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昌市夷陵区柑桔产业链建设浅谈

2023-08-23张学平严显硕席祖勇赵其成贺昌蓉熊永俊郑文艳谢合平

中国果业信息 2023年4期
关键词:夷陵蜜桔蜜柑

文/张学平,严显硕,席祖勇,赵其成,贺昌蓉,熊永俊,郑文艳,谢合平

【导读】2021 年湖北省委、省政府部署推进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柑桔产业是其中之一。宜昌市夷陵区是全国柑桔产业三十强县(区),柑桔让近20 万柑农得以致富奔小康。本文就夷陵区柑桔产业链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进行了分析。

宜昌市夷陵区柑桔种植历史悠久,是夷陵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让近20 万柑农得以致富奔小康。近年来,夷陵柑桔面临价格“天花板”下压和成本“地板”上升双向挤压,经济效益下降,影响了柑农种植积极性。2022 年,夷陵区委、区政府提出了“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抓项目的思维抓乡村振兴,持续放大“桔都茶乡、桃源酒城”优势,着力锻长板、补短板、抬底板,加快构建“五链一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就夷陵区柑桔产业链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分析如下。

一、产业现状

产业规模。全区现有10 个镇(街道、试验区)114 个村近6 万农户20 万人种植柑桔,涌现出鸦鹊岭、龙泉、小溪塔3 个柑桔专业镇(街道)和66 个柑桔专业村,形成了以温州蜜柑为主的小鸦路百里柑桔走廊和三峡大坝库区特色晚熟柑桔优势区[1]。按照夷陵区统计局数据,2021 年全区柑桔种植面积2.14 万hm2,产量79.76 万t,综合收入突破30 亿元,产业综合效益位居湖北省首位。

产业链条。全区现有柑桔加工企业78 家,其中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 家。柑桔产后处理生产线141 条,处理能力每小时2 800 t,柑桔商品化处理率增至90%;三峡银岭冷链成为全省最大的冷链企业,柑桔冷藏库容积12 万m3;桔瓣罐头加工企业2 家;柑桔专业合作组织12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 家,合作组织涵盖农户2 万家、桔园面积0.92 万hm2[2]。

三产融合。全国第二座以柑桔和桔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三峡柑桔博物馆于2015年10 月16 日在园区小溪塔官庄村开馆,对三峡柑桔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每年举办“缤纷四季·乡约夷陵”乡村游系列活动,成功推出“桔海稻香”户外旅游精品线路等6条休闲农业观光线路。截至目前,区内休闲农庄、赏花休闲点、农家乐、家庭农场、休闲采摘庄园等达到300 多家。

品牌营销。全区现注册有“晓曦红”“洋红”“夷陵红”“小溪塔”“金银岗”“宜品贡”等十多个品牌。其中“晓曦红”“小溪塔”“金银岗”等品牌柑桔先后通过绿色食品产品认证,“晓曦红”柑桔品牌荣膺“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三大名果”。“宜昌蜜桔”被评为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成为夷陵柑桔公共品牌。“晓曦红”“夷陵红”“洋红”等子品牌正在不断培育壮大,产品畅销全国及俄罗斯、加拿大、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等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近9万t,出口产值5.2 亿元。

科技支撑。夷陵区拥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宜昌宽皮柑桔综合试验站,以试验站为平台,联系了体系33 位岗位科学家,有5 所农业院校为全区柑桔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主导的院士专家科技服务行动(515 工程)将我区列为柑桔产业重点县(市、区)。近几年,探索总结的温州蜜柑隔年交替结果、标准果园建设等一批先进技术和经验在全国推广或交流。

二、存在的问题

桔园改造任务重。夷陵区到“十四五”末树龄超过30 年的桔园达到1.03 万hm2,占比达48.4%,目前已实施老园改造面积不足0.2万hm2。大部分生产基地排灌沟渠、蓄水池、水肥一体化系统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3],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差距大,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管理和高品质栽培,经济效益不高。

经营要素矛盾多。一是种植规模小。全区10亩(0.67 hm2)以上种植大户仅1 569 户,面积0.16 万hm2,占全区总面积的7.5%。二是从业人员老龄化。从事桔园管理的从业者年龄多数为50~75 岁,平均年龄超过60 岁,导致技术应用不到位,管理水平下降。三是流转成本高。每667 m2土地流转价格最低500 元/年,最高达到1 200 元/年。

产业链条延伸短。一是加工水平低。全区虽然有柑桔洗果分级厂78 家,但都是低级的大小分级,没有能够实现糖度、瑕疵等自动化分选的4.0 版生产线,在深加工方面,目前也仅有2 家罐头加工企业。二是品牌影响弱。区内经营企业均有自营品牌,宣传上各自为政,市场上单打独斗,品牌的市场认可度不高。三是专业服务少。专业合作社以及采果、施肥、植保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与农民的利益链接能力弱,带动能力较差。四是农旅融合差。夷陵柑桔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但链接不紧密。

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差距大。如在熟期结构定位上比不了四川、重庆,他们坚定“不与两湖抢早,不与赣南争中,突出发展晚熟杂柑”的发展思路成效显著。在高品质栽培上比不了浙江,在浙江临海岩鱼头39 亩(2.6 hm2)宫川温州蜜柑果园,果园租金最高达到512 万元/年,“岩鱼头”牌温州蜜柑至今仍可卖60 元/kg,天下第一贵的蜜桔至今一果难求。在产后处理、品牌打造上比不了江西,“赣南脐橙”全球知名,柑桔智能无损伤光电分选线引领全球。

三、发展建议

柑桔产业作为水果产业的重要支柱,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4]。因此夷陵柑桔产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重点培育1 家综合产值过50 亿元的行业领军企业,2 家产值过10 亿元的骨干型龙头企业,5 家产值过亿元的中小型企业。唱响“宜昌蜜桔”区域公用品牌,壮大“晓曦红”“夷陵红”“洋红”等企业品牌。柑桔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 亿元,建成全国知名桔都。

产业发展上要“稳”。一是稳定面积。受国家严禁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等政策影响,夷陵柑桔面积增长可能性不大,还有逐步萎缩的趋势,未来夷陵柑桔面积稳定在1.67 万hm2左右。二是稳定品种。夷陵地处亚热带北部,冬季气温低,常有霜冻、降雪,是温州蜜柑的最适宜区,不宜发展中晚熟品种,要围绕“全国早熟蜜柑之乡”金字招牌,将全区柑桔品种结构比例调控为3∶4∶2∶1,建成全国最优的早熟温州蜜柑生产基地。三是稳定队伍。针对目前区乡两级从事柑桔技术人员少、年龄大的现状,建议将柑桔专业人才纳入全区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十四五”期间引进8~10 名应届果树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区、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增强科技力量支撑。

种苗培育上要“专”。一是良种繁育要专业。选择1~2 家有技术支撑、有发展前景的育苗企业作为建设主体,按照国家柑桔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规范,建设专业化的育苗基地。二是农业执法有专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政府要从产业安全的角度予以高度重视,组建专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对种苗生产经营和调运管理,规范生产经营制度[5]。三是种苗购买有专策。为推广“大苗下田”技术,引导柑农选用容器大苗,建议政府出台种苗补贴政策。

产品加工上要“实”。温州蜜柑品种特性决定了只能以鲜销为主,为此,一是结合实际改造初级加工。重点围绕洗果分选设备及厂房提档升级,改造8~10 家企业,将现有1.0、2.0 版生产线升级为现代化4.0 生产线,进行果实大小、糖度、无损分级,提升精品果率,实现优质优价;二是结合实际建设冷链体系。重点改造现有冷库,建造柑桔专用保鲜库,以三峡银岭冷链、翠林农牧宜昌公司为主体打造冷链物流中心,冷链总库容达到30 万m3;三是结合实际开发休闲食品。夷陵旅游资源丰富,年接待外地游客体量大,建议联合华中农业大学、三峡大学,开发系列柑桔休闲食品,满足游客所需。

品牌打造要“统”。要坚定不移唱响“宜昌蜜桔”区域公共品牌,着力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体系,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一是品牌策划高质量。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或策划机构编制宜昌蜜桔区域公用品牌策划方案,构建宜昌蜜桔价值体系、符号体系和策略体系。二是广告宣传高强度。9—12 月在北方主销城市电视台播放宣传广告,常年在主销省会城市公交站、火车站等人流集中地租赁大型广告牌,租用出租车、公交车做车身广告,以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宜昌蜜桔”区域公用品牌。三是推介活动高规格。区内与区外相结合,高规格召开宜昌蜜桔营销对接会,重奖营销“功臣”,组织区内企业每年到不同城市开展5~6 场“宜昌蜜桔”专场推介会,引导消费者深入了解宜昌蜜桔的特点及悠久历史文化,培养一批“宜昌蜜桔”忠实粉丝。

桔旅融合要“挖”。一是聘请或引智专业策划公司,充分挖掘夷陵柑桔文化,例如屈原文化、欧阳修文化、宜昌橙文化等,以官庄·三峡柑桔小镇为重点,打造小鸦路柑桔风情带、环百里荒精品柑桔采摘观光游、桔海稻香休闲观光采摘游等一批特色旅游线路;二是以三峡大坝、三峡人家、三峡大瀑布等知名景区为依托,推进柑桔、茶叶、畜牧、猕猴桃、天麻等多个优势特色产业与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

发展机制上要“新”。一是推行资源整合机制。整合移民、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资金和力量,为柑桔种植基地提档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完善投入补助机制。建立以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投资为主体,各级政府资金补贴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三是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企业或组织,为社员及周边柑农开展柑桔修剪、施肥、植保、采果等管理服务。四是探索柑桔融资机制。组建夷陵区农业担保公司(农业发展集团公司),解决柑桔企业发展融资难题。

猜你喜欢

夷陵蜜桔蜜柑
新余蜜桔冻害的农业气象指标及防御措施
日本:紫外线机用于防止蜜柑腐烂
新余蜜桔科技小院项目获评通过
夷陵之战(下)
夷陵之战(上)
特早熟温州蜜柑稻叶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
新余蜜桔留树保鲜试验结果初报
江西新余:又是一年蜜桔香
温州蜜柑提升品质的试验效果与途径
温州蜜柑作中间砧的甜橘柚光合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