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023-08-24郭倩
摘 要:当前,幼小衔接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也成了所有家长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幼儿园、家庭三者之间必须两两合作,形成科学、完整的对接方案,如此才能确保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幼儿,避免他们升入小学后出现不适应的情况,乃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文章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了幼小衔接的内涵,论述了幼小衔接现存问题,同时结合现实情况给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双向对接;幼儿园;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0-0008-03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近年来,与幼小衔接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不断出台,使幼小衔接成为社会焦点,得到了各界人士普遍关注。幼小衔接工作不仅是幼儿园要积极负责的工作,也是小学一年级教师和广大家长要面对的问题。各方主体只有互通有无形成缜密的对接方案,才能确保幼儿顺利升入小学,并夯实未来人生的发展基石。
一、幼小衔接内涵分析
幼小衔接并不是新的词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幼小衔接就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课题。到20世纪末幼小衔接工作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并作为学前重点工作来抓。下面,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幼小衔接的内涵。
第一,幼小衔接的目标。2021年4月,《意见》落地,其中指出要建立幼儿园、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换言之,幼小衔接就是为了减缓幼升小环境变化给幼儿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影响,要让幼儿拥有升入小学的幸福感,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
第二,幼小衔接的主体。《意见》明确指出,幼儿教师、家长、小学三者成为幼小衔接工作的主体。当然,教育行政部门、社区等也是幼小衔接不可忽视的力量。各方力量能否有效对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
第三,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内容。时至今日,经过不断总结,学者们一致认为,幼儿的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运动能力、社会适应力等能力和品格的培养是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
二、幼小衔接现存问题分析
(一)幼小衔接的范围没有进一步放开
在很多幼儿园中,幼小衔接单指大班幼儿,幼儿园会针对大班幼儿进行必要的教育,让幼儿认识钟表,规划休息、洗漱、睡觉、起床的时间,培养幼儿早睡早起的习惯。这种幼小衔接观念并不正确,它忽视了小班、中班教育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重要性。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大班幼儿是否具有一定的能力基础,源自他们在小班、中班时是否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如果只是将幼小衔接的精力锁定在大班阶段,就会导致幼儿园不重视小班、中班教育。
(二)幼小衔接和“去小学化”矛盾重重
目前,大部分家长选择幼儿园,首先看重的是幼儿园能否教会孩子更多能力,包括数学运算、英语口语等。家长忽视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将成绩看成唯一指标。而尊重幼儿学习规律的幼儿园,却饱受家长质疑。尤其在幼小衔接阶段,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认为应为幼小衔接披上“小学化”的外衣,此时,对于幼儿园而言,幼小衔接和“去小学化”已经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在“去小学化”
的基础上做好幼小衔接,成了诸多幼儿園需要面对的问题[2]。
(三)家长普遍被边缘化
周旌辉在《浅析幼小衔接中家长的角色重要性》中认为,家长是幼小衔接的引导者、合作者[3]。但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和小学并没有充分重视家长的作用。这一点从幼儿园幼小衔接的方案中便可以看出。一部分幼儿园在制订幼小衔接方案时就没有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只是被动地成为该方案的执行者之一。这从某一种层面也反馈出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的专业性不足,无法有效参与到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方案制订中,为方案的制订提出相应的意见。
(四)小学、幼儿园、家庭三者间存在信息孤岛
一直以来,幼儿园都是幼小衔接的主要责任人,负责沟通小学和家庭。但是在21世纪幼小衔接工作中,小学、幼儿园、家庭三者存在信息孤岛,幼小衔接工作无法充分落地。解决这一问题有赖地方政府建设幼小衔接平台,让小学、幼儿园、家庭能够在这种统一平台上实现信息沟通,有效避免三者间存在“信息孤岛”
的问题。但如何建设并维护这样的平台,成为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平台技术、管理制度、维护资金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家园共育,减缓对接坡度,走好幼小衔接的每一步
对以上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要加强家园共育,甚至还需要社区及有关部门参与进来,从宏观环境方面给予支持,包括资源支持、政策支持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扩大幼小衔接范围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种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这是源于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成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中有所映射。虽然幼儿学习能力强,但是幼儿园必须有系统的培养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可持续发展[4]。同时,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介入,对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严格要求,引领他们认识到将小班、中班教育纳入幼小衔接范畴的必要性。
首先,以教育局为代表的行政部门要组织幼儿教育工作会议,积极落实政府下达的各种文件,让所有幼儿教师、小学一年级班主任认清幼小衔接工作内容,让他们明确该工作目标、工作主体、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同时,加强考核,增设投诉渠道。不仅如此,教育局需要定期深入基层,了解公办、民办幼儿园幼小衔接情况,积极采集更多信息,让下一步工作有更好的参考。
其次,引导幼儿园形成幼小衔接规划单,要求按照小班、中班、大班三个阶段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保证幼儿能够系统地掌握生活技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纪律意识、社交能力,使每一位幼儿在升入小学之前,都有完整的品质及能力体系。做到这一点需要幼儿园园长拥有信息化管理思维,对大中小班幼儿的生理、心理及教师教学情况进行全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找到一定的规律。例如,小班幼儿一般处于3~4岁的年龄阶段,进入秩序敏感期,教师需要抓住这一特点,有效地渗透纪律意识、秩序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幼儿成为“管理员”,对其他小朋友进行监督,并通过引导让幼儿形成责任意识。4~5岁是中班幼儿的年龄阶段,此时幼儿对书面语言比较敏感,进入书面语言敏感期。教师需要积极地开展绘本教学,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通过绘本阅读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使幼儿可以将所学的书面语用于生活中。6岁即大班时期,这一阶段的幼儿处在数学思维和书写的敏感期,此时教师需要谨慎对待。
(二)有效协调幼小衔接和“去小学化”的矛盾
调节幼小衔接和“去小学化”的矛盾,重点在于扩大宣传,让家长的急功近利心理得到疏导。在一定程度上,教育管理部门需要通过新媒体平台渗透教育,让家长意识到学前阶段可以加大幼儿的体艺培养力度,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习转移到小学阶段。换言之,只有将家长错误的教育心理扳回到健康的轨道,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对接,真正做到“去小学化”。因此,只有形成这样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才会逐渐消除“小学化”存在的土壤,真正给幼儿最适合的教育。当然,幼儿园作为专业的幼儿教育机构,必须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幼儿教育,要发挥“家庭教育指导员”这一身份的作用,积极与家长沟通,与家长一同深度探讨如何“去小学化”。只有幼儿园和家长在“去小学化”方面达成一致,才会确保幼小衔接中不存在超前教育。在具体操作中,幼儿园要重视每一次家长会,要与家长讨论关于“去小学化”的内容,让家长明白为什么国家要努力贯彻“去小学化”要求,同时,
结合实例去分析幼儿提前学习了语文、数学、英语知识之后,在小学一年级会出现哪些心理。一般情况下,
提前学习的幼儿在课堂上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学过了,不用再学、再听。而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升小学的幼儿容易分散精力,对他们未来学习没有益处。
(三)家长全过程参与,提高幼小衔接质量
家长作为幼儿的监护人,自然希望全过程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只是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是专业教育人士,他们的非专业性往往会将自己推离幼儿教育责任主体,成为被边缘化者。正因为如此,《意见》明确指出,幼儿园、小学要将家长作为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三者间必须要密切交流形成长效对接机制,让家长充分参与到幼小衔接中,为幼小衔接出谋划策。从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起,家长就需要不断地与幼儿园教师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培养方案。同时,幼儿园需要积极对接小学,形成学研项目,主要讨论如何有效减轻新入学儿童的心理波动。家长在接到幼儿园、小学的邀请后,要尽可能参与讨论,或者在线倾听教师发言,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可以在家庭环境下对孩子展开相应的训练。幼儿园也要架设家长幼小衔接平台,为家长动态咨询提供帮助。这种平台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了沟通的动态化,家长不必拘泥于时间和空间,可以随时有问题随时咨询,获得来自教师的帮助,动态解决家庭教育问题,为家庭亲子教育等提供助力。家长也可以在家长群中积极请教其他家长,获得更具体的经验,为自身家庭教育提供指导。
(四)消除小学、幼儿园、家庭之间的“信息孤岛”
现象
为了保证三者之间可以两两合作,政府需要发挥“搭台”作用,为三者提供统一平台,促进幼小衔接落地。在构建这类平台时,政府可以PPP模式工程来展开具体的建设工作,这样的建设模式可以引入社会资本。PPP模式之下平台运行的维护费用由政府承担,只是以政府采购形式从第三方购买到服务项目,这样的采购成本一般较低。这能削减政府财政压力,让幼儿园、家庭、学校的三方沟通平台可以切实地建设起来,使幼小衔接工作有序开展。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小學教师在3~6岁幼儿教育方面不占优势,这往往给园校对接、家校对接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利用平台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而言十分有必要。他们凭借所学知识可以有效地观察一年级新生,发现他们出现异常反应之后,可以随时介入,避免一年级新生因心理不适应而影响上学的积极性[5]。所以,平台要经常组织一些讨论活动,引领小学一年级教师与幼儿园教师沟通和学习,这样才能让双方对幼儿园时期的幼儿和小学时期的儿童的心理都有所掌握,形成科学严谨的对接策略。当然,幼儿园教师必要时可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熟悉小学环境,这也是提高幼儿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结束语
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家庭、小学互相合作,告别过去幼儿园独当一面的历史。在“两两奔赴”的机制构建过程中,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不能独身事外,要想方设法从幼小衔接宣传、培训、监督、三方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努力为家园对接、园校对接、家校对接提供保障。小学一年级教师尤其有必要通过该类平台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等知识,为幼小衔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刘传莉.幼小双向衔接的内涵、关键要素与实现路径[J].早期教育,2022(51):7-11.
丁爱勤.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
法[J].新智慧,2022(17):94-96.
周旌辉.浅析幼小衔接中家长的角色重要性[J].当代家庭教育,2020(19):33.
王妍妍,王海波.减缓坡度,让衔接水到渠成[J].教育家,2022(3):64-66.
丰化苓,赵梦含.论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对策[J].湖北农机化,2020(6):39-40.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改专项课题“幼儿一日生活中幼小衔接策略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gzx21-04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倩(1996.2-),女,回族,福建霞浦人,任教于福建省霞浦县第一幼儿园,二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