事业单位陆丰皮影剧团发展,在2006年申报了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之后,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一)潮州影系的活态留存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且传播地域广阔,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断转换,中国皮影戏也被分为不同的影系或流派。邓琪瑛老师在《海峡两岸潮州影系研究》一书中介绍,最早提出影戏流派概念的是学者顾颉刚,后来经过江玉祥、廉振华、秦振安等学者不断地研究与考证,最终得出“三大影系”的观点——陕西影系、滦洲影系、潮州影系。潮州影系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潮州影系的地域较广,包含浙江、广东、湖南、福建等省市;狭义潮州影系地域相对较小,但也不是特指当前的潮州市,而是包含粤东、闽南、中国台湾等地区。
一般认为潮州影系来源于陕西影系,比较有力的证明主要包含三点:第一,影偶造型与表演形式与陕西“西路皮影”较为相似;第二,均称呼皮影戏为“皮戏”;第三,均有“大戏”观,即各剧种演出时要等皮影戏先开锣击鼓之后才可以演出,表演结束时也要等皮影戏先收锣。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陕西影系逐步向南方传播、保存、创新,大约在明朝时期逐步形成了潮州影系。
南方地区的民俗活动丰富,随之相应的民间艺术也体现出多元化状态,比如彩灯、舞狮、剪纸、歌谣等,皮影戏传入南方之后,结合地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俗艺术,潮州影系呈现出较为独特的状态。其语言以不易传播的闽南方言为主,所以其流传范围大多是福佬民系所在区域,南方的艺术氛围较好,歌舞和工艺美术等民间艺术极为丰富,對影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性。据邓琪瑛考证,当前潮州影系的活态遗存仅有两支:一支是陆丰皮影戏;另一支是中国台湾影戏,这两支仅存的活态遗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二)隶属海陆丰珍稀剧种
在《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五·珍稀戏曲剧种》一书中介绍,海陆丰共计有四个珍稀剧种,分别是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陆丰皮影戏。对于这四个剧种的定位,从最初的“古老剧种”到1950年代中叶的“稀有剧种”,再到“濒危剧种”和2007年提出的“珍稀剧种”,由此可见,海陆丰地方剧种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
海陆丰珍稀剧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被称之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和粤东“璞玉”。珍稀剧种对于研究中国戏曲的进程和演变、唱腔音乐、舞台表演等方面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对研究地方的人文风情均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自2000年起文化艺术界对海陆丰珍稀剧种非常重视与关注,2005年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后来数名博士生完成了《正字戏研究》《白字戏研究》《西秦戏研究》《陆丰皮影戏研究》等博士论文,将海陆丰珍稀剧种的研究上升到重要的学术价值层面,也为后续的保护和传承奠定重要基础。
陆丰皮影戏虽然是潮州影系在中国大陆的唯一活态留存,但也隶属于海陆丰的珍稀剧种,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考证,陆丰皮影戏在表演形式、唱腔音乐、剧目等方面都和海陆丰的地方戏剧有关联,如白字戏、潮音戏等。已故陆丰皮影戏的老一辈艺人蔡娘仔曾教授过其他剧种的演员唱戏,这也从侧面说明海陆丰的四大珍稀剧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中原文化和海陆丰文化的融合体现
原中共汕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雁雄同志为《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的代序《汕尾文脉与海陆丰精神》中阐述:“汕尾文脉传承是多元的、动态的、有机的、有序的。”“开放兼容、敢为人先、崇文怀古、豪迈大气的人文特色,是汕尾时代精神的内核。”
以皮影戏为例,经专家学者考证最初起源大约是在陕西,寻常百姓通过观看这种民间艺术获得传统的伦理观念,以及对历史的一些初步认知,因此皮影戏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中原文化的底蕴。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民族融合之后,皮影戏逐渐往南方传播,直至形成三大影系。潮州影系传播到海陆丰地区之后,结合海陆丰地方文化、民俗艺术、古老剧种,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更为重要的是陆丰皮影戏植根于乡村、立足于乡土,才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从陆丰皮影戏的艺术渊源和演出形态上可以分析出,它是中原的传统文化与海陆丰的地方文化融合交互的体现,这也是海陆丰文脉的价值意义所在。
二、陆丰皮影戏的艺术特色
海陆丰的地方文化极具特色,由于地处偏远的粤东南部,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较长,且海丰地区拥有独立的水系,所以在乡土风情方面海陆丰有着自己的特色,与潮汕地区、广州地区等地不太相似。以陆丰皮影戏为例,其艺术特色也非常分明,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视觉——偶型造型的突破
1.首次创作皮影影偶的正面影身
皮影艺术随着时空的推移不仅形成了多种流派,而且也拓展了分支艺术,其中以皮影雕刻和皮影偶型制作为盛。皮影偶型和场景的制作归属为视觉造型艺术,在不同影系和流派之间有不同的视觉特色呈现。
通常影偶的制作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民间艺术有着直接关系。自然条件包含气候条件、动物皮料特性等方面,对影偶的选材和制作过程等方面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民间艺术中的刺绣、剪纸、绘画、戏剧等,对影偶的造型特征和风格有着一定的影响。
陆丰皮影戏在影偶造型方面不仅继承了传统影偶的灵活、精致等特色,同时和其他艺术相结合,首次创作了皮影影偶的正面影身。1978年由陆丰正字剧团的导演彭美英等人第一次开创了皮影戏影偶的正面影身设计,同时皮影剧团对影偶的关节的设计参照了人体的关节,使得影偶四肢灵活,操作起来更加细致生动。
2.利用布帛制作影偶的水袖
除了正面影身之外,陆丰皮影戏影偶还利用布帛材料在生角、旦角的手臂部位缝上水袖,这种影偶造型上也与其他皮影戏的影偶不同。基于正面影身的創始人来自陆丰正字戏非遗传承人彭美英,可以推测出在影偶上缝上袖子的创意,或许也和海陆丰的民间戏曲有重要关联。
海陆丰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和海洋型经济有着直接联系,劳动人民出海打鱼时靠着运气和胆识与大自然搏斗,并随之形成了渔业为主的海洋型经济。根据物质决定意识的规律,概览海陆丰的民间戏曲、音乐、美术、民俗等文化均有着细腻、精致、融合创新等艺术形态。
3.影偶与舞台美术相呼应
陆丰皮影戏的视觉造型总体而言呈现出薄透、鲜艳、灵活等特点,和视觉感较为厚重的陕西皮影戏影偶有着明显差异。由于影偶造型创新性较强、打破常规,因此在舞台美术上也同样呈现相呼应的视觉效果,比如结合剪纸、水墨、单线平涂等艺术方式,让整个皮影舞台更为和谐美观。
陆丰皮影戏在影偶造型、舞台美术方面的大胆突破,和海陆丰的文脉精神、民间艺术文化、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热爱生活的最直观的表现方式。
(二)听觉——唱腔音乐的特色
虽然皮影雕刻或偶型制作比较受到市场欢迎,并已成为重要的皮影戏衍生品,但是皮影戏的唱腔、念白、配乐等听觉元素,才是其真正的灵魂所在,皮影戏利用舞台美术和影偶来演绎剧情,才使得皮影戏有了艺术生命。从剧目和音乐唱腔的角度来说,唱潮调的中国台湾皮影、唱白字戏的陆丰皮影、唱潮剧的饶平皮影在声腔上均属于潮调系统,因此这三个皮影都归属于潮州影系。正字戏、白字戏、中国台湾皮影潮调、潮剧的唱腔按照旋律特点都可以分为重三六调、活三五调、轻三六调、反线调四类。唱腔代表着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也是不同皮影流派的本质区别。
皮影戏的唱腔具有“以声带画”的重要作用,因为皮影戏角色形象几乎都是固定的脸谱,角色的喜、怒、悲、乐等情绪视觉表达有限,此外角色的动作表达也非常有限,因此,用声音是将剧中人物或角色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的最佳体现。陆丰皮影戏唱腔音乐从正字为主转为白字为主,随后逐渐丰富并完善了白字戏的演出形态,对应了海陆丰民谚“正字母生白字仔”,由此可见,陆丰皮影戏在海陆丰珍稀剧种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桥梁和促进作用。
(三)视听综合——皮影演出的魅力
皮影戏是一门综合艺术,在电影史中通常将皮影戏视为早期视听艺术的萌芽或开端。一门艺术若要长久地流传下去,势必要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只有市场有需求,艺术形态才能留存。陆丰皮影戏早期的唱腔主要用的是正字曲牌,但是在表演过程中,和海陆丰本地的语言习惯有一定的差异,后来改为用白字演唱,并融合渔歌小调,久而久之形成陆丰皮影戏的独特演出风格。皮影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大都需要边唱边操作皮影,并要熟知流传下来的行规、仪式等。
陆丰皮影戏曾经在辉煌时刻剧目非常丰富,可以连续表演70多天不重复,比较著名的包含传统的四大连戏《高文举》《祝英台》《秦雪梅》《吕碧英》,以及《三十六计》《杜十娘》《珍珠记》等几十种传统剧目。总而言之,陆丰皮影戏是集绘画、雕刻、表演、音乐、舞台技艺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为海陆丰的民间艺术文化积累了重要的研究素材,也为海陆丰的四大珍稀剧种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三、基于文旅融合探究陆丰皮影戏活态传承的
几种途径
近10年来,关于文化和旅游方面的意见和文件屡屡出台,对文旅融合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也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精准思路,坚定了文化自信的内核。2017年1月,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2018年,在《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促进文物旅游融合发展”。2021年3月,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打造乡村文化和旅游品牌”。2021年8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基于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探讨非遗文化陆丰皮影戏的活态传承途径,坚持保护先行,注重品牌提升,加强活化利用,达到促进乡村和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同发展的目的。
(一)结合乡村振兴宣传陆丰皮影戏,拓展群众基础
从中国皮影不同流派的现状分析,皮影戏植根于百姓的生活,在过去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皮影戏的演出承载了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许多目不识丁的人民群众而言,他们能够从皮影戏或其他民间戏剧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以及朴素的乡风理念。当前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带领下,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汕尾的乡村振兴也获得了较大的肯定。以陆丰市为例,金厢镇下埔村整合红色文化,将村子的老旧房屋的墙面和红色绘画结合,打造了“艺术+乡村”的示范效果,不仅改变了村子的原来精神面貌,更是将村子打造成为乡村文旅的网红打卡地。在乡村旅游方面鼓励游客自主旅游,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拓展乡村的发展思路,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汕尾市所属的约40个村当前在村貌上取得了突破性改变,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乡村旅游促进了乡村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结合乡村振兴宣传陆丰皮影戏,不仅可以让本土村民重新喜爱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本土村民中发现先天条件非常好的皮影戏学习者,也能够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第一感知到乡村文化的魅力和伟大,并为各地的网红打卡地赋予了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陆丰皮影戏是植根于海陆丰文化,并不断创新发展的非遗文化,如果在海陆丰本地都没有群众基础和演出市场,那么陆丰皮影戏就如同树木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也失去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因此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合理规划并宣传陆丰皮影戏极为重要,无论对于构建乡村文化,还是对于陆丰皮影戏在乡村中的活态传承,均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打造陆丰皮影戏的文旅IP品牌,发挥品牌效益
塑造乡村文旅IP对于发展乡村文化和旅游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乡村的文旅资源起到了整合规划、品牌设计的助推作用。陆丰皮影戏在建国之后成立了陆丰皮影剧团,2010年9月成立了陆丰市皮影动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即为皮影剧团的全资子公司,负责对陆丰皮影戏的多方面运营以及打造陆丰传统文化品牌等工作。在陆丰市皮影动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运营下,陆丰皮影戏开发了一定数量的文创产品,也结合红色革命、禁毒等相关题材制作精品剧目,主要有《海陆丰女子粉枪队》《碧海丹心》《泪花》《共创美丽家园》《上学路上》等作品。此外,皮影动漫公司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B站、抖音、微信公众号等不同平台做推广宣传,取得了不少皮影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社会效益和口碑较好。但是从品牌设计的范畴来说,陆丰皮影戏依旧有很大的拓展开发空间,诸如下列方案:
第一,提炼陆丰皮影戏的文化精髓,并为其设计一套视觉识别设计系统,着力开发其应用系统设计。目前剧团和公司都有不同的分工,剧团主要负责钻研皮影戏的表演和精进业务,公司主要作为日常运营和推广的主体。未来剧团和公司可以继续合作并提炼出陆丰皮影戏的文化精髓,为其塑造品牌故事,并着手设计一套VI,以及开发VI中的应用设计,为文创设计的市场和定位储备基础。
第二,在陆丰市、汕尾市城区的旅游景点投放陆丰皮影戏的公共艺术作品。现在城市和乡村的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逐渐成为当地的标志,有的成为网红打卡景点,比如陆丰金厢镇洲渚村海边的周恩来同志渡海处纪念雕塑,体现出了教育意义和艺术意义。如果将陆丰皮影戏的视听元素进行规划设计,利用燈光、音响等辅助,设计以影偶为主要造型的雕塑、综合材料等公共艺术作品,对于宣传陆丰皮影戏也能起到重要的推广和科普作用。
第三,与时俱进结合元宇宙,以及充分利用虚拟现实等科学技术,做好陆丰皮影戏的数字化品牌设计与推广。数字化的设计、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交互等数字生活空间正在逐步进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若要构建陆丰皮影戏的文旅IP品牌,势必要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发展元宇宙上下游的产业效益。
(三)汕尾(海陆丰)本地学校渗入皮影美育课程,科普非遗文化
海陆丰地区的非遗文化极为丰富,9项国家级的非遗文化名录中,传统音乐1项、传统舞蹈3项、传统戏剧4项、民俗1项;30项省级的非遗文化目录中,岁时节令或民俗7项、舞蹈类6项、戏曲戏剧类5项、传统美术5项、音乐类3项、传统技艺3项、民间文学1项。从各项所占比例的数据分析,海陆丰地区的非遗文化与民间生活、乡村民俗有着重要的联系。
陆丰皮影戏的传播方式多样,除了在乡村积极宣传和重塑皮影形象,还可在校园进行美育课程渗入。事实上在陆丰市当地,皮影戏的美育教育一直未间断。2021年10月,陆丰皮影传承保护中心走进汕尾普宁华美实验学校,进行了《海陆丰女子粉枪队》展演和图片展览等活动;2021年12月,汕尾市高中美术学科老师来到皮影传承保护中心进行调研观摩活动;2022年8月,陆丰市非遗培育基地在陆丰市东海镇龙潭中学挂牌,10月在皮影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演出了剧目《美丽乡村》,同时皮影中心在龙潭中学进行巡回展演、展览等研学推广活动;2022年,陆丰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邀请了正字戏非遗传承人、陆丰皮影戏正面影身创始人彭美英,开展了《正字戏渊源与艺术特色》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后,师生接受采访时均表示受益匪浅。
陆丰市作为县级市,其教育宣传的学校有限,如果在汕尾市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本科等不同教育阶段的学校,都进行皮影美育课程或讲座、展演、工作坊的公益活动,对于皮影的活态传承工作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经过长期美育课程的渗入,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大批海陆丰当地的莘莘学子,并且可能会在其中出现皮影戏的传承人,这些学生若干年后会对家乡的全面建设起到反哺作用,为家乡未来更好地发展而投入无穷的力量。
(四)重视并鼓励创新人才参与陆丰皮影戏相关项目,提升价值意义
陆丰皮影戏在以往和很多民间艺术一样,传承的主要方式是家族传承,比如卓氏家族和蔡氏家族。此外也有师傅带外姓徒弟,主要是挑选聪明伶俐、吃苦耐劳的年轻人来学艺。新中国成立之后,拜师学艺虽然依旧存在,但是从事皮影戏事业的艺人越来越少,老一辈艺人和专家学者忧心会出现人亡艺绝的现象。
目前,陆丰皮影剧团被编为事业单位,并保留一定数量的编制,近10年来通过公开招聘也有年轻人才进入剧团,新时代的年轻人通常接受过大学教育,在文化素养、个人能力、专业创新方面的综合表现较好,为剧团的发展和陆丰皮影戏的活态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创新人才是发展产业和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2004年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在康保成教授的带领下,开始对教育部人文科学项目《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于2004年至2008年期间完成了我国影戏研究史上最大规模的田野调查,随后邓琪瑛博士完成了《光影岁华:陆丰皮影戏》《海峡两岸潮州影系研究》等学术著作。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团队基于学术理论、传承创新的角度出发,为陆丰皮影戏梳理发展历史、著书出版的同时,也对其提供了建议和意见,为陆丰皮影戏的素材收集和理论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汕尾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于2020年开始向汕尾市征集科研项目,至今已经征集了4次,汕尾市学校、机关单位以及其他单位的学者坚持立足本地,对汕尾的文化、经济、特色产业进行学术研究并踊跃申报课题,其中有多项课题的关键词是“陆丰皮影戏”“非遗文化”“戏剧戏曲”等,也为汕尾的未来发展积极献言献策。
四、陆丰皮影戏活态传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从非遗价值的角度,构建陆丰皮影戏的整体价值
根据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的概念框架,价值体系主要包含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等方面。现将陆丰皮影戏导入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体系进行逐步分析:
第一,历史价值。据考证,陆丰皮影戏于明朝万历时期由闽南漳浦县的陈天隐移居到海陆丰地区,后组建皮影戏班并逐渐在海陆丰当地发展,至今约有400余年的历史。在这400多年的岁月中,陆丰皮影戏见证了海陆丰地区的发展历程,其自身也在艰难的年代中最终存活下来,为当前的非遗文化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第二,美学价值。陆丰皮影戏作为潮州影系在大陆地区的唯一活态留存,在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上均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和创新突破。其影偶造型和舞台美术融合了南方民间艺术中的剪纸、绘画、雕刻、皮具制作等元素,其唱腔声乐上融合了潮调的正字戏、汕尾渔歌等元素,并在正字戏和白字戏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陆丰皮影戏真正做到了将南方民间的艺术、文学、文化相互融合并发展的呈现。
第三,社会经济价值。陆丰皮影戏作为非遗文化,和乡村文化有一定的重合性,以前皮影戏的演出被称之为“请戏”,通常和乡村的民俗活动相关。如果通过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文创,既可以让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创新,也可以将乡村面貌改造和提升,还能够带动汕尾乡村区域旅游,促进地域经济的收益增长,并且帮助村民就业或拓展收入,达到建设美丽乡村美好愿望的目的。
(二)从地方戏剧文化的角度,打造汕尾“四戏一歌”体系
汕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其中有5项戏剧歌舞类都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陆丰皮影戏、汕尾渔歌,也被称为是“四戏一歌”。深入分析“四戏一歌”会发现,五者是建立在海陆丰文化的基础上互相影响、交互发展,而今作为珍稀剧种也同样面临后续发展不接力、传承人有限、群众基础较弱化、资金紧缺等现实问题。
如果将“四戏一歌”作为汕尾(海陆丰)的特色非遗文化,共同打造成为乡村旅游IP品牌,并为其進行捆绑营销,合理规划其发展思路,或许是将珍稀剧种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比如在乡村旅游景点、汕尾旅游景区设立非遗文化站,在固定时间开展“四戏一歌”的现场表演,现场的表演才是让游客切实体验到地方特色的珍稀剧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也能够促进和启发文旅融合的新思路。在景点设定的特色风情街内,摆放相应的文创产品和书籍画册售卖,即便游客不购买,也通过观看的形式加深对“四戏一歌”的印象。
通过打造“四戏一歌”一系列的运营和规划,可以举办相应的艺术文化节,或是城市非遗艺术月活动,从而促进非遗文化和城市、乡村经济的共同发展。不仅能够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还能够积极宣传“四戏一歌”,使其成为汕尾市的著名IP品牌。
(三)从文化自信的角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七·工艺美术》一书描述,在汕尾市海丰县曾经出现过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或残片),因此,推断汕尾地区的人类历史至少6000年或以上的时间。千百年来,海陆丰由于依山傍海的独特地理环境,在农耕文明阶段发展相对缓慢,但同时保持了特有的传统文化,劳动人民具有淳朴、勤劳、冒险主义等特色。
通过梳理《明清海丰县志(校注本)》《明嘉靖惠州府志》(中包含海丰的内容)、《海丰县志1988—2004上下》《陆丰县志》,以及不同年份的《汕尾市城区年鉴》《汕尾年鉴》《海丰年鉴》《陆丰年鉴》等地方志,总结出汕尾在民间美术、民俗文化、工匠技艺等方面均有不俗的造诣和成绩,曾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汕尾目前提出的“善文化”也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提炼出来,对于汕尾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和重点。通过宣传并普及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人民群众传播的创新和活化,对于坚持文化自信、树立文化底蕴基石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结语
2013年在《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五·珍稀戏曲剧种》一书中前瞻性地概述: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让“传承、发展、创新、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而今已经过去了10年,陆丰皮影戏的活态传承、创新应用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和成果。
根据符号学家莫里斯的理论得出:各地的文化遗产的背后,映射出该地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通过研究陆丰皮影戏的艺术流变及发展历史、陆丰皮影戏的符号化传播的推动,将对海陆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有新的认知,也会对陆丰皮影戏的活态传承、活化利用等方面加强重视。近10年来关于遗产价值的研究热度持续不减,2022年11月,首届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学术论坛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顺利召开,学者们将各自的学术观念分享,包含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应用、海外传播、产业转化等方面的学术观点,同时,也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五)珍稀戏曲剧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2]邓琪英.光影岁华:陆丰皮影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晓鑫,彭薏菁,江海滨.陆丰皮影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邓琪英.海峡两岸潮州影系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5]杜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J].探索,2017,
(02):163-168.
[6]《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七)工艺美术[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袁学丽,女,汉族,安徽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设计艺术学专业,主要研究文创设计、视觉媒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