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路径方法研究
2023-08-22胡晓光
胡晓光
(亳州学院 音乐系,安徽 亳州 236800)
声乐课程是音乐专业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有着独特的美育化人思政功能,发挥声乐课程的育人优势,探讨声乐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方法意义重大。教学中,通过声乐基础理论和歌唱技巧、舞台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表达歌曲情感,也可以借助情景再现、概念阐述、生活体验的积累等方式塑造音乐形象,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情感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养。[1]声乐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一、深挖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声乐教师要强化思政意识,积极挖掘声乐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让声乐课更具有“思政味”。声乐教学中蕴含着诸多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效的发掘这些思政元素,能够促进声乐课程思政的实施。
(一)对声乐题材的选择
红色歌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歌曲的演唱欣赏总能产生鼓舞的力量,在激励前行动力、激发民众斗志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若在声乐教学中更多的选取红色艺术歌曲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声乐学识,同时,也能使其更好的感悟红色歌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长久以来,从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再到当今新时代等各个时期,诞生了不计其数的彰显家国情怀的红色歌曲作品,声乐教师要结合声乐课程思政要求,选取和学生身心特点契合、容易调动情感的红色作品进行教学。例如,歌曲《松花江上》创作于九·一八事变之后,整首歌从歌词到旋律,反映出当时国破家亡,被迫流浪的民众对早日驱除日寇收复失地的呼唤,同时,也饱含了强烈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松花江上》的教学,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了解作曲家张寒晖的成长与创作经历,对《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深入挖掘,布置学生准确掌握作品的音乐旋律和歌词意境;在此基础上,从媒体浏览欣赏各时代著名歌唱家的演唱声像资料,感受作品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既要训练学生以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作品,艺术化处理作品,更要学生体会日寇铁蹄下国破家亡被迫流浪的呼喊:“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喷射悲愤不屈收回家乡的满腔怒火,激发高昂的爱国斗志。声乐作品的表达是以第一人称直抒胸怀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中要注重将情感共鸣升华为政治认知。类似《松花江上》这样的红色歌曲还有很多,以这类题材曲作作为声乐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我国革命、改革、建设道路之艰辛、之伟大,能培养其民族精神。再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各行各业新气象、新变化、新希望的被广为传颂的作品,旋律欢快优美,极具热烈的节日氛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抒发对祖国和家乡真诚的赞美和热爱,以自豪奔放的情调表达歌曲情感,使学生通过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融入到作品表达的情境之中,从而深受鼓舞得到和教育。
(二)对作品意境的创设
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营造和情景再现,能够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除了经典红色歌曲之外,民族歌剧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因而,也可以作为声乐教学中思政元素挖掘的重要题材内容。自五·四运动之后,我国便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热潮,歌剧也是在该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白毛女》便是具有里程碑式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迎来了歌剧繁荣发展的又一高潮,此时的歌剧与第一次高潮相似,仍是以革命斗争素材为主,彰显了时代的主旋律,代表作包括《红霞》《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刘三姐》《江姐》等。改革开放后,歌剧再次蓬勃发展,包括《启明星》《蓝花花》《沂蒙儿女》《伤逝》《原野》《党的女儿》等歌剧代表作既具有浓厚的红色精神,同时也极富时代感、艺术性,而且表现主题多元化。歌剧相较于歌曲也有着更多的展现层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歌剧中的人物角色,在实践中更好的了解歌剧所描绘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进而感悟革命先烈的精神境界或特定历史人物的命运。因而,声乐教师在将民族歌剧纳入声乐教学中时,要通过相关作品的合理设计,帮助学生在富有时代特征的歌剧演练中了解主要人物的事迹或人物的社会背景,进而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艺术歌曲也能展现党的百年历史,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灿烂阳光下》《妈妈教我一支歌》《南湖的船,党的摇篮》《延安颂》《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不忘初心》等歌曲,从中能了解百年党史,使学生感受到成长在灿烂阳光下的温暖和幸福,演唱中表达对党的热爱和赞美。加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和现身说法的生动讲解、对作品进行赤诚、饱满、激昂的示范演唱和展现表达,对学生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便受到党的红色文化之熏陶,进而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声乐化人的影响力。
(三)对西方声乐的的鉴析
优秀声乐作品的赏析是声乐课的重要模块。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中外名家演唱视频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从对作品艺术处理手段的展现到对词曲的理解、从声情并茂的艺术表达到更加理性深刻的领会作品内涵对学进行生思政教育。在这里特别要对西方声乐的内容进行鉴析。学习演唱外国歌剧中的声乐作品选段,不但能够展现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情感表达,更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体现上了解西方历史和文化。学习中,我们一方面要掌握西方歌剧美声唱法的技术与审美原则,领会歌剧艺术所展现的感染力、西方声乐发音和旋律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加深对作品深刻的理解,这是对声乐专业学习、了解西方音乐声乐历史和培养学生演唱审美素养的必然要求,同时,要在对作品内涵的深刻领悟中了解西方社会的文化。例如,对意大利歌剧《茶花女》选段《饮酒歌》鉴析时,除了让学生知道作者朱塞佩·威尔第是意大利19世纪下半叶名望最高、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了解这部歌剧是根据法国著名剧作家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改编而成,还要让学生对《茶花女》中“饮酒歌”片段中主人翁茶花女与贵族青年相遇相交相知的爱情故事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一爱情故事进行资本主义社会批判。茶花女虽为沦落风尘的妓女,却具有一颗纯洁的心,与贵族青年擦出爱情的火花,但是在冷酷无情的现实面前,可怜的茶花女抗争不了当时的腐朽社会,最后抑郁而死。《饮酒歌》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大家看,这就是悲剧的力量。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在演唱时就能演绎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万能的冷酷。教师启发学生演唱时要一方面要充分体现男女主人翁向往幸福、追求爱情的这一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体现出身份不可跨越的阶级对立意识对这一美好情感的戕害,能够促进学生们在以后的演唱中情绪更加饱满和准确。
二、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
要将课程思政更好的融入声乐教学之中,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即声乐教学不能单一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其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观念的培养,这就需要在声乐教学中更为重视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表达,促使其在学习声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好的感受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通过彼此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来达到学生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觉悟。
(一)体会民族声乐艺术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民歌的学习,了解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特点,深刻体会民族歌曲咬字吐字、发声运腔是如何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精、气、神”的内涵气质和审美品位。例如,指导学生《两地曲》演唱中,可根据歌曲题材风格,一方面灵活运用发声技术,培养学生以声乐专业技巧准确表达作品,通过优美典雅的《两地曲》旋律,展现“风韵灵动、诗情画意”的艺术感染力,声动于情、寓美于声、以腔行字;另一方面赋予作品教学的思政内容,即边防战士和恋人的两地情思,感受相隔千里而相思牵挂的心心相印情愫,升华为舍小爱为大爱的思想境界,进而可扩展至大年三十奔赴疫区的医护人员为守一方平安,护国家安康亦不顾安危和亲人的分别等英勇壮举。如此,使学生在演唱时有感而发、以情带声,效果一定是心灵交汇,情感交融。教学中,从导入新课、作品简介,到演唱作品时在速度、力度、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咬字吐字、运腔方式等的艺术处理,融合以声传情、以腔行字、字在腔里走、声在情里游的美声唱法和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的民族演唱风格,深入掌握中国艺术歌曲具有“歌中有乐,乐中有歌”音乐、歌词、人声构成一个艺术整体的特性,深刻体会中国歌曲演唱艺术的音质美、声腔美、情感美,使学生在民族声乐的学习中净化情感灵魂、升华思想境界,达到课程思政的文化自信教育目标。
(二)借助重要时间节点和时事热点升华作品感染力
重要的时间节点和时事热点亦是声乐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路径。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往往烙刻着清晰的传统文化印记,传承着优秀的民族意志品质,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愿望,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演唱契合时间节点和时事热点的作品,能够起到情景交融、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比如,在七·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前夕就可选用《不忘初心》作为教学内容。声乐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一些经典视频,回顾纪念长征胜利、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习近平在七·一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传达共产党人英勇奋斗的历史,以及继续引领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潮流,必然能感受到震撼心灵的效果,同样也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复兴使命、民族担当。声乐教师可以从《不忘初心》的歌词、旋律入手,引领学生进一步感悟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及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复兴的决心。由此可见,借助于重大节日、纪念日、时事热点进行声乐课程思政能够消除学生的距离感,亦能激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精神境界,从而在掌握声乐技能的同时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
(三)亲身二度创作教学唤起学生思想共鸣
声乐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所以,教师教学中的示范演效应特别重要。《学记》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从事思政教育的老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才能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育高尚的道德人格、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和对高雅情趣的追求。歌唱本身就是对作曲家作品的再创作,即二度创作。创作需要灵感,创作需要激情,创作需要表达和交流,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的示范作用能够很好的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于声乐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教师产生碰撞和共鸣。《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著名作曲家陆在易根据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抒情诗改编而成的一首艺术歌曲,它是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经典典范,音乐淳朴真挚感人,曲调旋律细腻优美,演唱需要气息沉稳、基础扎实的歌唱技巧。作品于2002年获得了第二届中国音乐大奖“金钟奖”声乐作品奖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教师要怀着对祖国真挚的热爱和对作品声情并茂的示范演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对作品中“土地”的情感和热爱,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包含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依恋之情,触动了师生心底最柔软的部位。所以,教师的忘我“倾诉”能达到言为心声、以情带声的最佳演唱状态,能在二度创作中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三、形成声乐课程思政协同效应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所以,要打造声乐课程思政团队,进而完善声乐课程思政机制,丰富完善声乐教育教学模式和环节,提升育人效果。
(一)创设造全方位的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塑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以对敞亮温馨的声乐教室进行教学环境的美化布置,如张贴中外著名歌唱家的演唱挂图或音乐会海报等;另一方面可以课前播放音质优美的经典作品。通过这样的视觉和听觉学生无形中受到感染,产生歌唱的激情和欲望。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程思政育人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声乐课程教学情境的塑造是全方位的,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的穿着仪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件道具、一句话语,都能够引发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情感导向,像春雨滋润在学生的心田,此处无声胜有声。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全方位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声乐课程思政是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多策略组合完善声乐课程思政教学运行机制
设立了目标,健全机制往往可以形成惯性定势,声乐课程思政的落实,广大声乐教师是行动的主体和主力。可以具有代表性的例证方式检验声乐作品题材思政价值引导策略,能体现声乐作品演唱中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表达方式,在教师中推广会使大家有的放矢,有样可循;以声乐教学各阶段学习方式方法特点探究“课程思政”最佳嵌入点,既是个人尝试,又是施教风格,殊途同归;通过教研室开展公开课课程思政范例教学,研讨落实“课程思政”实施方式方法,形成声乐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经典作品曲库,列入教学计划并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内涵,能推动声乐课程思政的落地见效,以此提高声乐教师团队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以规范教材使用、完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编写等为实施“课程思政”研究内容,能提高声乐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观念和认识,建立规范高效的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的运行机制。通过实践检验逐步完善上述机制,达到以乐教人、以乐感人、以乐育人的效果,使声乐课程的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阵地,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课程思政融入声乐课程全过程
课程思政要融入声乐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编写、目标设计、教材选用、课件制作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环节。[3]声乐课程思政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起到事半功倍、润物无声的效果。[4]要健全声乐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加强示范引领,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使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打造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形成广泛开展声乐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声乐课程思政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正确政治认同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思辨分析能力,会使声乐教学更具价值立场,避免“重技轻艺”或“重技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德艺双修新时代声乐人才。唯有如此,学生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才能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