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自清《春》的散文审美性教学策略

2023-08-22王璐荧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审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王璐荧

内容摘要: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不小的比重,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散文仍存在着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散文美在何处的问题,该文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入手探讨初中语文散文体裁的课文如何进行审美性的教学:审美感知、审美品析、审美创造。为学生感受到散文美的内核,进而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审美 初中语文 核心素养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落脚点,美育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应该得到重视。在语文学科中储藏着着丰富的自然、人文美育元素,是培养核心素养中人文情怀的主阵地,并且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已将“审美创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散文,是语文学科中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余映潮老师曾说散文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词语品析,咀嚼回味”。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人生,并由此体味作者精准简练的言语,围绕这一要领,散文教学中审美培养应从审美感知、审美品析、审美创造三方面展开。

《春》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1933年出版后一直收录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同时也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首篇散文作品。以《春》为切入点去探究初中语文散文体裁的审美性教育,既可以为学生学习朱自清的其它散文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初中生现当代散文的学习提供参考。

一.审美感知

语文审美感知指语言表达形式、结构、韵律、修辞等方面。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词汇美:包括词语的音韵和语境方面的美感;句法美:包括句子的结构长度、韵律方面的美。表达美: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度、清晰度等方面的美感。并且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和欣赏文作品感表达艺术表现。课标中提到“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性教学的前提就是要具有感知能力,而审美感知既包括外在言语形式的感知,也包括内在形式的情感感悟。

1.课文美读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诵读,我们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工具。《春》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章,单元主题为感受自然。其单元导语如下:“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体味诗歌和散文语言的美,是一种审美的享受。要反复地朗读,以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为基础,对精彩的句段和词语进行揣摩,并加以欣赏。因此,阅读是学习散文的一个切入点,也是一个关键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本身具有简洁美、诗意美、艺术美的特点,篇幅不长,适合学生进行美读。《春》一文中,所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它所描写的不是南方地区温润湿润的春色,也不是北方郊外那波澜壮阔、生气勃勃的春色,更不是画师们的真实写生,而是作者在大自然的启发下,以自己的精神酿制而成的艺术品。既要把握课文特点,就需要在反复的吟诵中去感悟特点、体现特点。

上课前五分钟,教师需要结合课文进行导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在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选取合适的音频-一段自然原生态的录音,有鸟叫虫鸣,有风吹树叶,有春雨淅沥.....,在正式教学前,播放给学生听,营造“春”的氛围。接着对学生进行提问,除了从听觉感知到春天,还能从哪感知春天?(从五感感知出发)引出诵读春天。《春》的语言简单质朴、生动活泼,教师的范读就要体现春天的活泼和愉快,重视长短句的变化和轻重缓急来体现心情,比如,在文章的开头,作者连用了两个“盼望着”的重复,中间没有停顿,他的语气也越来越高,这说明他对春天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在“春天的脚步”之后,他又用了一个很强的停顿,来表达他对春天的喜悦。所以教师的范读就要体现这种情绪。

听完教师范读,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和感情已经有了大致把握。那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情感的把握,读准长短句和停顿,赋予文字以情感。以及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学生为主体,提出问题:文章的内容分为几部分,并让学生自行寻找答案,听完学生们的发言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将文章的内容划分为盼春、描春、颂春三个主要部分。

通过把握美的外在具体的表现形式-语言,去感受美。在朗读课文中把握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情感,把无声的文字符合转换成有声的听觉符号,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即能明白文章大意,也能置身于文章情境中,去感受春的美。

2.情境感知

只有處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们才会开始感悟美。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美是一种情感体验。要想使学生感受到美,那首先就得带领学生走进美的情境中。朱自清在《春》中,通过对春天里的植物和动物的细致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春景图,描绘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走进这美妙的画卷中,首先得让学生参与绘制春日图景。

朗读中梳理出来文章的三个层次,分别是盼春、描春、颂春。细读第三至七自然段,引导、鼓励学生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具有春天特征的景物,如:春草—浅草如茵,春花—百花齐放,春雨—细密柔和,春风—温暖和煦,迎春—忙碌喜悦。教师最后将这五幅画面总结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并将学生分成五组,进行绘制,要求是要具有课文中的春日特征,也可以适当融入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想象,最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自己组织好语言向同学们进行作品阐述。如果说教师的讲授和引导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那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将春日图绘制出来并讲述,这就是一个知识输出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输入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自行输出。

想象是艺术的翅膀,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就是想象。在学习《春》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中做描绘的景象仅有模糊的感受,没有直观的感悟,那么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想象将春日图绘制出来,课文上的文字记忆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变成有声的动画,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以及文本深意。

二.审美品析

审美品析是指对艺术作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影视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审视和评价,它包括对作品形式内容和结构、风格语言,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想法、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赏析和点评。其中文学作品的品析最为重要的是语言风格的品析,所以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散文阅读的要领之一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语言是人类智慧的最主要的运思工具和成果载体,是启迪人类智慧的主要手段之一。”语言文字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味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审美创造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朱自清是一位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家,具有一种与他人华丽辞藻截然不同的平实质朴的美,极擅长用简单语言对事物进行描写,并且栩栩如生,因此赏析其文章《春》,就必须得从极具生活化的语言和生动的修辞手法切入。

1.语言文字美

余映潮在《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中认为对于《春》的学习主要从词语品析入手,指导学生理解、分析、品味运用字词的阅读教学过程,在大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春》这篇文章在描绘春天景象中,选取了很多具有春天特征的植物和动物,更为重要的是运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表达,如:“盼望着、瞧去、可别恼......”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不仅符合初一学生的学情,使他们读起文章来不会觉得晦涩难懂,而且给文章增添了活泼、生动的情感。其文章在行文思路、修辞运用、语言表达上的平朴简单也被众多学者所赞美。在对《春》的审美赏析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语言,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独特情感。《春》之所以让人感受到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其中离不开动词、叠词的使用,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形容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即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还凸显出事物的形象美。为加深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例句,替换掉动词和叠词使用,让学生进行对比发表看法。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替换为“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嫩绿的。”换掉动词的使用后,句子就不再生动了,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偷偷地”把小草的生机体现在出来,小草悄无声息地就冒出,更能表现出它的生机。“钻”字道出了小草的坚韧,而且“偷偷”这个词经常被用来表示不体面的举动,但在这句话中,却用来表示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

2.生动修辞美

在语言表述的过程,通过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的表达更富有染力,此外,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也能为文章增添光泽。《春》的篇幅虽短,但是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如比喻、修辞、反复等。为使学生完整、准确的寻找具有修辞的句子,可以结合前面内容,教师提问:作者是怎样运用修辞手法的?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中找出来。如:描写春草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是对草的拟人化;描写春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则是将花儿拟人化,并且使用了回环修辞;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将春风拟人;描写春雨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将春雨比作了牛毛、花针和细丝,“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则是使用夸张修辞。

让学生独立找出文章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说出具体的修辞方法,最后根据例句,学生进行仿写,加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并学会运用。修辞的功能在于使平淡的语言生动起来,使平面的文字变得立体。《春》这一篇文章,很巧妙的体现了修辞的这一大魅力,更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语言的合理运用所激发出来的巨大魔力—使人身临其境。

三.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指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等进行感知、理解和创造的能力。进行审美创造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比如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这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提升的。我们聚焦的是文学中,审美创造主要体现在对于语言、文本、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创造,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和人物情节的刻画,营造出独特的文学魅力。而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审美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为直接目的”。所以学习《春》,仅仅通过我们学习作品本身的语言去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的美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行审美创造,教师还要启发和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去体验春天,把《春》中的美延伸到自己生活中。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春》后,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或者春游的机会带领学生,或是鼓励让学生周末与家人一起走进自然,亲近大自然,寻找春天的特征,结合真情实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并且对季节的感悟也不仅限于春天,一年四季都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学会举一反三。只有鼓励学生进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切身体验,才会有自己的真实感悟,这时教师结合一定的写作手法去引导学生,学生的审美实践就会大幅度的提升。

因此,必须重视语文的美学功能和实用功能,如果只重视实用功能,就不能达到培养“全人”的目的,如果只重视美学功能,就不能达到语文的基本价值,也不能达到语文的基本价值,因此,这两个方面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语文的教育作用。课标中也明确提出:初中阶段,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且还要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余映潮老师认为,“组织散文的词语品析活动,通常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品析活动主要是由学生来进行,二是教师应该有先行示范与活动后的小结”。所以需要注意的是在审美教育中,学生是主体,除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從而真正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审美教育美。

语文核心素养中中人文情怀是需要学生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性的教学,这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审美实践过程中,通过联想、想象、理解、评价等多种心理能力的作用下,产生的结果,这并不是由人体的某个特定器官所具备的功能,它是人类对美的观赏、感受、想象与判断的能力的综合体,它直接决定了主体审美活动是否可以展开以及展开的程度。一般来说,每个人都具有审美能力,但是能力的高低与强弱却因人而异、因学情而异。卢梭相信:“当一个人拥有了审美的力量,他就会接受更多的关于美的概念,然后再去接受与美有关的道德。”杜卫认为,“审美能力就是人们主动地追求情感的解放与升华,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世界。”总之,去朗读,去品析,去用心感受。将审美情感与求索的智慧相交融的方式,便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3]温儒敏.《语文课文七年级上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胡立根.《语文教育价值的叩问与追求》[M].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

[5]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下卷)[M].商务印书馆,1978.

[6]杜卫.《美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陈润润.《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审美教育研究》[D].阜阳师范大学,2022.

[8]陈庆丽.《初中语文阅读审美教育进阶之路》[J].中学语文教育,2019.

[9]王筱婧.《以美育人的学科路径——初中语文教学例谈》[J].人民教育,2019.

猜你喜欢

审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