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3-08-24崔家萁
崔家萁
摘要:核心素养是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且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高中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成了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本文就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培养内容、培养的意义及培养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中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更加关注体育学科的教学,其对学生健康发展起到的影响和作用不容忽视。多数高中体育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常是在体育课上进行渗透,但是学生在练习相关体育项目时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使得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流于形式化。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让核心素养更“接地气”,是一线高中体育教师需要长期探究的课题。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育精神。主要表现在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而形成坚持不懈的精神、热爱运动的精神、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规则意识和责任感等。二是运动与实践。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运动能力方面,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通过相应体育项目的锻炼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包括学生的体能状况、运动认知、战术运用及竞赛表现等运动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能力。三是健康促进。主要表现在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形成一定的健康行为和认知,从而促进健康发展。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又可以概括为六大要素:体育品格、体育情感、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因此,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也需要从这六大要素入手,来契合体育学科的育人要求。
2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
2.1提高运动能力
体育课大都在室外完成。教师在开展户外体育教学时,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提升学生运动的能力。高中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在室内学习的状态,如果不注重体育锻炼,会让学生的运动能力逐渐降低,所以在体育课上要注重将学生的运动能力重新激活。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学生的运动能力可以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教师在课堂上将专业的体育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多次练习,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运动完成情况,从而实现对运动能力的提升。
2.2形成运动习惯
培养学生运动的习惯是高中体育教学任务中又一个高级目标。运动习惯是在学生具有运动能力之后逐渐形成的,但是运动习惯属于变量,无法统一衡量。高中生运动习惯的养成除了在体育课上还应该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教师对学生的运动习惯进行评价时,往往以运用能力为参考。一般来说,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其运动习惯较好,能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锻炼。
2.3学习健康知识
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的体育技能之外,还要了解相关的健康知识,如学习哪些体育项目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损伤,以及需要怎样做才能将损伤降到最低。同时,学生还要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健康行为,如健康的饮食习惯、早睡早起的睡眠习惯等。就当下高中生的体育学习状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但是缺乏相关的健康知识,从而增加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所以需要高中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多进行健康知识的讲授。
2.4提升体育品质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学生的体育品质是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是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如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品质,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形成团队协作精神、相互帮助的意识和遵守规则的意识等,从而热爱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培养体育精神。
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3.1增强健康意识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能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增强体质之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体现体育的本质功能。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才能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学生只有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进行高质量的学习,才能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3.2提升自主锻炼意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和自主锻炼的积极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锻炼。学生自主地参与锻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熟知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拥有健康的体质。
3.3培养高素质人才
社会需要的不是单一技能型人才,而是体能过关、技术一流的高素质人才。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专业的运动技能,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为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4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4.1转变教学观念,凸显学生自主性
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顺应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让学生和教师在体育课上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促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所以,在体育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将“以生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教”与“学”的有效统一。如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更能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更愿意上体育课。
4.2拓展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
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之前,需要对学生的体能、健康状况、学习状态等进行综合评估,然后结合这些评估结果创新授课内容,拓展學生的知识范围,加深其对体育训练技能的印象,提升技能的运用能力。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在授课前还要备好课,架起知识内容与学生理解的桥梁,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切实的训练活动中,感受体育学习带来的乐趣,提升体育素养。例如,教师在讲授运动技能时,可以将传统的演示型授课方式转变为多媒体视频播放的方式进行讲授,多媒体演示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规范易懂的特点,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学习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正确、规范的要领进行训练,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以此来保证教学安全有序地进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3注重要领传授,体现专业素养
在开展高中体育课教学时,很多教师在开始体育教学之前,会根据训练内容将需要用到的体育器材带到操场上。在教学时,教师传授相应的动作,学生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缺点是一些运动细节难以体现出来,容易导致学生对动作的掌握不够规范,甚至发生运动损伤。基于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运动训练之前,要先将相关的运动注意事项详细地告知学生,如在踢球时要注意防止踝关节扭伤,如果出现扭伤的情况要学会基本的处理方法,避免出现二次伤害;在运动量过大时要注意防止肌肉痉挛等运动损伤。学生对健康知识的获取需要教师在开展具体的训练活动进行讲解,并将其贯穿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质采取不同的健康指导,及时纠正其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不正确的动作,保证学生在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的前提下,健康地运动,提升核心素养。
4.4采用科学评价,激发运动热情
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科学评价。从传统的高中体育评价机制来看,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评价手段不够科学。学生出现体育课无故旷课或者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等,体育教师采取的惩罚方式主要是跑圈、扣分等。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而且会让学生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因此,采用激励评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是比较科学的手段之一。如对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课堂满分或者鼓励性质的评语,对在一个学期内没有出现无故旷课并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适当成绩赋分奖励。这样不仅体现了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监督责任,而且保证了体育课的高效完成,促进学生的体育情感、运动习惯等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4.5完善体育设施,确保安全开展
健全的体育设施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安全訓练的基础,是高中体育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保障。首先,学校要保证有充足的体育场地。如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相应的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体育课活动空间和活动场所。其次,学校要置办充足的体育器材。如足球、篮球、跳绳等的数量能满足学生上体育课时人手一个,达到练习的要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频率,保证课外体育运动的质量。最后,还要保证运动器材及设施的安全性,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体育运动器材和设施进行保养和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更换或者维修,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4.6拓展课外活动,激发运动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特别需要丰富的课外活动来转换他们的思维,避免其陷入“死学习”的怪圈。因此,学校应多举办一些体育课外活动。例如,以社团的形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如足球社团、篮球社团、乒乓球社团、晨跑社团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想要参与的社团活动,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发挥个人特长的形式.从而激发其运动兴趣。这样不仅活跃了高中生的思维,促进其学习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也能感受到体育学科的魅力,感受体育精神。
5结语
总之,高中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成了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作为新时代的高中体育教师,要理解新课改对体育学科的要求,正确认识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及培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