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2023-08-23羊英亮

考试周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能力

摘 要:在人才竞争的背景下,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目前有的教师还停留在只传授知识、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化学教师要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质疑等,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能力;人才竞争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1-0145-04

一、 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各地方政府都想尽办法来吸引各类创新型人才,按照国家领导人“海南要坚持五湖四海广揽人才”的重要指示,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推进海南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目前创新型人才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

教育部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教育的考查目标包含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这四个部分。这要求在课堂中应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满足“双新”背景下创新型人才选拔的需求。

二、 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通过简单的知识传授和积累就可以形成,必须有组织有目的的训练,并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才能形成,教学的主阵地在于课堂,这就要求化学教师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做到精准定位,有目的地设计、渗透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做到精准定位

教材的编写是有依据的,对知识结构的分布及各单元编排顺序,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每一个单元主题都是相互融合的,反映一种基本观念或体现化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例如:人教版新教材把分类思想放在第一节,引导学生学会用分类思想去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引导学生面对陌生问题或有关反应时,学会如何去获取有用的信息,利用已有知识与规律推导、预测、探索及验证。所以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及课程标准,明确每一阶段重点,引领学生学习和关注相关知识和技能,渗透相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学更有针对性。

(二)了解学生知识结构与认知规律,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要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与认知规律,根据学生认识的发展性和阶段性,组织和呈现不同的知识。例如:对原电池的教学,要求高一学生主要了解简单的锌-铜-稀硫酸电池,要求高二学生掌握双液-电池、燃料电池,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不同环境下发生的电极反应。高三要学会利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知识去分析新型电池,这符合学生思维的进阶。图1为教学的认知进阶:

(三)教学要循序渐进,逐渐渗透

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在学校,而学校培养的途径来源于课堂,所以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营造创新环境,鼓励学生质疑,大胆猜想,强化创新意识。

1. 实验探究,营造创新环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诸多的结论是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得出的,新高考改革后,新教材的编写的最大特点是增加了实验探究内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组成与结构、预测可能具有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反应,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不断的驗证中发现问题,设计改进计划,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教学片段一:菠菜中铁元素测定

实验1:用“硝酸+KSCN”检验菠菜中铁元素

实验步骤:

(1)取约30g菠菜,用蒸馏水清洗干净,晾干后剪碎。

(2)将菠菜转移至研钵中研碎,转移至烧杯。

(3)加入20mL蒸馏水溶解后过滤。

(4)分别取2mL滤液于2支试管中(编号 1,2)。

(5)分别加入1mL蒸馏水和稀硝酸后振荡试管;结果如图2所示:1号试管无明显现象,2号试管变黄褐色。

实验1用水溶解后过滤,再加硝酸,硝酸会将菠菜中的叶绿素破坏,变为黄褐色干扰下阶段的实验。有学生提出想办法排除黄褐色的干扰,设计了实验2。

实验2:用“硝酸+KSCN”检验菠菜中铁元素

实验步骤:

(1)取约30g菠菜,用蒸馏水清洗干净,晾干后剪碎。

(2)将菠菜转移至研钵中,加入20mL硝酸,研磨至固体呈现绿褐色后过滤。

(3)分别取1mL滤液于2支试管中(编号 1,2)。

(4)再分别滴入5滴KSCN溶液,振荡,观察现象,1号试管无明显现象,2号试管变为淡的红色。

Fe3+与KSCN溶液反应现象很明显,但是实验结果只看到很淡的红色。有学生提出是不是硝酸干扰造成,又提出了实验3的方案,把硝酸更换成“硫酸+过氧化氢+KSCN”。

实验3:用“硫酸+过氧化氢+KSCN”检验菠菜中铁元素

实验步骤:

(1)取约30g菠菜,用蒸馏水清洗干净,晾干后剪碎。

(2)将菠菜转移至研钵中,加20mL的硫酸(1mol/L),研磨至固体呈现绿褐色。

(3)分别取1mL滤液于4支试管中(编号1,2,3,4)。

(4)分别加入1mL蒸馏水和10%、20%、30%的H2O2溶液各1mL。

再分别滴入5滴不同浓度的KSCN溶液,振荡,观察现象,结果见图4和表1。

由实验结果来看选择20%H2O2进行菠菜中铁元素测定效果最好。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得出不同的结论,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作铺垫。

2. 善用课堂“异常”,激发创新欲望

对同样内容,采用同样的教法,但是学生不同,效果也不同。在有些情况下,学生不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回答,特别是实验教学中,课本上的很多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当操作者、反应环境、反应用量等不同时,实验结果经常和课本上所展示的现象不同,这就是实验所产生的“异常”,老师应善于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教学片段二: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学生实验: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

老师:在反应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1:金属钠浮在硫酸铜溶液上面,并在液面上四处游动,游过的地方有蓝色沉淀生成。

学生2:实验过程中看到钠着火。

学生3:金属钠浮在硫酸铜溶液表面,看到反应中的银白钠表面上有淡淡的红色。

老师:为什么个别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看到钠着火?

学生:可能没有把煤油吸干,也可能是反应的钠用量有点偏大,还可能是由于硫酸铜浓度的影响等。

老师: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表面为什么会有红色物质生成?

学生:有可能是钠把铜从其盐中置换出来?

老师:生成的蓝色沉淀是什么物质?金属钠先与水反应还是先置换出铜?如果没有水参与干扰,钠会不会把铜置换出来?想想在没有水环境下进行反应该如何操作?

学生:①用熔融状态下硫酸铜与钠反应;②用别的溶剂来溶解硫酸铜等。

3. 大胆猜想,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猜想,敢于对老师或教辅资料的结论产生怀疑,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或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在查找相关资料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辨析真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探究氯水的漂白性时,引导学生猜想到底是氯气作用还是次氯酸作用?二氧化硫能使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到底是二氧化硫漂白还是跟氢氧化钠反应?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通过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思维训练,挖掘创新潜能

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推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其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教学片段三:Na2O2和Na2O的性质

如何推理Na2O2与H2O反应的产物?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物质类别的视角看Na2O2与Na2O同为金属氧化物,Na2O与H2O反应会生成NaOH,那么Na2O2与H2O反应也会生成NaOH;也可以根据学生已能从元素的视角(元素的种类和化合价)推理出Na2O与H2O反应的产物为NaOH,据此推测Na2O2与H2O反应也会生成NaOH。然后根据异同思维比较Na2O2与Na2O的差异,可推测Na2O2与H2O的反应可能不仅有NaOH这一产物,还会生成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认为生成的NaOH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是和反应物H2O中的氧元素同价,从而无法从元素价态视角继续分析,此时可假设产物中的钠元素与氢元素仅存在于NaOH之中,则参加反应的Na2O2与NaOH的量之比为1∶2,H2O与NaOH的量之比也为1∶2,此时学生会发现产物NaOH中的氧元素仅有一半来自H2O,另一半应该来自Na2O2,这时再引导学生发现NaOH中氧元素化合价降低了(相对Na2O2中的氧元素而言),进而根据辩证思维推出必有元素化合价升高,此时分析反应物Na2O2的两种组成元素(Na和O)可知钠元素已处于最高价态,只有氧元素有升价的可能(即可由-1价升至0价),而另一反应物H2O也有处于-2价的氧元素,也有升价的可能,如何判断由谁来升价呢?此时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学过H2O2(与Na2O2一样同为过氧化物)的分解,其分解产物为H2O和O,进而可以推出是由Na2O2中-1价的氧元素升价,从而推理出另一产物为O2。这样才能构建学生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形成从物别类别和价态视角去研究的思维模型。

(四)过程评价,挖掘亮点

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课本的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要注重“教—学—评一体化”,特别是“评”,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学促教,在学生讨论、交流、质疑、实践探索中,培养各种能力。

(五)精心设计,有的放矢

教学效果的检验方式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作业和考试,所以教师布置作业和试题的设计时应有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对新信息的加工处理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化学教学的始末,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把握课堂,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学生好奇心,挖掘创新潜能,为国家不断输送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云云,吴星.高中化学基本学科观念建构的新视角[J].化学教育,2020,41(3):67-71.

[2]張曙光.新课程下学生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2(50):138.

作者简介:羊英亮(1979~),男,汉族,海南儋州人,儋州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化学教育。

猜你喜欢

化学教学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