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流行语中“××文学”现象的语言学视角分析
2023-08-24吴蕊杏
吴蕊杏
【摘要】自2020年起,“××文学”的语言现象在互联网兴起,许多网友采用了“××文学”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与生活状态。这是一种独特的网络语体格式,作者可以根据不同“文学”的特征,创造出新的言论,满足网络交际的需求。我们对其中的三个典型案例:“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发疯文学”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试图解释产生这些语言现象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发疯文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1-01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1.036
一、引言
自从2020年兴起“凡尔赛文学”以来,“××文学”的语言现象在互联网上中层出不穷,衍生出了废话文学、发疯文学、丫头文学、咯噔文学、卑微文学、鬼打墙文学等等系列“文学”,被统称为“互联网文学”。在专门收录网络热词的小鸡词典网站上,与“××文学”相关的词条有近50个,各大媒体更是把2021年称为“互联网文学元年”。
虽然名为“文学”,但它却不是艺术作品的意思,而是与前几年所流行的以梨花体、琼瑶体等为代表的“××体”相类似的一种网络语体形式。“××文学”与以往的网络流行语不同,不再是针对某个词语、句式进行简单复制并模仿运用到不同的语境之中,也不需要使用某些固定的结构化语句和标志性词语,而是拥有着更自由、更灵活、更丰富的创作形式。
“××文学”本身是一个偏正短语,根据不同的语体色彩和表达方式,可以分成很多种类。或者说,只要是运用相似的语境,达到相近的目的所说的一类话语,都可以被归纳为某一类“文学”,造出新的短语。共通的地方是,由于“××文学”是网络流行语,每个类别都带有娱乐调侃的性质,能够满足人们个性化的互动交流需求;同时,受制于互联网使用环境,往往是非正式的。
本文将针对“××文学”中的三个典型案例: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发疯文学,从来源和用法特点方面,结合例句进行语言学视角的相关分析,同时对其流行现象进行简要分析与反思。
二、典型分析
(一)凡尔赛文学
1.来源
凡尔赛文学,简称“凡学”,是众多“文学流派”中最广为人知的,更是掀起“××文学”网络热潮的开山鼻祖,它甚至被《咬文嚼字》评选为2020年度十大流行词之一。它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小奶球”的微博网友,她留意到了有些人经常在社交平台上炫耀自己被奢侈品、名牌车、高档酒店、别墅等围绕的“贵族”生活,并且刻意描述得很低调,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于是,她就借用了从前法国真正的贵族所生活的凡尔赛宫之名,来嘲讽这一类人,凡尔赛文学的表达方式因此爆火,而此命名方式也属于是旧词新义。
2.用法特点
凡尔赛文学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經常用极其朴实无华的口吻来表达高人一等的感觉,可以就不同的话题展开炫耀。在后期的使用中,往往变成了网友们自我调侃的说话风格。其语义和感情色彩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看,其用法有三个特点。
第一,明贬暗褒,先抑后扬。说话人往往运用“虽然……但是……”的语境,看上去那种不经意的态度是在传达自己的苦恼和不开心的情绪,博取读者的同情,但当读者看到最后会发现,说话人实际上是在有目的地运用强烈的对比,表达出自己傲慢的态度。比如:
(1)哇,你们家小宇这次考了85分,真棒!我们家浩浩最近都忙着学钢琴,考试都退步了,才考95分。
在(1)中,说话人传达的语义是这样的:你们家的孩子考得好高,我们家的孩子考试退步了。当读者看到“我们家浩浩最近都忙着学钢琴,考试都退步了,才考……分”,如果不留心,就会觉得说话人的孩子考的分数不高,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正要产生共情的时候,仔细一看发现定语是“95”,才觉察原来说话人的孩子小宇的分数比对方的孩子浩浩的要高。说话人使用了状语“才”,看似很难过,其实是在炫耀自己家孩子的分数更高,这违背了语用学的谦虚准则,无法将对话进行下去。
第二,熟练运用第三人称视角。说话人会用对话之外的第三个人来描述一件事情,增加可信度,达到自我夸奖的目的。如:
(2)和闺蜜去逛街,店员居然以为我是女儿,闺蜜是我妈?太气了,现在的店员真不会看人!
在(2)中,说话人引入了“店员”这个角色,借店员的视角叙述“闺蜜像我妈”的事情,表面上在表达对店员“不会看人”的不满,为闺蜜感到不平,实际上想强调“我比闺蜜看上去要年轻得多”的语义。
第三,自问自答。由于现代人经常使用微信这一社交软件,喜欢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状态,“凡尔赛文学家”往往也会在朋友圈发表凡尔赛文学的言论之后,在评论区里自问自答,营造出很多人与他互动的场面。比如:
(3)文案:最近想出国读书了,就随便投了几个G5,藤校……虽然拿到了耶鲁的Offer,但梦校剑桥还是差些距离,要是牛剑能一起申请,牛津也挺不错了。好难过,没有拿到梦校Offer。求抱抱。
评论:谢谢大家关心。
在(3)中,说话人表示自己“没有被梦想的剑桥大学录取很伤心,希望有人安慰”,再在评论区回复“谢谢关心”,这是利用了朋友圈非好友不可见的功能,也许真的有人给他安慰,也许根本没有,但是读者并不知道这个句子是否为真值。
(二)废话文学
1.来源
废话文学来自网友对哔哩哔哩网站中,名为“那就叫王师傅吧”和“旅途船长”的两个up主(即视频上传者)的视频的评论。在他们的视频里,看起来说了一堆话,却好像什么意思也没有表达,于是网友们纷纷用“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来表示自己听了一堆废话。从此废话文学这一说话风格被广泛模仿。
2.用法特点
废话文学,顾名思义就是讲废话、无意义的话,但是语义往往又比较诙谐,没有明显的褒贬义色彩,而且这一模式易于模仿,能够满足网友的娱乐互动需求。其特点有三:
第一,表达简单重复,往往采用同义替换、语态转换等方法。废话文学虽然在说“废话”,但是其语言十分简洁,往往没有过长的句子和复杂的结构,并且后文经常重复前文的话语,或者是用同义词进行替换。比如:
(4)我曾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极度愤怒!
(5)我睡着之前还是醒着的。
(6)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却被后浪推。
在(4)中,读者看到“我曾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时,会对后文产生一个期待,到底做了什么呢?但是当“极度愤怒”再一次出现时,就会发现说话人只不过将这个短语重复了一次,其实什么也没说。同样的,(5)也没有传达别的语义,但用了“睡着之前”和“醒着”这对同义词,词语选择上产生了变化,相当于用“醒着”来解释了“睡着之前”的意义,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6)则利用了“后浪”与“前浪”的语义角色关系,把前半句的主动语态,转换成被动语态在后半句再说了一次。
第二,没有过多修辞手法。废话文学往往不会刻意地使用修辞,表达具体而直白,但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例如:
(7)當你越过了喜马拉雅山你就拥有了越过喜马拉雅山的能力。
当读者看到“越过了喜马拉雅山你就拥有了……的能力”时,可能会觉得说话人接下来要用丰富的词语和修辞,比如伟大、可比肩神明等等,来形容这样一种能力。可是说话人没有这么做,只是直白地描述了这是一种“越过喜马拉雅山的能力”。
第三,自带幽默属性。废话文学不同于正常话语的逻辑,反而能够给读者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会让读者觉得这么说话很有趣。在聊天中运用废话文学,还能够实践语用学的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起到缓解尴尬气氛、使双方谈话继续的作用。例如:
(8)这个马铃薯长得跟土豆一样。
(9)这是我爸爸,我是他儿子。
在(8)中,马铃薯与土豆明明是同一种东西,但说话人故弄玄虚地说出来它们长得一样的时候,读者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幽默成分。(9)则是“没话找话”的代表,能够用“爸爸”和“儿子”的关系来吸引听话人的注意,然后当听话人反应过来时,就会觉得说话人在试图进行对话,于是也会愿意在这一个话轮里配合说话人,比如大笑几声,然后继续对话。
(三)发疯文学
1.来源
发疯文学源于一位网友与淘宝客服的对话,因为客服态度冷淡,迟迟不为他退货,他就向客服发了这样的一段话:“谁在乎啊笑死当初说这句话的我现在半夜睡不着想到你不退款处理在乎地要命起来嚎……我心里的怨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好狠的心呐好狠的心呐。”之后,客服立刻给他处理了退款,发疯文学的表达方式也就此走红。
2.用法特点
发疯文学和前些年在网络大火的“琼瑶体”类似,即中国当代作家、编剧琼瑶的对白风格,是一种具有“无理取闹”色彩的语体形式,仿佛是在哭着喊着说话,目的是让读者满足说话人的某种需求。通过直观的文字描述,读者能够感受到说话人强烈的情绪,甚至会因此“发疯抓狂”。其特点有三:
第一,字数多,往往是一段长篇大论。这会给读者施加很大的心理压力,读者会下意识地觉得说话人的态度很认真。比如:
(10)这么多年了!还是没有看到我吗?我不值得吗?我从早上到下午从夜晚到凌晨,我一直守着手机,一直等一直等。是我做的还不够吗?一遍遍打字,一遍遍发送,就是不回我?很生气很疯狂!人心这么冰冷么?就不能点个赞么?
在(10)中,说话人为了让读者为他点赞,不是用一个简单句“能帮我点个赞吗”,而是用了排比、反问、感叹句等相结合的复句形式,用夸张的修辞详细地描述了他等待、打字、发送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等,令人信服的同时,也会让读者觉得,自己再不点赞,可能说话人就真的要“发疯”了,从而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即让读者为说话人点赞。
第二,忽视逻辑,甚至标点符号错乱。说话人的话语逻辑性不强,有“意识流”的感觉,仿佛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11)我知道我配不上发货,大家都发货了,不像我,连催的时候都小心翼翼,成了一只可笑的热场笑料,现实生活不顺人人冷眼相待,哪怕是在网上我也知道我配不上提早发货的门槛,我想为自己发声,我向冷酷的夜冰冷的墙发誓,我要加入那里,但我不行,我的上帝,我就是玉米南瓜浓汤里一粒飘摇居无定所的南瓜籽。
在(11)中,说话人把自己放到了很低的姿态,说自己“配不上发货”,实际上想要催促发货,从现实生活说到了网上,又说到了所谓的“为自己发声”,想要“加入那里”,自己像“一粒南瓜籽”,听话人其实无法推导出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整段话中间都只采用了逗号,没有其他标点符号,读者很难看出句子之间的层次性。
第三,基本都是质问的口吻,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例如:
(12)你发这些有什么目的?谁指使你的?你的动机是什么?你取得有关部门许可了吗?他们容许你发了吗?你背后是谁,发这些想做什么?你在讽刺谁?想颠覆什么?破坏什么?影射什么?
可见,(12)的每一句话都是疑问句,它们构成排比,形成强烈的气势,而且非常夸张,可能对方只是简单发表了一个言论,说话人就用了“背后”“颠覆”“影射”等媒体行业的术语,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震慑对方的效果。
三、流行原因与反思
(一)原因分析
Dawkins(1976)提出的模因论常常被用来分析网络流行语。“模因”是文化信息传播的单位,与生物学上的“基因”相类似。基因通过遗传的方式繁衍,模因则以不断地模仿与复制作为广泛传播的方式。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各大新媒体平台的用户每天都会创造很多新词新语,而年轻人出于好奇心、新鲜感和排解压力的需求等,往往喜欢使用各式各样新兴的网络流行语,为其发展推波助澜。正如崔颢(2010)所指出一样,网络流行语具有传播速度快、复制能力强的特点,本质上就是一种强势模因。“××文学”作为某一类相似的网络言语风格,传播速度极快,很容易被模仿与创造,具有娱乐、互动等语用功能,可以有效地满足大众的表达需求,所以才流行起来。
(二)反思总结
“××文学”的流行,折射出的是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况与心理需求。比如凡尔赛文学在后期使用演变过程中,逐渐变成了网友嘲弄炫富人群的手段,实际上是在调侃式回应贫富差距等社会议题;废话文学往往在用“假废话”去回应“真废话”,暗含着网友对信息爆炸的反击、对日常低效交流的反讽;发疯文学则是为网友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心理诉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这些“文学”的面具之下,年轻人可以表达出自己的个性需求与独特观点,客观上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然而,越来越多人对“××文学”的盲目跟风,可能会导致语言的低俗化,影响人的思维发展。近年来,互联网流行语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网络低龄化的趋势下,甚至有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文时也用上了非正式的网络流行语。因此,我们也需要提防“××文学”这类语言变体破坏我们的语言使用系统,警惕“离开了网络用语就不会‘好好说话了”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阿米.5张图看懂,今年爆火的互联网文学到底是啥?
[EB/OL].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5656447,2021-12-02.
[2]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葛中尉,赵家辰,肖润泽.浅析网络流行语“凡尔赛”[J].汉字文化,2021,(12):129-130.
[4]罗丹,张剑平.“凡尔赛文学”的语用学分析[J].汉字文化,2021,(16):2.
[5]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04):243-251+321.
[6]晏凯旋.2020年网络流行语语义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1):51-54.
[7]张琴.浅析网络流行语:废话文学[J].汉字文化, 2021,(23):78.
[8]周晓凤,刘鸽.网络流行语现象的语言文化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8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