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角下青年网络舆情引导路径探索

2023-08-21周江王鑫王芳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青年三全育人

周江 王鑫 王芳

摘 要: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面对网络的普及和开放,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传播者、新闻制造者。高校各类宣传媒介都有可能出现网络舆情。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路径,结合“三全育人”整合各方宣传资源在青年网络舆情引导上都显得愈发必要,通过开展“一五一十”文化实践育人工程加强学生文化内涵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关键词:“三全育人”;青年;网络舆情;引导路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7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0号明确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高校青年普遍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其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强烈、接受新事物迅速。部分高校出现非官方授权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号、微信号等信息自媒介渠道,如若出现信息缺失极易引起学生出现网络舆情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1 高校青年获取信息的途径分析

1.1 高校官方宣传渠道现状

在高校常见的官方宣传渠道是高校校报、高校官方与各职能部门属微信公众平台、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大学生记者团、团属校院两级新媒体平台。官方宣传渠道代表着学校的整体形象,力求严谨话题严肃且深刻,内容通常需要在学校思政工作者的引导下发布信息,信息传递单向性。内容既定则采取上传下达进行宣传教育和舆论环境构建,对于信息传达的效率十分重视,但对于受众即在校青年的接受程度却缺乏深刻的调查分析。

1.2 高校非官方宣传渠道现状

非官方媒介主要指不由高校官方发起成立,不受高校直接监督管理的校园宣传渠道。主要是指自行创建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号、微信号等。通过前期对几所高校进行调研发现,92.4%的同学是通过朋友圈、抖音、微博获取学校宣传信息;76%的同学通过会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了解学校宣传信息;31.6%的同学会主动登录学校官方微信平台、微博、官网去了解学校宣传信息。由此可见,官方的宣传渠道已经不是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主渠道。

2 现行高校宣传渠道存在的困境

2.1 传统高校官方宣传渠道无法快速地进行舆情引导

面对高校舆情频发的情况,高校官方渠道正在积极提升更新速度慢、运营维护差、信息反馈不及时、脱离广青年日常生活等问题。但对于非官方宣传渠道的整合利用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法,缺乏宣传合力。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早已打破时空的限制,信息多样化、碎片化。校园媒体工作者无法及时敏锐地捕捉到青年热点话题和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

2.2 缺乏对青年思潮变化的掌握

当代青年是在遇到重大事件所展现出的敢担当、能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通过前期调研发现,遇到学校网络舆情事件,敢于发声的同学只占11.2%,78.5%的同学表示“说真话会被谈话”“举报问题自己会被批评”的想法,表面上服从但心里十分不满。会因为学校官方的引导陷入“沉默的螺旋”,容易因其心智的不成熟和别有用心之人利用陷入“羊群效应”成为舆论的传播者。

2.3 青年对于校园宣传渠道的态度存在分化

非官方渠道如个人朋友圈有极强的交互性,通过访谈调研,56%的同学表示希望不受官方宣传渠道影响,对官方的宣传渠道定位是严肃的、自上而下单向的、枯燥无味的。非官方的个人朋友圈是以学生投稿的方式进行信息流通,多数内容与青年日常生活有关如:恋爱捞人、物品交易、对学校的牢骚抱怨、日常生活问题、信息征集等,有些话题容易被引导成为网络舆情。

2.4 非官方监管缺失舆论风险

公众有了自媒体的传播手段,人人都可以传播,人人都成为记者甚至主编,但却不是人人都遵守媒介伦理和传播道德,由此产生的传播风险不可避免。但是监管制度的制定也同样是一道难题,一旦严格到限制学生正常发言需求必然会出现网络舆情。如果监管不力,网络舆情会影响高校师生的学生生活秩序。网络舆情会以难以估计的速度传播,对青年的价值观造成损害的同时不利于校园环境的稳定,学生的现实需要和网络舆情的引导,都是需要各高校考虑的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3 构建青年网络舆情引导路径的探索

3.1 树立“三全育人”协同作用的网络舆情引导思想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要着眼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打造学校良好形象,要以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脱离了青年的网络舆情引导是毫无意义的。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存在的必要性,当代青年其独立自主的思想注定了其难以受制于学校的全面管辖,鉴于非官方渠道广受学生接纳的特点,要对其运营者和发言者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其传播内容要有所引导,非官方渠道可以补充官方渠道的宣传短板,但高校可以引导,从中梳理出对校方有用的信息,以此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3.2 高校官方宣传渠道要以敢于争夺思想阵地为主要任务

高校官方宣传主渠道作为学校宣传工工作的喉舌,重要意义在于争夺思想阵地。高校要牢牢把握思想阵地,在争夺思想阵地上要有强有力的抓手和雷厉风行的风格。在强有力的宣传抓手方面要对自身的内容进行优化调整,确定宣传内容大纲。通过调研发现,针对于高校相关政策和困难诉求的网络舆情往往出现在高校和学生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等情况下,由此易引發“形式主义”“不以人为本”“脱离学生”等网络舆情的产生,而官方信息的公开往往是澄清误会,通过访谈87%的同学期待高校官方有更多的作为和担当精神。

3.3 充分利用非官方宣传渠道实现“三全育人”的功能

非官方宣传渠道体现的言论反映这在校青年真实的思想状态、生活学习风貌、困难诉求,这应该成为各高校重点关注内容。要从非官方宣传渠道去发现和掌握青年真实的思想状态,提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避免网络舆情的发生。要积极的深入学生了解困难诉求,及时反馈和解决学生的困难诉求。通过及时解决和反馈学生困难诉求,积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任,要在正式的官方渠道或者在困难诉求的发出渠道上进行反馈,及时通过团委、学生会作为辅助反馈渠道实现“三全育人”的目的。要在非官方宣传渠道主动回复、回帖,提前消除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

3.4 完善官方宣传主渠道

在现有体系的优化上,核心在于宣传载体的完善和人才队伍的充实。高校要发挥相关媒体专业、信息技术的专业优势,鼓励引导支持他们进入到学校的官方话语体系之内,充实官方话语体系的人才队伍,丰富官方话语体系内容,改造优化现有的设备和网络媒体平台,结合校园实际需求建立优化校园电视台、广播站、记者团、平台等发声渠道。在校级拥有总媒体平台的情况下,允许各学院设立分媒体,从宣传备案和资源共享的角度去实施管理。

3.5 以制度推动构建良好媒体环境

建立校园媒体协会,确立共同公约。建立校园媒体协会的目的在于将官方与非官方宣传渠道的实际运营人或运营团队容纳到官方话语体系之下。媒体协会要邀请各方主体坐下来商议媒体人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确立共同遵守的宣传公约,列出尽可能考虑非官方宣传渠道的宣传清单备忘录,在不损害非官方媒介的功能的前提下划出宣传红线底线。青年获得广阔的表达思想观点的自由空间,有助于消解以往校园舆论引导中因教育双方信息不对称,教育者居于信息占有的权威地位所导致青年对意见分布的“多元无知”状态,从而隐藏自己真实的思想动态、意见想法的“沉默的螺旋”效应。

4 依托整体宣传渠道提升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

4.1 提高高校媒体人工作素养

在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要善于利用校内的教师人才队伍所产生的专业优势,结合“三全育人”不断深化学习紧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媒体素质,将媒体传播知识当成职业生涯的必修课去培训学习,提高本领。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使其能够面对网络舆情时做到正面的引导,凭借其流畅的文笔、清晰地逻辑对事件做出清晰合理的主动发言,引领网络舆情的走向。

4.2 坚持将网络舆情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面对网络舆情等情绪化言论时要分清主次矛盾和轻重问题,既分清是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还是日常生活问题,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绝对不能留以任何讨论的余地和颠倒是非的机会,重点关注关于涉及国家安全等言论,要采取果断而坚决的措施予以言论控制和主动回击。面对日常生活问题需要依托学院的辅导员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予以及时的关心关注,尤其要对功利主义、干部官僚气息、读书无用论、情感纠纷给予关注,此举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稳定和学术氛围的形成产生。

4.3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舆情引导的思想

在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弘扬主旋律不动摇不放弃,将其抽丝剥茧的融入青年日常生活和学习教育中去。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改正以学校为中心的宣传出发点,积极运用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形象深刻的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宣传工作,做到真正的入心入脑,使得更多的青年受其感染熏陶,建立起明辨是非的正确价值观念,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侵染作用,防止负面舆论价值观侵占青年尚未完全成熟的心智。

4.4 发挥“一五一十”文化+实践育人活动作用

以“文化润疆、文化润校”为思路,开展“一五一十”文化+实践育人工程,即1年开展5项学习实践活动,每次10次(每学年阅读10本书籍、聆听10场讲座、研学10篇文献、参加10场活动、志愿服务10次),“一五一十”文化+实践育人工程将文化传承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努力建设底蕴深厚、境界高雅、开放包容、创新活跃的校园文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阅读书籍、文献,参加讲座、各类活动和志愿者服务,让广大青年参与推进“文化润疆、文化润校”,全方位提升青年综合素质,提升校园整体校风学风,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内涵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5 结语

高校网络舆情时有发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環境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媒体人员要及时改变工作思想,依托“三全育人”创新工作方法,加快处理网络舆情消除其不良影响。青年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要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要求,建立对校园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使其能快速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各项育人活动,服务于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鲁杰.论高校全媒体“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与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0,(06):111114.

[2]徐佳.“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舆论引导机制及实践路径[J].新闻爱好者,2019,(08):8587.

[3]余亮.小粉红的系谱、生态与中国青年的未来[J].文化纵横,2021,(05):98108.

[4]张革文.在媒体融合中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J].中国报业,2019,(23):6263.

[5]陈妮.媒体融合视阈下的电视新闻舆论引导力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9,(04):184188.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青年三全育人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