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的无本回译策略研究
2023-08-22魏薇
魏薇
内容摘要:林语堂是著名的作家与翻译学家,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他用英语创作中国题材作品《苏东坡传》,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多次出版,并推动了苏轼在西方世界的推介,与此同时,众多译者对该作品进行回译,此翻译活动即无本回译,其中宋碧云女士的译本质量受到广泛好评。本文将通过细读译本,基于其文本对照及回译活动的特点,阐释其无本回译活动的具体策略,以期促进无本回译研究中的共性分析。
关键词:苏东坡传 林语堂 无本回译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词在中国古典诗词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瑰宝。苏轼一生命途多舛,多次被贬,三次出走,依然乐观向上。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林语堂因追崇其处忧患困厄而依然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于1947年完成《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后来由纽约约翰·黛公司、伦敦威廉海涅曼公司先后出版,在西方世界获得广泛关注,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中获得巨大反响,并进一步推动了苏轼作品的译介。
一.苏轼在西方世界的译介
苏轼最早被英语世界的人们所认识源于德国籍传教士郭实腊于19世纪30年代对苏轼的译介。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正是英语世界苏轼研究的萌芽期,这一时期致力于苏轼研究的人主要是外交官、传教士和大学教授。西方最早译介苏轼诗作的,是刊载于伦敦版《皇家亚洲协会会报》1853年第4期中的一首描写恬静家园的诗歌,译者是鲁米斯,后收录到1867年出版的译著Confucius and the Chinese Classics: or,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ture(《孔子与中国经典:中国文学阅读》)中。19世纪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也是西方早期关注到苏轼的第一批学者之一,1884年出版的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古文选珍》)一书中,收入苏轼散文11 篇。这本英译古代散文集突破了当时多数汉学家只关注苏轼诗歌的局限,第一次比较集中地向英语世界的人们介绍了苏轼的经典散文,具有开创性意义。
20世纪西方世界对苏轼的译介逐渐扩大。1918年,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在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中国诗歌集》)中翻译了苏轼的诗歌。1931年,英国专家李高洁翻译了包括前后《赤壁赋》在内的18篇苏轼散文,收录在他于伦敦出版的《苏东坡集选译》中。随后,美国汉学家王红公在1956年出版的100 Poems from the Chinese(《汉诗百首》),1970年出版Love and the Turning Year: 100 more poems from the Chinese(《愛与流年:中国诗百首续》)里收录翻译大量苏轼诗歌。华兹生1965年出版的Su Tung-Po: Selections from a Sung Dynasty Poet(《宋代诗人苏东坡诗选》),选译苏轼作品86篇,包括83首诗词,前、后《赤壁赋》及一封书信。1980年,美国著名汉学家孙康宜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著作《词与文类研究》中翻译59首苏词,阐述了苏轼在创作上的创新精神
在此期间,林语堂1947年在美国出版的《苏东坡传》备受关注,将苏东坡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童年与青年(1036-1061)、壮年时期(1062—1079)、老年时期(1080—1093)、流放岁月(1094—1101),共28章,其中作者在壮年时期与老年时期两个阶段的描写笔墨较多。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美国完成,致力于构建苏东坡的形象,并在西方世界得以推介,这不仅得益于苏东坡天生乐观的个人魅力,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20世纪50年代,美国盛行嬉皮士运动,提倡“新生活”、“新文学”、“新艺术”,对本国文化价值观持怀疑态度和反对态度,力图在神秘的东方文化中搜寻文化寄托,这一时期的寒山诗在美国的流行也得益于此。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向西方年轻人塑造了一位乐观豁达、勇于抗压、崇尚自然的形象,迎合了美国青年的需求。
二.《苏东坡传》无本回译活动中的原则策略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用英语创作的中国文化题材的作品,在西方世界受到欢迎的同时,遂由各译者译为中文,拥有众多的中文译本,其中,张振玉先生和宋碧云女士的译本最为著名。将《苏东坡传》这本创造语言为英语的中国文化故事传记译回中文,即回译。
回译研究是翻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纽马克提出将回译作为检验译文质量的手段,被称作“检验性回译”。而近年来,“无本回译”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回译现象纳入研究范围。无本回译是以异语创作为基础进行有文化依据或依归的翻译或回译的。2009年,王宏印在《文学翻译批评概论》中将“语言上不存在以原作为根据的回译”现象定义为“无根回译”。随后在2015年,他在《从“异语写作”到“无本回译” — 关于创作与翻译的理论思考》一文中将“无根回译”修改为“无本回译”。
现在看来 ,“无根回译”这个表述不尽准确。无论是作为“缺乏原译的回译”,还是作为“异语写作的回译”,都不是绝对的“无根回译”,毋宁说是“无本回译”,即不是完全空无依傍、无中生有的回译过程。换言之,所谓“无本回译”,充其量是缺乏文本根据的回译,但仍有文化之根(这里是中国文化,而不是泛泛的人类文化)作为根基,而不是完全失去其根,……也就是“无本回译”了。
无本回译,即没有“原文本”的回译。以中国文化为描述对象的异语作品在回归汉语时,译者没有固定的汉语文本作为参照,但是可以将整个中国文化作为翻译时的文本依托。林语堂饱读中国古典诗书和经典名著,通晓中文与英文,在创作《苏东坡传》时虽然参考并翻译了苏轼的诗词,但其故事短文并没有特定的汉语文本作为脚本参考,仅仅依托于苏东坡的诗词内容、个人成长经历等文化背景,整合作者本人对苏东坡的看法进行了异语创作,因而张振玉先生和宋碧云女士对于该书的翻译应可归纳为无本回译。
鉴于目标读者的文化和语言接受,作者在进行异语创作时会针对中国文化专项词汇进行调整,使用“文化置换”策略将目标文化语境中意义相近的词汇替换中文词汇,使用“文化补偿”策略对中国文化特定词进行释意,因此译者在回译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变异”过的词汇进行还原。本文以宋碧云的译本为例,分析其回译活动的策略。
1.文化认同指导下的同化策略
黎昌抱在研究林语堂《京华烟云》的回译本时,指出译者在回译过程中忽视对原有文化的认同,倾向于接受其他文化,即“基于文化认同的同化”。作者在异语创作中因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而采取“文化置换”等策略,译者在回译过程忽略此种置换,通过还原或者归化进行翻译。
原文:There were certain recipes that were of proved value. The “Divine Powder” contains twenty herbs, including thorny limebrush, sickle-leaved hares ear, water plantain, licorice, wild cardamon, pigs head (carpesium abrotanoides), autumn root, magnolia officinalis, and acorus calamus.
译文:有一个特别的药方他深信有效,据他说一贴只要一文钱。下药加强整个身体,而非专治某一个器官。“圣散子”包含二十种药,有高良姜、厚朴、半夏、甘草、草豆蔻、木猪苓、柴胡、藿香和石膏蒲等。
译者在翻译Divine Powder时,参考了上下文中对于其药方的内容解释,从thorny limebrush, sickle-leaved hares ear, water plantain, licorice, wild cardamon(高良姜、厚朴、半夏、甘草、草豆蔻)等药方的罗列中可以查阅相关药书,另外,该段出自第二十二章“工程与赈灾”,即苏东坡在杭州任官期间的所作所为,彼时杭州发生病疫,结合史实便可了解,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便遇到瘟疫,躬耕于黄州的苏东坡通过搜集民间药方,几经改良,得“圣散子”一方,造福四方百姓。
除此之外,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一书中大量引用其原诗词,而诗词的英译并非易事。中英文在语言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亦步亦趋地保留中文原诗词的尾韵,同时还要兼顾诗词意义的传达,是很难达成的,因此,林语堂在异语写作时引用原诗词,无法进行逐字翻译,只能通過释意、加注甚至改写为散文形式进行翻译。林语堂在第十六章“赤壁赋”对《赤壁赋》的原词句进行了改写,并以其写作背景介绍为主,将诗词的英文释义穿插在背景介绍之中。因此,译者需通过背景介绍和场景描写还原。然而诗词翻译通常让译文远离原文本,译者在回译过程需要参考背景、文化知识等内容进行还原,诗词部分有原文本的对照,因而此回译过程在查阅资料寻找原文本中会存在障碍。
原文:The unremitting wheels of time turn around,
And we to this terrestrial life are bound.
The fairy went to his celestial home
And left his deer upon the sainted mound.
The homeless deer now sadly gazed afar
…...
Oh, where are you, night-crying deer? Alas!
Among the woods I cannot find a trace.
译文: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
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
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
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
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
夜鸣白鹿安在哉,满山秋草无行迹。
林语堂在第五章“父与子”中谈到少年时期苏东坡写的一首诗,是有关道士身边相伴的一头白鹿的故事。综合作诗时间及诗中deer这一意象去搜寻苏轼相关诗词,尽管林语堂在写作中对于“白鹿”“层城霞”“仙宫”的翻译都参考了目标读者的理解,或直译或删译,而且对于该诗的原标题未标注翻译,但是译者透过写作背景、时间以及主要意象便可找到原诗《仙都山鹿》。而此类回译策略也体现在中国特有文化用词的回译中:
原文:“How much were you sold for?” asked Wang.
“Nine hundred dollars.”
译文:王安石又问:“把你卖了多少钱?”
“九百缗。”
林语堂在写作时并不认为需要强调当时中国北宋的货币使用,因此在说到价格时,根据目标读者即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将钱的单位译为dollars(美元),但是宋碧云在回译时考虑到汉译本的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经过查阅,精准地译为当时北宋所用的“缗”(一千文铜钱穿成一串叫一缗)。
原文:The most important of Su Tungpos amusements was his “play with ink”,… Su Tungpo not only originated his famous “ink bamboos”… he first created the name for a new style of Chinese painting, the style of “scholar painting” (shihjen hua).
译文:苏东坡最重要的消遣便是“弄墨”,他伟大创新的艺术冲动借此得到自由的发挥,也给中国艺术带来永恒的影响。苏东坡不但创造出有名的“墨竹”,还发明了新型的国画“士人画”。
林语堂在介绍苏东坡时,从诗词、书法、美术等方面多方位体现苏东坡的个人魅力,在介绍到作画方面,提到play with ink,ink bamboos,scholar painting,除了最后一个词用括号标注了其原名音译shihjen hua,其它用词则需译者回溯中国文化用词,方能译成“弄墨”“墨竹”。
基于文化认同指导下的同化翻译策略在回译过程中工作量大,需要译者根据中国文化史实精准判断原作者的所指,而如此浩大的工程是基于对回译本读者的尊重,如此一来,经过同化修改过的译文才会获得中国读者的文化认同。
2.文化协调指导下的整合策略
前文提到,作者在异语创作中因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而采取“文化置换”“文化补偿”“文化仿译”策略,而译者可以在回译过程忽略此种置换,通过还原或者归化进行翻译,同时译者也可以同等对待和重视本位文化和客位文化(异语文化),即在还原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异语文化进行保留、增删或融合,即整合策略。
原文:According to this system,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are composed of five elements, gold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 Each of these stands for a principle,such as hardness, growth, fluidity, heat, gravity, etc..
译文:根据此一理论,世上一切事物都由金、木、水、火、土构成。每一元素都代表一种原则,例如坚毅、成长、流动、热、重力等。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介绍到五行时,使用principle一词,译者回译时中文若用“五行”“五行中的每一行”,那中文读者因具备基本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会迅速了解译者意图,但是宋碧云并未使用“五行”一词,而是直译为“原则”,并非不知晓中文“五行”的存在。从译文“金、木、水、火、土”中,中文读者便已了解该片段在讲述中国的五行学说,而译者在解释时使用“原则”一词,一方面是遵从原英文版本,另一方面向读者展示原英文中对五行意义的解释,即“坚毅、成长、流动、热、重力”,在还原中国文化的同时保留英文用语。这种策略也常见于引用史实时的叙事中,林语堂在异语创作时借用中文典籍故事,时常需增加解释以传达原意。
原文:“What do you think of Emperor Taitsung of Tang?” asked the Emperor again, referring to the most beloved emperor of that dynasty.
……
The Emperor said with some satisfaction, but modestly, “You are expecting too much of me. I am afraid I cannot live up to your expectations.”
译文:“你认为唐太宗如何?”皇帝提起唐朝最受爱戴的君主。
……
皇帝表示满意,却谦虚地说:“你对我期望太高了。我只怕没法达到你过高的期许。”
《苏东坡传》的第七章讲到“王安石变法”,提到王安石与宋神宗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在《四库全书·宋史》中有记载,译者也并未选择回溯原文,直接还原该对话。译者使用白话文翻译,同时将林语堂对唐太宗的注解一字一句地进行了翻译,译者在还原原对话内容的基础上也保留了林语堂对唐太宗的评价,将原作者对英语读者做出的解释原封不动地译出来,针对对话内容的解释帮助中文读者理解原文,也传递了林语堂本人对人物的评价和立场。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当下,中国文学外译研究备受关注。谢天振教授指出:“翻译领域不再是译入行为的一统天下,民族文化的外译也成为当前许多国家翻译活动中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领域”。在国际跨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中国典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英译研究成为学界热议的焦点。当下国内大力发展推介宋韵文化,苏轼作为宋韵文化中的代表人物曾受到极大关注,国内外学者、翻译家曾大量翻译其诗词作品,考虑到华裔作家在兼备中国文化和语言优势,其异语作品的回译需更多关注。黎昌抱、屠清音认为无本回译还有较大拓展空间,需继续个案研究的同时探索异语作品无本回译的共性。本文在研究宋碧云回译《苏东坡传》的个案时,基于文化认同和文化协调,总结了其翻译策略特点,以期为无本回译的共性研究提供案例依据。
参考文献
[1]Lin Yutang. 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M].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1948.
[2]江慧敏,王宏印. “異语写作”与“无本回译”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兼与周永涛博士商榷[J]. 中国翻译,2021(02):131-138.
[3]黎昌抱,屠清音. 无本回译研究纵览[J]. 中国翻译,2019(03):130-140.
[4]黎昌抱. 基于语料库的无本回译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5]林语堂. 苏东坡传[M]. 宋碧云译. 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
[6]万燚.美国汉学界的苏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7]王宏印. 从“异语写作”到“无本回译”——关于创作与翻译的理论思考[J]. 上海翻译,2015(03):1-9.
[8]王宏印,江慧敏. 京华旧事,译坛烟云——Moment in Peking的异语创作与无根回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2):65-69.
[9]谢天振.翻译巨变与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从2015年国际翻译日主题谈起[J].东方翻译,2015(6):4-8.
本课题由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中国题材英语小说的无本回译现象研究》IF202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