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变革:中学美术“为人生而艺术”的主题创作探究
2023-08-23沈海泯
沈海泯
摘要 迅疾变幻的 AI 时代深刻影响并触发了教育革命。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美育课堂落地见效,苏州六中以《美术鉴赏》“时代之境·为人生而艺术”单元为例,循序渐进开展教学。以“红色美育”筑根本、“思政金课”绘华章、“科艺融合”感召新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在创作中充分呈现。以时代价值认同引导师生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构筑起全面赢得未来的美育精神谱系。
关键词 时代与变革;红色美育;思政金课;科艺融合;为人生而艺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经过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我国教育事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一是教育的发展已经从扩大规模转为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二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已经从一般的掌握知识技能转向更加注重创造性;三是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提供了颠覆传统教育方式的多种可能性,教育实施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面对时代的变革与发展的洪流,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坚定不移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同时,如何在人与智能共生的环境中,用党的初心和使命感召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艺术主题创作中充分展现成为美术教学的应有之义。
笔者以江苏省四星级艺术高中——苏州市第六中学校(以下简称“苏州六中”)的美术教学为案例,以人美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六单元“时代之境·为人生而艺术”为开篇,引导学生进行系列主题创作,用实招实干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学美术课堂落地见效。
一、红色美育:革命精神筑根本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美术创作呈现蓬勃向上、繁荣兴旺的面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和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围绕迎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艺术家们倾情投入、用心创作了大批主题性美术佳作。
苏州六中美术班学生开展了一次《美术史中的党史》主题学习活动,从美术大家们的作品中感悟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体会美术表现语言的多样性。通过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认同,学生们以史为魂,用青春亮色作画,汇聚成作品《百年》,以“红色美育”再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一)感悟·革命精神
1. 激趣导学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一曲《在太行山上》在美术班的课堂里响起。这首歌浑厚有力、气势豪迈,把师生拉回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年代。
连续数周的美术晚课上,我为学生讲述了十几幅经典艺术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其中有一则故事是“渡江精神”。
1958年,天安门广场的中央矗立起一座庄严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与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形成一个代表国家形象的、完整的、和谐的建筑群。在高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多吨的碑心石上,镌刻着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座“共和国第一碑”凝聚着革命先烈的血与魂,记录着近现代中华民族奋斗不屈的史诗,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前行。
1953年,时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刘开渠奉命赴京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是新中国第一座由国家建立的纪念碑,彰显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愿望,汇聚了一大批国内最优秀的文史专家、建筑家、艺术家、能工巧匠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既发扬民主、慎重斟酌,又统一部署,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推进,展现了新中国纪念性建筑与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
時光荏苒,2017年,我与师生共赴浙江杭州参观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拓路踏歌行”,而展览的主视觉选用的视觉创意来源正是刘开渠先生的代表作《胜利渡长江》。
2. 探究悟学
高二(4)李昀霖同学以刘开渠先生的《胜利渡长江》为拟仿创作原型,用版画语言进行创作表达(图1),最后他写下了这样的创作感悟: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依靠人民,这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背后最磅礴的力量。在作品中,我仿佛看到了72年前枪林弹雨的长江上,百万雄师身后,上万名船工赴死不惜,划桨掌舵运送战士横渡长江;上千万名群众踊跃支前,喊出“豁出性命支援解放军”的场景。我为人民军队以木帆船突破敌军军舰江防天险的恢宏场景所深深震撼,热泪盈眶。
(二)再现·百年主题
1. 激趣导学
苏州六中美术教学通过美术馆体验、田野考察、与工匠对话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创作。学生走进苏州博物馆,观摩“匠心筑梦”百年主题展。学生家长茹月峰以和田玉巧色雕刻作品《初心》,深浮雕技法使“红船”熠熠生辉。学生祖父张晓飞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主题鲜明,时代画卷徐徐展开。
回校后,我们组织学生用剪纸风格进行画面创意表达。高二(3)班陈雨昕学习借鉴了靳尚谊先生创作于1959年的油画《送别》。(图2)在解读这幅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表现长征题材的重要作品后,了解了作品以从瑞金出发开始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史实为创作背景,特别是画面背后于都百姓帮助红军连夜渡河,“8万红军集结,30万老乡守口如瓶”的故事,让陈雨昕异常感动,在创作表达中学习了靳先生多人物的构图方式,希望表达出人民军队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群众支撑的暖心场面。她说,我们画的是送别,其实也是对亲人的期盼和对胜利的期待。
学生们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和人文情怀,创作出一幅幅绚烂、壮阔的艺术图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2. 探究悟学
高一(5)班姚家怡用剪紙风格再现了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雕塑作品《新四军东进》。根据画面风格,我们生成了3D效果和钥匙环扣的衍生品。姚家怡说,新四军东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消极被动的,只有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才能更好地前进和发展。对青少年来说,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学习、成长最好的营养剂。作品拟仿创作结束后,我把他们的剪纸作品制作成钥匙扣等文创,让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让他们把党史学习牢记于心,贯穿于生活。(图3、图4)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镌刻的红色记忆。[1]育人是革命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2]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革命文化资源,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寻找革命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联结点,力求做到铭记光辉史迹、传承红色基因、铸牢文化自信和赓续革命精神。
高二美术班束欣艺、侯庸昀从校史中读到“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校学生会举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数名学生被光荣批准奔赴朝鲜前线,用实际行动实现保家卫国的誓言”的内容,进而提炼革命故事中的形象和精神内涵,创作出《抗美援朝》(图5)和《邱少云》的主题作品。
百年党史是一座精神富矿和智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苏州六中师生在党史主题艺术创作的宣讲和热议中,聚焦青年师生成长成才,从革命文化中提取典型元素、凝练艺术形象,用版画、剪纸等艺术语言创意表达革命故事。这不仅仅是理解党史的一扇窗,也是建立情感连接的一座桥。历史深处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生活的形式全面展现出来,让师生蘸一方岁月墨香,书写有理想的青春人生。(图6)
二、思政金课:五四青春绘华章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人美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六单元“时代之境”的副标题“为人生而艺术”是五四时期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一种文艺主张。倡导文学创作者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感受和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反对附庸风雅、吟风弄月;强调写实手法,反对以向壁虚构的编造手法来进行文学创作。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个人与国家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个人命运和家国命运息息相关。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们以如椽巨笔,为山河立传,为时代传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了更多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
(一)激趣导学
时势正在面向问题而变革,教育是打破僵局、实施变革的先行者。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我都会组织青年师生紧扣时政热点,进行主题演讲,并以作品谱写时代华章。我为学生写下青春序言:青春,是青年人的生命光环,于艺术青年而言,它又不止于自然生命的年轻。青春,是一种时代精神,可以延展在生命的四季之中。这里有同学的青春、老师的青春,还有院士校友们的青春,世代累积、循环。
(二)数字赋能
“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生命力来源于对生活的真情实感。2022年,我们从苏州100多位教师的抗疫故事中,感受到老师隔着屏幕对学生的关爱:空荡荡的教室,老师一如往昔,慷慨激昂、奋笔疾书,骨折受伤却依旧坚守课堂。我们想把这份关爱更好地传递出来,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背后始终都有尽职尽责的老师在坚守,于是我们创作了主题作品《苏州教师抗疫图鉴》(图7)。考虑到手机屏幕的观看方式,同时也使画面风格和谐统一,我们尝试用数字绘画形式绘成长卷。老师就是分镜师,从典型故事中,提炼组合、修改文案、设计分镜。六位同学真正做了一回插画师,每位同学绘制两组主题插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三)探究悟学
高二(5)班徐懿婷同学以抗疫组画的形式向奋战在抗疫前线的白衣战士和各行业最美“逆行者”表达崇高的敬意,以最诚挚的情感宣誓着青少年学生应有的“爱与责任”的使命担当,她书写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少年战疫说”。青年学生从课堂里、书本中走出来,面对病痛与生死,感悟真情与珍惜。疫情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命中的人生大课,国家、社会、家庭和他人都成为老师,帮助我们重新认知生命,从而倍加珍惜。
苏州六中从艺术高校“铸金炼课”中开展深度学习,感悟艺术家用时代的激情碰撞出艺术的灵感火花,从峥嵘岁月一路走来,正驶向流光溢彩的未来。我们开启全方位思政教育大讨论,践行新时代特色高中育人新使命,从“红色美育”到“思政金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三、科艺融合:时代感召新使命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组织新高一美术班进行俱乐部主题共研,以数字绘画形式,在“艺术和科学”的无定性语境中找到可供选择的创新育人方向。通过印象画派与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毕加索立体主义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彭罗斯三角“最纯粹形式的不可能”到埃舍尔的混维互悖空间……从物理到数学再到艺术,美术生们在感悟“科学的真”的同时,亦在创作表达“艺术之美”,“创新”是两者共有的特质。
数字赋能的新时代中学美育创新正凝聚全球智慧,它以人为本,以想象力建构新方式,强调人机互动的深度学习,以顶层设计策略整合人类社会网络,被赋予了更多期待。
(一)激趣导学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2300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用长诗《天问》向天地自然发问,对自然和宇宙强烈的探索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不朽特质。今天,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承载着我们的好奇与向往奔向天际,探寻未知领域。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天问探火、嫦娥奔月、天舟载梦、北斗巡天……天上宫阙已不再是神话猜想,而是真正的中国空间站。我们从中国航天精神中获取无尽的力量。“神舟十四”与“神舟十五”太空会师、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问天”少年们用稚嫩画笔为心中英雄画像(图8、图9)。在感悟新时代这十年中日新月异的空间技术时,我引导学生从对太空到对人类生命起源进行探究,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探究悟学
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如将这漫长的历程浓缩成一天24小时,人类是何时诞生的呢?我们把每小时约合18750万年,那每秒钟就是5.2万年。也就是说,直到晚上23点59分40秒,人类才在地球上诞生。人,这一充满奇迹的生命,作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命形态,却也是最年轻、资历最浅的居民。浩瀚无垠的宇宙中,百年人生意义何在?
哲学家认为,宇宙的诞生就是奇迹,还创造出人类这样的高等生命,以反思宇宙,这便是哲学的根源所在。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天生具备一种寻找生命意义的内在动力。相信生活有意义,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意义的时候,就能够体验到对生活的掌控感。生命意义何为,全由你自己来选择。
有作家说,生命的意义就是使自己每天都有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对世界有些贡献。
共产党人说,青春的秘密,乃至生命的意义,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中——奋斗!当我们震撼于浩瀚壮美的宇宙图景一时,探索追寻的步伐却永不停歇。
2022年,适逢苏州六中艺术教育30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教育指明了前行方向,将多姿多彩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主题创作与科技迭代交织在一起,并将这种想象与精神的寄托化作艺术构想的澎湃动力,在伟大新时代迎来内容、形式、功能等多重范畴的又一次美学复兴,科艺并进,突破并再建艺术教育新坐标。
注释:
[1]李维意.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本质内涵、精神价值和自觉弘扬[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06):8-16.
[2]李永春,饶赟.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01):11-16.
参考文献:
[1]罗建文,杨希双.党的二十大报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J/OL].湖南師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01):11-15[2023-03-02].
[2]周伟.美术鉴赏教学参考用书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3]李萍.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N].中国教育报.2022-12-21.
[4]马锋辉.聚力美术精品创作 丰富人民精神生活[N].人民日报.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