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词“润”的语义演变分析
2023-08-22高宝芝何亮
高宝芝 何亮
【摘要】“润”是受输入法影响,在借音借义基础上,由隐喻机制、社会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网络新词。“润”借用外语词“run”的音,并基于“run”的核心义“跑”,发散性引申出“逃跑、逃离”“开溜、偷跑”等新的意义。先借音借义又进一步发生复杂词义引申的借词现象在以往的语言生活中罕见。研究此类新的借词现象对于丰富现代汉语词语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润”;网络新词;语义演变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0-011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0.036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以来汉语书面语的构建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XJA74000)。
最近, “润”成为当前热门新词。“润了、润学、润人”等与“润”相关的词语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知乎上对“润”的讨论浏览量达到近800万,百度贴吧也出现了“润吧”。“润”产生了与它本身意义相差甚远的新用法。本文从“润”的新用法入手,讨论其来源、演变路径方式以及演变动因。
一、网络新词“润”的新用法
最近,“润”成为网络上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其用法与一般人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润”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新用法。
(一)逃跑、逃离
(1)微博不适合正常人追星,润了。(微博用户:三分钟热度赛高,2022.5.18)
(2)每天都在后悔自己加了社团,突然想起,大二就可以润出社团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微博用户:不知名笨蛋困,2022-10-12)
(3)终于考完了,润了。(微博用户:iisyyyn9496,2023.
7.11)
(二)开溜,偷跑
(4)这学期应该不会线下课了吧!准备润了。(微博用户:klulkrats,2022–4-27)
(5)老师润了,诊室就剩我独守,还让我写病历,饶了我吧。(微博用户:yonaineko,2022.5.17)
(6)下午运动会点完名我就润了,骑车走的时候碰到了我们导员(新的导员,还给我们上课和我们很熟),他还认识我,我还穿一身亮黄色,我若无其事离开了,尴尬死了。(微博用户:我就是艾斯奥特曼_ysz版,2023.4.28)
(三)转行
(7)想润,想换工作,这个破剪辑是一秒也做不下去了,果然我不想再干这行了。(微博用户:皮秀n,2022.5.19)
(8)收到offer了,双休!8点半到5点半,通勤45分钟,感觉进去就是打杂的,打算干个三四个月就润了!(微博用户:co可乐没谈,2023.7.8)
(9)换了新部门之后平均工作时长拉长了1-2个小时,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工作交接不习惯的缘故,最近感觉每一天都是折磨,现在已经以明年2月底为目标开始倒计时,凑满2年工作经验加上拿完年终奖想润了。(微博用户:瑶啊瑶Oayuohz,2023.7.11)
以上这些用法是以往的“润”的用法中所没有的,那么“润”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新用法?本文拟探讨网络新词“润”的来源及语义发展变化的路径和动因。
二、网络新词“润”的来源
一般认为,网络新词“润”来源于英文“run”。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英文单词“run”列举了32个义项,其中1-10条为:
1.跑奔;跑。
2.(a)跑(一段距离)。
3.(a)跑步锻炼;跑步运动;(b)(参加)赛跑;(c)使(马或狗)参加赛跑; (d)举行(赛跑)。
4.迅速地或急迫地前往某处。
5.平稳地或不很费力地向前移动(尤指用轮)。
6.(指船)行驶;(指船员)驾船航行。
7.(a)(指公共汽车、渡船、火车等)(沿规定路线)往来行驶;(b)使(公共汽车、火车等)运营。
8.开车至某处;开车送(某人)。
9.(a)向某方向移动(尤指快速);(b)使(某物)向某方向移动。
10.非法地秘密运送或携带(某物)进入某国;走私。[1]1749-1752
从以上义项可知,“run”的核心意义为“跑,奔跑”。因此,网友们在使用汉语词语“跑”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英语中的“run”。而网民中使用最多的输入法是拼音输入。“run”打出来,备选词条第一个显示的就是汉字“润”。当网民将“run”的核心意义“跑”运用到中文中,产生“run回家”“run了”等系列句子时,受输入法备选词条“润”的影响,就出现了以“润”为主的一系列新短语结构。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中英混杂的语言现象。
“润”从“run”的“跑”义,引申出英文“run”所没有的“逃跑、逃离”“开溜、偷跑”、以及“转行”等新义。
从另一个角度看,网络新词“润”可以看作英文“run”的借音词。借音词也叫音译词,指照着外语词的声音用汉语的同音字对译过来的一类词,其中有纯音译的,也有选用与外语词声音和意義相同或相似的汉字来翻译的。[2]245例如“休克(shock)”“沙发(sofa)”“咖啡(coffee)”等,这些都是典型的纯音译的借音词。而“苦力”“维他命”“逻辑”等,这些词其实时选用于外语词声音和意义相同或相似的汉字来翻译的。“润”的读音与英语“run”的读音十分相近,因此,人们认为网络新词“润”属于借音词,即借用了英语“run”的音,同时又借用了“run”的意义。
三、网络新词“润”的语义演变
由上文可知,“润”主要产生了“逃跑、逃离”“偷跑、开溜”以及“转行”等新义,网络新词“润”源于英文“run”,那么问题是,英文单词“run”并没有逃跑、开溜等意义,这些网络新义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跑”义是“润”的语义基础
如前所述,“run”的基本义是“跑”。虽然run本身并没有“逃跑”“转行”等意义,但是汉语中的“跑”与“逃跑”“转行”却有着共同的语义特征,这奠定了由run转化而来的“润”语义发展的语义基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跑”列举的义项如下:
跑:(1)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脚可以同时腾空);(2)逃走;(3)为某种事务而奔走;(4)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5)气体、液体等泄露或挥发。[3]981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又叫词的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2]220在进行义项分析时,揭示词义往往把它的属性排列出来,通过类属关系同别的非本类事物相区别。同组中的共同特征就叫共同义素,区别特征叫区别义素。从《现代汉语词典》对“跑”的各义项的解释中可以发现,(1)(2)(3)(4)这四个义项都具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共同义素),它们都带有[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这一核心义素,而(1)显然是众多意义的起点。(1)(2)(3)(4)还带有目的性。总体上讲都有位移这一共同特征,还有趋利避害的特性。
对比上文对网络新词“润”的新用法的分析,“润”的三个新用法“逃跑、逃离”“开溜、偷跑”“转行”也都具有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并且都带有目的性,或者趋利或者避害。
因此,可以认为“run”的“跑”义是“润”的核心义,其他各项意义都是[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这一核心义素的引申与发展。
(二)对英文原词“run”借音借义后发生词义引申
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提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4]70因此,词义引申主要是借助联想的形式,并且引申义和本义之间一定具有联系。网络新词“润”的新义产生是在run的借音借义后,在借义的基础上发生词义引申,而“run”的核心义“跑”是“润”所有新义的起点。具体分析如下:
1.run(润)跑 → 逃跑、逃离
“润”从“run”借来了“跑”的意义,虽然英语中“跑”没有“逃跑、逃离”的意思,只是指快速地移动,不带有主观性的情感,但是汉语中“跑”本身有逃走的意思,带有逃避、躲避某人或某事的主观性情感。因此,“润”在外语词“run”的核心义“跑”的基础上增添了“逃避某事某物”的主观情感义素,引申出“逃跑、逃离”的新意义。例如:
(10)刚进新公司第一天就加班到2点……感觉我是不是该润了。(微博用户:陌上斩尽天下,2022-10-11)
根据语境可知,在例句(10)中,说话人前面表达了自己刚进新公司就加班到2点这件事的不满,随后“感觉我是不是该润了”带有想要离开、逃离公司的隐藏含义,因此,可以推测下文的“润”所表达为“逃跑、逃离、离开”之意,带有挣脱某事某物的含义。
2.run(润)跑→偷跑、开溜
网络新词“润”的核心义为“跑”,跑是一个动作,产生这个动作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赛跑”是为了和别人比跑的速度。由此及彼,为了不被人知道而奔跑,就引申出“偷跑、开溜”等义。例如:
(11)今天是我第二次课前从教室润了结果出门就碰到老师,这次还是我导,我面不改色说了句:“啊,是这个教室吗?”我导说:“就是这个呀。”然后我装作无事发生回去上课。(未必用户:碎云玻璃,2022-4-26)
例(11)中,结合句子整体语境理解,说话人是在逃课的时候,刚出教室门就遇到了自己的老师。说话人在逃课时自然是不想被人所知道,因此,此处“润”应该理解为“偷偷地跑”“偷偷溜走”,即“偷跑、开溜”义。
3.run(润)跑→转行
同样,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联想到从一份工作移动到另一份工作,即引申出“转行”义。例如:
(12)想润,想换工作,这个破剪辑是一秒也做不下去了,果然我不想再干这行了。(微博用户:皮秀n,2022.5.19)
例(12),根据“想润”后面的“想换工作”“不想再干这行”可知,“润”在此处等同于“换工作”“换一个行业”,也就是“转行”的意思。
三、网络新词“润”的语义演变关系及动因
(一)“润”的语义演变关系
网络新词“润”是受输入法影响,由英文“run”借音借义产生,借用了“run”的核心义“跑”,并且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了很多“润”以前所没有的新意义。根据上文的分析,概括出网络新词“润“的语义演变关系如图1所示:
总而言之,新词“润”是在英文“run”的借音借义与输入法备选词条的综合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中英混杂的语言现象。“润”产生之后又在其核心义“跑”的基础上发散性引申出“开溜、偷跑”“逃跑、逃离”等新意义。
《现代汉语》中指出引进外族有、本族无的词语的方法,不外是采用或交叉采用音译、意译和借形三种方法。音译也就是借音,即借用外语词的声音所产生的新词。[2]245人们认为本文所讨论的新词“润”由外语词“run”借音借义产生,因此应当划分为音译词。但与以往借词所不同的是,“跑”是一個汉语常用词,并非“外族有、本族无”,并且借音借义而来的新词“润”在产生后,又多向引申出很多新的意义和用法,此类在借音借义后又引申新的意义的借词现象是以往所罕见的。
(二)网络新词“润”的语义演变动因
网络新词“润”广为流传,除了上文所分析的输入法影响、借音借义、词义引申外,新词“润”的语义演变动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认为其语义演变动因如下:
1.“润”的流行与它本身的语义有关
“润”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这与“润”本身所表达的意义有关。
《说文解字》中对“润”的解释如下:润,水曰润下。[5]235由此可见,“润”最初应该是一个动词,其本义应该是“雨水下流,滋润万物”。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润”有五个义项:1.加油或水使不干枯。2.潮湿。3.细腻光滑;滋润。4.使有光彩(指修改文章)。5.利益;好处。[3]1117
由此可见“润”本身就有变化且变得更好的语义特征在里面,人们希望改变自身环境,趋利避害,在前面的义项分析中,也提到了新词“润”所产生的新义都具有趋利避害的隐含特征,所以人们愿意使用“润”去表达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愿望。
2.隐喻机制的推动
Lakoff和 Johnson合作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道: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人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6]3国内学者李弘(2005)认为“语音隐喻”应被视为“语音象似性”。[7]王娜,林奇辉(2018)对其理论进一步说明,认为语音隐喻的建构条件是两个象征单位或概念域之间存在语音象似性,建构过程是用它们之间的语音象似性来喻说或激活语义相似性。[8]
网络词汇多具有隐喻义。一般,研究者多将网络隐喻词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基于发音相似的語音隐喻,如:“栓Q”与英文“thank you”音相似;“我太南了”中的“南”与“难”读音相似;“瑞思拜”发音与英文的“respect”相似,表示厉害了。二是基于图像相似的符号隐喻,如:“囧”字像人的面部表情,网络上用来表示“郁闷、尴尬”的样子;“槑”由两个“呆”字组成,呆上加呆,表示“非常傻”的意思。三是包含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的概念隐喻,如:用“舔狗”指代哪些毫无尊严去跪舔他人的人;“躺平”用来表示一种佛系的生存方式;“柠檬精”指酸溜溜的,嫉妒别人,喜欢说酸话的人等。因此,人们认为隐喻在“润”语义演变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面分析到,网络新词“润”和外语词“run”的读音相近,故可以认为新词“润”的产生是一种基于语音象似性的语音隐喻,“润”来源于外语词“run”的英语发音,谐音成汉语“润”。故新词“润”也就被用来表达“run”的语义,具备了外语词“run”的核心意义。
由此可见,隐喻机制在“润”的语义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社会文化因素
从社会文化因素来看,“润”的语义演变主要与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变好的生活水平密不可分。二十世纪以来,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9]221文化指的是人类从诞生起一直到今天的所有实践活动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人把语言和文化比作同一块皮子的两面。语言和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必需的两大产物,语言和文化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能够成全文化,文化也能够赋予语言更多的意义。[10]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播方式,语言是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
四、结语
网络新词“润”的语义演变过程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原因相互作用下完成的。“润”受输入法影响,借用了外语词“run”的音和义,又在隐喻机制、社会文化等作用下引申出“逃跑、开溜、转行”等新义。在借音借义后又进一步发生词义引申的借词现象在以往的语言生活中罕见,因此研究此类新的借词现象对于丰富现代汉语词义演变研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1749-1752.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70.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8:235.
[6]George L.MarkJ.Mefaphors We live by[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3.
[7]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03):70-74.
[8]王娜、林奇辉.汉法网络语言的语音隐喻、转喻建构机制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12-116.
[9]Edward S.Language[M].陆卓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21.
[10]梁慕华.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多维关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04):180-183.
作者简介:
高宝芝,女,重庆巫溪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何亮,男,江西彭泽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历史词汇及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