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史分期法导言

2023-08-23刘经树

音乐生活 2023年7期
关键词:乐派罗曼音乐史

我们今天讲音乐史的分期方法。音乐史是一个复合词。它是由音乐加上历史组合而成。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声音艺术。历史是一个时间概念,它从古到今先后在时间当中构成。那么讲音乐史必然牵扯到一个分期的问题,就是怎么把音乐历史分成较小的时间单位并加以命名。

音乐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音乐起源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它牵涉到人类学的一些范畴,本文不拟涉及。

西方音乐史一般以古希腊的音乐作为起源,接着就是中世纪在教堂里发展的多声部的音乐,如为教皇颁布的“格利戈利圣咏”配上多声部陪衬,九世纪在高卢地区(今天的法国、意大利、德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加洛林时代有记谱的教堂音乐,如“奥尔加农”(Organum,在圣咏下方平行配置五度和音)、“续唱”(Sequence,在欢呼耶稣诞生的歌唱“阿莱路亚”最后的“a”音上加唱装饰性歌词)、“特罗普”(Trope,在圣经词句之间加上词或词组和装饰性音乐)等。这些早期的格里戈利艺术最早与欧洲的罗曼艺术有关,体现出本笃修会的理想和蛮族人的艺术活力,人们称它为“加洛林文艺复兴”。当时,古希腊悲剧(Tragedy)、埃及神秘剧(Mystery)、天主教礼拜剧(Liturgy)是西方戏剧艺术的前身。它们在圣咏歌唱中间插入对话和补充性短句。

第一条原则:按公元历法划分,比如:50年、100年、150年。

十一世纪是中世纪历史上封建盛期,在欧洲城市里建立了“大学”的学术机构;骑士们发动了十字军远征,封建盛世一直持续到十四世纪。

1150年至1300年,巴黎圣母院的僧侣音乐家雷翁南、贝罗坦创作了奥尔加农、迪斯康特(Discantus,与圣咏固定调反向进行的多声部)、康达克特(不采用圣咏,用特罗普作固定旋律)、经文歌(除了次男高音声部的拉丁文圣经词句外,每个声部采用不同文种的词配置)的高度发展的多声部音乐,音乐史称为“古艺术”,与同时期取代罗曼建筑的“哥特风格”相互辉映。十四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文学技术家们以人文主义创造了“新艺术”,主要作曲家兰第尼创作了二百多首世俗歌曲、牧歌(Madrigal)、猎歌(Cacciatore)等作品。直到1600年为止,罗曼的“古艺术”和“哥特风格”的“新艺术”主要在教堂里发展。

中世纪音乐史可以按公元历法划分,十一世纪或十四世纪足以概述中世纪教堂音乐这时期的发展,因为,当时多声部音乐还局限于教堂内发展。到了十九世纪,西方音乐呈现出多元化、多体裁的平行甚至交叉发展态势,仅按公元立法就不够了。

第二条原则:按文化史公认的术语命名,比如“文艺复兴”等。

第三条原则:按音乐史观念命名,比如“维也纳古典乐派”“巴洛克”等。

用文化史公认的术语命名(如“文艺复兴”)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虽然可能,有些音乐史书的确如此称呼,却引来人们的异议(如德国著名音乐史家汉斯·海因利希·埃格布莱希特)。例如,谈起文艺复兴,少不了谈当时的北欧低地国家(今天的比利时、荷兰及法国北部)当时的勃艮第宫廷。那里出现了众多的音乐家和音乐风格。顿斯塔伯尔(Dunstable)创作的经文歌有严谨的复调技术,又有明晰的主调旋律风格。谈起第一代勃艮第大师,必须谈及当时作曲的技术,如杜费(Dufay)和本什瓦(Binschois)继承了英國的“假低音”(Fauxbourdon)主调风格,圣咏固定调与其他声部以平行六度和平行三度的方式进行,保持了主旋律的明晰进行。1470年前后,勃艮第二代大师奥克海姆(Ockeghem)和奥伯莱希特(Obrecht)开始迁移意大利及欧洲。第三代勃艮第大师中“最杰出的作曲家”约斯堪(Bespres)以及伊萨克(Isaac)。勃艮第乐派的欧洲化,是文艺复兴运动在音乐领域的体现。运用文化史术语或音乐史技术和观念的术语命名中世纪音乐,可以使我们的音乐史描述更加具体生动,前提是学生必须理解这些术语原来的意思。

十五世纪,形成了威尼斯乐派,作曲家威赖尔特(Willaert)、德·罗尔(de Rore)、加卜莱利叔侄(Gabrili)先后担任唱诗班乐队长,发展出双合唱形式。音乐史命名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采用音乐技术的名词为最佳,有利于弥补罗列乐派、作曲家创作概况的不足。我们看到,采用音乐作曲技术的名词,能阐明威尼斯乐派的形成和音乐特点。但是,这个时期还有与文艺复兴运动同等重要的宗教改革,音乐史往往描述这个时期路德新教与天主教内部的“反宗教改革”的教派对峙,并以帕勒斯特里那(Palestrina)兼有主调和复调的“妥协”风格结束这个时期。如此命名这个时期,不能说是完美的,同时显露出采用文化史、美学术语来命名音乐史分期的缺点。

音乐史分期之后,还需要用一个术语(往往是文化史、美学术语)来命名这个时期,比如从1600年开始的时期,音乐史通常称她为“巴洛克时期”(Baroque)。这源于葡萄牙语,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它是一个西方建筑、雕塑中的术语,表示一种变形、怪异、夸张的怪诞风格。

当时出现了第一部的意大利的歌剧。歌剧是来自于一种宗教的戏剧,神灵赞歌曲,还有一部分是神迹剧,意大利宫廷歌剧还有情节剧。第一部歌剧《优丽迪西》1600年上演于佛罗伦萨。这是在当地赞助人的家里聚集的一批诗人、歌手创作(这个社团称为“卡梅拉塔”),但这部歌剧的乐谱已经遗失。现存第一部歌剧的乐谱,是由歌手培里所写。1605年,杰出的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创作了歌剧《奥菲欧》。1612年,他任威尼斯圣·马克大教堂的乐队长。在威尼斯还有另两位作曲家卡瓦里和切斯蒂。巴洛克时期,还有三位著名的杰出作曲家人称为巴洛克三杰。第一位是J.S.巴赫,他是一位德国作曲家,创作了很多受难乐、钢琴曲和清唱剧等作品。第二位“三杰”是德国作曲家亨德尔,他退休后,在英国创作了许多清唱剧如《水上音乐》《烟火音乐》。第三位“三杰”是意大利作曲家A.斯卡拉蒂,他把那波里乐派歌剧咏叹调音乐运用到键盘奏鸣曲中。

巴洛克时期器乐曲被称为“前古典”时期,在欧洲的三个地方出现了三支杰出的管弦乐队。第一支乐队在德国的曼海姆,那里有优秀的音乐家史塔米兹,他领导了一支誉满全球的管弦乐队,善于用极富表情的渐强(Crescendo)的音响力度演奏器乐曲。第二支乐队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那里有音乐家蒙·瓦根采尔和加斯曼等人,演奏管弦乐曲。第三支乐队在德国柏林,刚才说过的音乐家巴赫的儿子C.P.E.巴赫在那儿用“表现风格”、半音“叹息”的音调,体现和声的变化,引领柏林的音乐创作。有学者认为,表现风格是对巴洛克后期的“洛可可风格”的扬弃。巴洛克时期还有“典雅”(gallant)风格,它由巴赫的另外两个儿子W.F.巴赫和J.C.巴赫代表,有人认为它来自洛可可风格。“前古典乐派“虽贯穿了十七世纪与十八世纪,但德国以外的学者们认为不适合音乐史分期。

第二种、第三种命名音乐史分期原则,虽是理所当然。但在巴洛克时期里,有不止一个风格术语,如表现风格、洛可可风格、典雅风格。它们有些涉及器乐曲,有些涉及舞台作品。当然,采用这些名词虽有利于准确地纂写音乐史,但不利于统一用单一的名词来领会这个时期,如在命名巴洛克时期的情况。这就要看下一个时期。

十八世纪下半叶,维也纳出现了古典乐派,代表人物就是著名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他在奥地利和匈牙利交界的埃斯特哈齐宫殿里,担任乐队长职务三十多年,写下了很多交响乐、嬉遊曲。晚年退休后,他得到了侯爵的资助,居住伦敦从事音乐创作。他的《“告别”交响曲》《“军队”交响曲》《“时钟”交响曲》都是至今经常演出的保留曲目。与海顿同时,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他的器乐曲继承了曼海姆乐派的传统,而且他的快板的风格具有歌唱性的特点,同时在歌剧创作上,莫扎特一共写了22部歌剧,他的歌剧的旋律非常优美,给人留下了古典美的遗产。莫扎特的歌剧和器乐曲将人带入至善至美境界,成为古典美的象征。

海顿和莫扎特,他们有一位学生贝多芬。他出生于波恩,后来经过贵族的推荐迁到了维也纳。他早期的作品受到老师海顿的指点,在钢琴奏鸣曲中,已经体现出了自己作曲创新的道路。从1803年的《“英雄”交响曲》开始,他走上了自己的创造道路。他善于把一个短小的乐思展开,成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的动机。他的英雄性交响曲,还有《第五c小调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是一部有人声参与的交响乐,末乐的席勒写的《欢乐颂》被作为主要旋律,成为独唱、四重唱、合唱的宏伟终曲。

维也纳这三位作曲家被称为是维也纳古典乐派,这种命名来自文学领域,歌德和席勒当时在魏玛合作的古典乐派。历史编纂学借鉴文学史研究的“魏瑪古典”的称呼,理由是上述三位作曲家在维也纳最终完善了古典交响曲的形式,使音乐的古典主义美学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一点不亚于歌德和席勒创作的文学古典。此后,经过贝多芬的继承和革新,在十九世纪与罗曼的音乐一起结出丰硕的成果。

大约从十五世纪开始,欧洲罗曼语系国家出现了一个形容词“romantisch[德]、romantique[法]、romantic[英]”。它的词根来自罗曼语系Roman,有冒险的骑士小说的含义。“罗曼的”形容词稍后在文论家史莱格尔兄弟、E.T.A.霍夫曼的书里继续发展。F.史莱格尔把中世纪的罗曼性视为对立于古典美学的基督性,它实际上代表了当时的现代性。适应于“罗曼的”潮流,音乐里有门德尔松、舒曼、韦伯、瓦格纳、李斯特等作曲家,他们模仿法国“罗曼的”思潮(Romantismus),于十九世纪末形成了不同于十八世纪形容词的“罗曼的”思潮,涌现出文学艺术的“罗曼化”(Romantik)。罗曼化贯穿于古典艺术一整个时期。维也纳古典的交响乐、器乐曲,不仅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体现出愉悦、优美的境界,而且在上述德奥作曲家的音乐里进一步体现出“罗曼的”音乐的特点。十九世纪,有解说的音乐开辟了无标题器乐曲音乐表现的新天地,与意大利歌剧虽有歌词,但在器乐曲演奏一起跳出了歌词,在音乐里更广阔地展开。这里,古典的音乐与罗曼的音乐对立,就要运用分期法命名的第四条原则:按文化史、音乐史特意的概念来命名。

中国文化也有一个相似的形容词“浪漫”,它在汉语字典(词典)上有两个意思:一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二是行为放羁、不拘不节[1]。在庄子、屈原、李白、李贺等人的文字、诗歌里,学者们用“浪漫”或“浪漫主义”来描述他们作品的风格。战国时代,“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2]。这个词也保持直至当今汉字的口语使用中(新闻报道称,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展现“中国人的浪漫”)[3]。但是,它与西方音乐术语“romanrisch,Romantik”并非同一个术语。它们分别来自西方中世纪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被拼贴为同一个词,可能因为它们有口语中“相似”的含义。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出版的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对照词典,错误地把“浪漫的”“浪漫主义”的首选汉译定为“浪漫的”“浪漫主义”[4]。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的编纂最接近语言学,保留了西方语言“罗曼的”一词“传奇”“虚构”的含义,但汉译名仍首选“浪漫的”用词[5]。“浪漫主义”(Romantizismus)的汉译虽从字面上可行,但与前述1850年后的德语原词含义(法国罗曼的模仿)完全不符。我们必须严格区分这两种概念,在西方音乐史的分期法摈弃使用“浪漫”的错译。

由于我国英汉词典的翻译把“浪漫”作为“Romantik,romantisch”的首选汉译名,我国出版的《西方音乐史》绝大多数把维也纳古典乐派之后的音乐发展译成“浪漫主义时期”,甚至把贝多芬译成“最浪漫的”音乐家。这些都是错误的,必须纠正。

在西方音乐史十九世纪之前的时期里,我们不能有错译。在使用音乐内部术语时,应该在遇到多个近似的术语时,对它们严格区别和鉴定,给读者能顺利理解它们的真正意义。

注释:

[1]http://cidian.hwcha.com/mogbpwxm.hrml,2022年3月2日。

[2]http://beike.beidu.com/item/屈原/6109fr alddin,2022年3月2日。

[3]http://new.99.com/rain/a/spo2022020500188911,2022年3月3日。

[4]郑易里、曹成修(编):《英华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204页。

[5]朗文(Longman Group):《当地英汉双解词典》,香港,第1230—1231页。

刘经树 博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李欣阳)

猜你喜欢

乐派罗曼音乐史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长安乐派”不甘寂静
罗曼·罗曼: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致罗曼·罗兰
被遗忘的音符
被大自然“回收”的豪宅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