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Sanambin小学汉语教学行动研究
2023-08-21冯萌萌
冯萌萌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泰国表现得尤为明显。21世纪以来,泰国汉语教学进入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从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的汉语推广事业来看,泰国的汉语教育和汉语推广模式都具有典型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泰国Sanambin小学汉语教学进行了研究,指出海外汉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海外教学资源开展行动研究,改善对外汉语教学行动研究缺乏的现状,从而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内容,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独立发展。
关键词:行动研究;国际汉语教学;海外汉语教师;泰国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8-0153-04
基金项目:西安思源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阶段性研究成果(GQ17313)。
一、研究背景
行动研究是应用研究的一种,主要目的是改进实践,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推动实践进步,改进实践效果。行动研究既可以促进参与者的专业发展,也可以促进原理和理论的形成,因此,行动研究者将知识、实践和发展联系到一起,运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改进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和生活状况。行动研究者不会保持价值中立,通过假设,提出想法,采取行动,在行动中进行检验,利用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和理想使研究变得更加精准[1]。
行动研究与基础研究或其他形式的应用研究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动研究是由当局者(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来实施的;2.行动研究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不支持传统意义上的“客观性”;3.行动研究旨在使其中的参与者有所发展,同时促进实践的发展;4.行动研究是与他人分享的自我批判式探究[2]。
教学行动研究以改进教学实施过程、提高教学的质量为研究目的;以教师的教学行动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师对研究的过程、内容、依据、效果最具有发言权,因此,这种研究方法对国际中文教育界开展应用类研究十分适用。泰国的汉语教学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语合中心)每年派往泰国的汉语教师人数在所有派遣国中居于首位。尽管泰国汉语教学取得了较大成就,汉语推广工作也开展得相对成熟,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泰国汉语教学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发展。
鉴于此,笔者将行动研究作为研究范式,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师本人和教学对象开展了长达近1学年的跟踪研究,通过教师本人的教学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探讨在泰国Sanambin小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儿童学习者提升汉语学习能力,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及改进思路。此外,笔者试图通过对行动研究过程的论述,唤起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对行动研究的关注和应用意识,收集积累海外汉语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丰富学科研究内容,促进研究内容的独立性,完善适合学科的研究方法,这将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本研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时长为10-11周,每个阶段都遵循“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收集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与不足”的思路展开。两个阶段的研究均分为五类行动研究,即教材研究、教学主题研究、课堂活动研究、文化教学研究、测评研究。
尽管针对泰国汉语教学的行动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但是针对泰国小学生的汉语教学行动研究却尚属空白。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对后续开展理论或实践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过程及方法
1.教学行动研究
教学行动研究是一種特殊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专业的实践形式和研究过程,教师在行动中反思,反思后再行动,经过教学反思和教学行动的多次反复循环,教学实践行为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样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惑,即为一种反思性实践,包括如何改善教学现状使它趋于更加理想的目标状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记录改进的过程?如何评价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评判研究和改进的效果?而此类的问题本身就符合行动研究的特质。
基于此,笔者以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对象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教学反思日志、教学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记录教学具体情况,借此反思、发现并限定研究问题,进而形成第一阶段的行动方案;同时,实施和改进该行动方案并形成下一阶段的行动方案并继续实施,最终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实施情况分析教学效果。
由于行动研究具有目的性、批判性、自我反思性、持续探究实践性,因此,行动研究对本次研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2.文献
笔者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来了解研究动态,明确界定研究的问题,寻找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将本研究建立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之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学措施和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3.问卷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心理、学习现状,并结合问卷结果进行教学设计,以更好地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本研究共进行了四次问卷调查,分别是一次学生汉语学习需求调查和三次学生满意度调查。
4.教学日志
笔者通过教学日志来记录当日课堂上发生的事情、观察到的情况、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师自身的感受等。其中,不仅有具体的教学内容,还有教学的实施情况,它们都是第一手资料,既可以作为后续教学设计的参考,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有章可循,有利于教师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5.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根据教学观察和教学记录,从中选择典型的教学实践部分,通过“发现典型问题———分析典型问题———提出解决典型问题的方法”这一思路,将发现的问题整理成为具有生动形象和较高思考价值、讨论价值、借鉴价值的教学案例。本研究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经验并对教学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为后续教学提出改进方向和策略。
6.访谈
笔者将访谈设置在每次行动研究(本研究共有两次,一个学期为一次)的总结阶段,通过面对面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和想法,来检视教学效果并作为下一次教学设计的参考。本研究选择半开放式的访谈模式,既有封闭式的问题,也有开放性的问题。
在访谈时,行动研究者的提问和措辞很重要,不同的措辞会向被访谈者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比如,“关于……你还能和我说点什么?”传达出行动研究者希望访谈对象为自己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却暗示着行动研究者不想和被访谈者继续这个问题。因此,在访谈过程中,行动研究者必须明确自己的访谈目的,选择相应的措辞。
(二)数据管理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自己所积累的大量数据进行系统、分类管理。教师可以通过数据类型组织数据,比如,调查类、日志类、随时记录类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时间、地点、数据类型分别进行标注,比如,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笔者需要借助Excel进行分类统计得出最终数据;而教学日志中的主要内容,则由笔者在教学间隙随时记录,当日教学结束后进行统一整理。
三、结果分析
两个阶段的行动研究结束后,笔者再一次对学生进行课堂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第二阶段的行动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学生满意度大幅提升。
四、成效及反思
(一)主要成效
第二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索,有效地解决了上一阶段的教学问题。在课堂活动、中国文化、评估方式、竞争奖励机制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创新,实现了在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中反思,在行动与反思中取得进步的目标。
(二)不足与反思
新成效也伴随着新的问题,比如,目前仍未找到有效解决个别学生扰乱课堂纪律、焦虑度高、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笔者所教的三年级三班和四年级五班的汉语课原本分别安排在周二和周三下午的第二节课,这两个班的学生都有着比较强的学习动机,且四年级五班学生整体的汉语水平比三年级三班的学生要高,但自从学校把三年级三班的汉语课调到周二早上第二节后,笔者发现三年级三班学生的课堂表现、精神面貌较原来更好,随之提升的教学效果也使笔者的教学成就感增加。
于是,笔者对这两个班进行了一次考试,考试内容是调整上课时间后一个多月所学的内容,评价标准均一致。成绩整理汇总后,笔者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三年级三班和四年级五班的成绩数据进行了分析:
为了验证三年级三班的测试成绩优于四年级五班的测试成绩,现采用SPSS软件对2个年级的测试成绩进行专业数据分析,图2为泰国SanambinSchool汉语水平测试成绩。
1.首先打开SPSS软件,建立2个变量,1个变量为年级(三年级三班简称三年级,四年级五班简称四年级),另一个变量为成绩,录入测试成绩,如图2所示;
2.测试成绩数据的简单描述,结果如图3所示;
3.测试成绩数据的按年级分割,给出分割数据的简单描述,结果如图4所示;
4.测试成绩数据按年级分割,如图5所示;
5.测试成绩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建立一个原假设H0: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测试成绩有显著差距,取α=0.05水准,结果如图6所示;
由此可见,该结果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测试成绩方差齐性检验,用于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齐;第二部分则分别给出了两组所在总体方差齐和方差不齐时的t检验结果。因为F检验结果的P值为0.552>0.05,所以方差齐性检验结果為方差齐;
第二部分选用方差齐时的t检验结果,即t=3. 462,p=0.01<0.05。最终统计结论为:按α=0.05水准,接受H0,认为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测试成绩没有明显差异;从样本均数来看,三年级的测试成绩高于四年级。
通过分析发现:三年级的成绩整体高于四年级。在教学内容一致、学生年龄和入学成绩离散度小、三年级初始水平低于四年级的情况下,将三年级的课调整为早上,之后该班级的成绩水平开始逐渐超越了四年级。对此,笔者进行了假设性分析,认为成绩提高的原因在于教学时间的调整,同时受教学的物理环境以及教师、学生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五、结 语
两个阶段的研究均分为教学设计研究、课程安排研究和课堂活动研究三类。在开展两个阶段的行动研究之后,笔者总结出了一套切实有效的泰国儿童汉语教学方案:第一,针对少儿学习特点,设计贴合儿童心理的主题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中连续主题之间的关联及复现。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而是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使汉语课堂兼顾趣味性和实效性。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有意识地丰富自己在儿童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国籍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课堂活动,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第三,“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学生介绍当下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和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当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这也正是学生所期待的[3]。第四,转变教师单一的评估方式,将教师评估和学生自我评估相结合,同时细化评分要素,最大化地挖掘学生潜力、鼓励学生不断进步。第五,根据学生的心理,有效利用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
本文具有两处创新点:一是研究内容方面的创新。在本研究之前,从未有过针对泰国小学生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行动研究,因此,本研究起到了填补研究空白、抛砖引玉的作用。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一般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师大多采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或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而本研究还采用了反思日志法、三角互证法,并结合量化研究方法,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使得本研究更加科学严谨,信效度更具有保障性。
国内外教学界多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尽管国际中文教育领域部分学者越来越重视教学行动研究对本学科的适用性研究,但是相关研究成果却甚少。行动研究承载着教师积极追求的教育理想,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汉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中实践,通过自我反思和教学反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杰夫·米尔斯.教师行动研究指南(第三版)[M].王本陆,潘新民,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 玛丽·路易丝·霍利.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 王添淼.国际汉语教师行动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汉语学习,2015,5(3):85-89.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