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新兴职业女性双重角色困扰探析
2023-08-22许红艳
许红艳
【摘要】民国时期,教育思想观念变革,新兴职业不断涌现,这一时期女性群体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明显提升,新兴职业女性数量也在增多。然而社会上对于女性从事职业存在不同看法,女性发展仍面临着一些困境,所以本文主要依托民国时期的《妇女杂志》,来分析这一时期新兴职业女性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
【关键词】民国;新兴职业女性;双重角色;《妇女杂志》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0-0122-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0.038
一、民国新兴职业女性概况
清末以来,社会结构发展变迁,提供了利于女性生存发展的空间,一些新兴女性职业随之显现。沿海一些城市工厂手工业发展迅速,在19世纪70年代,女性进入纺织类工厂,进而出现了国内第一批女纺织工人。制度的变革让女性在医学和教育领域也崭露头角。近代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最早一批女西医是金雅妹、徐金英、石美玉、康爱德等,她们在教会资助下留美学医,回国后设立诊所救死扶伤。1912-1913年间,民国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确定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女子学校应运而生,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女教员群体成型。上述三个领域的新兴职业女性代表在《妇女杂志》中涉及较多,其中教师占多数。
此外还有政府邮政局、电话局等的女职员,私人公司的银行职员、会计师、速记员等,文教卫生方面的记者、作家、科学家等,司法领域的法官、律师等。更少见的是民国初年因生活困苦而拉洋车的女子,时人感叹“人民困苦已极观此妇人拉车一事殊可叹也。”[1]这些职业女性资料较少并且分散,目前不做具体阐述。
民国时期,总体上新兴职业女性人员数量呈正增长趋势。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更多女性想要争取职业和经济地位,30年代时新兴职业女性人员已有相当规模。据统计,1915年,在各级学校担任教职员的女性人数有11938人。1930-1931年时,在各级学校任职的女教职员人数增加到39918人,比1915年增长了3倍之多。[2]
二、民国新兴职业女性双重角色争论
古代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男女分工上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固定结构。近代以来,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女性能够接受新式教育,逐渐要求在新兴职业任职,这会影响原有的男女分工结构,不可避免地出现女性家庭和社会角色的相关争论。
《妇女杂志》1915年创立,1931年停刊,共17卷,每卷12期。其中論说、学艺、家政篇章对于女性双重角色有较多探讨。女性家庭角色在《妇女杂志》中多表述为“良妻贤母”[3],社会角色侧重于“新”字,两个角色侧重点不同。职业与家事哪一种更适宜于女子,这篇文章就提到了西方主流的两种观点,一是爱伦凯的母性保护论,即不赞成女性从事职业,认为“女子过于劳动,生殖力必为之衰退。”二是纪尔曼认为的“各个壮健的女子,都应该从事劳动,以谋生活,生育小孩时,应当由育儿院中去教育”[4]。这两种观点引起民国社会上较多探讨,两种派别各有支持者。
(一)女性宜主内——良妻贤母
《妇女之天职》中王三认为妇女的天职可分为两类,一是家庭常识的沿袭,“不可骤染异俗风尚”,装饰华美、衣服精美、器具新奇皆不可取;二是社会上的处分宜酌,认为妇女能力尚不足不能从事议员、看护妇、商人等职业。同时用生物界的天职“犬不能司晨,鸡不能守夜”来类比“男不能女红,女不能从政”。[5]总体而言,其认为女子之天职为聊和的而不是独立的。
这一派主张女性在家事中不可或缺,多是琐碎的家务和育儿事项。希兰细列了不同家庭妻子所应该做的职务,儒家妇女要操劳家务、会文字、懂医理等事务,农家妇女需要耕地、养蚕、织布等,即使稍富裕的工商家庭,女子也需勤于家事,不可懈怠。家务成了女性需要必备的技能,极琐碎的一些家庭知识也要求女性掌握,比如草木灰涤衣法、治牙痛法、制造鞋皮油法等。飘萍女史认为女学生日后要成为贤妻良母,学习期间不能干预社会事务,将来承担家政事务,能够分担男子责任,“使得专心于国家社会之事,不致使男子身家所累、百念俱灰。”[6]新兴职业女性也有不少认同的,如在校女校学生唐纯发表文章认为“裁缝者,女子应尽之职,不可缺者也。”胡宗瑶在敬告实施女子职业教育者一文中认为教员等也应该要贯习家政学,从事烹饪、机械缝纫等。
关于妇女在社会上的职位这一派也有论及。王三又详细论述了当今妇女职业,他认为:“约可划分为三,一曰抚育,一曰管理,一曰操作。”[7]他将普通家事劳动当作妇女职业,认为妇女应当遵循古训,新兴职业女性如女代议员、女政党员日后也要相夫治家教子,这将妇女家事的地位上升,社会职业地位下放。这一派论据的原因也有一些描述,Y.D.在职业与妇女一文中提到,一是妇女的体格孱弱不及男子,二是妇女的智识比较低浅,三是妇女有月经生产等生理障碍,四是妇女有了职业会侵夺男人地位,五是妇女有了职业家庭会被破坏。还有一些认为妇女从事职业会使女子身体受到损伤,减少了女性美,还会有自由恋爱的行为。[8]可见反对女子从事职业的人总是有各种理由来说明职业女子的种种不佳。
(二)女性宜主外——新式女子[9]
光义批驳了一些顽固先生“凡是妇女都要为妻为母的,做了妻母,当然应该贤良,反对良妻贤母主义的人,难道主张女子不该做妻做母,做了妻母应该以不良不贤为正宗吗?”的观点,认为妻和母不过是人的职分罢了,何必立良妻贤母的词语来标榜限定,妇女还可以从事教师、议员、官吏等职业,难道“做别种事情就该不贤不良了么?”[10]这是女性宜主外一派的基本观点,家事中的良妻贤母并不是新式女子的职业。
这一派认为女性参与社会事业有不少好处。上海开明女子职业学校预科生吴峥嵘谈到“天赋人权,孰不有职”,认为女性要参与社会职业分工,目前在工商界女性有一二个杰出代表,接受教育的女性日渐增多,“女学之兴即女子职业之先声,有常识然后有专职,有专职然后能自立,能自立然后能立人。”[11]玄之在女学生的择业问题一文中谈到女学生从事职业能够“一方面能自食其力而为社会的生产者;一方面于正当的职业中获得无上的愉快”。另一方面,对于女性适于的职业也有所探讨,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张菊姝认为女子谋求职业虽古少见,只有蚕桑之业,今日女子所适合从事的职业则较多,列举了教师、妇科医、书画家、保姆、看护妇、裁缝等。瑞琛在天文界中女子将来之事业一文中说到“此忍耐奋勇专精诸德,惟女子较男子为富强。”[12]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身体孱弱、知识缺乏等因素对女子从事职业无决定性影响,女子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些社会职业。部分学者重点强调了社会上的独立性质的工作,如陈问涛认为“凡职业,该具有独立性。”极大多数妇女是没有职业的,每天劳动的妇女进行的烹饪浣洗、缝纫除草割麦、工厂劳作不属于生利性质的,独立生利的女商人、女教员的职业是值得提倡的,女子职业还应推广开来,还有比如新闻记者、银行管理、铁路职员、剧作家、音乐家。[13]新兴独立女性的职业日渐受到欢迎。
从上述争论中可以看出,两派都围绕着女性是否应该从事职业和女性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进行了一定的论述,两派对于职业的定义不尽相同,前者认为职业就是家庭妇女,故而女子就应该注重家庭角色,不应从事社会职业。后者截然相反,职业是指女子能够谋求自身经济独立,故而注重社会角色,不应从事家庭琐事。关于女性双重角色的争论,本身出发点都不尽相同,似乎难以区分谁对谁错,这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女性从业,但是新兴职业女性从家庭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变实际上仍是复杂困难的。
三、双重角色结构性变化的阻碍
从主内和主外两种观点的支持者身份角度来看,即使赞成女性参与社会职业分工中来的人也并没有完全否定女性应该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新兴职业女性面临的阻碍还是较多的。
(一)女性自身
当时社会上妇女仍存在“在家靠父兄,出阁靠丈夫”的专事倚赖、徒慕虚荣、泥古不化、迷信太深这四种劣根性。一些高唱解放的女学生,痛恨旧家庭,但是一到了自己组织家庭,一切家庭里的事情都责奴仆去做。这种劣根性使得一些女性并没有把职业当作终身事业,富家女子多是把职业当作消遣体验,大多中产阶级女学生也有部分惶惶度日的,贫家女子比较难以脱离家庭,一切费用取于丈夫,职业二字早就抛到九霄云外。比如玄之在女学生的择业问题一文中谈到一类“性的投机主义者”,她们境况窘迫时才去谋求职业,在谋得相当职业后遇上资产富有的如意郎君时,便弃置于不顾,甘心去当少奶奶,劣根性彰显无疑。还有一些女性即使顺着潮流找到职业,也没有具备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知识而无法胜任,这就导致社会上对于职业女性的偏见更大,还出现了一些“花瓶”叙事。例如1931年刘玉向《妇女杂志》投稿,讲到她在政府机关的工作。她被分配在楼下,做抄写、计算等杂物工作,月薪30元。另外的四五个女同事,被分配在楼上经理室,每日来得晚,穿着时髦,每天似乎没有什么工作,但工资却比她高一倍。[14]这里的四五个女同事心思全然并不在工作上,没有工作能力,“专会消费而不會生产,专会考究装饰而不会干其他一切。”[15]这就是所谓的“花瓶”。
(二)社会环境
社会上对于女子从事社会职业的态度,大多是“事实上除了出卖青春的职业外,没有哪一行职业欢迎女职员”。新兴职业女性面临着恶劣的态度,这种根源在于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思想,第一种顽固派,认为“女子为无用的,一切智慧能力都不及男子”。第二种是折衷派,用男子和女子才能、性质、生理的不同加以区分适宜不适宜的职业。第三种是科学青年的代表,认为女子和男子虽有生理差异,但才能、性质没有太大差别。[16]以上社会思想本质上认为女子和男子权力地位还是有差距,以致从事新兴职业的女性层次地位仍然较低。当时出现不少公司为了顺应女子求职的潮流招聘女职员做的一些表面工作,朱璟用文章分析了各项职业广开“女禁”的缘由大致有两项:“顺应潮流”和“不能相形见绌”。社会上公司、银行、大商店雇佣女职员,并不是因为缺员,而是“在同类的商业机关中,甲既用了女职员,乙如不用,未免相形见绌;于是乙也用了,丙也用了,那就用开了。”相似的操作还有几个男子的职工组合规定妇女不准受最低工资的雇佣,他们斥责给女子最低工资是违背行规的行为,“这是他们用谦恭的外貌为他们自己保留位置的方法。”[17]一方面承认女性谋求职业和男子同等工资的合理性,来赢得新兴女性职业者的赞赏和社会上的好名声,但实施起来却不尽人意。
(三)女子教育
在《妇女杂志》中刊登书籍消息的页面,记载有教育部定女子中学教授家事、卫生、带病育儿等科,并且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女子师范中学教科书中有家事教科书、缝纫教科书、园艺教科书、烹饪教科书,这四部书都是照部定课程标准编辑的。当时社会上主流女子教育中关键词就是家务。新兴职业女性中也有认同者,例如泰县女子国文专修馆学生吴秉筠在女学宜注重缝纫烹调论一文中强调家中琐碎事务全仰赖女子,女子需要熟悉家事,成为贤母良妻,学校中女子教育科目中西文都可以废除,否则女子前途就不会有良好结果。吴江同里麓则女师范教员严琳提到女子教育应该注意缝纫烹饪和家政,理由是“况针线烹调之职,女子优而为之。”[18]学好家政日后主持起来便绰绰有余了。当时,女子受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处理家事,新兴职业女性难以真正从家庭内部的琐事中脱离出来。
(四)薪酬待遇问题
《妇女杂志》第10期中刊登了“我的职业生活”一系列选文,介绍了不同从业者的境遇。看护医院林修亭日常工作是在平民医院的女子部里替病人洗疮敷药、慰问疾苦,每周星期一到星期六上午工作四小时,每月收入30元。本人讲到她自身家境可以称得上是小康,每月除去衣食交际等支出还能储蓄二元。但是原本家庭不好的,从事职业后,自己仅能勉强度日。例如小学教师傅一星就读学校时需要半工半读,牵强度日,后来从事职业在距离镇市六七里的偏僻地方教书,日常作息是“早上七点半起来,略略料理了一些杂物,到九点钟就要上课了,须到十二点钟方有休息。下午二点起,好似牵线木人儿又要到四点方息。”[19]身体较为吃力的,薪资也不乐观。另外,织袜厂女工卢兰谈到自己每月工资十二元六角左右,工厂监督叔勤工作无定时,几乎全天时间劳作每月挣三十元左右,商店员胡锡瑜每天工作不过十点钟能拿到每月不足三四十元的工资,新闻记者江素涵月工资二十元,虽然家庭情况、工作性质、工作劳动强度都不大相同,但是每个职业女性个人工资水平实在不算太高,离经济独立还差得远。同时男女工资存在着一定差距,女子比男子寻求更少的劳动报酬,才能勉强找到一份工作。明显体现在教师职业,即使男女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和效果一样,但是薪酬上“男教师比较女教师收获得多”。[20]新兴职业女性薪资低微、同工不同酬的问题都存在不平等现象。
(五)团体运动问题
针对妇女界的一些问题,新兴职业女性组织了一些妇女团体。妇女团体调查中记载了1915年上海成立的女子社会服务团以教育事业着手创办了五六所养务学校,专收贫苦男女学生。1921年成立上海女子职业聊修会,宗旨在于联络上海有职业的女子互相扶助。妇女团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是成效不大,晏始探讨了原因,认为一般的妇女并不觉得是需要的只是凑热闹罢了,其次是许多妇女团体没有杰出的人才领袖,这些领袖精神才识上没有独特见解,经济上倚赖男子,是很难成事。最普通的一种缺点就是“一般妇女感情的粗浮”[21],团体会员之间互相倾轧、互相嫉妒,这样团体难免破裂。妇女运动团体的运动不成功,妇女解放与经济独立的问题解决时间又是存在疑问的。
四、小结
尽管民国新兴职业女性受到不少争论和阻碍,但毋庸置疑女性应该从事职业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被客观环境所需要的。至于女性适合从事的职业问题,一些新兴职业女性逐步认识到女性在选择职业时应该是自由的,男女不同性质、生理等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都是随着环境在变化,环境因素会导致一定差异,而环境因素是能够改变克服的,“随着物质变动而变化的职业观念”[22]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新兴职业女性在处理困境问题时,也衍生出了一些新观念。女教员凤子结合浙江育德女中的教授经验,提出自己的女子教育改革方案,“至少应当注意的條件有三,应当实行的条件有二”[23],分别是注意心身的法则、家国的组织、宇宙的现象,要实行教育的自由自治和文艺的普及提高。尽管这方案的可行性还有待考察,但是教育的革新确实是关键。然而教育的革新推动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民国女子受教育程度不均,团体内存在倾轧,难以靠部分力量推动,不断团结更多妇女和不偏见的男子,新兴职业女性在社会上的处境会较舒适,话语会更有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妇人拉洋车[N].盛京时报,1916-12-22(7).
[2]申报年鉴[Z].上海:申报年鉴社,1934.(1090).
[3]惕文.异哉现代的良妻贤母主义[J].妇女杂志,1924,10(8):42.
[4]方景略.职业与家事哪一种更适宜于女子[J].妇女杂志,1924,10(09):100.
[5]王三.妇女之天职[J].妇女杂志,1915,1(2):29-31.
[6]飘萍女史.理想之女学生[J].妇女杂志,1915,1(03):31-33.
[7]王三.妇女职业论[J].妇女杂志,1915,1(04):27.
[8]健孟.妇女职业的先决问题[J].妇女杂志,1924,10(06):15.
[9]倚鸾.旧式女子与新式女子[J].妇女杂志,1916,2(07):63.
[10]光义.良妻贤母主义的不通[J].妇女杂志,1924,10(02):90.
[11]吴峥嵘.女子职业造福社会论[J].妇女杂志,1915,1(01):52.
[12]瑞琛.天文界中女子将来之事业[J]妇女杂志,1916,2(08):41.
[13]陈问涛.提倡独立性的女子职业[J]妇女杂志,1921,7(08):21.
[14]刘玉.服务社会后的疑问[J].妇女杂志,1931,17(02).
[15]桂涛.”花瓶”:20世纪30年代职业女性的形象及其语境[J].妇女研究论丛,2011,6(108).
[16]玄之.女学生的择业问题[J].妇女杂志,1925,11(6):224.
[17]华尔西.妇女与工作[J].妇女杂志,1924,10(8):62.
[18]严琳.我之女子教育观[J].妇女杂志,1916,2(10):60.
[19]傅一星.民间运动的一分子[J].妇女杂志,1924,10(6):115.
[20]华尔西.妇女与工作[J].妇女杂志,1924,10(08):63.
[21]晏始.妇女团体运动力的微弱[J].妇女杂志,1923,9(06):37-38.
[22]王警涛.女子职业问题的历史观[J].妇女杂志,1921,7(03):115.
[23]凤子.女子解放与女子教育[J].妇女杂志,1921,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