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视域下时评素材的选择与运用
2023-08-22王璇
王璇
摘 要 时评教学成功与否和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目前时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时评教学的必要性、时评教学中素材选择的主要问题、时评教学素材的选择标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时评素材选择的原则和要求,并结合实例探索了时评素材的运用路径。
关键词 时评写作 混合式教学 时评素材 批判性思维
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助力时评教学更好地走入课堂,加之新课标提及时评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许多教师开始重视起时评教学。中国知网自2019年以来激增的相关研究论文足以说明教师们对时评教学的研究兴趣和重视程度。然而,通过观摩一些一线时评教学课后,笔者发现,目前的时评教学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在时评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乱象。对此,笔者尝试着进行一番探讨。
一、混合式教学视域下时评教学的必要性
混合式教学即把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不是线上与线下的简单相加,而是互相融合,二者优势互补。本文所讨论的时评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新闻热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进而形成独特见解,以此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步骤。
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开展时评教学非常重要,这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考考查内容的内在需要。新课标指出高中生应“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在跨文化、跨媒介和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要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丰富的语文课程体系。”可见,高中语文教学需要适應新时代的要求,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带领学生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引导学生关注、思考当下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时事热点,发展批判性思维,以形成正确的独立判断。另外,高考试题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如2015年全国Ⅰ卷的作文考查考生针对父亲高速公路上违规,女儿举报父亲一事的态度;2020年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涉及的扶贫问题;2020年高考山东卷中作文“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可见,近几年语文高考试题很重视学生对当下生活思考和感悟的考察,因此,时评教学理应成为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需高中语文教师重点关注且在课堂上积极实践的重要课程。
二、时评教学中素材选择现存问题
时评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时评素材,时评教学成功与否和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时评教学素材的选择与运用至关重要。然而,笔者听课观摩发现,当下时评素材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乱象。其一,素材选择的随意性。并不是所有的新闻热点都适合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教师要在课前严格把关,选择真实发生的、价值观正确的、适合高中生思考的新闻。其二,素材的滞后性。时评重在时效性。老旧的新闻因为脱离学生当下的生活,会让学生产生疏离感,提不起兴趣,长期困扰人类的核心问题是无解的,超越了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不太适合作为高中课堂讨论的对象。其三,矛盾思维点的缺失。理想中的时评素材是存在一个明确的思维矛盾点的,这个思维矛盾点即指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因为立场和思考角度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很多教师在选择时评素材时忽略了这个思维矛盾点,所选素材无法给予学生多元思考问题的空间。只有意识到以上存在的三大问题,才能有效提升时评教学的效果,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三、时评教学素材的选择标准
高效的时评教学课堂需要适切的时评素材,针对以上时评素材选择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且合理的标准显得尤其重要,笔者结合近几年一线时评教学实践经验和相关研究的文章,将时评教学素材选择的标准总结如下。
1.突出时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时评教学重在“时”字,这就要求师生尽可能选取新近发生的、贴近生活的素材,提升学生们讨论的热度和参与感。这正好与新课标中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旨意相契合,引导学生关注当下事,思考当下生活中的特别现象,既可以让学生思维走向更深处,又可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时评教学素材不仅要突出时效性,还要兼顾多样性。时评教学素材既可以是来自报纸或期刊的文字稿,又可以是鲜活的视频报道,还可以是直播现场组织的活动。教师完全可以乘着网络便利的快车,用好“线上优势”,选择多样性的时评素材,采用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传统课堂增添乐趣和新鲜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2.聚焦适合中学生的社会热点
网络世界泥沙俱下、纷繁复杂,新闻也层出不穷,社会热点“更新换代”迅速,教师要擦亮慧眼,聚焦适合中学生的社会热点进行时评教学。何为适合中学生的社会热点呢?一是要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可过于低幼化,也不可过于高深,而是要具有一定的探讨难度和思辨深度,能够刺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二是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特别留意“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劳动精神、法治意识、文化自信、责任担当、奋斗精神、家国情怀”等主题的时评素材,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精神,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三是可多参考、借鉴主流媒体的时评文章,这些比较优质的文章,能够正确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而且,主流媒体中专业的评论员或资深媒体人,阅历丰富,视野开阔,能够透过新闻事件挖掘其背后隐藏的实质问题,从最深层解剖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
3.具备明确的思维矛盾点
新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提到: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陈兴才特级教师也认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对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尤为重要,“思辨”的文本对象不限于论述类文本。因此,我们的时评教学也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任务,但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所选的时评素材缺乏明确的思维矛盾点。何为具备明确的思维矛盾点的素材呢?我们以具体例子来做详细说明,以下是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
11月14日,马鞍山一工厂门口,员工发现停在路边的一辆轿车上有个被玻璃卡住脖子的孩子,十分危险,而孩子的母亲却不知去向,救人者凌先生就拍了整个救人过程放在网上,希望能找到孩子母亲并起到教育警示作用。而后孩子的母亲却要找律师起诉他“侵犯隐私”,这让凌先生觉得非常寒心。你如何看待?
这则素材的思维矛盾点体现在如果站在“情”的角度考虑,这位母亲的做法确实让人寒心,是现实版的“农夫与蛇”,但如果站在“法”的角度考虑,凌先生确实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到底该站在哪一方呢?这种“情”与“法”的两难选择就是思维矛盾点,教师可在此看似两难选择的事件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情”与“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情与法两者并非对立,而是要把握好情与法的度,救人同时不越界,用法同时不无情,莫让情与法走向对立。
4.拥有多元的讨论空间
时评教学可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时评素材拥有多元的讨论空间,让学生想说、敢说,在多元的思考角度碰撞中促成精彩观念的诞生。何为拥有多元的讨论空间点素材呢?即素材不能只出现一个主体,呈现一种观点,而要出现不同主体,兼顾不同视角的观点,让站在不同视角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如下面这则时评素材:
11月19日,一女大学生与外公合影被某平台用户恶意传播为“73岁企业家豪娶29岁广西大美女”且广泛扩散,引发关注。当事人发文称,照片是其与外公合照,被人造谣,非常崩溃,将维权到底。部分媒体、自媒体参与传播“辟谣”,网民讨论声量上升至3.12万。12月29日造谣者“飞哥”被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立案侦查,部分事件关注者参与传播讨论。
针对这则素材,教师可带领学生从多种角度深入思考:(1)从女生角度思考该不该维权、如何维权。(2)从“飞哥”角度思考遵守法律的重要性。(3)从网民角度思考如何做一个有辨别力的、有素质的网民。(4)从媒体的角度思考,媒体应该有怎样的社会担当。當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时,可培养他们看待问题全面性的能力,减少盲目跟风的行为,让盲从者少一些。
四、时评素材的运用路径
1.搭建班级时评平台,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当代新青年需要具备基本的公民意识,不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学习的繁忙让部分学生忽略了对时事的关心,因此搭建班级时评平台很有必要,班级时评平台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线上,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好网络的便利条件,一起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搭建时评平台,创办专门发布时评作品的栏目,让学生集思广益给栏目取个相关的名字,如“时说新语”“青年观世界”等,栏目及时更新时事热点和学生的评论性文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激发学生的评论热情,拓宽学生的观察眼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情怀。线下的方式也很多,包括在班级建立时评角,定期出优秀时评板报,开设一周一次的时评讨论课等。
2.课堂观点碰撞,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和反思性的思维,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批判性思维不讳言反思和质疑,但它更多的是不轻信、寻找依据、替换条件、审视理由、比较辨析、评估评价、理性表达等。当下和未来的社会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具有明确思维矛盾点和多元讨论空间点的时评素材,让学生们之间实现思维的碰撞,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会学生不轻信某一方的观点,而是要学会寻找依据、比较辨析和理性表达,养成高阶思维、理性思维。
3.真实情境写作,训练议论文写作能力
当下高中考试作文倾向于考察任务驱动写作,与材料作文题相比,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设计了让写作主体置身其中的任务情境,提供了明确的读者对象,还提出了明确的文体要求。“任务情境”的设置让写作表达更有针对性,真正避免了缺乏真情实感的空发议论,是考察学生写作能力的比较好的途径。恰巧时评素材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真实的高度贴近生活的情境,在情境和任务前,学生很容易产生代入感,自然容易写出有观点的、有思考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如上文提到的“凌先生救人”事件,这就是一个具体的情境,母亲做的对吗?凌先生做的对吗?学生在此情境中展开写作,更容易表达出自我的思考,提出明确的观点,并依据观点针对母亲做法和凌先生做法的对错展开议论,自然而然地深入思考“情”与“法”的关系和界限,写出一篇有深度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