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2023-08-21刘立亚
刘立亚
摘 要: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西藏高校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西藏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西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培养社会主义新西藏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人才的必要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局面的现实需要,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必要条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高校的重大政治和使命任务,西藏地区高校要立足民族地区特点,针对铸牢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方面困境,要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为关键支撑,筑牢思想基础;以开展教学“第二课堂”为重要依托,创新实践育人;以校园新媒体主要载体,构建传播新平台为进路,着力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才能齐心协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藏高校大学生;现实困境;进路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6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也是新时代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教育目标。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西藏高校作为维护民族团结、培养爱国奉献的优秀人才教育高地,承担着为西藏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要深化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提高政治站位,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西藏高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1 铸牢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1.1 培养社会主义新西藏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人才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西藏特殊区情教育和反分裂斗争教育等以激发大学生历史自觉和主动担当的精神投入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生动实践中。使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与社会发展进步紧密联系起来,激发西藏高校大学生为建设西藏、振兴西藏和守护西藏的光荣职责和使命担当,为回答时代命题、造就时代新人、肩负时代责任思想意识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具体行动。
1.2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局面的现实需要
西藏地区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区情,民族与宗教问题错综复杂,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西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国家统一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引,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西藏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凝聚起建设美丽幸福新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的磅礴力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西方敌对势力始终同十四世达赖不断制造社会动乱,破坏民族团结,阻碍西藏的发展进步,图谋利用“西藏问题”遏制中国的发展进步的目的的反动本质没变。通过学校教育宣传活动使学生能够旗帜鲜明反对达赖集团分裂破坏活动,自觉与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划清界限,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1.3 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必要条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汉藏唐蕃以后的汉藏经济往来、儒家思想文化、语言文字交流交融史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一个缩影。在近代,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共同的命运将56个民族紧密相连,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各族人民不畏強暴、奋勇抗争,前仆后继共赴国难,赢得了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脉络,全面客观看待国家整体历史形态的演进全过程,构建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使西藏地区高校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本民族利益要服从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把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2 铸牢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困境
2.1 宗教极端势力渗透
西藏地区世居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的比例很大,宗教观念在西藏地区人民群众心中根深蒂固,大部分藏族学生教信仰意识大多都是由于在家里从小就开始接受宗教熏陶而形成,甚至把对民族的深厚感情简单地等同于信奉藏传佛教。然而十四世达赖集团通过互联网媒体传播的弱辨析性、隐蔽性、碎片化等特点在文化和宗教等方面进行攻击,向西藏地区青少年大肆兜售“西藏的文化毁灭”“西藏没有宗教信仰自由”等,灌输狭隘民族意识和反国家意识,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俘获了高校大学生的头脑。“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西藏高校大学生对反分裂问题认识比较清晰,而对隐蔽性强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普遍缺乏防范意识,大学生政治坚定性、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有待提升,这暴露了西藏高校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工作中的深层次隐患,意识形态领域分裂斗争工作任重而道远。
2.2 多元文化思潮侵袭
在包罗万象、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里,成为价值碰撞、激荡、交锋的主要场域,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充斥于网络空间,西方国家等反华势力打着“历史研究”的旗号,借助网络技术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荡推波助澜,隐匿一些易于被限制、制裁的诱导信息、敏感词汇,以更具隐蔽性的类比、暗喻等方式进行信息替代表达,无视西藏历史以及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历史关系,直接或者间接的煽动“西藏独立”。否定党史,否认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西藏地方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客观事实。动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扭曲社会主义道德观等重大挑战愈益突出。因此,如何明辨是非、勇于激浊,引导高校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3 思政课教学内容单一
在理论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教师在讲授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局限于讲授祖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历史事实,没有讲清历代西藏行政机构和人民对中央政府的需要、认同和依赖。同时,讲授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局限在政治方面,没有扩展到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全方位呈现西藏地方和祖国根叶相连、生死与共的宏大历史进程。
在实践层面,西藏高校在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西藏博物馆作为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文物背后的生动鲜活的任务和事例,讲好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但也存在配备的带队老师相关资质不达标,参观的学生人数有限、参与积极性较低、育人效果不强等问题,民族团结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依然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创新。
3 铸牢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进路
西藏高校作为维护民族团结、培养爱国奉献的优秀人才教育高地,应遵循本地区区域发展实际,针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通过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强化实践教学,依托校园新媒体平台等路径,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3.1 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为关键支撑,筑牢思想基础
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立场。进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就要着眼于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史,增进西藏高校各族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尝试奉献自己,发扬志愿精神,扎根基层,感受到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
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宗教立场。宗教问题是西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科学的阐释,使学生认清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及宗教的社会作用等基本问题。西藏高校教师要深刻揭批十四世达赖集团反动本质,细致讲解十四世达赖破坏西藏发展稳定的罪恶历史,对西藏反分裂斗争形势进行系统的分析。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决反对宗教极端主义利用宗教进行民族分裂活动,从思想上筑起反分裂的钢铁长城,积极为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立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溯从史前到现代以来世居西藏人民与祖国各地进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渊源,深入细致开展讲解藏汉两个民族正式交往史是从唐朝开始的,元朝将西藏纳入版图,西藏就无可置疑地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此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了主权管辖,一直致力于对西藏的治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这一史实。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教育,西藏归属祖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历史选择,旗帜鲜明地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立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民族工作,作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西藏高校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邀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代表进入课堂进行主题宣讲,组织学生学习民族团结杰出贡献者热地、草原英雄布德、牧民老黨员古曲扎巴等先进典型事迹,充分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代强音。让西藏地区大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提高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意识,不断激发西藏地区青少年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让全体师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局面。
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立场。西藏高校应重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西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点的民族文化,持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内涵,反过来,中华文化也激活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这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要义。文化自信要求学生有自我文化保护意识,能识别西方文化渗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御文化侵略。增强西藏高校各民族大学生的文化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提高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自觉性。
3.2 以开展教学“第二课堂”为重要依托,强化实践育人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实践课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展现了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凭借其独具的原始实物资料,佐证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管辖的史实,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博物馆中场景复原、视频播放、聆听讲解的方式,了解西藏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到展品背后西藏与祖国经济、政治、文化密切往来是西藏历史发展的主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起到催化作用。
因地制宜地开展汉藏结对帮扶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互助藏文补习班,藏族同学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对有学习藏文意愿的汉族同学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藏文辅导,通过结对帮扶主题实践活动,以增进民族感情,增强学生民族团结意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活动走深走实,为各民族同学之间建立一座重要的沟通桥梁,更好地延续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优良传统。
3.3 以校园新媒体为主要载体,构建传播新平台
校园新媒体以信息覆盖面广,传播迅速快、内容多样化等特性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已经成为学生如影随影的一种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校园新媒体平台成为铸牢青年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渠道。
一方面,打造一支专业新媒体运营的团队。培养媒介素养高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确保校园新媒体发展具有正确的方向,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主题内容的创作工作中,使选题内容始终聚焦着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内容。西藏地区高校是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学校,来自内地的汉族同学对于藏族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歌舞艺术了解有限,学校可以通过校园主流媒体平台将藏装服饰搭配、藏式礼仪文化知识和藏族传统锅庄舞以图片、音频、短视频进行制作并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西藏高校大学生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增进最根本的文化认同,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及时消除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坚决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进步的网络不当言论、不实言论和不法言论作坚决斗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于揭露网络空间兜售的不良社会思潮的实质及危害,努力维护网络风清气正的生态,避免积累成负面网络效应。借助新媒体传播的导向性、实时性、快捷性等特点,牢牢掌握舆论领导权和主导权,通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进行网络空间的正面宣传,使校园新媒体成为重要的舆论宣传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0306(1).
[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07.
[4]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01(1).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