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念奴娇·过洞庭》的词境赏析

2023-08-22洪星光陈孝荣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7期
关键词:心境

洪星光 陈孝荣

摘 要 本文以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为例,从“辨析字词,赏析物境”和“链接背景,赏析心境”两个角度,探索其词境赏析的基本路径和策略,深度挖掘作者所表现出的真实情感,于自然质朴的物境、澄澈清明的心境中,获得一种天人交融、情景交织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 字词 物境 心境 词境

《念奴娇·过洞庭》是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名篇,词作呈现出一种物象与意象交织、物境和心境交融的形态,创造出一种别样的审美境界。在词作的赏析中,教师要以词境为重点,从字词入手,挖掘文本中的自然物象和主观意象,在此基础上,关联词人张孝祥的个人经历,于鉴赏中品析其心境,从而在物境和心境相融的过程中,领悟和解读该词的词境。

一、辨析字词,赏析物境

物境,即以客观物象为载体而形成的境界,《念奴娇·过洞庭》的上阙,着重描绘了客观世界中的物境。首句“洞庭青草,过中秋”点明了地点和时间,表面上是说明真实情况,细细品味后才能发现,这一句中也暗含了作者的真实心境和命运轨迹。中秋即将到来,洞庭湖上的青草连绵成片,呈现出一种广阔无垠、宁静无波之境界。从“更无一点风色”这句的“风色”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此时的天气状况,还可以了解作者此时流离失所的生活境遇以及动荡不安的政治命运,客观的天气状况与主观的心境变化,也体现出了物境与心境的统一。

但是,虽然词的首句呈现出物境和心境相融的特点,却不意味着“眼前之景”等同于“真实心境”。从词作的上阙来看,物与人的关联,是外界的景象自然地映射在词人的内心,正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浑然天成、物我相融的境界,俨然脱离了传统诗作中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相互对应的模式。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玉鉴”一词代指玉镜,“琼”一词代指美玉,在中国古代语境中,“玉”一直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德。此句词人用“玉鉴琼田”形容和代指湖面,既体现了湖面的澄澈清明和月光的柔润如水,还凸显出词人内心的澄明干净。深入到文本中进行细致解读,我们可以展开联想和联想,在一叶扁舟之上,词人望着宁静、广阔的湖面,整个画面十分灵动飘然。“扁舟”一词也值得细细品味,《史记》中有“乃乘扁舟浮于江湖”一句,明确“扁舟”的“隐退、逍遥”之意,又从“驾一叶之扁舟”中解读其“功业未成但旷达开阔”的深刻蕴意,如此便可推断出“扁舟”体现出“超然物外、天地交融”的心理状态。解读至此,我们能够感受到词人张孝祥俯仰天地、超越洒脱的心境。

接下来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以一个“分”字,赋予了“月”拟人化的特征,仿佛是“月”分给了湖水光辉,据此营造一种月光与湖水交相呼应的柔美意境。此句中的“明河”指的是“银河”,即神话传说中“天上的银河”。从此处可以看出,月光泼洒在湖面上,形成了如银河一般明亮的水中倒影,读到这里,我们不免会产生一种天地交融、一片通明宁静之感,进而感受到“表里俱澄澈”所描绘的优美意境。难道澄澈清明的仅仅是月光下的湖水吗?显然不是,客观物境中的澄澈清明,也象征着词人内心的澄澈,这是一种心与物相互交融、互相映衬的境界。

结合前文所述的内容可知,在《念奴娇·过洞庭》一文中,张孝祥利用直观可感的客观物象,描摹了一种无我合一的物境,透过物境,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淡雅、柔美的客观景物,还能窥探到张孝祥的内心世界,理解和感悟他的个人理想,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从而于外物与内心相融的境界中,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

二、链接背景,赏析心境

南宋时期,主战派与主和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作为爱国词人,张孝祥坚持以战争解决政治问题。在这期间,即使得罪朝中的重臣,仍然为国家的重振出谋划策,当主战将领岳飞惨遭陷害后,张孝祥放弃了个人利益,为岳飞申诉冤屈。而在不利的大环境中,张孝祥的奋勇抗争和针锋相对,连累了他的父亲,使其父亲含冤入狱、其自身也屡遭弹劾。不过,无论遇到了怎样的艰难险阻、遭受到了怎样的谗言陷害,词人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一直以来坚守高洁傲岸的品格。

链接以上背景信息,我们了解了词人张孝祥的真实心境,在此基础上,聚焦于词的下阙,赏析《念奴娇·过洞庭》中蕴含的词人心境。从“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一句中,词人回顾了自己曾经的仕途生活,他勤勉肯干,获得了一些政治成绩,但是在黑暗且现实的官场上,仍然难以融入到现实环境之中,这一点从“孤光自照”中便可窥见端倪,“孤光”是词人高尚品格的化身,古人常将这一词组阐释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从此处便可以看出,纵使环境多么污浊,词人都不被现实所叨扰,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看待外界的变化,由此达到“肝肺皆冰雪”的目的,表现出词人光明磊落、高洁傲岸的美好品质。

不过,虽然词人始终坚守自己的心境,也难免会有心情低落、郁郁不得志之时。当词人夜泊洞庭湖之上,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自身的真实境遇,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短发萧骚襟袖冷”的感慨,无论是官场的黑暗,还是其自身屡屡遭遇挫折的现实,都让他陷入了短暂的困顿之中,即使此时正处壮年,其头发也日渐稀疏,由此透露出一种寒凉之感。而短暂的哀伤过后,词人再次发出“稳泛沧浪空阔”的感慨,彰显出词人在动荡的环境中仍然坚守自身品格的决心,从一个“稳”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主体意识十分强烈的词人形象,其内心十分坚韧、面对困难积极乐观,这样的心境,使得张孝祥能够包容世间万物,也奠定了整首词开阔豁达的整体基调。

从整首词来看,张孝祥将客观物境中的“真景物”和主观心境中的“真情感”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词境,体現了词人历经世间沧桑、仍坚守内心的一种境界,在他的笔下,湖水、月光、星光等意象交融为一体,由此营造出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境美,也阐明了词人有着重大理想抱负、经历短暂失望而又超然洒脱的心境。在阅读这一词作时,我们要将物境与心境融为一体,通过品读和辨析字词,感受整首词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作为一名爱国词人,张孝祥将个人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寄托在天人合一的物境之中,当他历经世事后,已然形成超然物外的高洁品质,并在畅游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与物的融合,从而将自身的理想信念寄托于自然的物境之中,以此衬托自身超然物外、澄澈洒脱的心境。基于《念奴娇·过洞庭》物境与心境相融的艺术风格,教师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带领学生赏析古诗文的词境,让他们在辨析字词、链接背景的过程中,进入到诗词的境界之中,不单单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还能使得他们在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中,感悟词人的深刻思想和真实情感,进而加深对整首词的理解和体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教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82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心境
“生”还是“深”
走神的代价
兴趣使然 心境至纯
优化心境技术在职业高中教育中的应用
想学、会学、乐学
有氧健身操对女性大一新生心境影响研究
优秀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
广场舞、健身走对中老年女性情绪、心境及灵敏素质的影响
“读想合一”的古诗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从《采桑子》看欧翁晚年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