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正义视角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空间生产与建构路径

2023-08-23张明明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空间生产新发展格局双循环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遭遇严重的空间生产正义问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彰显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实现空间生产正义是其价值导向。差异性和异质性空间生产消解地理空间不平衡发展,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纠正空间生产非正义难题和坚持空间生产正义的实践性要求。为此,要以创新驱动优化供给端,丰富空间产品种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空间正义;空间生产;建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3.04.007

文章编号:1009-6922(2023)04-60-08

[收稿日期]2023-06-02

[作者简介]张明明(1992—),男,安徽阜阳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对既有发展战略的提升和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基于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世界经济萎靡不振的现实考量,也是意图纠正当前我国空间及全球空间格局存在的空间生产非正义性问题,其价值导向是塑造差异性、平衡发展的正义空间生产。

一、空间正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空间生产意蕴

空间正义主要是指社会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符合社会主体共同價值取向的支持和认同[2]。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语境下,空间正义意指空间生产要考虑其经济的合理性即效率[3],进而激发消费潜能,联通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实现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以立足国内超大消费市场需求为基本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高度和深度,推动国际循环顺畅,经由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区别资本逻辑下的空间生产模式,在差异的空间生产中开辟竞争优势,并寻求空间生产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的平衡发展[4]。“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凸显差异性和平衡发展性空间生产,如何规避资本无序扩张导致的空间非正义现状,亟待深刻阐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空间生产与空间正义的契合逻辑。

(一)空间生产是资本积累的元动力

“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5]875,生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同时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活动的范围受空间场域制约。人类物化空间的过程即赋予空间社会性,一个社会的空间实践及其动态过程是创造和转化社会关系,因此空间能够为我们建构起基本的物质性框架,规定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6]。空间生产作为空间实践的镜像,不仅表征空间中的生产,而且是空间本身的生产。就资本主义而言,空间是资本实施剥削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空间生产自然成为资本攫取无限剩余价值的关键手段。受资本积累内在逻辑的驱使,资本家运用空间生产反复解构和重塑空间形态,空间不断被“打碎”,经过排列组合后重新粘合,生产出新的空间,空间最终沦落为资本的“附庸”,此时,屈服于资本统治的空间生产普遍推行规模化生产方式。重复式、机械式的同质化空间生产为资本家创造财富,这是资本延续和维护资本统治的原初能量。故而,资本家四处复制粘贴其空间生产方式,并建立起一套为资本增殖服务的空间生产体系。

资本最初的“空间生产定位”仅限于本土空间,但资本无限增殖的运动本性不甘偏居一隅,到处寻找空间落户。马克思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7]空间生产具有历史性,它在先进生产力的帮助下,不断突破地理界限,将空间剥削延伸到全球。资本空间生产的全球转场是资本运动的必然结果,意味着从“域内”到“域外”,所有的空间都被纳入资本空间生产的“大循环”,完成了资本普遍形式和内容的空间布局。资本主导下的全球空间生产内含不平衡因素,因为只有地理不平衡发展,资本才可以趁虚而入,以霸权迫使落后国家或地区接受不平等条约,实行空间掠夺。因此,资本霸权驱使的空间生产注定导致空间极端不平衡发展。落后国家或地区空间生产力远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定然居于弱势一端。正如哈维所言:“资本向来就是一个深刻的地理事件,如果没有内在于地理扩张、空间重组和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资本主义很早以前就不能发挥其政治经济学系统的功能了。”[8]

资本主义经由空间变迁将其空间生产方式嵌入全球空间的同时,也加剧了空间不平衡发展的层次分化,但这恰是资本积累的元动力。

(二)差异性和异质性空间生产正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必然

空间正义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空间生产的应有之义,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重要特征。什么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空间生产?为什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空间生产最终指向空间正义?

资本主义力推的空间生产是基于机械性、重复性的同质化和抽象化空间生产过程。马克思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空间生产实践必须坚持“差异的正义”,生产出来的是异质性并存的、“和而不同”的“差异的空间”[9]。差异性空间生产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因为差异空间生产融化、拒斥和消除资本空间生产的同质化、抽象化及固有的僵化模式,释放空间自由,赋予社会主义空间生产个性化、开放性和灵活性标志。空间中的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自由调整生产结构,推动空间产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唯有尊重和实施差异空间生产,才能满足人们对空间产品各式各样的需要。正是因为空间生产的根本差异,我们才能在历史中——在具体的生产形式中——对待空间,我们也才知道同一个空间会被不同的意义反复地浇铸[10]。不同经济背景下的这种反复空间改造和更新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旨在创造新空间,重构富有特性的空间生产格局,激发空间生产的内在创新性,解放和发展空间生产力。故而,差异空间生产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彰显空间正义。

马克思强调:“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5]379“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契合马克思所主张的生产方式,因此与差异性空间生产正义的理论核心不谋而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现实背景下的空间生产要求是依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长期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基点,提高供给质量,增强与需求端的适配性,进而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盘活国内市场循环的活力,借此应对国际市场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背景下的出口疲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1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丰富和拓展空间生产,提供品种多样的空间产品,把满足国内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作为空间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此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在通过补短板和锻长板的方式推动供给质量变革,扭转当前我国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同质化严重的空间生产局面,从而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如果供给端发力,那么空间生产的创新活力迸发,空间产品的种类日益增多,且科技含量较高。因此,新发展格局主导下生产的空间产品不仅使国内差异性需求得以满足,而且增加了我国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附加值,让空间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总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倡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锻造差异性空间生产,化解当下库存过多、产能过剩的同质化空间生产,激发创新活力,空间生产复归自由化,由此使消费意愿高涨,国内大循环加速畅通,整个社会都洋溢着空间生产正义。

(三)消解地理空间不平衡发展的空间生产正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历史嬗变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藉由不平衡地理发展释放其内部矛盾的运动逻辑。“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流通空间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12]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藉由“时间消灭空间”穿透地理障碍,将其生产方式延展到全球。资本全球扩张又不断影响与塑造不平衡发展的地理空间,一定意义上生产与再生产了这种不平衡的空间关系与格局[13]。“跷跷板式”的全球空间不平衡发展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剥夺、压迫和分割,致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劣端。另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将资本渗入发展中国家内部各区域。正如哈维所言:“资本主义一直试图创造一种地理景观去促进它在某一时刻的活动,然后在另一时刻不得不破坏这种地理景观,构建一种完全不同的内容,以容纳它对无限资本积累的永恒渴求。”[14]59在资本的操纵下,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空间壁垒和歧视日益加深,区域发展不平衡日趋严重,国内分工体系成为资本增殖的重要途经。资本主义宣扬的全球化思想建立在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基础上,以空间征服和空间剥削为手段,实现资本的无限积累。因此,只有消解地理空间的不平衡发展,才能迎来空间生产正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构建平衡发展的空间生产,既倡导区域协同发展,又倡导公平贸易、相互尊重的国际新秩序,具有联通国内国际双市场循环的作用。其对资本主义不平衡地理发展观的批判和纠正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现实目标是针对当前区域发展中的较大差距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通过合理的产业转移与布局,经济发达省份以资金、技术和市场对口帮扶欠发达省份,从而协调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实现各地区均衡发展,激发欠发达地区的空间生产力和消费能力,加速国内经济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15]另一方面,构建公平竞争、合作共赢、普惠发展的国际新秩序。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16]。“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有助于改变现有的全球地理不平衡发展现状,加快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空间格局的重塑。我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贸易原则,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此外,我国坚定与空间霸权作斗争,维护国家利益,“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为国际大循环提供稳定‘锚,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推动形成全球治理新格局”[17]。总之,坚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公平逻辑,可以为矫治地区发展失衡、空间霸权猖獗、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不平衡发展问题提供现实参考,指引我国乃至全球经济迈向空间正义。

空间生产是经济正常运转、生生不息的元动力,因此空间生产是否正义昭示着经济的活力和生命力,继而影响经济循环的畅通速度。从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分析可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分别从差异性空间生产和地理空间生产两个方面契合了空间正义。

二、空间正义诘问:对当前发展格局的反思

基于空间生产的内涵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该以空间生产正义为价值取向,深刻诘问当前不平衡发展格局对空间生产正义原则的背离。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吸引大量资本参与本国经济建设,并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但资本逐利的本性不仅漠视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甚至利用霸权奉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围堵阻截我国,形成空间生产非正义现象。当前发展格局的空间生产非正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主宰下的空间生产严重同质化

改革开放的浪潮袭来,中国的大门日益向世界敞开。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尽早与全球经济同频共振,融入世界经济分工体系,我国一方面逐渐放开资本进入国内市场的限制,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资,我国经济活力得以充分释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超大市场的优势日益显现,由此成为全球空间生产的重要场所,跃升为“世界工厂”。资本的运动性使“单个的资本家在空间结构中寻求竞争的优势,因而总是趋向于或被逼迫着向那些耗费更少或利润更高的地区转移”[14]56。资本觊觎中国市场蕴含的巨额利润,纷纷将空间生产“定位”于中国,我国成为资本全球空间扩张的首选目标。资本为了尽可能地占有中国市场,故而把本国的低端加工制造业迁入中国。由此,国内企业资本多为技术含量低的零部件加工业、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重工业、小商品生产企业等,而这些企业的创新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众多同类型行业的聚集导致企业资本展开激烈惡性竞争,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妄图以价格优势抢占市场,这样的结果反而是许多“山寨”的同质产品充斥市场。但是资本家并不在乎堆积过剩空间产品的存在,他们只关注空间产品能否顺利出售、能否赚取利润,所以并没有足够的动力追求科技含量高、差异性强的高端空间产品。“因此,在空间产品达到了一定的质量要求之后,大工业更追求空间生产数量上的扩张而不关注其质量上的提升。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在现代社会中空间生产一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扩张,另一方面这种发展又主要是同质化的扩张。”[18]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的资本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充斥下的中国空间生产缺乏科技创新,产品附加值低,空间产品普遍趋向同质化,销售不畅,内需乏力,以至产能过剩和产品库存积压,国内经济循环遭受瘀点和堵点映射出中国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升级。

(二)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致使空间生产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初期,在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的号召下,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政策顺势而出。资本经过筹划,纷纷布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因此东部沿海地区顺利承接了国际制造产业,被纳入全球价值链,实现经济的率先发展,并逐步确立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另外,出于攫取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不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景观”塑造成其空间生产的样貌,吸引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流入。与此同时,其它地区主要充当服务东部沿海地区的角色,因此自身发展受限和消费动力不足。历经时间变迁,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开,中国呈现“区域非均衡梯度发展”的局面[19]。虽然我国加快了区域开放的步伐,但受资本的干预和诱导,东部沿海地区仍处于优先发展的一极,而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制造能力等仍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空间生产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加剧。此外,区域空间生产能力决定了物质条件的程度,而物质基础又直接影响消费水平。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但由于长期空间生产较弱,缺少完整的供应链,消费潜力难以激发,所以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内循环参与度不高。针对地区发展失衡,国家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重大发展战略,旨在激活各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但是在资本无序扩张的现状下,产业转移困难、要素流通受阻、市场对接不畅等问题仍根深蒂固,故而并未从根本上扭转区域不协调发展的格局。

资本主导下的地区不平衡发展产生一系列问题,不仅严重压制了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巨大的消费潜力,而且阻碍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仍处于全球分工的低端,地区之间的空间生产非正义突出。

(三)空间霸权加剧全球空间生产不平衡发展

日益开放的中国不仅面临着来自国内市场的空间生产不正义,而且国际市场上的空间霸权加剧全球空间生产不平衡发展,中国经济深受冲击。

马克思认为:“所有那些迄今或多或少置身于历史发展之外、工业迄今建立在工场手工业基础上的半野蛮国家,随之也就被迫脱离了它们的闭关自守状态。这些国家购买比较便宜的英国商品,把本国的工场手工业工人置于死地。”[20]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损失惨重,尤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空间生产严重断裂,内部矛盾激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快速恢复经济缓和内部矛盾,因而依靠霸权主义增加贸易壁垒、强加不平等条约的同时,持续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出口并倾销商品,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更加明显。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自然成为霸权主义国家的“眼中钉”。他们以“反倾销、商品质量不符合国际规定”巧立名目,对中国商品提高关税,限制进口中国商品。哈维指出:“美国利用自己的经济力量建立以资本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强大经济体,在‘自由世界内部,美国致力于沿着资本主义路线为贸易、经济发展和快速的资本积累建构一个开放的国际秩序。”[14]31美国凭借霸权自封为国际秩序的“执行官”,涉及自身利益时,任意改变国际规则,而其它国家必须遵从它的意志。美国把打压华为、中兴,制裁TikTok,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等行为视为维护资本主义的“公平贸易”,这显然是一种“唯我独尊”的霸权主义思维。美国的空间霸权主义行径既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和阻力,又加重了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失衡,使发展中国家愈加贫困,进一步促使世界经济发展趋向不平衡。

我国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然要认真对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空间生产不正义,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彰显空间生产正义。

三、实现空间正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空间生产的建构路径

(一)创新驱动供给端优化,丰富空间产品种类,加速国内经济循环

正如恩格斯所言:“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1]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供给质量,增加产品种类,挖掘潜在消费,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一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自力更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解决一批高端芯片、光刻机、触觉传感器、激光雷达等前瞻性技术“卡脖子”问题,补齐核心领域的技术短板。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不仅要给予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中更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而且要推进创新要素的市场化自由流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创新创造氛围。只有紧紧把握当代科技发展的脉搏,才能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产品消费能力,加速国内经济循环。二是企业应主动担负创新主体的重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企业独立自主创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下社会消费品的主要供给者,应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加大对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未来引领技术的研发力度,激发人工智能产品所隐藏的巨大消费。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消费市场,科研院所从技术端发力,两者通力协作,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化,加快了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市场转化率。三是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国外开展科研学术交流和研发合作,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引进国外优秀的科研团队,推动中国科技发展与国际接轨。鼓励外资科技企业来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并给予政策优惠。综上所述,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22]。唯有如此,才能盘活国内消费市场潜力,畅通国内大循环。

(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国内经济循环

在外需疲软、内需不足的现实背景下,区域平衡发展对于刺激国内消费尤为重要。恩格斯指出:“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23]因此,促进区域平衡发展迫在眉睫。一是虽然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区域,拥有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东部沿海地区应与时俱进,逐渐摆脱产业加工低附加值、产品竞争力不强的全球代理工厂局面,向附加值高的研发、智能服务业一端转型,与此同时引导本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损耗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有序转移。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承担研发创新和服务引领,而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则承接产品加工,对接东部市场,由此全国各地区密切联系,促进产业在各地区的合理布局,形成新分工格局,实现经济协同发展。二是“要素配置市场化能够畅通要素的流通渠道,有助于实现要素的跨区域以及跨行业流动”[24],因此要促进要素在各地区自由流动,进而稳固各地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三是完善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完善的交通设施确保了各地区之间的货物运输通畅,加强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贸易往来。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的通信设施投资力度,使其在新基建的建设中与东部沿海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另外,政府应大力发展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的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务,优质的公共服务不仅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而且有利于需求空间外溢,调动欠发达地区的消费潜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5]

(三)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以全球空间生产平衡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发展和依靠国内大循环的核心思想不是放弃国际循环体系,也不是搞自产自销,而是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动态经济运行模式。其中,国内大循环既是主体也是基础,国际循环是助力器和催化器[26]。中国要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既要勇于利用自身优势与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作斗争,又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庞大的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中国在坚持平等贸易的前提下,“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27]。国外企业可以分享中国市场带来的经济收益,且中国不会肆意对外强加任何不平等条件。但是如果发现国外企业通过非法竞争扰乱我国市场和威胁我国经济安全,那么我国定然采取严厉措施惩戒。二是在全球化不可逆转的今天,我国应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国内企业应凭借科技创新提高其在全球价值端的地位。努力以实际行动改变中国在西方国家眼中的传统形象,以“中国制造”的品牌质量稳固“世界工厂”地位,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彰显中国的国际担当和责任。三是中国应加强与国际贸易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承担应尽义务,倡导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对于某些国家的无端贸易打压行为,要善于运用国际贸易组织的规则维护自身利益,并做出对等反击。简言之,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潮流的必然趋势。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

[2]王文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空间正义思想解读[J].哲学研究,2016(4):8.

[3]钱振明.走向空间正义:让城市化的增益惠及所有人[J].江海学刊,2007(2):41.

[4]薛稷.空间批判与正义发掘:大卫·哈维空间正义思想的生成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4):110-11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林青.空间生产的双重逻辑及其批判[J].哲学研究,2016(9):2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8]哈维.希望的空间[M].胡大平,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

[9]王志刚.差异的正义: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生产的价值诉求[J].思想战线,2012,38(4):124.

[10]汪民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J].国外理论动态,2006(1):47.

[11]习近平.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1).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9.

[13]任政.空间重构与全球正义的可能性路径:论大卫·哈维空间正义的全球视域[J].国外社会科学,2017(1):47.

[14]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M].付克新,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15]习近平.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N].人民日报,2020-09-02(1).

[16]习近平.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N].人民日报,2020-05-24(1).

[17]董志勇,李成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溯源、逻辑阐释与政策导向[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5):52.

[18]庄友刚.空间生产的当代发展与资本的生态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3):55.

[19]张倩肖,李佳霖.构建“双循环”区域发展新格局[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1):43.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0.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2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4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3.

[24]王曙光,郭凯.要素配置市场化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破区域壁垒和行业壁垒的体制创新[J].西部论坛,2021,31(1):26.

[25]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J].求是,2019(24):4-9.

[26]黄群慧,陈创练.新发展格局下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态协同[J].改革,2021,(3):11.

[27]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1).

[28]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N].人民日报,2021-01-16(1).

猜你喜欢

空间生产新发展格局双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中国城镇化反思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