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低” 在卫辉方言中的语言特点及词汇化历程

2023-08-22王佳佳

今古文创 2023年30期

王佳佳

【摘要】卫辉位于河南省北部,卫辉方言中,语气副詞“高低”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低”由表示反义关系的形容词“高”和“低”组成,凝固成词。文章首先从三个平面出发对“高低”一词进行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了其在方言中的具体用法及实用价值。然后从历时角度,在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上,对“高”和“低”如何逐渐虚化成为语气副词的词汇化过程进行分析。

【关键词】卫辉方言;语气副词;高低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0-010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0.034

卫辉方言属于晋语区邯新片获济小片,其中极有代表性的语气副词“高低”在方言口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文章首先从共时角度分析“高低”在卫辉方言中的语义、句法和语用,然后从历时角度分析了其从形容词“高”加“低”词组到名词再到语气副词的演变过程。本文语例部分来自BCC语料库,未标明出处的为方言实地调查,共搜集语料117条。

一、“高低”在河南卫辉方言中的语言特点

“高低”在河南卫辉方言中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其在语义、语法及语用方面具有和普通话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卫辉方言的实地调查,选取的发音人均为60岁以上、且从未离开卫辉、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的老人,调查对象一共4人。

(一)“高低”在卫辉方言中的语义特点

“高低”在卫辉方言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气副词,在句中多表示对某事物肯定的态度。通过实地调查,搜集到“高低”的语料一共117条,语义分布情况显示,“高低”表达“无论如何义”占比较高,达到70.9%,“终究义”占20.5%,“幸亏义”占8.6%。“高低”的“无论如何义”在卫辉方言通常表达说话人对心中预设结果必然完成的肯定语气;“终究义”通常表达说话人对不可能达到结果的完成表达释怀语气;“幸亏义”通常表达说话人对期望实现结果的完成表达庆幸语气。具体使用如下:

第一,[+无论如何]义,表示肯定语气。“高低”在卫辉方言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无论如何、必须,表示说话人态度坚决,不会因为外部任何条件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主要用于复句之中。例如:

(1)俺们咋劝都不中,他俩高低要离婚。

(2)不管明个天啥样,你高低都得去。

以上复句中,前一分句表示条件,后一分句表示不会改变的结果。“无论如何”义是行为主体已在心理做好结果预设,认为“离婚”“干”等行为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第二,[+终究]义,表示释怀语气。“高低”在卫辉方言中表示经过某一时间段或者某一过程,某一个积极结果终于出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终究或总算”,用来表示终究义时,它的前面往往会出现表示时间较长的分句,来凸显任务完成的艰巨。例如:

(3)前后忙活了几天,高低才把草薅完了。

(4)连着浇了好几天,高低俺俩给它浇完了。

以上例子中,前后分句多表示某种情况经过主体不断努力之后终于出现,结果符合说话人的期待。“终究”义是说话人心理预设“草薅完”“浇完”等事情是不可能完成的,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完成,表达轻松、释怀的语气。

第三,[+幸亏]义,表示庆幸的语气。“高低”在卫辉方言中表示行为主体付出艰辛努力期待完成某事,但耗时过久心理已预设未完成要做的努力,然而最终结果却是预料之外,避免了不好的后果,“高低”含带转折意味。例如:

(5)排了一上午的队,高低抢到了,不然到时候还得来。

(6)这个钥匙找了好几天,高低找到了,不然嘞话还得配一把。

以上例子中,“高低”后都承接积极结果,表示行为主体对于事情发生的惊讶、庆幸。如例(6),行为主体原本是对“钥匙找到”这个事情不抱希望的,但结果找到了,是意料之外的,含带庆幸之义。

(二)句法分析

单独来看,“高低”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可充当定语、宾语。具体到卫辉方言,位置就比较固定,多置于动词前面作状语。下面具体介绍“高低”在卫辉方言中的分布情况:

1.高低+不+VP

(7)好赖话都说了,高低不听。

(8)吆喝好几遍,高低不开门。

以上例子中,“高低”都位于分句句首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结构。该结构多强调主体对某事坚定的态度。一般来讲,谓语往往在句中充当表述作用,但有一些语气副词也会充当表述作用,如例(7)中的“高低”是对“不听”这个命题的表述。

2.高低+NP+VP

(9)想了半个多月,高低他想明白了。

(10)等了一晌午,高低他来了。

以上例子中,“高低”位于分句句首修饰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和谓词性成分,具有一定的篇章衔接功能。该结构主要表达行为主体释怀的意味,多含带强烈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3.高低+把+NP+VP了,不然

(11)高低把婚定了,不然心里不安生。

(12)高低把洋车修了,不然明个赶集又得地蹦。

以上例子中,“高低”后面都带有“把+NP”,紧接着是对NP的处置,如若“高低”的前一分句,涵盖了处置的主体,此时“把+NP”便可以省略。后一分句的“不然”表示如若不处置此事,未来某一天还是要解决,前后分句含有转折之意。

4.NP+高低+都+VP

(13)让他把饭吃完,他高低都不想吃。

(14)嘴皮子都磨破了,他高低都不同意。

以上例子中,“高低”前面都带有NP,后面都紧接着“都+VP”成分。句中的“都”表示某人做过多次努力要求某人做某事,而主体有强烈的主观性,拒绝做某事。

(三)语用分析

词汇的语法意义需要依靠语境才能体现出来,如若离开具体语境就无所谓意义。对于方言“高低”而言,语用环境极为重要,离开语用环境谈“高低”是伪科学和无意义的。副词“高低”的语用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使用在说话人表示命令、要求的语境中。

当交际双方中的一方处于主导地位,对次要地位者有一定的要求,便借助“高低”来传达自己的诉求,使用对象多为领导、老师等具有主导地位的人物。例如:

(15)今个不管咋,这杯酒你高低得干了。

(16)作业完不成,恁高低不能走。

例(15)经常出现在领导与下属吃饭时,表示如果今天这杯酒不喝就不能走的命令语气;例(16)出现在放学前,老师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作业才能回家的情境下。

第二,使用在说话人释怀的语境中。

当说话人经过一段时间或努力之后,原本预设不可能发生的某事终于出现,便借助“高低”抒发内心的释怀。交际双方一般是处于平等地位,主要是向听话人陈述一些客观事实。例如:

(17)等了一夜,高低来电了。

(18)跑了个把月,高低给这事办成了。

以上例子中,多用在与朋友、家人等具有同等地位的交谈。如(18)可能出现在与朋友分享时,原本说话人是不抱期望完成某事,但结果令人意外,表达说话人的轻松、释怀。

第三,使用在说话人很庆幸的语境中。

当说话人避免了某种不好的后果,为表达对当前情况的满意,便借助“高低”表达一种“庆幸、幸运”之义,例如:

(19)高低来了,不然还得开车去接接恁。

(20)我跟恁爷爷找他找到半夜,高低找着了,不然还不知道咋给恁姑姑交代。

以上例子中,当事人都避免了不利结果,所期待的结果均已出现,表达了内心强烈的庆幸、幸运。另外,“高低”所表达的庆幸心理均不出现施恩者,有利结果的出现多为主体自身努力所得。

综上,“高低”在卫辉方言中语义十分丰富,其语义是如何发展演变而来的呢?这便要从历时角度出发,详細考察“高低”的发展过程,寻找演变轨迹。

二、“高低”一词语法化历程考察

本文通过大量语料考察得出,“高低”首先是通过“高”和“低”的组合,逐渐凝固成一个固定的词,这个词经历了三类词性逐渐演变的过程,分别在句中充当形容词、名词、副词。

(一)临时组合阶段

在《汉语大辞典》中,“高”的释义为:地势或位置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与“低”相对。“低”的释义为:地势或位置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下。最初,“高低”是由表示反义关系的形容词“高”和“低”组成,最早记录两词形式连用但意义并未凝固的为六朝时期的《全梁文》,例如:

(21)极马岭之高低,雾昏昏而漫漫,风而凄凄,瞻洪川其如带,望巨海其如圭,执玉帛于兹地,会诸侯而赴稽。(六朝《全梁文》)

此时的“高”和“低”是一个短语,指高处和低处。语义关系比较松散,意义并未凝固,各自保留原有的含义,并不能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去理解。到了唐宋,“高”和“低”结合在一起仍然是并列短语,保留了自己本身形容词的特性,在句中充当定语,例如:

(22)断续古祠鸦,高低远村笛。(唐《山居雨霁即事》)

(23)高低竹杂松,积翠复留风。(唐《东阳涵碧亭》)

以上例子中的“高”和“低”分别修饰后面的“村庄、竹子、松树”,指高高低低的含义,在句中充当定语。

(二)意义融合阶段

随着语言发展,到了唐宋期间,“高”“低”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除了用作并列结构的短语外,也出现了粘合度高的结构形式,逐渐结合为一个相对稳定意义的整体,例如:

(24)高低二三尺,重叠千万萼。(唐《惜栯李花》)

(25)欲知山高低,不见东方白。(唐《东楼晓》)

以上例子中,“高低”的含义为高度,主要是用来修饰某事物高低的程度。不难发现,这里的“高低”已经与形容词性词组的“高”“低”有所不同,词性由最初的形容词性词组逐渐名词化。二者之间已经消除了界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词汇化,这一过程需要借助转类来实现。陈菘霖(2016)指出:转类是指某个词形式上没有附加成分而转换为另一种词类。①反义复合词相比于近义复合词发生转类更为复杂,根据距离象似性原则,表达相反或相对的并列项,由于在概念域上距离比较远,相应地在形式上也保持较远的距离,因而不容易实现词汇化,如“高低”“长短”。而近义复合词中的并列项概念距离比较近,不需要复杂的过程就可以实现词汇化,比如“喜悦”“明亮”。

随着“高低”使用频率的增加,它的修饰对象也得到了改变。由原来的单纯修饰地势转为修饰抽象概念,如个人能力水平、职位尊卑贵贱等方面,这一过程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马虹(2018)认为隐喻在本质上讲是通过某种特定事物,理解另外一种事物。②认知主体通过概念相似性来实现不同认知域之间的语义转换,在人们的认知里,“高”和“低”是人能真实感知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级别,以这一点作为相似关联,从空间的认知域投射到主观心理认知域,主体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水平等抽象事物也具有不同的等级之分。正是因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使得“高低”词义逐渐泛化,促使它从客观世界的空间域映射到了主观心理的认知域。例如:

(26)我今日下山,必定与你见个高低!(明《封神演义》)

(27)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明《初刻拍案惊奇》)

例(26)中的“高低”主要是指人能力水平的高低,例(27)中的“高低”主要指职位的高低。不难发现,此时的“高低”已经没有界限之分,意义已由具体转指抽象的事物,完全名词化。同时期,“高低”在一些文中还表示分寸的含义,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