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特征及提升路径

2023-08-23卫梓琪王生高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民办高校新时代

卫梓琪 王生高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战略部署要求高校进一步全方位、系统化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由于内涵发展不足导致的思想理念、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乏力,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表现出一些问题和短板。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要想弥补公共艺术教育进程中的短板问题,贯彻美育方针,促进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可从公共艺术教育的思想理念认同、政策制度支撑、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打造、艺术活动运营等方面着手,全方位构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一、新时代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特征

(一) 落实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美育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前提下,美育教育通过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涵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被培育者成为更为丰盈、更具内涵的“大写的人”。高校艺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美育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真正的高等教育是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当前,行业分工与专业细化增强了高等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性,但同时也造成部分受教育者文化素养、艺术品味及人文精神的缺失[1]。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有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成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是通过艺术形式,践行美育宗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技能与素养同时在路上。

(二)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良好载体

相比于专业艺术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较为宏观,其期望是培养具有较高艺术审美、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多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绝大多数民办高校进一步明确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注重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这就导致了多数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技能、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多数学生只是一味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淡化甚至摒弃了艺术人文素养的养成。民办高校要想牢记育人初心,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在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过程中,必须担负起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因为高素质更多的不是技术技能,而是人文素养。公共艺术教育正是这一过程中的良好载体。

(三)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

文化传承是高校不变的职能之一,民办高校也不例外。

民办高校体制机制较为灵活,发展创新更具活力,其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理应更为开放,更为多元。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通过课程呈现、活动展演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間文化、当代流行文化等,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涵养文化艺术水平,从而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优秀的文化只是传承还不够,更需要创新。改革创新是民办高校发展的主旋律,文化创新自在其列。而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将优秀文化纳入公共艺术教育,通过丰富内容和优化课程,将知识传授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打造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另外,民办高校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从而影响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一) 理念认同相对缺失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观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因价值冲突、文化失衡等导致的多元化的理念认同使得人们开始文化迷失、价值扭曲、精神空乏。大学同样摆脱不了这样的影响。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己任的民办高校,这样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更为明显。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认同的相对缺失影响了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良性发展。不少学校一味地重视技术技能教育,重点开展知识本身的传授,而轻视了文化内涵的浸润。即便是公共艺术教育,也只是按照上级要求,按部就班地开展一些课程和实践活动,较难体现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价值引领。

(二) 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21 世纪以来,教育部先后4 次颁布印发了关于艺术教育尤其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政策文件,不断加强对艺术教育的规划和指导。而2020 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更是将美育工程上升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尽管上级部门高度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但针对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依然缺乏相应的更为具体的规范和引指导。特别是民办高校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和付出不够。民办高校虽然也都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但机构的角色定位、职责划分和发展目标等尚不清晰,缺乏相应的政策配套和制度支撑。多数民办高校尚未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选聘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缺乏完备规范的制度保障。

(三) 课程建设不够深入

和公办高校一样,民办高校也都开设了公共艺术类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民办高校不能够推陈出新,更多的还是将公共艺术教育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选修课虽然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并接受艺术教育,但这也导致了热门课程更热,冷门课程更冷,很多学生对一些现代流行的艺术形式趋之若鹜,而一些传统高雅的艺术却往往无人问津。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延用公办高校的框架套路,同样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比如选修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只针对学生开设一到两学期,不利于学生系统持续学习,也难以养成主动学习甚至终生学习的习惯。另外,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课程改革动力不足。在“互联网+”时代,一些传统的课程设计、教育模式、交流手段等已经过时,微课、慕课、沙龙、翻转课堂等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在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当中还没能够较好地发挥。

(四) 师资队伍较为薄弱

受工作环境、身份地位、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师资方面存在力量不充分、队伍不稳定、结构欠合理等问题。这同样表现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民办高校教师招聘门槛相对较低,大量刚毕业或教学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扮演了主力教学角色。虽然学校不断引进从公办高校、社会团体等退休的高职称、高层次人才来校从事教学或管理工作,但他们往往缺乏工作激情和创新能力,传帮带效果不够明显,这就导致学校人才梯队难以衔接。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不够,二是教学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按照教育部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按照在校生人数的0.15%~0.2%配备,但很多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几乎一半都是临聘或兼职的,师资严重匮乏。另外,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存在人文素养不足、科研创新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新时代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 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民办教育事业同样是党的教育事业,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同样是开展美育、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民办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三全育人”基本要求,瞄准文化强国重要战略,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将公共艺术教育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建设当中,依此为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提升增添力量。从校级层面重视并抓好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在组建好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的基础上,可成立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教务、学工、团委和各教学单位负责人担任组员,构建校内公共艺术教育相关部门联动机制,一体谋划,详细分工,精诚协作,统筹推进的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新局面。另外,落实公共艺术教育各项保障工作,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加大经费支持,强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完善师资配备,落实专任教师配比,引进社会优秀艺术人才助力学校公共艺术教育。

(二) 落实政策制度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保障作用

党和政府在推进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逐步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方略,这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不断提升着高校美育工作者的信心和干劲。好的政策需要好的落实,针对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实际,细化要求,分类引导。根据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体制机制、生源质量等,制定相应政策措施,科学建构合理有效的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体系。同时,制订、细化相应的考核评估标准,将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教学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以评促建。学校自身层面,各民办高校要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做好公共艺术教育的顶层设计。要按照党和国家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艺术教育、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科学制定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规划、方案,捋顺管理体制,完善相关制度,系统推进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各项任务。针对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课程开设、教材选用、学分认定、教学方法、条件保障等,建立完善相应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注重质量建设,建立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以评促效。

(三) 创新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民办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美育的实际需要,不断创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一是发挥好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这一重要载体,进一步明确开课方向,细化学分认证,规范线上课程。在鉴赏、导论、实践等大类课程统筹下,开设如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书法、美术、摄影等丰富多彩的具体艺术门类课程。二是开发特色课程,结合学校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经典艺术,弘扬地方文化,设计相应的课程。学校可挖掘自身大学文化背景下的独特艺术呈现形式,积极开设公共艺术教育的校本课程。三是创新授课与学习模式,借助互联网时代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创更为先进的教学模式。

通过慕课等形式,利用网络共享课程来补齐部分线下课程所存在的短板。创新转变线下教学模式,開好体验课堂、翻转课堂等。四是有效开展艺术课程思政建设,将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设计出形式内容新颖、思想内涵深远的公共艺术课程和实践活动项目。如,多将红色文化和革命题材的艺术引进课堂,以公共艺术教育强化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四) 发挥实践活动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阵地作用

民办高校教与学的实践能力较强,学生课外活动积极活跃,社团文化异彩纷呈,社会实践多点开花,公共艺术教育完全可以融入其中,以一种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艺术教育,润物于无声之中。一是高质量开展校内外校园文化活动。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为宗旨,注重思想引领,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提高活动品质。积极搭建、拓宽艺术实践平台,以大学生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文艺“三下乡”等活动为统领,通过举办文艺演出、艺术沙龙、名家讲坛等活动,营造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氛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二是充分发挥艺术社团的实践育人作用。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学习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提升人际交往和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民办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社团的积极性较高,学校完全可以顺应学生兴趣追求,打造一批专业化、个性化、品牌化的艺术社团,聚集文艺人才,开展各类艺术活动,传播高雅艺术和先进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回归和优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06):32-37.

[2]杨荔.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认知与实施策略[J].江苏高教,2019(10):73-76.

基金项目:2022年西安培华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应用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PHKCSZ202231;西安培华学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第一批研究课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PHWSYK2022005。

作者简介:卫梓琪(1994-),女,山西临汾人,讲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教育、舞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 李赫蛮)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教育民办高校新时代
2010—2014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剖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