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3-08-21邹志兵雷志军皮亦华范佳祥司红深谭文星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

邹志兵 雷志军 皮亦华 范佳祥 司红深 谭文星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研究认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存在设计与实践脱节,人才输送渠道有限;专业与社会分离,人才培养路径封闭;课程与考培缺位,师资素养过于单一;个性与特性同质,培养过程趋于一致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症提出针对社会需要,活化专业人才产业链;根据市场需求,引领应用型专业建设;立足服务社会,实现课—证有效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健全培养与评价体系四条突破之法,以期培养出的复合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能够服务社会体育需求、助力全面健身计划的有效达成。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应用型专业;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49

0 引言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被国家赋予了一定的高度,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教育部近年来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视为头等大事,对于一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警告处理,其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被列入名单之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适应性改革也在国内掀起一大浪潮,虽然已经取得一大批优质成果,并在实践中取得一些成绩,其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为主要的研究趋势。但我国各地区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且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高校体量庞大,对于专业人才培养仍有深入挖掘和继续探索的必要性,这既是我国社会体育事业面临的新机遇,更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新挑战。在精准就业导向下,社会对于“高精尖人才”的需求极其旺盛,寻找适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的新道路势在必行,

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沿革与定位

1.1 专业沿革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2012年更名的社会体育专业(2012年更名并沿用至今),追溯至今已有30年的办学历史。上海体育学院于1993年开始试办社会体育专业,1994年由天津体育学院最先开设该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3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并招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是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第二大体育类专业。

1.2 专业定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服务社会体育活动技能和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专门性人才,要求其具备体育理论基础、体育运动技能、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并能够从事群众型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监督、开发运作等相关工作,是兼具体育特征、社会性质、服务大众、体育研究等诸多技能的高级管理型、应用型专业人才。该专业主要围绕社会体育领域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指导、社会体育团体服务、体育产业经济等相关内容开展工作,作为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的专业,其主要的培养方向为体育俱乐部、社会团体以及社会体育组织等迫切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高校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大多数以“管理型”与“经营型”为主。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困境

2.1 设计与实践脱节,人才输送渠道有限

高校的人才培养设计与实践存在脱节,对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设计过于“高、大、空”,导致这些要求并未落在实处,且在人才的输送机制和渠道上也存在问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决定着该专业学生未来的核心学习内容,同时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与选择。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实践是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与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应该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方面的基本能力,最主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的工作能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自身需要具有很强的面向社会体育服务的专业实践水平,但是大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对标社会体育服务的对外实践锻炼的学习机会相对较少。现有的人才培养设计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配比关系失衡,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完全胜任所对口的工作岗位,进而导致企业招聘到的人员并不能满足岗位需求,难以向社会和企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2.2 专业与社会分离,人才培养路径封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一定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的路径也一定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校没有将人才培养以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导向,培养机制尚未达到成熟水平。学校在培养锻煉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方面,缺乏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基地,没有校外的专门性教学基地,而学校的教学实践本身就难于和社会相比,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满足不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保障需求。也正因为如此窘况,真正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相对较少,该专业的毕业生真正进入预定培养方向就业岗位的学生甚至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学生还是回归到了教师行业。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还不明确,太过于广泛,就业方向模糊不清,专业培养特色教学内容不够突出。面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多元化一直是热门话题,对于一个专门性的专业人才都不能进入到对口岗位来工作的问题,却不见得是件好事。就业问题趋于多元化走向,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学到实际性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行业在社会当中的需求。

2.3 课程与考培缺位,师资素养过于单一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专业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且高校师资的同质化为社会性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危机。课程的缺位指的是缺乏专业核心课程,缺少真正面向社会体育需求而开设的课程,课程开设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上仍套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老套路。虽然高校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教师拥有专业理论和技术教学能力,基本能够满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但是大部分专业教师没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在专业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教师的专业性难以切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要求,是这样既无法保障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社会性特征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需要丰富的社会体育实践经历,高校教师素质单一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的历史遗留问题。

2.4 个性与特性同质,培养过程趋于一致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从招生还是培养以及就业来看,这两个专业的区别难以真实体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原本是一本同源的两个相近专业,这是因为两个专业的入口完全一致,划分专业是基于社会需要和就业需求的一种分流形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面向现代化社会体育服务而培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培养适应我国体育社会发展需求且具备良好社会体育服务能力和保健康复以及研究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社会体育指導与管理专业从兴办之初到大规模招生过程中,很多院校仓促上马,缺乏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对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性的指标体系,与传统积淀深厚的体育教育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事实上大部分高校开设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没有找到自己的专业特色和要求,导致最终与体育教育培养方向趋于一致。

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突破路径

3.1 针对社会需要,活化专业人才产业链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依据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一条活力无限的专业人才产业链,给我国社会体育事业注入新活力。社会有怎样的需求,高校就该培养怎样的专业人才。有效提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推进和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我国将需要大量健身指导、体育经营开发领域的人才。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该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转行的问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贴近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定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过程应与其他体育专业相区分,这不仅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树立专业特色的重要体现,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是实现人才有效分流的前提。高校应当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实现专业密切联系社会,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这样才能彻底活化人才产业链。

3.2 根据市场需求,引领应用型专业建设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主动迎合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要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求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本专业在课程设置、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贴合市场的需求,在专项与辅项的基础上,开设门类多样的术科课程,满足学生自身和社会的需求,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专业学习偏重学科、忽视术科的课程设置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对社会需求的基础理论知识、体育产业、体育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比例,使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知识面,学生在掌握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为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体育打下基础。当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应凸显专业特色,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专业核心知识的培养,培养的服务于社会体育领域且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3.3 立足服务社会,实现课—证有效融合

通过课程培养与证书考核相融合,实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社会服务型技能提升,快速发展成为该领域专业人才重要途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科学设置特色课程内容,确保能够符合社会体育市场人才发展要求。加大国家认证的相关体育技能培训考试信息的宣传教育,详细介绍相关资格证书对就业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证书考核的重要性,证书的考培抑或在评定奖学金作为加分的依据,提高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的积极性。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加强学生在实践课程环节中与社会的接触面和接触深度,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必然要求。最后,建立“多轨并行”的双证教育制度,从学院的人才培养层面就要将双证教育提升到毕业要求的高度,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业获取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也要获得所属专项资格证书和素质拓展性证书,实现以证促考、以考促练的模式。既不过分的注重学生的证书考培,又让学生在考证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让学生获得资格证书的同时提高技能水平。

3.4 校企联合培养,健全培养与评价体系

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构建市场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健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评价体系,共商、共建、共营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同搭建集“学校—企业—实践—评价”一体的模式,全面地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要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指导思想,全面量化考核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既需要保证学生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严格把控人才培养质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现行比较成熟的培养模式为了“3+1”,即前3年在学校内进行系统的课程培养,第四年在企业或者俱乐部进行实践和专业素养的培养。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健身俱乐部方向)的学生,能够有效地改变专业与社会脱节、培养环节缺失以及理论难以联系实际等培养难题。在此之前基础上,勇于探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化培养“4+4=4”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亦是以精准就业为目的人才输送,是人才社会化培养的新思路。

4 结语

在行业中培养行业人才,在行业人才中挖掘行业精英,学校和企业如此才能真正形成人才培养联动效应,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和行业的过程,也是行业人才精英化培养的第一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促进社会体育发展为目的,为实现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此情形下,只有各高校应抓住发展机遇,有效调整培养模式,积极寻求既有“特性”也有“个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战略意图贡献,高校独一无二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冯冠钧.新时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资讯,2022,20(05):120122.

[2]夏贵霞,舒宗礼,夏志,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4):9598.

[3]王继强.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决策探索(下),2020,(01):7071.

[4]杨惠,刘云朝.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8):207208.

[5]马小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6):130132.

[6]段文义.我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2):8489.

[7]邹志兵,费汝海.独立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体育科技,2017,38(01):108109+113.

[8]邹志兵.校企联合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健身俱乐部方向为例[J].体育科技,2015,36(03):8586.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