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视域下高校教师TPACK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2023-08-21尹海丹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混合教学高校教师

尹海丹

摘 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水平对高校育人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对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理论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TPACK理论框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教育信息化视域下高校教师TPACK能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混合教学;高校教师;TPACK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32

0 引言

信息化背景下教育领域的技术变革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务院2018年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教育领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同程度推动了高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教育行业的渗透,高校教师不但要熟悉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融合,还需选择适合的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方式创新。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理论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1 文献综述

早期的TPACK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体系建构方面, 以定性研究为主。Shulman提出整合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知识框架,即既需要重视教师的学科知识,也需要重视培养教师的学科教学法知识。Koehler和Mishra正式提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这种初步的整合,将教师所需具备的知识进行了具体的、细致化的分解。

近年来TPACK理论发展成为教师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框架之一,在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相关研究逐渐转教师TPACK测量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学者SoHyo-Jeong(2009)测试了职前教师的TPACK水平,发现教师主要存在三个认知困难领域:问题选择、辅助技术的选择以及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赋予。 Achambault和Crippen(2009)基于TPACK框架开发了李克特量表,并将其用于测量K-12在线远程教师的TPACK能力。Graham(2009)等学者测试教师在参与科学与专业发展项目前后的TPACK水平,在测试量表中加入了两道开放式问题,并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进行编码,从而确定教师的TPACK能力。任秀华(2015)等在研究高校教师知识框架特征的基础上,改进了用于研究高校教师TPACK现状的Schimdt量表。吴潇(2021)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TPACK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各项元素知识现状与影响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基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TPACK框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校教师TPACK能力的研究中,近年来有关TPACK测量的研究所占比重有所提升。量表测试法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测量和评价方法,当前基于具体学科领域的TPACK能力测量的定量研究较为成熟,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信息化教育技术融入TPACK能力指标的具体描述,构建高校教师TPACK能力评价体系,体现教育信息化2.0时代技术赋能下的教学创新。

2 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框架强调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机融合,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以及四个复合要素: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核心要素和复合要素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在一个相对平衡、动态发展的外围情境中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 指教师对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这三个基础知识之间关系的知识。任课教师需要基于学科特点和学情分析,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特定学科教学中,从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例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高校教师需要具备根据学科内容特点,选择任务驱动、成果导向、问题导向、案例教学、虚拟仿真等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以上教学法中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

3 教育信息化视域下高校教师TPACK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以TPACK框架理论为基础,在系统性、独立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导下,基于教育信息化视角,构建高校教师TPACK能力评价体系的7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3.1 核心要素指标

技术知识是TPACK框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与技术知识相关的复合要素包括TPK、TCK和TPACK;教学法知识也是教师TPACK框架的重要核心要素,与教学法相关的复合要素为TPK、PCK和TPACK;学科内容知识是具体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复合要素是TCK、PCK和TPACK,教师对于学科内容的掌握对课堂的质量有直接影响。核心要素一级指标分别为技术知识(TK)、教学法知识(PK)和学科内容知识(CK),分设二级指标如下:

技术知识(TK)二级指标:(1)多媒体教学设备技术熟练程度(TK),包括计算机、投影仪、控制端、电子白板等常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技术熟练程度;(2)网上通讯技术熟练程度(TK2),包括微信、QQ、电子邮箱等网上通讯工具应用技术的熟练程度;(3)教学管理平台操作技术熟练程度(TK3),包括spoc、mooc等教学管理平台使用技术的熟练程度。

教学法知识(PK)二级指标:(1)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程度(PK1),包括通过课堂教学管理,对提升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性和考核成绩的有效程度;(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程度(PK2),包括采用探究性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程度;(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程度(PK3),包括评价主体(教师、小组互评、小组自评、企业教师)的多元化程度;(4)评价形式的多样化程度(PK4),包括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多样化程度。

学科内容知识(CK)二级指标:(1)对学科内容体系认知的程度(CK1),包括传授学科知识的准确程度;(2)学科内容灵活应用的程度(CK2),包括运用学科理论知识解释具体学科现象的灵活、合理程度;(3)学科知识重难点安排的合理程度(CK3),包括对学科重难点知识选取和安排的合理程度;(4)对学科发展方向的认知程度(CK4),包括对学科发展趋势、热点知识的认知程度。

3.2 复合要素指标

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是核心要素CK和PK知识整合而形成的复合要素,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教学方法的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是整合核心要素TK和CK而形成的复合要素;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作为复合要素,需要TK和PK两个核心要素的有效融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是将三个核心要素整合在一起的复合知识。以上四个复合要素一级指标下分设多个二级指标。

学科教学法知识(PCK)二级指标:(1)学科教学方法的合理化程度(PCK1),包括针对学科教学采用自主学习、探究性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方法组合的合理化程度;(2)学科考核评价主体的合理化程度(PCK2),包括学科教学评价主体(教师、小组互评、小组自评、企业教师)的合理化程度,(3)学科考核评价形式的合理化程度(PCK3),包括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合理化程度。

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二级指标:(1)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类型的丰富程度(TCK1),包括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含微课视频、动画、案例、PPT、思维导图、题库等)的丰富程度;(2)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学科内容的匹配程度(TCK2),包括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学科内容的匹配和相关程度;(3)学科实训软件操作技术熟练程度(TCK3),包括学科仿真平台、实训平台使用技术的熟练程度;(4)学科仪器设备操作技术熟练程度(TCK4),包括学科相关仪器设备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5)学科智能分析技术熟练程度(TCK5),包括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学习分析的熟练程度。

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二级指标:(1)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程度(TPK1),包括在课堂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探究性教学、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程度;(2)线上教学管理的有效程度(TPK2),包括通过线上教学管理,对提升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性和考核成绩的有效程度;(3)学科内容考核评价的信息化程度(TPK3),包括评价形式(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的信息化程度。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二级指标:(1)学科实训软件操作技术熟练程度(TPACK1),包括学科实训平台、仿真软件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2)学科教学管理平台操作技术熟练程度(TPACK2),包括学科spoc、mooc等教学管理平台使用技术的熟练程度;(3)学科考核评价的信息化程度(TPACK3),包括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的信息化程度。

4 总结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TPACK理论的应用促进了教育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教学的融合。有关TPACK能力的研究中,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法知识整合的研究逐年增多,研究内容也从框架理论知识衍生到测量方法和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通过实证分析丰富了理论基础。

TPACK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TPACK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TPACK能力评价体系。从整体上看该评价指标体系融入了信息化教学视域下的高校教师TPACK能力具体评价指标。高校教师TPACK能力测量量表或问卷可根据精细化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设计,为有效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TPACK能力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OL].(2018131).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20180418.

[3]Shulman L.S.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414.

[4]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著.任友群,詹艺译.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教育者手册[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29.

[5]So,H. J.,Kim,B.Learning about Problem Based Learning: Student Teachers Integrating Technology,Pedagogy and ContentKnowledge[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9,25(1):101116.

[6]Archambault L,Crippen K.Examining TPACK among K12 online distance educators in the UnitedStates[J].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b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9,9(1):7188.

[7]Graham C,R,Burgoyne,N,Cantrell P,et al.TPACK Development in Science Teaching:Measuring the TPACK Confidence of Inservice Science Teachers[J].Tech Trends,2009,53(5):7079.

[8]任秀華,任飞.高校教师TPACK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4):3844.

[9]吴潇.云南省州市高校体育教师TPACK能力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1.

[10]徐鹏,刘艳华,王以宁,等.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测量方法国外研究现状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12):98101.

[11]Mishra,P.& M.J.Koehler.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framework for teacherknowledge[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6,108(6):10171054.

猜你喜欢

混合教学高校教师
大班教学环境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
混合学习视角下《建筑水电工程计价》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