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导向下中小学劳动课程表现性评价研究

2023-08-24张梦华张晓瑜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表现性评价劳动教育

张梦华 张晓瑜

摘要:劳动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载体,劳动课程中的评价环节对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达成至关重要,而将表现性评价嵌入劳动课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习得和发展相应的劳动素养。教师以表现性评价为工具,聚焦学生的劳动素养,以表现目标、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三大主体为落脚点,能够助力中小学劳动课程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素养;表现性评价

近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相继印发,全国各地各校掀起了开展劳动教育的热潮,劳动教育也因此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议话题之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不仅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而且明确规定了学生通过劳动课程的学习应习得哪些必备的劳动素养。然而,针对学生通过劳动课程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因此,笔者以表现性评价为载体,聚焦学生的劳动素养,将表现性评价嵌入劳动课程之中,探索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开发出具体的指向劳动素养的表现性评价案例,使劳动课程真正达到“教—学—评”一体化发展。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和价值

表现性评价,又称为“表现性评定”“真实性评价”,主要指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与结果作出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华东师范大学周文叶教授指出,表现性评价的基本要素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分规则三大部分,这三部分是设计和实施表现性评价的重要技术与操作规范。

表现性评价有效克服了传统课程评价的单一化和忽视学生过程性表现的弊端。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使用表现性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效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而且,表现性评价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将表现性评价嵌入劳动课程中已成为劳动教育在學生层面落地的关键方法。

二、表现性评价嵌入劳动课程的适切性

(一)素养导向:表现性评价是指向劳动素养的有效评价

新课标明确指出,“劳动课程的评价方法以表现性评价为主”,以劳动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素养导向的劳动教育不同于纯粹的脑力劳动,也区别于单一的体力劳动,是完整的劳动教育,即学生通过劳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获得体力上的实践,更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多元化劳动素养的呼唤下,不仅要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而且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劳动过程,要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然而,传统的劳动评价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生劳动结果的评价,如学生完成了多少劳动量、制作出哪些劳动产品等,忽视了劳动本身的教育性功能,从而造成学生本应通过劳动教育习得的劳动素养流于形式。而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型评价方式,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多元性的特点,能够做到持续诊断学生的劳动过程,使学生达到深度劳动,从而习得相应的劳动素养。

(二)课程解忧:表现性评价弥补了劳动教育传统评价的不足

首先,劳动课程教师以核心劳动任务统领整个劳动学习活动,再安排由浅入深的劳动子任务,体现了劳动教育的进阶性、发展性。传统的劳动评价是对劳动成果“怎么样”的评价,而对劳动教育具体过程中的“为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缺乏深层次的剖析。表现性评价不仅是对劳动成果的评价,而且对目标的制定和具体劳动任务的开展均具有诊断和调节作用,劳动课程嵌入表现性评价可以更好地实现劳动任务驱动,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改进方向。

其次,劳动教育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是具身化教育。具身化劳动课程评价的重点在于关注学生身体是否参与,身体参与的程度以及身体参与劳动所产生的表现性行为。因此,劳动教育的开展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调动学生的劳动内驱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劳动过程之中。同时,还要积极创造真实性的劳动环境,真正做到“人境合一”,使学生实现深层次的劳动体验。传统的劳动课程评价着重于关注劳动形式而忽视学生的劳动体验,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在完成劳动教育后所习得的劳动素养。而表现性评价的要素之一就是评价任务的制定,评价任务的真实性、情境性以及富有挑战性的特点能更好地驱动学生完成劳动任务,增强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劳动课程的育人效果。

最后,劳动教育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评价需要灵活性、系统性和发展性。传统的劳动教育评价对于劳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环节存在割裂现象,缺乏一体化构建,进而影响了劳动课程的育人效果。而表现性评价是进行一体化的评价,其能有效统领整个劳动课程的实施与开展,使评价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表现性评价能够有效整合复杂的劳动内容,其通过一系列任务活动的开展,能使复杂的劳动内容简单化、结构化。

(三)属性契合:表现性评价符合“教—学—评”一致性理念

有效的评价应使评价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保持紧密的关系。将表现性评价嵌入劳动课程中,不仅能够指导学生在具体劳动过程中完成进阶表现,而且将基于课程标准的劳动教育目标与劳动教育评价有效地衔接起来,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首先,表现性评价能巩固劳动教育目标的统领作用,这是因为表现性评价中评分规则的制定具有明确的、科学的导向性,参照评分规则,如果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契合评分规则的要求,那么便能充分体现出课程目标的导向作用。

其次,表现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具有动态化和多元性的特点,贯穿于劳动课程的始终,并且能够及时诊断并调节学生的劳动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劳动实践,坚持劳动课程“一体化”原则,助力教与学高质量发展。

三、表现性评价嵌入劳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确立素养导向下的劳动课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水平。学习目标既是整个学习过程的起点,也是教学实施的终点。在劳动课程中开展表现性评价,首先要确立素养导向的劳动课程学习目标,以做到劳动学习目标对整个劳动过程的引领作用。比如,通过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学生能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认识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等。教师在制定目标时既要立足于新课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也要考虑到资源、时间、空间等影响因素。同时,学习目标需体现层次性和进阶性,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真正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设计具有挑战的真实性表现任务

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内容体系的构建,劳动教育内容具有复杂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因此,要想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劳动的特点,教师需要设计出真实性的表现任务。只有明确、细化的劳动任务,才能有效落实劳动内容和劳动形式,劳动教育才不会简单地流于形式。好的表现性任务应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与目标匹配。具体来说,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要贴合学习目标,并且能够覆盖整个学习内容,难度水平在适当的区间内,任务的开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其次,具有操作性。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明白具体任务是怎么开展的,全身心地投入劳动任务之中,达到深层次劳动,获得深度劳动体验。

最后,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开放性。真实性主要指劳动任务的开展要接近真实生活,并且任务的实施要在真实情境之中,以锻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真实性问题情境的本质特征是真实性而不是真实。真实性问题情境是“为了真实”,也就是说,它必须包含真实的特征,但并不代表其必须是真实的。在开展具体的劳动任务过程中,如果模拟任务情境具有近乎真实的特点,也是可以采纳的,同时这也突出了表现性劳动任务的多元性。典型性主要指劳动任务的具体选择要有典型示范的作用。因为劳动内容体系是复杂而开放的,所以教师在制定具体的劳动任务时应根据课程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典型性任务开展,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开放性是表现性劳动任务的突出特征,即考核任务的结果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此外,开放性也表现在劳动任务的开展无固定化模式和途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

(三)制定发展激励的科学性评分规则

评分规则又称评价量规、评分细则,它包含了学生多样化的表现水平,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掌握学习目标的情况。良好的评分规则包含四个构成要素:明确的评分准则、详细的质量等级描述、灵活的评分策略和可感知的具体示例。

在劳动课程中,运用评分规则一是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劳动体验,激发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从而促进深度劳动的发生和劳动行为的不断改善;二是可以全面反馈学生的劳动表現,评分规则不仅包含具体的等级,而且有具体形象的描述性指导语。评分规则的制定要客观真实,师评环节可以帮助教师节省对学生评价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伴互评和学生自评可以帮助学生对照相应的质量等级描述给同伴和自己打分,将评分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进步目标,找到改善和提高自己的途径。

四、指向劳动素养的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根据《纲要》规定,劳动教育的三大实践领域分别是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笔者根据《纲要》的要求和具体实际情况,选取“种豆南山下”这一小学高年级劳动课程为具体案例进行设计与应用。

(一)劳动素养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以及劳动价值取向与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将“种豆南山下”劳动课程的总目标设置为:学生从选种、施肥、翻地、播种、浇水等步骤具身实践农业耕作劳动,在实际劳动锻炼中学会使用农具,了解不同种子播种方式的异同,体会农事劳作的艰辛,感悟珍惜劳动成果的真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吃苦耐劳、奋斗创新的劳动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具体包括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方面。

1.价值观念

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对其劳动价值观念的培养应居于首位。通过“种豆南山下”劳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深刻理解劳动对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在劳动实践中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砥砺奋进的劳动精神;学生能够进一步丰富精神世界,增强劳动认同感,学会与同学团结互助、合作分享,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履行义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必备品格

良好品格的塑造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通过“种豆南山下”劳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保持坚毅勇敢、自信自强、勤劳节俭、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能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珍惜劳动成果的责任意识;学生能够在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团结互助,增强社会责任感。

3.关键能力

劳动能力是保障学生顺利完成相应劳动任务的能力。通过“种豆南山下”劳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生活中必备的劳动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学生通过体验真实劳动活动,积极参与劳动实践,能够形成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表现性劳动任务

表现性评价设计要依据“证据线索”,这意味着教师需设计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事件等类型丰富的评价证据,以形成学生概念性理解的“证据集”。在劳动课程中,表现性劳动任务的设计就是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际劳动活动收集大量的证据,从而将评价目标具体化的过程。同时,评价任务的设计要基于真实情境与学生已有经验,任务要具有挑战性但不能过于复杂,能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并且与评价目标相匹配。

“种豆南山下”劳动课程的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步:分组与材料准备—熟悉基本操作—具体播种—成果交流与感悟分享。根据课程流程,表现性劳动任务具体设置为:(1)学生学习种豆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以表格或树状图的形式表现出来;(2)学生根据理论知识的学习,挑选出不同种类的适合播种的豆子,说明具体的原因;(3)学生调配播种的肥料,并计算出具体的调配比例;(4)学生进行翻地,知道不同农具的使用方法,并将安全事项牢记于心;(5)学生进行播种与浇灌,掌握播种的技巧和浇灌的要求;(6)學生进行劳动成果展示与感悟分享,可以选择小作文撰写或微视频拍摄等多种方式。

(三)劳动素养评分规则

由于劳动教育内容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学生的劳动成果表现通常是多元化的,具体的劳动表现水平也参差不一。因此,科学的评分规则可以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并参照评分规则找差距、补短板,有效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围绕劳动素养的四个核心要素(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和具体的学习目标,笔者制定了“种豆南山下”劳动课程评分规则表,如下页表1所示。

表现性评价嵌入劳动课程是极具重要性和创新性的。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分规则三大基本要素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检验具体劳动课程的实施后学生达成劳动目标的情况,并且将评价贯穿于劳动过程的始终,体现了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教育功能。教师在设计劳动课程的表现性评价时,需要聚焦学生的劳动素养高阶目标的达成,同时突出表现性评价的真实性、多元化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表现性评价所赋予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文叶.促进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19(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王笑地,殷世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及其评价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3).

[4]陈静.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的三重逻辑[J].中国考试,2021(12).

[5]李杰,任兴来.以表现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索及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7).

[6]刘徽.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设计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1(11).

[7]康翠萍,龚洪.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

[8]张向众,李永珺.真实性评价中的评分规则[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

[9]郭元勋,张华.论素养本位表现性评价设计[J].全球教育展望,2022(9).

[10]李昱蓉.嵌入式表现性评价的课堂实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5).

(责任编辑:赵昆伦)

作者简介:张梦华,温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张晓瑜,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劳动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2021年度重点课题“提高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学校课程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1NDJC019Z。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编号:3162023003017。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表现性评价劳动教育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依托“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实践探索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