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2023-08-21汤静王彧

科教导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创新

汤静 王彧

摘要 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之举,也是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着价值认同感不够高、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充足、教育机制建设不够健全等现实困境。高校应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创新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方法体系,加快构建劳动教育的专职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机制保障体系,保障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劳动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0.029

1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

1.1内在要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是有了劳动教育,才使大学生的素质得以全方位的提升与进步。作为人才资源的核心构成部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对培育现代化的高等人才具有重要的正向推进作用,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劳动教育在大学生立德、增智、强体与育美等方面的成效。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育塑造大学生劳动意志、以智育拓展大学生劳动知识、以体育培育大学生劳动能力、以美育滋养大学生劳动情感,进一步凸显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价值。

1.2现实要求: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数字化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时代的劳动者面临着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劳动者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基本的劳动方法,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时代的变化。就业始终是民生之根本,尤其是高质量就业更是一所高校人才培育水平与能力的直接体现,而高质量就业也是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能力的彰显。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有益于强化大学生的实践劳动能力,而且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认知水平。根据“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原理,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老师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劳动实践。由此可见,实施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优化高校人才培育质量与成效的必然要求。

1.3时代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用血汗干出来的,中国的新时代也是党和人民一起奋斗出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勇于奋斗、勤于创造,通过自己的劳动一点一滴建设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更是所有中华儿女披荆斩棘、奋勇前进的力量之源。同时,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还能够从劳动体验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真实的劳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从劳动模范的事迹宣传中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因此,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应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劳动模范勤于创造、勇于奋斗的劳动精神,努力学习劳动技能,练就过硬本领。

2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2.1认知层面: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认同感不高

近年来,由于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滋生投机主义思想与功利主义思想等,误认为通过高风险的方式获取的回报率比通过實际劳动获得的回报率要高,部分学生存在“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主动劳动的意识淡薄且劳动能力不足。加之“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对人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因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将劳动仅仅视作体力活动,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得分,更加注重智育而忽视了劳动教育,不认为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家务劳动中,很多家长更愿意代劳代办,生怕影响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再加上如今科技迅速发展,出现了外卖、家政、同城速递等服务行业,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大学生群体的劳动实践机会与劳动实践时间,劳动教育在创造社会财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的重要意义被忽视,对大学生热爱劳动、主动劳动以及勤于劳动的优良习惯的养成具有消极影响。此外,部分高校或老师甚至将打扫包干区、打扫教室卫生等劳动视作惩罚手段,忽视了劳动教育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功能。

2.2载体层面: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以大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劳动素养培养并重,培养出一批会劳动且爱劳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高校践行劳动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十分关键。目前,在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方面,在纵向上没有形成根据学段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横向层面尚未构筑力量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仅仅通过组织学生在校园内打扫卫生、捡垃圾等单一的劳动形式与内容,不能够充分挖掘劳动教育所蕴含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隐性劳动教育功能。在劳动教育教学形式方面,由于受劳动场域限制,更加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劳动教育课可能会出现被专业课占用、挪用,被实训课替代的情况,非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2.3队伍层面:大学生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够充足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没有专业且专职的教师队伍,很难培养出高才干、高质量的学生[2]。当前,实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由于高校招生专业目录中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专业,因此很难招聘到专门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只能邀请马院教师、辅导员老师或者后勤等行政部门的老师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讲教师。相关教师在上课前未进行系统的培训,学校未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教研室,未形成规范的研习制度,所以教师在未掌握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的前提下,难以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2.4制度层面:大学生劳动教育机制建设不够健全

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体,在机制建设、顶层设计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但目前部分高校或老师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偏颇,甚至将打扫卫生等劳动作为惩罚工具,对劳动教育在正向引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首先,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不能够充分调动形成以学校为育人主体,家庭、社会及政府为育人助手的育人格局。其次,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存在重理论评价轻实践考查、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评价的现状。第三,劳动教育的专项经费不够充足,没有资金支持建设劳动教育的专门场所以及购买劳动教育所需的专门设备,很难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3.1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为指导,培养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在高校层面,一方面要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通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大学生为实现美好生活而积极进取。在家庭层面,家长应以身作则,积极作为,主动带领学生参与家务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满足感与获得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3.2课程体系: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方法体系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教育方法体系的创新,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着力点。立足于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开发一套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目前劳动教育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课程内容建设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为核心,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开展劳动教育。针对实践课程部分,高校可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学生到生产生活一线学习工作所需的劳动技能,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成就感[3]。在教学形式上,加快劳动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微信、微博和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事跡宣传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激情。在实施过程中,负责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要严格按照课表开展课程教学,学校也需加大督查力度,有效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时间与教学质量,逐步实现由劳动育人到全面育人效果的转变。

3.3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劳动教育专职师资队伍

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需要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劳动教育理论方面有深入研究,在劳动教育实践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职师资队伍。首先,开展劳动教育成果比较突出、成效比较明显,展现出独特育人价值的高校,以及师范教育底蕴比较深厚,在劳动教育方面有所研究的高校,可申报开设“劳动教育”专业,实现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师培养并行的方式,培育专门且专业的劳动教育专职师资。其次,高校可通过相对优越的待遇,在校内遴选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转岗至劳动教育师资岗位,或者邀请合作企业德艺双馨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劳动教育实践指导老师。再次,通过校外学术交流和邀请劳动模范、行业领军人物来校内对劳动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

3.4机制保障: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机制保障体系

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关键主体,高校应持续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机制保障体系。第一,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及政府的协同育人合力,构建各方面的劳动教育资源协同共建机制。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主动做好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示范者,学校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职业体验中心、劳动实践基地等作为载体,切实做好学生劳动技术、劳动能力提升的引路人,社会、企业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确保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养成自我劳动品质与劳动技能提升的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合理增加大学生劳动教育层面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力度,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撑。第二,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实践考核与过程性评价。劳动的特征是实践性,因此更应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过程,更有利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效果的实现[4]。第三,确保劳动教育经费得到持续性保障,形成以政府支持为主,社会捐赠、校友基金会赞助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式,对劳动教育形成进一步的保障。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契合现代化人才培育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经之路。高校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勇担历史使命,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机制体制,培塑大学生正向的劳动观与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促进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策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进路[J].江苏社会科学,2022(3):233-240.

[2]于玺,刁衍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优化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22(2):50-52.

[3]黄琼英,刘定平.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现实瓶颈与实践路径[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24):84-88.

[4]杨顺清.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时代价值与实施路径[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2(2):18-27.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创新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