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结构困境与突围之路

2023-08-21周娟

村委主任 2023年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周娟

摘要:农村社区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进程的兜底工作,更是加快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本文以帕森斯的AGIL(适应、目标实现、整合、模式维持)四个要素为切入点,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三治协同、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四个维度的时代内涵,考察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结构困境与突围之路,为实现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社区治理;AGIL模型;结构困境;突围之路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3-0048-03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文章标识码:A

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村治理模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党、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共识[1]。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部署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2]。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为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3]。

农村社区治理的结构愈加复杂,增强农村社区治理主体适应内外环境与获取资源的能力,是保证德治、自治、法治三治协同顺利推行的先决条件;生态宜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目标,结合村情开展农村社区治理工作并制定本土化目标,实现利益最大化;新时代背景下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出巨大挑战,优化产业结构为农村社区带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农村社区治理负担;农村社区要维持社区内部长期稳定,就要统筹好“软治理”和“硬治理”,尤其是乡风文明建设。

因此,文章从帕森斯的“AGIL模型”视角出发,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生态、文化、三治协同分析了农村社区治理的结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为全方位推进农村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保证。

1“AGIL模型”理论基础

1953年,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主要利用“AGIL模型”分析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其中,A(Adaption)是适应功能,指社会系统要保证自身稳定发展,必须积极适应周围环境,并与之保持互动以获取维持自身发展的资源。G(Goal attainment)是目标获取功能,指社会系统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功能,为行动指明方向,即系统要先确定自己期望达到的状态,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帮助达成预期目标[5]。I(Integration)是整合功能,即解决系统内部协调性问题。为了维持社会系统良性运行,必须有效协调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整合内外资源。L(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是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强调文化是系统运行中的重要因素,指原有的运行模式在社会系统运行中断时期得以保存,以保证重新启动社会系统时新的互动关系正常运行[4]。帕森斯认为,这四个功能是相互包容、紧密联系的,它们共同维持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每一个功能对社会系统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功能的缺失都会造成社会运行失调的严重后果。

2基于“AGIL模型”分析农村社区治理的结构困境

笔者借助帕森斯的“AGIL模型”分析农村社区治理结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维度:(A)“三治协同”治理动力不足、(G)生态宜居目标定位偏离、(I)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不够、(L)农村乡土文化缺失。

2.1“三治协同”治理动力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基于农村社区结构日益复杂的现状提出“治理有效”,说明我国农村社区治理进一步完善。第一,在改革开放时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经完善,但行政主导型治理体系仍占据主导地位,出台的政策影响村民参与社区治理方式,削弱村民参与农村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导致新的治理体系难以顺利推行[6]。第二,农村社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是阻碍法治实施的重要因素,加之农村基层组织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不足,农村社区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制约了农村社区治理主体了解法律和使用法律。第三,农村社区的大部分精英逐渐转向大城市发展,农村社区趋于空心化,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的农村社区缺乏先进的治理理念,仅靠善良风俗维持农村社区秩序。

2.2生态宜居目标定位偏离

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建设寄予新的期望,因此相关部门对“生态宜居”的部署应更加全面、成熟,更切合村民的切身利益。从整治村庄脏、乱、差到发展绿色农业、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跨越,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农村社区治理的内容,但农村社区对生态问题没有清晰的定位,他们往往追逐短期效益,即在生活垃圾、污水、畜养殖、厕所革命等方面有所建树,并未出于对农村社区生态综合整治的考虑,大多没有根据农村社区面临所处的生态困境做出合理的对策。

2.3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不够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的方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说明我国对乡村产业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台阶,产业兴旺对农村产业质量、升级、融合发展、产业现代化提出新的要求。但政府对农村产业支持力度不高、规模型农业产业资金投入不够、农村土地的使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农业的保障力度低于二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兴旺、一二三产业融合目标的实现[7]。

2.4农村乡土文化缺失

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乡风文明”,其内容紧扣时代内涵,要求更为严格、内容更加完善、目标更为清晰,为农村社区构建“乡风文明”指明了方向。在农村社区治理实践中,“乡风文明”是农村社区治理的精神命脉,孕育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对农村社区的治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实际中乡村文化面临严重挑战。一方面,农村社区青年人口向发达城市流动,不断汲取外界多元文化,乡土文化受到现代元素的冲击失去平衡,形成不同文化诉求,对农村社区共同价值观造成极大威胁和挑战。另一方面,村民功利化、理性化的理性思维影响人与人间的情感交流,农村社区的团体意识面临着严峻挑战。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村社区面临严重的“文化饥饿”处境,外来文化的沖击使社区村民对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的辨识度低,易带入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文化,从侧面加大“乡风文明”提升难度。

3农村社区治理的突围之路

农村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依赖于各个子系统的良性运行,开展农村社区治理工作要充分协调乡村振兴背景下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文章以帕森斯的“AGIL模型”为分析框架,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全方位、精准、科学的治理路径。

3.1健全“三治协同”治理机制

自治、法治、德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农村社区治理提出的重要指导文件,表明“三治协同”机制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8]。农村社区治理呈现复杂性、动态性的特征,农村社区要保证其自身持续稳定发展,就要与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出的一系列政策相吻合,以便获取维持农村社区协调运行的资源。自治是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发展的根本,村委会及政府部门主动改变包办社区事务的工作作风,赋予村民更多主动权,重视村民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村民的公共意识和主体意识,调动村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有效推动村民自治。法治是农村社区治理的保障,加强对村干部和村民的法治教育,培养农村社区工作人员的法律思维,完善村规民约,规范农村社区治理程序规范。德治并非简单灌输道德规范,而是结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德治的精髓有机融入农村社区治理体系,“软治理”才能更好内化于心,激发村民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主动性。自治的良性运行依赖于德治和法治的有机整合,既体现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又重视软硬治理体制的结合,既切合当前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又符合新代社会的治理逻辑。

3.2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宜居成为农村社区全体村民追求的目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依赖精细化、长效化的发展机制,政府应对相关工作引起重视,尤其是农村社区治理主力军的培养,并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树立生态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提升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村民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本村的发展目标和本土实际情况,既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又兼容当地的生态问题,这有助于推动农村社区生态宜居目标持续发展。此外,农村特色生态资源有利于拉动乡村生态经济的发展,政府应极力支持生态领域功能的拓展,尤其是休闲观光,同时,对农村产业的优化转型也不容忽视,推动农村产业不断向绿色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

3.3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兴旺的突破口,优化产业、维持产业、赋予产业新的活力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农村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尊重地区间的差异性,重视产业之间的内部协调问题,才能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构建现代型的农村产业提供保证。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结合本村发展布局和当地特色产业,完善相关农业机械设备和基础设施,吸引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并就如何使用现代设备农业、如何科学种植规模产业、如何通过网络媒体线上销售农产品等问题进行培训,培育更多有能力、有技术的劳动力,激发农村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融合,依托互联网平台打破城乡壁垒,推动城乡资源的有效互动。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建设大规模产业奠定基础,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盘活农村社区的闲置资源[9]。

3.4重视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是农村社区治理的灵魂,着力提升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补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是“十四五”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10]。模式维持功能强调乡土文化氛围、村民文化素质在农村社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层党组织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的同时,应时刻紧扣时代主题,重视乡土文化的重建,积极抵制“三俗文化”以及陈规陋习的消极影响,挖掘传统社会中具有积极导向的优秀传统文化[11],诸如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团结互助等美德,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发挥道德教化对社区村民的影响,提升村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村民文化素质是乡风文明的根本保证,基层政府应引导村民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学习家风文化、孝道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相关部门应充分重视传统节日相关活动的开展,如唱歌、跳舞、诗歌朗诵等,并设置奖项鼓励社区村民积极参与,加深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丰富村民的文化修养,打造以乡土精神为纽带的社区文化。另外乡风文明也是农村社区治理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重拾乡土文化,共建乡风文明,才能更好发展发挥文化模式维持功能,维持社区道德秩序,丰富农村社区治理内容。

4结束语

文章基于帕森斯“AGIL模型”,分别从适应功能层面考察“三治协同”治理机制、从目标达成层面考察生态宜居、从整合功能层面考察农村产业融合、从模式维持功能层面考察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二十字方针高度契合,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农村社区治理格局,这也正是笔者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讨农村社区治理的结构困境与突围之路的新颖之处,为促进生活富裕共同目标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党中央在文件中多次强调“三农”的重要性,“三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更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应该立足农村实情,秉持全局思维,统筹经济、文化、生态、产业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谱写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曹立前,尹吉东.治理转型:从传统乡村到新型农村社区[J].农村经济,2016(11):27-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7)[2018-09-27]. https://www.mnr.gov.cn/dt/ywbb/201810/t20181030_2291702.html.

[3]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02-22)[2022-02-22].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4]周立環.浅谈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J].世纪桥,2015(11):60-61+88.

[5]惠梦倩.结构功能主义视域下村域规划的比较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8.

[6]缪纳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

[7]刘杰,刘伯霞.产业兴旺视角下引导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J].国土资源研究,2022(03):78-80.

[8]张文显,徐勇,何显明,姜晓萍,景跃进,郁建兴.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J].治理研究,2018,34(06): 5-16.

[9]和东红,韩潇.后脱贫时代生态宜居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优化路径[J].攀登,2021,40(04):89-94.

[10]阳盼盼.乡村生态振兴:理论逻辑、历史演进与实现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3(12):70-79.

[11]赵亚梨,杨爱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2):50-52.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