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秀松在新疆发展教育的历史回顾及重要贡献

2023-08-21陈格格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7期
关键词:俞秀松新疆教育

陈格格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苏联与盛世才结盟后,派遣以俞秀松为首20多名共产党员进疆开展工作。俞秀松结合新疆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新疆教育的措施和办法,推动了新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俞秀松作为在新疆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在教育方面加强马列主义学风建设,提出“以民族为形式,以马列为内容”教育指导方针,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新疆各族之间的交往,培养了一批信仰马列的进步青年,使新疆的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关键词:俞秀松;新疆;教育;历史回顾;重要贡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82

1935年6月,俞秀松受联共中央的派遣前往正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新疆稳定政局,建设新新疆。在新疆不到三年的时间,俞秀松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教育领域,他以鲜明的政治远见,推动了新疆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本文试图从教育方面对他在新疆的突出贡献作出论述,力图展现出以俞秀松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超高的政治智慧,即用教育这一方式解决新疆问题。

1 俞秀松在新疆发展教育的历史回顾

时值抗战,地处祖国边陲的新疆在军阀的控制下动荡不安。然而,具有政治两面派面目的军阀盛世才主政新疆后,为了巩固刚刚到手的政权,打着亲苏亲共的幌子向苏联伸出橄榄枝,表示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俞秀松正是在这样大背景下接受联共中央的派遣来到新疆,帮助盛世才建设新疆。由于新疆地处西北边陲,地广人稀,民族复杂,更由于杨增新、金树仁统治时代频遭战乱,经济发展不稳定,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导致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俞秀松认为要改变新疆落后的面貌,首先就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1.1 学校教育

(1)中小学教育。俞秀松初进新疆时,深受盛世才器重,在教育方面,委任他为省立一中校长。俞秀松任职后,发现边疆的教育事业极其落后,总体表现为学校数量稀缺,招生范围小,教师队伍能力参差不齐,教育经费投入少。俞秀松认清这一现实后,在盛世才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平台,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用来扩充学校数量,扩大招生范围,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水平,在俞秀松的努力下,全疆的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有了质的改变。俞秀松不顾身上的繁重的行政任务,亲自担任讲课教师,在省立一中的开学第一课中,给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许多学生在他的影响下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最终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人才支持。在俞秀松和后来中共党人的努力下,“截至1942年全疆共有小学学校7091所,在校生71.26万人(包括公立、会立小学),比1934年增加2.7倍,小学的教育经费达282.299万元,比1934年增长了2.4倍,”“截至1938年7月,全疆共有省立一中、省立二中、省立女中、塔城中学、伊宁中学共五所普通中学,在校生共892人,”这些中小学数量的增长,直接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使教育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俞秀松等共产党人共同的努力。总体而言,俞秀松等人的到来,结束了教育工作杂乱无章的局面,初步构建了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新疆的教育事业开始有序进行。

(2)高等教育。针对全疆教师数量少,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俞秀松第一個提出在新疆扩大师范教育的方针,他认为阻碍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的最重要一个因素是师资力量的匮乏,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是扩大师范教育招生规模,培育一支出色的师资队伍。在俞秀松的努力下,尤以招收南疆生源为主,从全疆各地招收几百名青年学生进入师范学习,开创新疆师范教育的先河,培养一批教学骨干,改善各地州教学质量,推动新疆教育事业进步。高等教育作为教育行业的排头兵,对推动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俞秀松来到新疆后,同时兼任新疆唯一一所高等院校新疆学院院长一职,在他任职期间,把学校建设、课程改革、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条件等因素全方位地纳入高校建设过程中。从学校建设看,新疆学院虽然作为全疆唯一高等院校,但是学校占地面积小、教室少、课余活动场地不足,俞秀松发现这一问题后,经过与盛世才沟通,从教育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用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疆学院成立之初,因为教师少,教育经费紧张等问题,导致课程设置简单,俞秀松认识到必须要通过丰富学校的课程形式,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和生活条件也在俞秀松建设高校的考虑范围之内,在新疆学院开学第一课中,用马列主义教导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看到学生生活条件清苦,用自己的工资贴补他们,给学生增加营养,带动广大学子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换言之,新疆学院在俞秀松的带领下,成为宣传马列主义的革命阵地,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优秀后备人才,为后来共产党人进疆工作奠定了基础。

(3)留学教育。由于新疆地处西北边陲,并且受到当时技术条件限制,消息闭塞,很难接收外来先进思想的影响,这就间接导致了疆内人民思想禁锢,很难推动新疆进步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俞秀松认清形势后,认为只有打开新疆人民的眼界,接触进步思想,才能改变新疆落后面貌。在俞秀松的倡导下,积极从南疆选派约300名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在这一浪潮的影响下,北疆从乌鲁木齐、伊犁等地的部分学生纷纷表示愿意自费出国留学,这些留学生也都得到俞秀松的有力帮助。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在迪化(今乌鲁木齐)集中接受学习,使他们熟悉本省的施政情况及国内外时事,后来都被分配到政府部门和文化教育部门工作,其中绝大部分不仅能胜任分配的工作,而且干的认真负责,受到群众的好评。总体而言,这些留学生对新疆教育、农业、医疗等领域作出巨大贡献,造就了一批党政和军事人才。尤以赛福鼎为首的青年学生,在留学苏联两年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亲眼看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现实,使得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了革命事业奉献终生。

1.2 社会教育

(1)干部训练班。1933年盛世才夺取新疆统治权后,为了顺应当时政治形势和新疆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提出了“澄清吏治”“培养干部”的施政方针,先后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开设县长训练所和政治干部培训班。1935年夏,由新疆省政府组成了“县长考试典试委员会”,试行县长考试制度,考试人员由本省各机关单位选送品学兼优,具有一定工作能力,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在职人员,这些在职干部经过第一轮考试选拔,成绩合格者可进入县长训练班继续学习。当时这个干部训练所场地设置在反帝总会院内,利用大礼堂作为教室,每天从早8时到10时,集中学习两个小时,下课后回单位正常上班。学习的课程有政府政策、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行政法等,其中最重要政府政策这门课程就由俞秀松主讲,他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向干部讲授现在新疆的局势、政策和国内外现状,澄清现在局势,使得这些领导干部能够以先进的政治眼光分析事物发展趋势,提高工作的先进性、创造性和可预见性。

(2)少数民族教育。正当中华民族激怒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的时候,处于大西北后方的乌鲁木齐,到处高唱着抗日歌曲,到处呼喊着激昂的抗战口号,各个民族的语言,汇集成汹涌澎湃的巨浪,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为了拯救国家危亡团结起来了。正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道:“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接触这种压迫。”首先,对这一时期新疆民族关系进行历史考察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新疆各族青少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接受了团结抗战教育,从思想到行动有了统一的目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这一共同目标促成了新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局面。俞秀松无论是否身在讲堂,都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团结这一理念,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马列主义民族观。1937年2月,他在全疆蒙古族代表大会上做的《新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报告中指出:“民族问题是新疆一个主要问题,切实正确的执行新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新疆各族人民永久和平的保证。”俞秀松在对少数民族教育方面,身体力行,利用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正确认识现在形势,造就了一批少数民族进步群众。其次,乌鲁木齐各族人民群众能有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思想与当时客观条件的激发是分不开的,具有共鸣作用的书籍和报刊恰是当时焕发民心的有力工具。1935年5月俞秀松、赵实等25位共产党人带着“唤醒民众”的愿望与使命,来到乌鲁木齐开展工作。再次,一批批传播革命思想的书籍、报刊从国外传入乌鲁木齐。当时流传较广的有汉文的《救国时报》等杂志,以及从苏联哈萨克斯坦出版的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的进步书籍和报刊。同年,盛世才政府在以俞秀松统治为首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影响下,成立了编译委员会,编辑和翻译具有进步内容的汉、维、哈、蒙等民族文学的教学课本。这些少数民族语言书籍、报刊、教学课本的传入,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传播革命进步思想,培育了一批少数民族进步青年。

2 俞秀松对新疆教育的重要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俞秀松来到新疆后,在教育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制定了“以民族为形式,以马列为内容”的教育方针,在这个教育方针的引导下,协调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扩大了马列主义在新疆的影响力,使信仰马列主义者的队伍有了长足发展。

2.1 提出“以民族为形式,以马列为内容”的教育方针

俞秀松在新疆虽然只有两年多时间,却在新疆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疆学院任职期间,俞秀松首次提出发展新疆教育的方针为“以民族为形式,以马列主义为内容”,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新疆的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教育成为现实,部分少数民族青年进入正规学校学习,俞秀松利用课堂这个特定场域,给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观点、原则和方法,同时,更多的群众也加入了本民族的文化促进会接受教育,这为民族团结的实现,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可能。在俞秀松的引导下,新疆可以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并在中等以上的学校,把马列主义列为必修课。新疆学院和省立一中为代表的正规学校成为宣传马列主义的重要阵地,以俞秀松倡导下成立的各民族文化促进会为依托,扩大了马列主义受众范围,新疆教育状况一改以往的衰颓之势,教育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大好形势。

2.2 促进新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根据俞秀松以往的工作经验,他一上任,就抓住了解决新疆问题的关键,要领导广大民众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必须首要解决民族团结的问题。俞秀松在全省蒙古族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新政府民族政策的报告》中说:“民族问题是现在世界各国一个最严重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明明白白,新疆的民族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解决,那么什么问题都是谈不上的,甚至连自己的生命、财产、牲畜、牛马羊都没有安全保证,正确就决民族问题,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枢纽。”如何解决民族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就成为摆在俞秀松面前一个重大难题,在他看来,教育作为一种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言行的一种活动方式,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之策。新疆少数民族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礼教影响,又在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束缚下,对外来文化一时难以接受,导致各民族之间出现种种矛盾,俞秀松在《关于新政府民族政策的报告》中又说:“我们相信世界无论哪一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历史,自己的风俗、习惯,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一言以蔽之,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想以人工的力量去完全消灭它、同化它,是没有可能的。”考虑到这一现实情况,俞秀松就把教育作为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重视少数民族教育。教育事业的發展,提高少数民族同胞的文化水平,使他们开始接受先进思想的熏陶,对历史上保留下来的文化保留其精华,弃其糟粕,打破各民族之间存在已久的藩篱,缩小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实现各民族间沟通与交流的畅通,为实现民族间的团结和谐奠定基础,促进了新疆各民族和平稳定发展。

2.3 培育一批信仰马列的进步青年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1935年6月俞秀松入疆后,发现这个幅员辽阔的边疆大省教育极其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仅仅局限于与苏联毗邻的区域,作为共产党员的俞秀松,如何组建一个深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才队伍就成为他工作重点。在新疆学院和省立一中的开学第一课中,俞秀松就把马列主义融入课堂中,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和解决问题,教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摆正事业、家庭与学习的关系。为了加强学生理论素养,俞秀松专门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课程,亲自主讲,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很多学生在他的引领下逐渐认识马列主义,信仰马列主义。俞秀松任反帝会秘书长期间,为了提高全体反帝联合会会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组织全体会员学习理论,“反帝联合会各基层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每周举行一次学习会学习《大众哲学》《中国怎样降到半殖民地》《思想方法论》等书籍,多次举行统一测试,”提高反帝会整体思想理论水平,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马列主义水平干部,在新疆掀起的学习理论的高潮。俞秀松始终认为民族关系是解决新疆问题的关键,少数民族接受教育是解决民族关系的一把钥匙,在此基础上,俞秀松组织成立了新疆各民族文化促进会,文化促进会的成立,赋予广大民众受教育的权利,培育出一批少数民族青年干部,在俞秀松和这些干部的引领下,进步群众开始自发向前线捐款、捐物,使得新疆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阵地。

3 结语

抗战时期俞秀松对新疆教育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使战时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踏上了一段新的历史征程。俞秀松通过对新疆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和民族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提高了各族人民的马列主义水平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经过马列主义教育和民族教育的浸润,不少各族青年踊跃参军,培养了一批先进的社会主义战士,为抗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补充,对新疆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参考文献

[1]張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M].中国台北:兰溪出版社,1980:4458.

[2]陈纪滢.新疆鸟瞰[M].上海:商务印刷馆,1941:37.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3.

[4]张振东.试论俞秀松对新疆贡献[J].新疆地方志,2005,(04):4244.

[5]陈秀萍.俞秀松评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101.

猜你喜欢

俞秀松新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俞秀松继子俞敏:用23年还原父亲生平
俞秀松家风有利于国、有利于民
题解教育『三问』
俞秀松:觉醒时代的先锋
俞秀松: 觉醒时代的先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