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M视角下“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与思考
2023-08-22徐敬元黄贤明
徐敬元 黄贤明
[摘 要] 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教育价值.乘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概念,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在HPM视角下,以苏科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指出HPM教学应以目标为导向选取史料,以活动为载体加工史料,以德育为基点运用史料.
[关键词] HPM;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
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教育价值. 已有的实践研究证实,数学史具有知识之谐、方法之美、探究之乐、能力之助、文化之魅和德育之效的教育价值 [1] . 乘方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概念. 苏科版教材先创设“拉面”的情境引入课题,然后通过折纸实验得到多个2相乘的算式,进而给出了幂的符号以及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
对于初中生来说,从26到an到四个数学概念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首次接触幂的符号时,对其认识还停留于过去的经验,将26认为是2×6,并没有将符号所表示的内容与四个概念对应起来. 因此,对于符号的给出与乘方概念的建构并非如同教材设计的那样顺利,若“蜻蜓点水”般带过,则学生形成的概念大多停留于记忆层面而非理解层面,这不利于后续乘方运算的探索. 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关于乘方的历史故事较为丰富,幂的符号的起源与发展也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幂的符号是一代代数学家在生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重要素材,拥有丰富的德育价值. 基于此,在HPM视角下对“有理数的乘方”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与思考.
史料的内容及其运用
1. 关于乘方的历史故事
(1)棋盘摆米的故事.
故事大意为:古印度人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而受到国王的赏赐,西塔要求按“1,2,4,8,…”的规律在64格棋盘内摆上对应数的米粒,国王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事实上,格子内的米粒数依次对应着“20,21,22,23,…,263”,所需的米粒数近乎1. 8×1019.
(2)阿基米德的大数记法.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在《数沙者》中引入了大数记法:从1数到1万万记为一阶数,从1万万数到1万万个1万万记为二阶数,从1万万个1万万数到1万万个1万万个1万万记为三阶数,以此类推. 他得到“充满宇宙”的沙子数不超过1000个七阶数,即不超过1051.
2. 关于幂的符号的发展历史
关于幂的符号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2].
第一阶段:由于古代数学运算并没有涉及较高次的幂,所以古代数学家对于幂的符号的设计从平方与立方的符号出发,通过平方与立方符号的组合来表示更高次的幂. 例如: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Diophantus,246—300)在《算數》中用“ΔY”表示平方,用“KY”表示立方,四次方就是“ΔYΔ”的形式,五次方是“ΔKY”的形式. 显然,这种表示幂的方法虽然围绕着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但对于较高次的幂却难以表示,并且这样的表示方法没有将指数与底数联系起来.
第二阶段:16世纪,随着法国数学家韦达(F.Viète,1540—1603)提出“字母表示数”,幂的记法出现了“新天地”. 对于“a2,a3,a4,a5,…”的表示,数学家们众说纷纭. 比如韦达提出用“a.q,a.cu,a.qq,a.qcu,…”来表示;英国数学家哈里奥特(T.Harriot,1560—1621)提出用“aa,aaa,aaaa,aaaaa,…”来表示;法国数学家艾里冈(P.Hérigone,1580—1643)提出用“a2,a3,a4,a5,…”表示;比利时数学家罗曼努斯(A.Romanus,1561—1615)提出用“a(2),a(3),a(4),a(5),…”来表示……直达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创用了幂的新符号“an”,这个符号一直沿用至今.
从历史上来看,幂的符号从图形符号逐渐向字母符号发展,随着较高次幂的表示的需要,符号设计趋向于实用、便捷,利于书写,不易混淆,且能够体现幂的意义.
3. 史料运用
本节课从多个角度融入数学史(见表1),旨在以数学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追溯幂的符号的发展历史,促使学生理解与运用乘方的意义;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等数学素养的培养.
“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设计
1. 故事引入
呈现棋盘摆米的故事.
问题1 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如果你是国王你会不会答应西塔的要求?
问题2 按照西塔的摆法,第4格、第5格应该放多少粒米?
教师引导学生呈现3个2相乘、4个2相乘的过程(如图1所示).
追问:第10格放的米粒数应该怎么表示?第64格呢?
教师引导学生将米粒数的运算过程表示出来,并指出这是多个相同的数相乘的运算,类比乘法运算的经验,呈现乘方的概念: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
设计意图 数学史上的名人轶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素材,这里选取“棋盘摆米”的故事既可以引出乘方运算,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增添了人文色彩. 问题1的设计让学生站在国王的角度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从对米粒数的感性认识转向理性思考;问题2及其追问让学生在理性角度分析米粒数,揭示乘方运算的概念及其学习意义,同时为后续引出乘方符号埋下伏笔.
2. 新知探索
活动1 设计幂的符号.
63个2相乘是一个相当大的数(二十位数),书写起来也较为复杂,那么如何将63个2相乘用清晰、明确、简洁的符号表示出来呢?请你发挥创造力,设计幂的符号,并与小组成员分享一下你的设计思路.
学生激烈讨论,教师巡视. 在活动中,有学生根据小学平方、立方运算的经验,将63个2相乘写作263;有学生用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图形设计幂的符号……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设计思路.
问题3 在设计幂的符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关键信息呢?
教师指出,设计的幂的符号要能揭示乘方运算的本质,即幂的符号要表示出多少个什么数相乘. 在符号设计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过去探索的经验,类比平方、立方的书写,将63个2相乘记作263,读作“2的63次方”,并要求学生从形式上解释符号中各个数的含义.
问题4 若是64个2相乘,应该怎么表示?若是n个2相乘呢?若是n个a相乘呢?它们分别读作什么?
学生类比263的书写,依次写出264,2n,an,读作“2的64次方”“2的n次方”“a的n次方”. 教师指出:在乘方运算中,相同因数叫底数,相同因数的个数叫指数,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如图2所示).
设计意图 由63个2相乘的复杂表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幂的符号的必要性. 同时以创造符号的活动激发学生“再创造”的热情,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加以提示与引导,让符号的设计与乘方的本质建立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方概念的理解.
活动2 历史上幂的符号.
现在所学的幂的符号是一批批数学家在实践中不断革新、改良,最终呈现出的一份完美的“答卷”,这既源于他们对数学探索的“孜孜不倦”,又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让我们回顾幂符号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如图3所示).
问题5 幂符号的发展历史对你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有什么启示?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进一步深化对乘方的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重构幂符号的历史,一方面,让学生在历史中汲取前人的经验,形成对幂符号的文化性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历史中感悟数学家的科学精神,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进而实现数学史的“德育之效”.
3. 概念应用
例1 读一读,先列式再计算.
(1)25;(2)73;(3)(-3)4;(4)(-4)3.
例2 计算.
问题7 从符号的角度出发,乘方运算结果的符号如何确定?
教师先启发学生分类讨论底数的符号,并追问:正数的幂的符号如何确定?负数呢?以此引导学生回顾例1与例2的结果,促使学生总结出: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设计意图 从两个例题出发,引导学生表述各个算式的意义后进行计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方概念的理解. 同时,指出乘方运算的优先性与运算结果的符号规律,培养学生分类、归纳、推理、总结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4. 拓展提升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在《数沙者》一书中数清了“充满宇宙”的沙子数. 他从最大数字单位“万”开始,引入“万万(亿)”作为一阶单位,“亿亿”作为二阶单位,“亿亿亿”作为三阶单位,以此类推.
问题8 如何用幂的形式表示出“万”“万万”等单位呢?观察下列各式,并填空.
十:10 = 101;
百:100=10×10=102;
千:1000=10×10×10=103;
万:10000=10×10×10×10=104;
十万:100000=____=105;
百万:1000000=____=____;
千万:10000000=____=____;
万万(亿):100000000=______=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底数为10的幂的规律,并补充解释:“亿亿”是1016,“亿亿亿”是1024,阿基米德提出“充满宇宙”的沙子数不会超过1000个七阶数,也就是不超过1051,由此可见,幂能够帮助我们把一个很大的数简单地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 以顺应式呈现阿基米德数沙粒的故事,引发学生讨论以10为底数的幂的规律,为“科学记数法”的学习做铺垫,也进一步揭示乘方的价值意义.
5. 总结升华
教师呈现本课的总结提纲: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乘方有了哪些认识?
(2)本课中的历史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3)对于今天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感想或疑惑?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课堂所学的概念,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通过回顾课堂渗透的数学史,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求知欲的激发,通过让学生提出感想或疑惑,形成课后的拓展性作业,从而将学习延伸至课堂外.
教学反思
随着数学史的价值逐渐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是“大势所趋”. 数学史的融入并非只是复制、呈现相关史料,更应重视对史料的精选、加工、运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新知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文化的传承、思想的感悟,真正彰显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实现数学史从“史学形态”向“教育形态”的转变.
1. 以目标为导向的史料选取
在HPM视角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常常会对数学史的选取产生困惑. 那么如何选取数学史,可使其满足可学性、有效性等原则呢? [3]首先,教师在选定课题的基础上查阅相关史料,初步筛选具有科学性与可学性的史料;其次,确定教学目标,在目标的导向下进一步精选史料. 例如,为达到“经历符号‘再创造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目标,对于史料的选取就应偏向于幂符号的发展历史. 另外,笔者发现,中国古代幂概念的发展也有着源远历史,但是该史料并不能促进学生理解幂的概念,更多是一种文化熏陶,故没有将该史料融入教学设计.
2. 以活动为载体的史料加工
经历数学史料的选取后,下一步工作就是将史料转化为“教育形态”,即史料加工,如删减、修改、问题化等,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呈现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幂的符号的加工环节中,先设计数学活动——“历史上幂的符号”,然后将史料精简化,梳理符号发展的线索,突出关键符号,设置“谈启示”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乘方的理解.
3. 以德育为基点的史料运用
立德树人是当今教育的根本任务. 研究表明,数学史的德育价值主要围绕“理性、情感、信念与品质” [4]. 在数学德育的视角下,数学史也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棋盘摆米的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还能激发学生“帮助”国王解决问题的热情;从理性的角度來看,幂的符号的设计环节,既能让学生追求创新,大胆设计,又能让学生回归理性,探索幂符号与乘方意义之间的关系;从信念的角度来看,幂的符号的发展历史告诉学生,数学的发展是曲折又光明的;从品质的角度来看,阿基米德的智慧能鼓励学生勤思乐思、勇于开拓. 在教学实践中,数学史并非教师的“作秀”工具,数学史的渗透有其深层次的价值与意义 [5]. 教师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真正发挥数学史的“德育之效” .
参考文献:
[1]王鑫,岳增成,汪晓勤. HPM研究的框架与进展[J]. 数学通报,2021,60(06):7-12+19.
[2]汪晓勤. 同底数幂运算律的历史[J]. 中学数学月刊,2015(01):46-48.
[3]陈晏蓉,汪晓勤. 数学史料的选取原则与案例分析[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12):37-43.
[4]汪晓勤,邹佳晨. 基于数学史的数学学科德育内涵课例分析[J]. 数学通报,2020,59(03):7-12+19.
[5]黄贤明. 数学史渗透数学教学的微思考——以“有理数”单元为例[J]. 中学数学月刊,2022(0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