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唯物史观维度看三个历史决议

2023-08-22吴灌红吕清华黄筱淇

关键词:决议马克思主义历史

吴灌红,吕清华,黄筱淇

(1.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9;2.浙江工商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在党的百年历史长河中,先后在1945年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1981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2021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三个重大历史决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理论成果,也是不断追求真理和验证真理的过程。三个重大历史决议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在中国具体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发展实践中的体现。

一、三个历史决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兴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基石,它的基本原理贯穿于三个历史决议当中。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观念,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对于错误的观念,只有通过实践,推翻这一社会基础,才能消灭由之产生的谬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能推动社会存在发展。另外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具有阻碍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重视和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用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任何意识都是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个角度来说,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的。第一个历史决议产生于党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在共产国际的正确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伟大的胜利,自身也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历史阶段。在1927年革命失败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创造了红军,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府,让贫下中农有了自己的土地,并且继续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对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进攻进行有效抗击。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高举民族抗战旗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予以全力抗击,取得了民族解放事业的伟大成就。但是这十年间,由于党内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存在,中国共产党也犯了类似“左”倾思想路线等错误,这些错误曾经给党和中国革命以严重的损失。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如果不对当时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的各种错误思想进行认真清理,势必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进而影响抗日战争能否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二个历史决议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1]230进行理论概括的直接成果。新中国成立以后,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有计划地开展了经济建设,基本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之后10年,我们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艰难进程。虽然在此期间,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但不可否认,这十年奠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也积累了经济文化建设的宝贵工作经验和骨干力量。之后我们经历了让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的“文化大革命”。一直到1978年12月,党迎来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此后,党有步骤地解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少历史遗留问题,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逐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工作。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我国各方面形势都出现了明显好转。在当时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对“文化大革命”及之前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定性和分析,以统一思想、稳定人心。第三个历史决议产生于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历史时刻,是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直接理论成果。第二个历史决议形成以来,党和国家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也日益发展成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党和国家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样的全新历史背景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再次明确,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征程和历史方位。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27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被全面而准确地总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党和国家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客观现实需要,也是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的理论依据。

从意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角度来说,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客观实践起到了积极的能动作用。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形成,对从1927年革命失败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间的若干历史问题做出正式回应,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深入人心,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广大干部群众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顺应历史潮流,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二个历史决议回答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在中国是否行得通,是否要继续走下去的问题。这在当时使全国全党人民在如何正确看待毛泽东思想和党的领导、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得到了统一,思想上的统一最终实现了行动上的统一,党和国家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使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了对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伟大成就的思想上的共识,对奋力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上的统一。科学的领导思想必将产生能动的、积极的推进作用,可以预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其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社会矛盾的推动下,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三个历史决议的具体内容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社会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这一基本原理。第一个历史决议指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在阶级关系上,“就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4我们的民主革命正是在这两对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中国革命的这两对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主义错误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是过分夸大了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力量的发展,“强调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其他帝国主义是要一致地进攻苏联的,各帝国主义和中国各反革命派别甚至中间派别是要一致地进攻中国革命的,并断定中间派别是所谓中国革命的最危险的敌人。”[3]10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正确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领导了1935年北平学联组织的“一二九”抗日救亡爱国运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组织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各民主党派、各爱国部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爆发。第二个历史决议产生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阶段。决议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适应并解决这一基本矛盾,我们必须大力加快经济建设,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进一步变革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回顾,并明确指出,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对物质文化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进入新时代以后,人民的需求已经在基本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们必须面对并逐步予以解决的主要矛盾。为加快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不断积累物质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们必须始终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最终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达到初步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最终目的。

再次,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创造了社会历史实践。三个历史决议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得出中国历史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人民是历史上的真正英雄的必然结论。第一个历史决议认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是人民。决议指出,在第一次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党领导下的广大中国人民始终是我们最大的依靠力量。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重重压迫之下,广大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斗,虽然革命力量相比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还不够强大,但还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革命期间,全国上下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广大青年和农民也热血沸腾,开展了许多革命斗争,改组了国民党,建立了国民革命军,一批政治骨干逐渐形成,这是中国革命史上不可忽视的光荣篇章。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间,各个斗争战线上活跃着无数党员、普通老百姓和海外革命家,进行着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3]114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加强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爱国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通力合作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在内的广泛统一战线。”[3]92我们在一、二、三产等物质财富创造和积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第三个历史决议提炼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十条重要历史经验,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其中的重要一条。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2]66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党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是发展最坚实的依靠力量、也是发展成果的共享主体。

二、三个历史决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三个历史决议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成果。

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观点。三个历史决议是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尊重客观实际、集思广益、反复推敲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们党百年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我们党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三个历史决议都是科学的、客观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分析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曾经发生过的“左倾”、“右倾”错误。决议明确指出“八七会议”是党在革命紧急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及时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但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同时,为“左”倾错误开辟了道路,“左”倾路线第一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内取得了领导地位,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遭受了很多损失。另外,着重从政治、军事、组织和思想四个层面分析了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路线的具体错误表现,并且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根源。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文化大革命”这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3]102进行定性和分析。既指出了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揭示了国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和误导。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是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

从评价历史人物的角度来看,三个历史决议都是谨慎而实事求是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在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时,并不是对犯错误的人进行简单打击,而主要从社会根源、思想层面对错误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实质,进而提出解决办法。对毛泽东等正确地领导了中国革命道路的领导人,也没有不切实际地一味歌功颂德,而是从他的政治理念、工作方法等角度去分析正确的路线如何而来,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领导,谁才是领导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人物。第二次历史决议对毛泽东个人的评价是中肯、客观、切合实际的。决议既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是毛泽东同志错误发起的,同时也指出,他虽然负有主要责任,但也不能把所有错误归咎于他个人,党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未能及时纠正错误,也有一定的责任。决议强调,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特别是在后期,也保护过一些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对江青等人也始终怀有警惕之心,正因为这样的警惕,这些人最终没有夺取最高领导权。这些都是我们党后来能够顺利地粉碎“四人帮”的重要原因。对华国峰同志的错误和功绩也进行了客观评价。既指出他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也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做了很多有益工作。同时,对他所犯的错误也做了明确阐述,指出,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华国锋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了左的错误,始终推行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并且迟迟不改正,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认可并长期压制,制造和接受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拖延和阻挠恢复老干部工作和平反历史上冤假错案的进程。

从提出目标和愿景的角度来看,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反复推敲后确定的。三个历史决议都产生于党历史上的关键节点,每一个历史决议都在深刻分析党和国家所处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决议要起到的效果以及党和国家的工作目标和愿景。第一个历史决议提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接受并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这是党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有了丰富经验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最终取得中国革命彻底的胜利。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党的现状,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先进组织,这样才能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再次发生。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发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指出:“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2]66在充分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的各项基础条件的前提下,合理提出用两个十五年的时间,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别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把我国建成各方面文明全面提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性目标。到那时,我国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其中。

其次,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在分析具体事物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也就是要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两点论”,也要坚持“重点论”。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事物的复杂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要求在认识具体事物的过程当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三个历史决议从具体剖析党和国家发展、改革、建设等具体内容来看,都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一个历史决议在分析中国革命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为实现新民主主义而进行的24年的奋斗过程中,既肯定了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同时也没有忽视曾经给革命造成损失的错误。在分析给革命造成巨大损失的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的时候,分析个人的责任方面笔墨相对较少,着重对错误的具体内容从政治、军事、组织、思想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指出错误的实质和根源,有的放矢,提出改正的方法,要求全党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在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第二个历史决议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32年经验的过程中,指出在和平发展的历史时期,革命道路虽然不是一帆风顺,虽然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但我们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依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这是历史的主流,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和掩盖错误,否则将招致更大的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党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带领中国老百姓走上了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分析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的过程中指出,毛泽东同志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功大于过。重点分析和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的功绩、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中的丰富和发展。第三个历史决议分析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和一百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总体的历史发展趋势,虽然有一些曲折,但总体是顺利的,前进方向是正确的。决议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伟大历史经验,在延续前面两个决议对建党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基本论述和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概述,总体展示了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辉煌进程,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决议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了全方位和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和根本性的变革。这些成就和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中华民族复兴是势不可挡的历史发展趋势和主流。

再次,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且在普遍联系的客观事实中不断发展。三个历史决议都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党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渐进和飞跃过程,在叙事风格、论述特点和结构层次上注重衔接和相互关联,在基本论述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三个历史决议在制定的时间节点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党的发展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间节点出台的。在文本内容上也是一脉相承的。三个历史决议都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历史地位。第二个历史决议特意在开篇回顾了建国以前28年的历史,对第一个历史决议的部分内容和观点进行了重申。第三个历史决议全面叙述分析了建党以来的整体历史发展进程,对前面两个决议叙述过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回顾、重申和保留。在叙事风格上也是一脉相承的,都采用了相对朴实的叙述方式,没有很晦涩的语言,一目了然,言简意赅。在继承的同时,决议分别在前一个历史决议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从时间维度来看,三个历史决议在历史长河中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分别在前一个历史决议叙述的基础上拓展了新的时段,既包含了前一个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又增加了新的时段的内容,突出了党史的整体性和延续性。从实践维度看,三个历史决议的基本结论和主要观点基本都是一致地,前一个历史决议的基本结论对后一个历史决议依然适用。但从历史实践来看,有些情况是在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出现的。针对改革开放后,党内出现的享乐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日益严重的新情况,与前两个历史决议不同,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对一些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三、三个历史决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三个历史决议从唯物史观方法论的角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观察时代,把握规律,指导人们科学认识和改造社会历史,解决了时代提出的问题,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首先,解决了指导思想问题。第一个历史决议主要内容是总结两条路线斗争,批判三次“左倾路线”。在批判的过程中,对毛泽东在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做出的决策和贡献进行了客观分析,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在长征期间,遵义会议及时召开,这次会议对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灵活变换作战方向,最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随后在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第一个历史决议,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认识上达到高度统一和空前团结。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第二个历史决议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它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了彻底否定的结论,对毛泽东同志作出了客观科学的评价和阐述,并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3]109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2]72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重要的理论突破。第三个历史决议承接和延续了前两个决议对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结论和论述,高度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在党的百年历程中的思想引领和正确指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功绩,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领导的历代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理论贡献和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和分析阐述,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必将作为一次新的历史性飞跃载入史册。

其次,解决了发展道路问题。第一个历史决议指出,当时对之前若干历史问题做出分析和结论,是为了吸取教训、团结同志,是使全党“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最终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人民战争的彻底胜利。第二个历史决议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一段时间逐步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认为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必须长期坚持,这对今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个历史决议聚焦总结全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一步增进了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决议中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2]61历史演进过程不断深化,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一直在较量,并且已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在前进道路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引,把科学的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中华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必将生动展现。

再次,推动引领了时代发展。第一个历史决议出台后,正确的、先进的指导思想推动了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国人民在科学的指导思想指引下,最终夺取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第二个历史决议之后,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道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远,用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能达到的目标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适逢全球经济格局重构和秩序重建,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我们必须从历史经验中获得启迪,从辉煌党史中汲取智慧。当前我国的发展既有百年未有的机遇,但风险与挑战并存,出台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要重视和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用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围绕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加快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只要我们把党的历史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运用历史经验统一思想、增进团结,把握规律,振奋精神、增强斗志,就一定能够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这是二十大报告中对理论创新的具体要求。三个历史决议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辉煌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指引着中国革命在关键的时间节点统一思想、认清方向、继续前进。

猜你喜欢

决议马克思主义历史
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经验启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新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