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通英语教材内外,培养学生文化品格

2023-08-23万玲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化品格英语教学教学策略

万玲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作为语言类学科,英语学习必然离不开对文化的探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融通内外,通过拓展特色语句、关注世界节日、建设主题园地、开展交际活动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英语,在学习实践中体会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格。

[关键词]英语教学;融通内外;文化品格;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5-0077-03

英语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学科的典型特征是交际性,学习英语知识需要依托文化背景,需要立足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使英语学习向纵深发展。

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3~4年级文化意识方面的学段分项特征进行描述:“能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观察、感知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饮食和重大节日等,有主动了解中外文化的愿望;能通过图片、简单的语言材料(如歌谣、韵文等),获取中外文化的简单信息,对所学语篇的文化内容进行比较;能用简单的单词、短语和句子描述与中外文化有关的图片、熟悉的具体现象和事物。尝试比较和识别中外文化,具有身份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关键时期,同时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时间节点。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融通文本内外,整合多种资源,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一、拓展特色语句,补充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接受能力相对欠缺,加上英语是学生刚开始接触的语言类学科,学生对词汇、句型、语法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都處在初步发展阶段。教师应抓住这一教育时机,为学生搭建语言运用的平台,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为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奠定基础。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语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掌握英语表达方式及特色语句的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英语学习。

例如,译林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 5 How old are you?围绕年龄话题展开。在汉语语境中,年龄是朋友或邻里之间比较随意的话题,谈论起来没有太多的顾虑;而在西方国家,年龄则被视为比较私密的话题,西方人一般不会围绕年龄展开交流。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围绕中西方对年龄话题的不同态度展开讨论。如可以让学生讨论中西方人们见面时寒暄的场景,从寒暄内容的不同体会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教师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中国人见面时怎么寒暄?”学生立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一般会说‘你吃饭了吗?。”“还会问年龄,问我今年多大了。”教师追问:“西方人见面一般会聊什么呢?有同学知道吗?”学生根据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回答:“会聊天气,比如Its warm today.” “还会聊穿着,比如Your skirt looks really nice.”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拓展特色语句,引导学生围绕西方国家的日常用语展开讨论,如“Thank you”“Sorry”等,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日常语用的使用范围、使用场景和使用频率,通过对比、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西方国家的语言特点和特定语言的使用场景,体会到英语和中文的区别,明确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语言差异,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典型语句、特色句型是英语教学的关键,也是反映西方语言文化特点的典型抓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此类教学资源,总结、梳理和拓展相关的知识,凸显英语语言文化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不同语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做到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并能流利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实现文化品格的提升。

二、关注世界节日,开阔眼界

对文化内涵的探究离不开对节日的关注。节日承载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包含丰富的元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独特的节日,其文化内涵和节日来源各不相同。西方的节日及其文化与我国大相径庭,学生往往对此有浓厚的兴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需要,有效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节日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品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节日文化也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了解世界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节日文化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世界,关注世界不同节日的来源、时间、内涵及庆祝方式,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质。

例如,教学译林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8 Happy new year!时,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首先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春节的来源、时间、庆祝方式等资料,让学生明确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其次,教师围绕节日主题进行拓展,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国家的节日的来源、时间及庆祝方式,如“Christmas”“Thanksgiving”等,让学生感受西方节日的文化内涵。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注更多的世界节日,如“World Sleep Day(世界睡眠日)”“World Health Day(世界卫生日)”“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世界知识产权日)”“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Day(世界环境保护日)”“World Animal Day(世界动物日)”等,让学生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比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同时,感受世界文化的魅力,体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充分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节日是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承载着一个国家的人民最朴素的民族文化情感。探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节日,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世界历史文化脉络。在英语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世界节日,关注世界文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学时,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积极开掘和引入课外教学资源,借助各国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引导学生将目光放长远,去感知世界文明,了解中西方重大节日的来源、发展和文化内涵等相关知识,对不同文化形成深刻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

三、建设主题园地,参与实践

依据个体成长的客观规律,文化品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的。实践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文化的重要路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内化感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3~4年级的表达与交流表现提出具体要求:“能围绕相关主题,运用所学语言,进行简单的交流,介绍自己和身边熟悉的人或事物,表达情感和喜好等,语言达意;在书面表达中,能根据图片或语境,仿写简单的句子。”由此,教师应立足教材内容,挖掘课内外教学资源,设计恰当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话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采取建设主题园地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

例如,译林版英语教材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的主题为“动物朋友”。这一主题契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人与自然”主题,十分适合用于班级园地建设。基于此,教师将班级园地的主题确定为“我与动物朋友一起长大”,并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到班级园地的建设中。教师让每个学生选择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照片,并在卡纸上写下自己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将照片和卡纸粘贴到班级后墙上,共同建设以“我与动物朋友一起长大”为主题的班级园地。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以教室文化为起点,引导学生共同创造积极、正能量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便于学生理解的班级园地,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主题活动,如让学生自行创编短剧,扮演动物并与人类进行沟通和交流;或引入与动物有关的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演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这样,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中,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教材走向自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完整的認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提升了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格。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日常的积累,文化品格的形成更需要教师摒弃急功近利之心,以日拱一卒的态度进行教学。针对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维持的特点,教师可多设计和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体会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格。

四、开展交际活动,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以致用,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现实问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实用性不言而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真正将课程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知识不只是停留在课本上,而是出现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基于此,教师可以开展交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在交流中得到发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英语语言的内涵,感受英语的文化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

例如,教学译林版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Unit 4 Seeing the doctor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找医生看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学生对此并不陌生。由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就医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鼓励学生调动已学的词汇、句型等相关知识,自主完成病人就诊、医生诊断的过程。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调动所学的相关词汇,如“arms”“legs”“head”“feet”“teeth”等,以及常见的问诊和病症描述的句型,如“Whats wrong with you?”“I feel cold.”“I have a toothache.”等。在这个情境中,“病人”将自己的不适告诉“医生”,“医生”通过观察和问询为“病人”进行诊治。在相互交流中,学生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了英语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适时帮助学生解决在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交流。此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进一步细化学习情境,如在牙科看病如何陈述、在眼科看病如何陈述等,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的专有名词,并组织学生进行场景演绎小比拼,由全班同学和教师共同组成评委,看哪个小组的演绎最流畅、最自然、最贴近生活实际。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交际活动在贴近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展开,能让学生体验到英语交流的乐趣,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更好地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阶段,学生活泼热情,对单一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兴趣索然,而对这样的课堂表演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参与热情。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搭建口语交际的舞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突破思维的瓶颈,感知英语的文化特质。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有效开展交际活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场景中,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意识到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性,在交际活动中感悟英语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格。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旨在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帮助学生了解更宽广的世界,助力学生飞得更高、更远。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行稳致远。英语学习旨在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使学生借助英语知识放眼世界、了解世界,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英语这门学科的特征,通融课堂内外,发掘并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不断滋养学生的文化品格,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具有远大理想、思维睿智的新时代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 徐红.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8,41(3):46-51.

[2] 徐璟.挖掘文本资源,培养英语文化品格[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9(11):71.

[3] 祁超,戴益静.挖掘文本资源,渗透英语跨文化意识[J].小学教学参考,2019(30):67.

[4] 徐红.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8,41(3):46-51.

(责编 韦於坊 杜 华)

猜你喜欢

文化品格英语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