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一放手孩子就躺平咋办?

2023-08-24栾川

现代家长 2023年8期
关键词:叶先生小江小童

栾川

教育专家反复提醒家长,要敢于对孩子放手,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主,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决断力,但是许多家长反映,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放手”,指的是家长让孩子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给孩子独立决策的权利,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使孩子更好地为自己负责

罗女士是一个在家里说一不二的妈妈,丈夫尚且忍气吞声,儿子小豫更是对妈妈唯命是从。但是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

进入初中以后,小豫越来越看不惯妈妈,总是忍不住反抗。要说,他的反抗也不是为了达到什么具体的目的,更像是为反抗而反抗。

比如,刚吃完饭,罗女士一边收拾碗碟一边吩咐小豫:“赶快去做作业,不许玩手机!敢玩就没收!”

小豫本来是打算去做作业的,但是听妈妈这样说,心里不爽,只答应一声:“知道了。”回到自己的房间,他窝进椅子,把脚放在书桌上,开始玩手机。

过了一会儿,罗女士收拾好厨房,看到小豫一个字也没写,大发雷霆。小豫不甘示弱,马上跳起来:“我的事不用你管!你是咱家的黑社会吗?欺负爸爸还不够,又来欺负我!”

这样的冲突多了,罗女士开始反思:“青春期逆反的男孩儿真是不好惹啊!难道是我管得太宽了?”

经教育专家指点,她尝试对小豫放手,不再命令、监督和唠叨,让小豫自己安排学习和生活。两周以后,她决定收回下放的管理权,恢复以前的强势作风:“因为这孩子不配享有自由!我一放手,他就躺平,做作业不积极,玩手机肆无忌惮。这样下去,他就毁了!”

同情罗女士的家长数不胜数。在这些家长看来,对孩子放手无异于一场冒险,而且是结局注定惨败的冒险。

其实,家长对孩子放手不是一道要与不要的选择题,而是如何放手的必答题。

所谓“放手”,指的是家长让孩子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给孩子独立决策的权利,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使孩子更好地为自己负责。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渐增强,开始摆脱家庭,不再把家长的指导当成标准答案,而是把同龄伙伴看得更加重要,也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和伙伴的建议。

如果家长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不主动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不逐渐放手,一定会导致亲子沟通出现问题,比如孩子拒绝与家长说话、拒绝合作等。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在与家长争夺自主权,逼迫家长放手。在家长看来,这是孩子无端叛逆;在孩子看来,这是家长独断专行。此时,家长主动放手是解决亲子冲突的唯一办法。

家长必须认识到,只有自己放手,孩子才能真正长大。家长越不肯对孩子放手,孩子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就越差。比如遇到不喜欢的老师就不想学这门课;身体不舒服就让家长帮忙请假;和同学闹不愉快就不想上学……所以,该放手还是要放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渐渐地对自己负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否则,他要么过度顺从,被别人当软柿子捏;要么过度反抗,成为一个叛逆的孩子。

罗女士突然放手,小豫感到不适应是正常的,出现一些自我放纵行为也可以理解,因为他此前没有享受过自由,不会自我管理。此时,罗女士不能怀疑放手的正确性,而应该针对小豫的表现,适时进行自我管理方面的教育,帮助小豫提高学习效率,合理安排作息。

小豫之所以感觉家长的放手“突然”,是因为他从小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独立性。比如,带孩子外出游玩时,可以让孩子选择去哪里玩儿,游乐场还是动物园?周末带孩子去菜市场,让孩子选择午饭吃什么,清蒸鱼还是红烧排骨?带孩子买文具也可以让孩子做主,橡皮买红色的还是绿色的……别小看这些选择,对孩子来说,这就是当家做主,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大有好处。

关注孩子的学习本来没有错,但过犹不及,一旦学习成了家长关注的焦点,孩子身上的其他事都会变得不重要,甚至不存在。但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无论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让孩子烦恼不堪

高一男生小江因为学习压力大、不善于调节情绪,出现了自闭、自虐行为,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不得不休学半年。

心理医生一再提醒小江的妈妈梁女士,小江在家休养期间,她一定要改变以前的做法,别再对小江包办代替,更不要监督他自学,要学会放手,引导他制订、执行学习计划,最终目的是讓他学会为自己负责,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增强抗压能力。

梁女士严格按照心理医生的要求,强迫自己不再关注小江的学习情况,也不再幻想他能回学校上课,只是忧心忡忡地观察着小江的一举一动。她认为这就是心理医生所说的“放手”。

不用上学,没有作业和考试,小江彻底放松了。每天晚上,他玩游戏到后半夜,早上则不起床吃早餐,一觉睡到中午,午饭后接着玩游戏。梁女士找他说话,问他感觉咋样,他有时爱搭不理地应付两句,有时则干脆不回答。

梁女士束手无策,向心理医生求助:“我该怎么办?这样放手不会有好结果。小江没心没肺地荒废青春,永远也不想回学校上课,他的前途在哪里?”

心理医生在沟通中了解到,梁女士虽然口头答应对小江放手,但所作所为有一个极易察觉的目标:让小江尽早返校上课。

比如,她买来各门功课的同步学习资料,悄悄放在小江的书桌上,虽然没说什么,意思明摆着:“你该学习了,别落下功课。”

再比如,学校每次月考,梁女士都想办法找来试卷,递到小江手上,举重若轻地说:“随便看看吧。想做就做,做好了我拿给老师批改。”

梁女士的做法可以理解,但她这样做并不能抚慰小江受伤的心,反倒让他感受到了来自家长的期待和焦虑。小江个性敏感,否则不会得抑郁症,他明白妈妈行为的潜台词,加上他听心理医生说导致自己得抑郁症的学习压力,大多来自家长,他对梁女士有深深的恨意,甚至把休学当成对梁女士的报复,所以才拒绝交流,示威似的躺平。

像梁女士这样过于关注孩子学习的家长实在太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本来没有错,但过犹不及,一旦学习成了家长关注的焦点,孩子身上的其他事都会变得不重要,甚至不存在。但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身体发育、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无论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让孩子烦恼不堪,如果家长不认同、不引导、不鼓励,孩子就会用躺平这种极端方式来报复家长。

家长对孩子真正的放手,不是忍住不說,而是充分信任孩子,用好情绪感染孩子。家长切记,人有情绪,忍是忍不住的,嘴上不说,行为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科学的应对方法是合理宣泄情绪,用科学的认知代替执念。

梁女士对小江虚假的放手,其实是她没有从心里接纳小江的行为,她还是希望小江活成她期待的样子。其实,小江不必也不可能活成梁女士希望他成为的样子,他只需要活出他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就可以了。

放手不是放任。所谓“放任”,是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不关注。典型表达是:“你做什么都行,只要别来烦我。”

叶先生是一位电影剪辑师,婚后工作繁忙,在拍摄基地一待就是两三个月,无暇照顾家庭。妻子因病去世后,他不得不笨手笨脚地操持儿子小童的日常起居。

一位教育专家告诉叶先生,因为他长期不在家,妻子对小童非常宠爱,致使小童12岁了还不敢独自乘公交车。要想扭转这样的教育失策,当务之急是选择放手,培养小童的独立性,否则他无法适应以后的寄宿生活。

叶先生依计而行,每月给小童1000元生活费,让他自己安排每天的三餐和交通。学习上的事,叶先生更是不管不问,只是每天晚上查看一下微信家长群,看有没有必须出面解决的问题。

每个月有1000元“巨款”,小童刚开始挺开心,感觉有钱太酷了。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尝到了孤立无援的苦楚:同学借他的钱不肯还,他无计可施,想找爸爸帮助,爸爸让他自己解决,反正借出的钱也不算多;参加小升初考试,同学们都有家长送考,只有小童是一个人去的;大雨瓢泼的夜里,墙壁渗水,爸爸的电话却打不通……短短半年时间,小童由妈妈的宠儿变成了爸爸的弃儿,他经常独自哭泣,最后发展到用刀片割自己的手臂。

叶先生的教育失误,在于没有搞清楚“放手”和“放任”“放弃”的区别。

所谓“放手”,是家长带着爱与关怀,关注孩子的行为,但不去随意插手,在孩子发出求助信息的时候能够及时出现并给予帮助。典型表达是:“我看到你正在努力,需要帮忙就来找我。”

所谓“放任”,是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不关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得不到回应。孩子感受到的是家长对他的冷漠和拒绝。典型表达是:“你做什么都行,只要别来烦我。”

所谓“放弃”,是家长从意识层面上否认孩子的存在,或认为孩子没有价值。典型表达是:“就当我没养你!”

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兼顾“关注”和“放手”是很困难的,要么忍住不说,用行为表达焦虑,要么当甩手掌柜,对孩子不管不顾,两者都是极端行为。

正确的放手是怎样的?让我们以孩子深夜玩手机这件事为例来示范——

看孩子玩手机到深夜,家长可以提醒:“我相信你可以控制好时间,玩累了就洗洗睡吧,免得明天早上起不来。”然后就离开孩子的房间,把信任留给孩子。

如果孩子第二天早上起床很困难,家长可以适当表达担忧,但不必大惊小怪:“我有点儿担心,现在出发去学校可能时间有点儿紧张,你打算怎么办?早餐在家吃还是带走吃?”

如果孩子再次因玩手机而晚睡,家长可以再次提醒:“咱要吸取教训啊,我希望你能有充足的时间吃早餐。”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家长把话说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孩子有切身的体验,知道怎样做对他有好处,怎样做没有好处。生活体验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真的感觉熬夜不舒服,还会影响听课质量,他会有所收敛。

如果孩子出现失控迹象,继续无节制地玩手机,说明他有可能已经对玩手机上瘾了,家长应该温和地带孩子找专业人士求助。

相反,家长不放手的做法是,发现孩子深夜玩手机就粗暴介入,没收孩子的手机,狠狠骂孩子一顿。孩子多半会奋起反抗,甚至会与家长冷战一段时间。

虚假的放手是不明着干涉,只是旁敲侧击:“某某因为玩手机成绩下滑了,他爸妈都快愁死了。”

放任的做法更不可取:“没事,咱家有两套房,你不必努力,以后你可以吃房租。”

总之,放手是一门极深的学问,需要家长深入体会,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叶先生小江小童
劝 告
歌颂伟大的新时代
顽皮小童
透明独木舟
赌一个未来
赌一个未来
不放刺
兄弟
小江和小方
孤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