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提升数学教学效益
2023-08-22苏震
苏震
[摘 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以生为出发点,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情境,从而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课堂教学情境;学习品质;数学核心素养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教学中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无法通过灌输达成,教师应该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并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从而学会学习.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全方位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来看,若想让学生主动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发现、探索、交流,这样既可以有效淡化数学的抽象感,又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不过,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影响,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伪探究、伪情境的情况——课堂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但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提高教学效益呢?下面笔者以几种教学情境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若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创设问题导向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问题是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动力源. 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设计问题导向型情境,进而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悟数学价值,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基于此,教师在创设问题导向型情境时,不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引入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跳蚤市场上,某个同学一次性卖出两件商品,两件商品的价格均为30元,其中一件盈利20%,另一件亏损20%,你知道这个同学最终是获利,还是亏损吗?
问题给出后,教师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猜想,大多数学生认为不亏不赚,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是盈利,还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是亏损. 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高涨,此时他们能快速进入“打折销售”知识的学习. 设置悬念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创设探究思维型情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的必经之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知识点改编成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以此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改编后,抽象的知识点会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会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自然流畅,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例如,教学“确定圆的条件”时,大多数教师会从直观感知出发,通过展示圆、绘制圆,引导学生抽象确定圆的条件. 这样虽然比较直接、直观,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直接呈现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基于此,教师提出如下探究型问题:
(1)经过一点可以作多少条直线?
(2)经过两点可以作多少条直线?
(3)经过三点可以作多少条直线?
(4)几点可以作一条直线?
(5)你认为几点能够确定一个圆呢?
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能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此时学生会主动通过尝试、猜测、交流、讨论寻找解决办法. 创设认知冲突,不仅能唤醒学生的探究欲,而且能为探究性活动指明方向. 虽然经历以上探究活动可能会消耗一些时间,但是其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不要将知识、经验等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究空间,借助探究型情境让学生进入探索状态,诱导学生去猜想、尝试、发现,进而提升思维品质.
创设活动开展型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摒弃单一的讲授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应用数学.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社会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展开与折叠”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准备剪刀、白纸等工具,课上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折一折”等活动直观感知圆柱、圆锥的展开图. 动手实验有效地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既可以根据立体模型联想展开图,又可以根据展开图联想立体图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剪、折、拼”等活动制作一些简单的立体模型,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创设活动能为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新知,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再如,教学“统计图的选择”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课前请各小组分工合作,收集本班学生鞋子的尺码,并将收集到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看看有哪些发现. 将本课的研究内容放置于实际背景中,激发了学生研究数学的热情,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另外,将单纯的讲授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避免了单纯制作图表的乏味. 同时,调研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当然,教师创设社会调查、动手操作等活动情境时,要让这些活动具有可操作性,确保不会为学生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和学习负担. 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以便通过有效的互动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创设信息展示型情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逐渐走进初中数学课堂,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加大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力度,借助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和找点时,教师可以融入经典的“扫雷游戏”,让枯燥的描点活动变得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猫和老鼠”的游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给出老鼠的位置,让学生说出老鼠的坐标,以此让学生牢记坐标的有序性. 这样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和愉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师生的有效交流,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多媒体技术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它可以完全取代常规媒体,教师在应用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切实从教学实际出发,少一些浮华的形式,将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当然,课堂教学情境并不局限于以上這些形式,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创设,以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进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无论应用哪种模式,都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以让学生更好地融于情境,进而提升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