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民科学素养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困境与路径
2023-08-21程瑞鑫
程瑞鑫
摘要:目前乡村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整体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应把提升农民科学素养作为核心工作。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整体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水平,不仅能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还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文章通过分析农民科学素养提升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内在逻辑,针对农民群体科学文化基础水平不高,掌握的现有科学技能有限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在进行科普培训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农民学习、接受新型科学技术的积极性;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创新科普方式灵活调整科普内容等有效路径,进而实现农民群体科学素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科学素养;提升;路径;乡村振兴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3-0114-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6文章标识码:A
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乡村科学文化普及工作,各级单位也积极部署开展新一轮致力于农民科学技术素养水平提升的教育科普行动,采取多种方式使农民转变观念,改变思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辨别伪科学的能力。开展农民科学素养专项提升行动,有助于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乡村落后地区开展“扶志”与“扶智”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调动农民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主动性,不断培育欠发达乡村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培养有科技素养,掌握职业技能,具备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与各级科技志愿服务正在深入开展。但目前在乡村地区开展的农民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有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由于存在农民科学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相关资金投入欠缺、乡村科普人才储备不足,培训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整体农民科学素养水平提升进度缓慢。
1以提升农民科学素养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全面推进农民科学素质能力提升与教育行动,要着力突出让科学技术服务乡村的主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应围绕科学技术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良好、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1]。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科普工作应融入全面促进新型乡村经济体系发展建设、政治体制发展建设、文化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国家在乡村基层开展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行动中的工作重点,一是乡村中农民在生活生产中对科学技术使用的程度;二是针对农民开展的科普工作所覆盖科学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增强。通过乡村科普工作的转型和升级,可以进一步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水平,有利于农民高效地开展农业生产,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在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
1.1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是构建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
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离不开先进科技理念的迅速发展,而社会科学技术体系的迅速发展又以全体公民科技文化素养水平的提高为前提和基础,滞后的公民科技文化水平必然还会继续限制未来科学技术繁荣发展,成为现代学习型社会目标建设的一道重大障碍[2]。如果农民群体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应用基本的科学技术那么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乡村地区农民群体中产生数字鸿沟,农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以及其使用新型技术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的效率[3]。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公众平均科技文化素质水平高的地区能够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成为高科技诞生的土壤。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应该是均衡地发展、平等地发展、稳定地发展,最大程度地使所有人享受时代发展带来的便利。若农民因为自身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家庭因素、学习热情等原因,不能完全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福利,不具备在生产生活中灵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那么就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和谐社会。
1.2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是发展新型农业的迫切需要
现代农业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具备社会化、市场化、科学化特征的高效农业[4]。高科技农业技术的繁荣发展依托现代科技的进步,农民想要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就必须改变思想,学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知识,掌握新农具的使用方法。科学技术产生的每一次理论创新探索和重大变化,都将更大程度影响和推动生产力事业的发展。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是巨大的,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都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目前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对于实现我国农业从传统自给型农业向现代商品型农业进行转变具有助力作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稳步向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使农民能够接受新科学技术和学习新科学技术,并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应用科学技术,这是发展新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2農民科学素养提升行动中的困境
2.1农民科学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全国大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更愿意选择先到较发达地区城市落户或者到城区工作。在乡村中生活,进行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劳动力都为老年人。乡村地区农民群体老年人基数大,老年人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本身掌握的科学技能较少,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由于农民群体的科学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针对农民开展科学知识培训活动过程中存在较大阻碍,传统的科普方式如散发宣传册等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在乡村中能够熟练使用现代生产技术的农民群体数量很少。目前能够主动学习新型科学技术,把新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劳动生产过程当中的只是少部分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农民,这部分农民在整个群体中更少。大部分农民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不高,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不够,进行大规模经营管理的情况较少。部分偏远地区的农民开展劳动生产的方式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上。
2.2相关资金投入不足,科普培训过程不连续
由于资金投入不充足,导致部分地区在进行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地所需的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投入,无法提供有效的科技培训。在进行针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培训工作过程中,对农民开展各类教育培训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支撑,硬件设施条件是影响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效果的基础性因素。教育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教室、桌椅、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远程教育设备、实训场地、图书资料室、网络数据库等。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完备的硬件基础设施可以使农民在接受科学文化素养培训的过程当中享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获得高效的学习成果。另外,科普培训活动的安排还存在不成体系、不连续的问题。目前乡村地区的农民科学素质培训课程主要采取的是短期的培训班方式,但农民科学素养提升行动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科普培训工作没有整体的安排,只安排零散的碎片化的培训活动会大大降低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效果和学习热情并不能使农民真正受益。
2.3乡村科普人才储备不足,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在进行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培训活动的过程中,培训师资力量和科普人才储备不足、培训方式单一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民接收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更加多元,所以单一的培训方式并不能满足现代农民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5]。只有加強科普培训工作中的人才储备、创新培训方式、充实饱满培训内容才能够确保科普培训活动的质量,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学习科学文化技术的队伍当中。
科普培训人才力量的匮乏难以保障培训课程的专业性,容易导致培训方式单一的问题出现,可以采取讲座、展览、咨询等方式探索提升农民科学素养的新路径。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仅仅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培训模式比较陈旧死板,欠缺课堂互动教学。对于实用性高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进行科普培训,单方向形式进行理念灌输是远远不够的。不单单要使农民了解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学会实际操作,应该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深入实践,这样才能强化记忆收到实效。想要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就要广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并采取多种传播方式,使农民相信科学具有辨别伪科学的能力。在选择文化知识传播载体方面,大多地区还是采用例如书、传单、报纸等传统的传播媒介,可以通过相关工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并应用现代信息工具和信息软件,合力开展乡村地区的科学知识传播工作,拓宽传播范围。
3破解农民科学素养提升困境的路径
3.1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育模式
一是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乡村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普及,使在乡村建设现代农民远程教育站点变得现实可行。但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工作,值得进一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探究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从不同地区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全面的科普培训规划,全方面多角度培养挖掘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内的专业技术人才,因地制宜选择科普教育工作重点,设立具体的远程教育培训规划和实施办法。其次,构建远程教育学习平台,通过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在远程教育学习平台参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远程教育方式不受地点约束,农民能更加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可以反复学习培训内容使农民最大范围获益。最后,应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整合分散的乡村资源,变资源为资产,加大对当地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要发挥乡村实用人才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农民参加培训活动学习新技术最终目的是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获得更高的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在进行科普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挑选个别已经采用新型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先进行重点培训帮助,根据其发展现状制定专业的扶持计划,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利用“先进试点”的示范力量,通过大众传播可以引导和吸引更多的农民学习科学文化。还应该及时跟进农民在生活、农业生产中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情况,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农民真正享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这有利于提升农民参加培训活动的信心与积极性。
3.2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培训计划
农民科学素养科普活动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发展农民科普事业需要持续稳定的经济支持,稳定的经济支持方式可保障各类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培训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加大公共财政项目的投入将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培训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资金补贴政策机制,也能进一步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活动。另外充足的资金投入还可以为培训活动的硬件设施建设提供保障,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将为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的平台。对于受众为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推广活动中培训计划的设立需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年龄、文化水平设立专门的培训方案,灵活调整培训进度。培训活动的开展应该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并保证科普培训内容质量。对不同地区的农民进行培训需要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资源进行专业地规划,便于采取农民理解的方式开展科普工作。
3.3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
在开展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行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乡村科普工作的中坚力量是科普队伍中的人员,科普工作想要顺利开展,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既包括掌握专业知识的科普人才,也包括为农民提供相关服务的基层工作人员。各级组织应当完善乡村科普人员激励机制,多渠道吸引外部人力资源向乡村流动,完善乡村科普人才储备。保证乡村科普工作的持续性,专业性。通过多种途径助力基层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工作。科普专业人才应当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完善知识储备,强化自身服务农业意识,基层工作人员应当带头参与培训活动,积极与参加培训活动的农民进行信息交流,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及时了解农民参与科学文化知识培训活动的学习效果,解决农民在实际劳动生产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
4结束语
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整体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水平,不仅能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还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分析农民科学素养提升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直接提高乡村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农民群体科学文化基础水平不高,掌握的现有科学技能有限,在进行科普培训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农民学习、接受新型科学技术的积极性,设立系统高效的工作方案。稳定的资金投入能够保障科普培训工作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充足的科普人才储备可以为农民群体提供长期的科普培训服务。依托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大幅度提升,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方式也变得更加便捷多元,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创新科普方式、灵活调整科普内容可进一步加强优质科普服务供给,进而实现农民群体科学素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共同富裕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发展、建设与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22(10):13-22.
[2]高中建.农民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的生活化研究———理论遵循·嵌入场域·实现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21(05):14-23.
[3]李蓉.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机遇、挑战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22(10):31-33.
[4]李黎娥.新时代农民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策略[J].中国农业资源,2021,42(09):206+231.
[5]朱洪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建设[J].科普研究,2021,16(04):58-6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