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秀松家风有利于国、有利于民
2022-06-17
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当代青年寄予殷切期望。100多年前,俞秀松参与筹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临时中央委员会书记,他一生致力于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人”。在正直诚实、不畏强权、清正廉洁的家风影响下,俞秀松的子女用实际行动弘扬“秀松精神”。
敢作敢为的“狂生”
1899年,俞秀松出生于浙江诸暨次坞镇溪埭村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俞韵琴是清末最后一代秀才。俞韵琴思想开明,提倡新学。受父亲熏陶,俞秀松自小学习新学,聪颖好学、勤于思索并关注各种社会问题。
俞韵琴对子女要求很严格,常给他们讲岳飞、戚继光、秋瑾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时时教育他们要做善事、行义举。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俞秀松耳濡目染,形成了不畏强权、同情弱者的性格,形成了救世济民的价值理想。
俞韵琴秉性耿直、爱打抱不平,对俞秀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天,他发现村里的豆腐店做生意时老板做手脚,约了几个胆大的伙伴,当众戳穿其奸商行为。豆腐店老板见是几个小孩,把脸一黑:“你们几个小鬼想造反吗?”“造反就造反!”俞秀松毫无畏惧地冲上去,一把夺过他手中的秤,“咔嚓”一下,当众将它折断。豆腐店老板气得暴跳如雷,围观的群众个个拍手称快。
14岁那年,俞秀松穿着母亲新做的棉袄与几个小伙伴打球,看到一个冻得浑身发抖的乞丐,二话不说就将新棉袄给乞丐穿上。小伙伴们问:“这新棉袄送人了,回去你怎么交代?”俞秀松回答:“如果我不给他穿上,他就要冻死了。”并让小伙伴为他保守秘密。
俞秀松家境并不殷实。作为家中长子,他理解父母的艰辛,主动带领弟弟妹妹帮父母分担家务。俞秀松通过言传身教,鼓励他们自觉参加劳动,教育他们要热爱劳动、尊敬父母,不做好吃懒做的“吃姓”,“将来,我还要领导老百姓,把那些‘吃姓’通通打倒!”
袁世凯承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社会各界立刻掀起了反对签订卖国条约的运动。俞秀松所在的临浦高小也举办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活动,会场气氛十分热烈。他环顾全场,见群情激奋,一下子站到凳子上,振臂高呼:“反对卖国!”“反对投降!”“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场师生齐声呼应。
俞秀松还拿起手中的笔,直抒胸臆。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写道:“中国少年岂不及愚公之毅力,若人人有愚公之毅力,则中国何患不强乎?虽强大之国,吾何畏彼哉?”在《进取思想论》一文中,他写道:“今中国若能力图自强,取法于泰西,奖专门之学,教生利之法,苟如是国岂有不富强?”
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俞秀松由此被乡人称为“狂生”。
1916年春,俞秀松和几个同学一起乘船順水而下,游览了一趟省城杭州。杭州城的繁华景象深深地吸引着他。
然而,俞秀松发现不论商店大小,都有“洋货”充塞其中,感到十分耻辱、愤怒。在归途的船上,他心情难以平静,将省吃俭用买的一把“洋伞”抛入江中,以舒胸中闷气,以此作为反对卖国投降的实际行动。
17岁那年,俞秀松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院。不久,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青年》的诞生使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成为俞秀松等一大批热血青年的信仰之灯,照耀他们的救亡图存之路。
(责编/李希萌 责校/张超、吴伟芳 来源/《俞秀松传》,《俞秀松传》编委会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投笔从戎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俞秀松 从书生到革命者》,陈頔、章程/文,人民网2022年5月6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