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分析中历史思维的培养探究
2023-08-24陈芳
陈芳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思路指引,而高中历史教师要调整教学方向,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历史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困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史料分析,历史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在史料分析中渗透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为后续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中借助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现状展开分析,明确培养历史思维的重要性,探索史料分析中历史思维的培养策略,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分析;历史思维;培养策略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需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担,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助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渗透历史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在以往的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局限于教材,并未拓展延伸,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地理解,长此以往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史料分析是重中之重,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有限,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会进行拓展延伸,搜集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在课堂中作为知识点的辅助带领学生分析解读,在分析的同时渗透历史思维的培养,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借助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现状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而历史学科中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较多,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采用讲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背记的任务,学生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展开记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历史教师要关注到学生这一学情,借助史料分析来降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为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但是,从实践教学来看,教师所选择的史料有一定难度,在课堂应用的过程中,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会阻碍课堂教学的开展。还有部分教师在呈现史料后缺乏引导,也并未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无法独立地完成史料的分析解读,对于史料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无法为历史知识的学习提供助益,还会加剧学生的理解难度,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借助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是一门承载人文素质、联系古今的学科。学生学习历史,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不够的,不仅要求全求细,而且要求深求透,多角度审视,多层次挖掘,多形式设问,全方位分析,这样才能吃透,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学习历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能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能够摆脱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能够将德育和智育放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历史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主科之一,學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了解到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加深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够得到丰富,历史教师要在知识的讲解中渗透思维的培养,借助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并围绕史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引下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调整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颇有助益。另外,高中生身心趋于成熟,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历史思维的培养,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提升,在面对复杂的史料时学生能够沉下心认真地阅读和分析,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和技巧,在历史课堂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学生的知识面能够得到拓展[1]。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借助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路径
(一)解读历史史料,培养具体思维
高中历史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组织教学,在课堂中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联系生活实例讲解历史知识,降低历史知识的理解难度,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转化能力。在此期间,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历史史料加以引导,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其从史料中感知历史的发展,结合自身掌握的历史知识开展分析解读,借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比如: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教材(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在课堂学习中由“番荔枝”这一水果引入,向学生讲解食物名字背后隐藏着有趣的历史,带领学生探索近代以来食物交流的历史,在课件中呈现胡椒、番茄、洋葱和白菜的图片,询问学生“你知道食物名称背后的故事吗?”从中了解食物名称与历史史实的联系,接着呈现图文史料供学生观察和分析,在阅读中回答“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有哪些新特点”,在图文史料的辅助下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明确各地食物物种的长期双向交流、交融即为全球性传播和融合。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查尔斯·曼恩著《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中的选段,从中概括美洲食物物种在欧洲传播的表现;阅读李时珍《本草纲目》、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的选段,概述美洲食物物种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在史料分析中推动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2]。
(二)合理运用史料,培育深刻思维
历史史料十分丰富,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选择史料,彰显史料的优势,助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图像史料为例,学生对于生动形象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教师通过图片史料引入,带给学生视觉冲击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史料,为历史课堂教学增添一抹色彩,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为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比如: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教材(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在课堂学习中呈现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的新闻,借助图文抓住学生的眼球,询问学生:“为什么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会引起广泛关注?针对互联网中出现的不同声音你有何看法?”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由此引出“文化遗产”的概念,并设置问题:“巴黎圣母院为什么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文化遗产呢?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呢?”从传统的保护方式着手,以布达拉宫、长城为例引入相关的史料,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回答相关的问题:“蒙恬修建长城遵循着什么样的原则?长城在古代中国发挥着怎样的积极作用?”在图文史料的分析中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从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3]。
(三)借助观念冲突,发散学生思维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教师引入史料辅助教学的同时,可以制作观念冲突引起学生的关注,打破学生思维的局限,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史料的分析中,能够从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的内容,学会立足于不同角度多维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充分拓展发散学生思维。比如: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教材(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在课堂学习中借助时事引入,呈现孔子雕像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孔子及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欢迎的程度。接着以“中华文化的延续性”为题开展探究,呈现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和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的片段,并设置问题:“梁、柳二者对中国文化持怎样的相同观点?”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创作时代的不同之处,梁启超和柳诒徵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但存在一定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两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比较,结合观念的冲突培养历史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唯物史观。在此基础上组织探究“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呈现相关的史料作为辅助,引导学生将其与教材内容进行比较,概括“汉至宋”以及“近五百多年以来”这两个阶段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时期吸收外来文化的阶段性特征[4]。
(四)通过比较甄别,培养创新思维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围绕课程学习的重点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并进行筛选,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课堂中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呈现相关的史料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在比较甄别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从中牢牢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教材(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在课堂學习中呈现四幅图片,明确其为人类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四个重要载体,借助图片依次介绍学校、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并抛出问题:“学校教育是如何产生的?书籍又呈现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分别是什么?”从学校教育的发展入手带领学生分析,呈现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中的片段,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的背景及其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着手,激活学生的思维。接着围绕教材内容呈现相关的史料,让学生进行比较甄别,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及进步作用,助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其学习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5]。
(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批判思维
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过程中,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呈现史料之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受到自身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观点,而历史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比如: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教材(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在课堂学习中抛出问题作为引入,“何为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作答,明确近代与古代的贸易存在一定的差异,接着呈现地图、图表的分析,从中梳理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借助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启发学生思考,“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图表名称和出处,结合数据变化尝试推导变化的特征、原因、本质、影响等,让学生掌握分析图表的方法技巧。接着在课件中呈现赵翼《檐曝杂记》卷2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当时钟表传进中国所引起的观念变化,并鼓励学生质疑,学生会基于史料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需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带领学生深入地探究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尝试解决简单的问题,难度较高的问题由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保障,在史料阅读中发散思维,对其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颇有助益[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史料分析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借助史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丰富课程内容,作为补充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历史史料的同时,要将历史思维的培养渗透其中,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预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订应对措施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此期间,高中历史教师制造观念冲突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史料并展开分析,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史料阅读中质疑,由此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阴春英.试论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5(10):23-24.
[2]周于茹,李俊义.浅析“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2022,43(5):110-114.
[3]王雪飞.比较思维视域下高中历史解释素养培养探究:以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教学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9):63-65.
[4]宓士森.图片史料在历史课堂各环节中的应用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4):83-84.
[5]王俊华.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策略:以“戊戌变法”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21(28):81-82.
[6]张隽之.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J].南北桥,2021(16):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