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2023-08-23许开英卢巍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23年15期
关键词:排尿功能脊髓次数

许开英,卢巍(通信作者)

江西省人民医院 (江西南昌 330006)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的继发性风险约为52.3%;NB 患者长期辅助排尿将大大增加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肾积水、膀胱癌的发病风险,同时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1-2]。目前,NB 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常见的保守治疗包括留置导尿、间歇性导尿、反射性排尿、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注射[3]、膀胱腔内灌注给药[4]、物理因子治疗等;手术治疗为有创性治疗,且需具备一定的手术指征,并不适用于普通NB 患者[5]。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无痛无创、安全可靠的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6],但rTMS对SCI 后NB 的治疗却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rTMS 治疗SCI 后NB 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3 月至2022 年6 月于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34 例不完全性SCI 后NB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编号,偶数组纳入对照组(17 例),奇数组纳入试验组(17 例)。研究过程中有3 例患者脱落,1 例(试验组)因治疗后出现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退出研究,另外2 例(试验组1 例,对照组1 例)中途自愿退出本研究。最终完成本研究的患者数量为31 例(对照组16 例,试验组1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符合SCI 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7],且评估SCI 分级为B、C、D 级;SCI 节段为胸髓段或腰髓段;临床确诊为NB,并已拔除留置导尿管。排除标准:合并意识障碍、认知障碍、颅内金属、头颅严重损伤;尿路感染或其他严重感染;合并肾炎、肾结石、重度肾积水等肾脏疾病;有利尿剂、脱水剂服用史;存在尿道梗阻、马尾或圆锥神经损伤等导致的排尿障碍;有膀胱或尿道手术史;治疗依从性差,无法遵从医嘱。脱落标准:因各种原因,无法按照原计划完成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病情加速恶化,不宜接受进一步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饮水计划、间歇性导尿、盆底肌功能训练、膀胱功能训练、物理因子治疗、针灸治疗等。(1)饮水计划:早餐饮水量约400 ml,上午10 时饮水量约200 ml,午餐饮水量约400 ml,下午4 时饮水量约200 ml,晚餐饮水量约400 ml,晚上8 时饮水量约200 ml。(2)间歇性导尿:根据患者情况选择14~16 号一次性无菌导尿管,待病情稳定后进行间歇性导尿,5次/d,根据残余尿量设定间歇性导尿次数。(3)盆底肌功能训练:进行凯格尔运动训练盆底肌,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屈髋屈膝,缓慢收缩盆底肌5 s,再放松5 s,同时配合呼吸,15 个/组,3 组/次,2 次/d。(4)膀胱功能训练:包括行为技巧、代偿性排尿、肛门牵张训练等。(5)物理因子治疗: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仪进行治疗,反馈治疗20 min/次,1 次/d。(6)针灸治疗:选择膀胱俞、三焦俞、次髎、下髎、三阴交、阴陵泉、中极、归来等穴位行针灸治疗,以疏肝健脾、固肾利尿,促进水代谢平衡。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rTMS 治疗:选用rTMS设备(武汉依瑞德公司,型号:CCY-IA),圆形线圈直径为10 cm;患者取卧位,行双侧M1 区标准模式刺激,设置频率为20 Hz,刺激时长为1 s,间歇时间为15 s,左右M1 区脉冲数各900 个,强度为80%运动阈值;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强度,1 次/d。

两组均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特征,包括24 h 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ml)、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生活满意度指数A 和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LUTS)评分。生活满意度度指数A 量表总分20 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越高。LUTS 评分包括尿频、夜尿次数、尿急、尿液不畅、尿流弱、排尿时长及残尿感7 个项目,每个项目最高5 分,总分最高35 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上述检查及康复评定均由接受过专业培训、有丰富经验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临床特征

治疗前,两组24 h 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生活满意度指数A、LUT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临床特征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临床特征比较(±s)

注:LUTS 为下尿路症状

日均单次排尿量(ml)组别 例数 24 h 排尿次数(次)尿失禁次数(次)残余尿量(ml)对照组 16 17.7±2.2 72.2±14.8 8.6±1.5 136.6±12.6试验组 15 17.2±2.1 70.1±18.4 8.5±1.6 137.5±15.5 t 0.642 0.342 0.053 -0.179 P 0.527 0.733 0.958 0.858组别 例数 最大膀胱容量(ml)生活满意度指数A(分)最大尿流率(ml/s)LUTS 评分(分)对照组 16 240.8±21.1 13.6±2.1 7.2±0.9 27.9±1.7试验组 15 244.4±19.4 14.1±2.2 7.3±0.9 28.2±1.7 t-0.493 -0.733 -0.051 -0.436 P 0.627 0.469 0.960 0.666

2.2 治疗后临床特征

治疗4 周后,试验组24 h 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生活满意度指数A、LUTS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临床特征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后临床特征比较(±s)

注:LUTS 为下尿路症状

日均单次排尿量(ml)组别 例数 24 h 排尿次数(次)尿失禁次数(次)残余尿量(ml)对照组 16 10.8±2.0 171.8±34.8 3.8±1.8 81.9±21.4试验组 15 8.0±1.6 247.5±37.4 2.5±1.4 65.2±14.9 t 4.215 -5.821 2.359 2.542 P 0.000 0.000 0.026 0.018组别 例数 最大膀胱容量(ml)LUTS 评分(分)对照组 16 319.0±31.2 19.3±2.9 9.4±1.3 22.4±2.1试验组 15 356.7±30.2 23.4±3.3 11.1±1.6 20.4±1.9 t-3.420 -3.664 -3.110 2.828 P 0.002 0.001 0.004 0.009最大尿流率(ml/s)生活满意度指数A(分)

3 讨论

SCI 是指脊髓受损导致的完全或不完全脊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8],其可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及控制下尿路的躯体神经系统协作紊乱,造成逼尿肌过度活跃或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尿潴留等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降低SCI 患者的生命质量[9]。常规NB 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不够理想[10],而rTMS 治疗作为一种、无创的治疗方法,逐渐获得临床更多关注。

rTMS 通过置于头皮的线圈电流,产生贯穿头皮、头骨和大脑皮层中间层的临时磁场,从而在大脑皮层内产生一个超过阈值(100 V/m)的电场,并激活局部神经元活动[11]。段强等[12]的研究表明,磁刺激在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同时,还能使周围神经细胞轴突兴奋,促进神经生长及突触形成。本研究使用rTMS 治疗刺激M1 区,激活突触后膜离子通道,促进神经系统进行学习、修复及功能重塑[13]。SCI 患者皮质脊髓束受损,所需的运动阈值相对较高,本研究采用高频(20 Hz)rTMS 治疗,可增强皮质脊髓兴奋性,进而影响脊髓电路活动,增强脊髓功能的可塑性[14]。

可通过排尿日记等操作简单的工具记录患者排尿次数、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15]。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试验组24 h 排尿次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表明rTMS 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SCI 后NB 患者的排尿功能,促使进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本研究通过rTMS,对皮质下区域产生远程影响,如桥脑排尿中心(向副交感神经中枢下行兴奋性投射的部位),以及在大脑排尿控制中起关键作用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16]。同时,Yao 等[17]的研究也表明,M1 区L5 层神经元的活动与排尿行为密切相关,通过激活脑桥排尿中枢协调同步信号,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和内外括约肌舒张,完成排尿。通过激活M1 区L5 神经元触发膀胱收缩并延长排尿潜伏期,进而改善患者24 h 排尿次数,提高膀胱容量,增加日均单次排尿量。TMS 可激活排尿反射中枢,还可调节皮质-肛门通路的兴奋性,催化大脑皮层代偿性反应,缓解尿失禁症状[18]。

尿流动力学检查能较及时、全面、客观地评估膀胱的储尿和排尿能力,是下尿路功能评估的金标准[1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 周后,试验组尿流动力学参数均优于对照组,表明rTMS 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SCI 后NB 患者的尿流动力学特性,增加膀胱容量,降低残余尿,改善膀胱整体机能。其原因为,膀胱功能的提升可能与皮层下区域(中导水管周围灰质区、丘脑和岛叶等)神经传导被激活有关,可自主控制排尿反射,保持有效的膀胱储尿功能和排尿功能[20]。此外,M1 区被刺激后,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道被激活,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LUTS 及LSIA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其原因为,患者膀胱及排尿功能的恢复能降低LUTS 发生率,还能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rTMS 治疗不仅能直接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还能调动患者训练的积极性,重拾生活信心。

综上所述,rTMS 治疗可改善SCI 后NB 患者排尿功能与膀胱功能,还可减轻患者LUTS,提高患者生活满意度。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对象仅限于不完全性SCI 患者,对完全性SCI 疗效并不确定,未深入研究rTMS 作用于不同刺激靶点、不同刺激参数的疗效等,这也是本研究团队后期关注的方向。

猜你喜欢

排尿功能脊髓次数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一类无界算子的二次数值域和谱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广泛子宫切除对排尿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依据“次数”求概率
35例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排尿功能训练的护理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治排尿功能障碍
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近期排尿功能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