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老年人社会隔离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3-08-24陈雨薇杨忠源何婷婷
陈雨薇,黄 峰,俞 倩,杨忠源,何婷婷,丁 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21年年底[1],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人,占总人口的18.9%。社会隔离是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威胁因素,现有研究指出,社会隔离会增加老年人发生脑卒中、睡眠质量下降、抑郁、生活质量降低等风险[2-5]。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家庭角色、社会功能等发生变化,容易出现社会参与减少、社会关系网络萎缩等状况,使其成为社会隔离的高危人群。城乡老年人的自身特点及经济社会环境具有明显差异,使其社会隔离的风险存在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上必须攻克的难题。笔者综述城乡老年人社会隔离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城乡差异化、针对性政策,降低社会隔离发生率,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积极老龄化提供有效依据。
1 社会隔离概况
1.1 社会隔离的定义 社会隔离一词最早由Berkman[6]提出,他将其定义为社会依恋和社区关系的不可逆转的丧失,是老年人老化过程的关键方面。Nicholson N R[7]将其定义为一种个人缺乏与他人的接触,社会接触的数量极少,导致缺乏满足和优质关系的客观状态。社会隔离也被定义为在个人层面上与家人或朋友缺乏关系,以及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与社会缺乏关系[8]。我国学者张硕等[9]结合我国实情,指出社会隔离是一种主动或被动地与社会脱轨的过程,由于缺乏与他人的联系和互动,社会网络缩小甚至消失,进而引发心理或生理的消极结果。
1.2 国内外城乡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率 社会隔离的发生率在国内外、城乡间均存在差异。Cudjoe等[10]利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老龄化趋势研究(NHATS)数据库,对美国7 197名65岁以上社区老人进行研究,显示社会隔离发生率为24%。Gilmour等[11]利用加拿大社区健康调查-健康老龄化数据和生命统计-死亡数据库,分析发现加拿大12%的65岁以上社区老年人感知到社会隔离。孙朵朵等[12]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30个省、150个县、450个村庄6 702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研,显示我国34.8%的老年人存在社会隔离。李雅娜等[13]对唐山市6个社区的1 52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当地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率为24.31%。李少杰等[14]对济南市1 091名社区老年人进行研究,指出济南市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率为22.5%。李少杰等[15]还对济南市881名农村老年人进行研究,发现济南市农村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率为30.9%。另外,徐霓影等[16]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对7 427名农村中老年人进行调研,发现农村中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率为28.84%。综上可见,国内外老年人社会隔离的情况都不容乐观,同时,我国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情况在城乡间存在差异,需要引起重视。
2 城乡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
2.1 人口学因素 人口学特征是老年人社会隔离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随子女迁移等。相关研究发现,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17]。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逐渐被剥脱,同时经历丧失亲友等变故增多,导致其社交网络不断缩小,最终导致社会隔离的发生。有研究发现,男性发生社会隔离的风险更高[18]。可能与男性更理性和独立,长期习惯社会关系低依赖的思维方式有关。刘成成等[19]研究发现,文化程度是老年人社会隔离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社交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关系网络更发达,同时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更强,更容易与不断发展的社会保持联系,从而降低发生社会隔离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市老年人[20],更容易暴露于这一风险因素之中。牛可可等[21]调查发现,城市“老飘族”迁移老人更容易遭遇社会隔离。随子女来到陌生城市容易感知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消息闭塞,失去对生活的主动性和掌控感,社会隔离的风险显著增加。
2.2 家庭因素 家庭是老年人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家庭关怀度、子女数量、隔代抚育都会显著影响老年人的社会隔离情况。现有研究发现,丧偶是农村老年人社会隔离的显著影响因素[22-23]。失去配偶带来的孤独感无法通过以其他亲属为基础的社会支持来克服,寡居带来的社会支持损失是无法缓解的,导致丧偶老年人更容易遭受社会隔离。韩影等[24]研究发现,家庭关怀度是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且对>80岁的高龄老年人最明显。家庭关怀度可增加老年人社会支持,有效帮助老年人应对日常生活事件和住院等特殊事件。李少杰等[14]研究发现,子女数量会影响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发生。在我国孝文化深入人心,子女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子女数量多通常可减轻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提供的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更具有可持续性,同时,子女也是老年人重要的社会关系和情感支持来源[25],子女照顾可有效增加代际交流,子女数量少者容易出现空巢的状况,难以获得足够的心理慰藉,增加社会隔离的风险。这一因素在农村更加明显,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较城市更低,子女的照顾主体地位更突出,所以应更加注意到农村子女少或无子女的老年人。有研究指出,隔代抚育是老年人社会隔离的保护因素[13]。隔代抚育可以有效避免空巢家庭的出现,增加隔代交流,照顾孙辈的活动也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增加主动社交的冲动,从而避免遭受社会隔离。
2.3 躯体因素 健康自评状况差、残疾问题数量多、口腔健康差、骨关节炎、听力情况差、慢性疾病数量多、日常活动能力低等都会明显增加老年人遭遇社会隔离的风险。李少杰等[14]研究发现,健康自评状况差会增加老年人社会隔离的风险。健康自评状况差意味着老年人未完成积极老化,对自身价值认同感不够,减少主动社交,导致社会隔离的发生。Repke等[26]研究发现,残疾问题是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危险因素。由于残疾老年人对交通和便捷设施的依赖度更高,所以农村老年人受这一影响更加明显。Koyama等[27]调查发现,口腔健康如剩余牙齿数和是否佩戴假牙会影响老年人社会隔离状况。Igarashi等[28]研究发现,听力障碍会造成严重社交障碍,从而导致社会隔离。Siviero等[29]研究提出,骨关节炎出现在髋关节、膝关节和手部的2个或3个部位,会增加社交隔离的风险,与疼痛、限制活动、预测抑郁症状有关。多项研究表明,多种慢性病共存的老年人更容易遭受社会隔离,且慢性病种类越多,风险越大[30-31]。刘成成等[19]还发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由于通常伴随多病共存的状态,社会隔离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躯体健康受损一方面会增加老年人社交活动的精力成本,抵消部分社交带来的满足感,使老年人产生社交疲惫感,主动减少社交活动,另一方面也会使老年人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降低与人交流的积极性,从而增加社会隔离的风险。
2.4 心理因素 心理状况会影响老年人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和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从而对其社会隔离状况产生影响,包括老化态度、孤独、感情水平、生活满意度、抑郁等。杜亚男等[32]研究发现,老化态度越积极的老年人社会隔离风险越低,可能与老化态度积极本身就是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良好结局有关[33]。谢颖等[17]研究发现,孤独感与社会隔离互为风险因素。王雪等[34]研究指出,感情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遭受社会隔离,与感情水平低使老年人不易调节心理状态有关。相关研究发现,生活满意度低和抑郁是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危险因素[35]。有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低、抑郁水平高的现象更加显著[36],我们应该更重视这一因素对农村老年人的影响。心理状况的好坏一方面反映了老年人是否处于安全、完善的社会支持当中,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应对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这两方面都会影响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发生。
2.5 社会经济因素 老年人的存款金额、地域、医保类型、医疗负担、交通便利程度、养老方式等都会对老年人社会隔离产生影响。Cudjoe等[10]研究发现,老年人收入和存款低是导致社会隔离的独立因素。这项指标易于识别,可帮助我们对老年人进行社会隔离风险分层,农村老年人的存款金额普遍低于城市老年人,此项风险更高,应引起重视。徐霓影等[16]调查发现,地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隔离有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率更高。范榕等[37]研究发现,医疗负担重是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危险因素,而医保类型会很大程度影响医疗负担,从而也会影响社会隔离的发生。Henning-Smith等[38]研究显示,交通便利程度对农村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明显。虽然农村老年人邻里间的交流比城市老年人更频繁,但由于交通对社交范围的限制,孤独等不良感受却与城市老年人无差异。李丹等[39]研究发现,养老机构养老会增加老年人社会隔离的风险。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因与机构外社会脱节和机构内社会关系重构困难,形成养老机构内外关系网络都十分薄弱的局面,明显增加老年人社会隔离的风险。
2.6 社会活动因素 老年人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体育活动、社会参与、互联网使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其社会隔离造成影响。De Koning等[40]研究发现,获得高水平体育活动的老年人不容易产生社会隔离,受社会隔离的不良影响也会减弱。赵迪等[41]研究显示,经常参加社会活动的老年人遭遇社会隔离的风险更小。广场舞、老年大学、公益演出等社会活动不仅可以直接扩大老年人的社交范围,还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心态,避免社会隔离的发生。倪晨旭等[42]调查发现,互联网使用可提高老年人主观适应社会、主观幸福感和健康认知能力,减少老年人社会隔离的风险。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是预防社会隔离最直接的方法,可以直接增加老年人与社会的联系,丰富其生活,保持接受社会信息的渠道,提高其自我价值感,激发老年人潜在社交网络线索,避免遭遇社会隔离。
2.7 社区环境因素 社区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托场所和获得公共福利的重要来源,会对老年人社会隔离产生显著影响。韩影等[24]研究发现,居住在3层以上楼房的城市老年人更容易遭遇社会隔离。相对应在农村地区,徐霓影等[16]发现,出行台阶数会影响农村老年人社会隔离的风险。范榕等[43]研究发现,社区文化娱乐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的重要因素,且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对社会服务类型的需求不同,社区文化娱乐服务项目对60~69岁老年人影响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对≥70岁老年人影响最大,而对>80的高龄老年人影响不明显。杜亚男等[32]研究也显示,社区是否配备有棋牌室会影响老年人社会隔离的风险。农村社区建设较城市社区有明显欠缺,较多社区服务功能待开发,不足以给农村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社区服务活动,应更加关注到农村老年人更易受这一方面的影响。
3 城乡老年人社会隔离预防及干预措施建议
3.1 对于城市老年人 ①政府:可通过宣传等方式倡导爱老敬老的社会文化,便民服务窗口开设老年人专用便利窗口,营造适老化的社会环境;老城区改造工作中可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修建无障碍通道等;积极建设百姓大舞台,鼓励老年人组织文艺汇演。②社区:可建立迁移老人档案册,登记信息并定期上门发放福利,组织活动增进其与当地社区居民的交流;组织老年人健康教育讲座,提高健康意识;成立老年人互帮互助小组,组织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定期上门探望居家失能老年人;开设流动“心理中心”,邀请心理专业人员在社区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③家庭:子女应担负起孝敬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定期上门或通过互联网技术与老人交流;选择养老机构时,应尽量选择离家近、设施较为完善、养老护理员责任制的养老机构,并常去探望。
3.2 对于农村老年人 ①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政策倾斜;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村际、乡镇间公共交通条件;全面脱贫后,可重新评估农村家庭经济水平,重新制定农村医保分级和报销比例标准,减轻较困难家庭的医疗负担。②社区:可组织空巢老年人互助团体,实现空巢也可“搭伙”生活;与县、市级医院合作为农村老年人进行义诊,开展健康宣教活动;③家庭:应协调好家庭成员分工,尽量避免老年人面对空巢局面;外地的家庭成员常打电话关心、鼓励老人。
4 小结
社会隔离是老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状况重要的威胁因素,近年来,老年人社会隔离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对此的研究更早且角度、学科交叉更多。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较多停留在相关因素和不良后果的分析,较少研究其干预手段和效果。同时,国内的研究视角大多聚焦于城市社区老年人,而较少研究关注到遭受社会隔离风险更大的农村老年人。未来可展开农村地区的调研工作,探索社会隔离的干预措施,为制订城乡老年人预防社会隔离的方案提出更可靠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