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域下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
2023-08-21王婧惠
王婧惠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以互联网为依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在新时代下,高校要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需要合理运用各项互联网技术外,还要切实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由此可见,各大高校应当主动占领网络主阵地,通过互联网提高我国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此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互联网;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8-0147-03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山西红色文化融入传媒类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研究”(2020zsszsx107)。
红色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红色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网络体系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下,网站、论坛、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不仅是信息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这对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冲击及影响。为了紧跟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步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有必要通过互联网弘扬红色文化内涵,借助红色文化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以及特征分析
(一)红色文化内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了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革命遗址、战争遗址、革命博物馆或者纪念馆以及革命历史人物故居等就是红色文化资源[1]。红色文化资源中包括物质形态层面的资源,也包括意识形态层面的资源。红色物质文化、红色制度文化以及红色精神文化,共同构成了人们常说的红色文化,这三者缺一不可。
(二)红色文化的特征
首先,红色文化具有历史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文化均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红色文化的形成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奋斗的光辉历史,能够引导我国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奋勇拼搏,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其次,红色文化具备广泛性。红色文化并非某一个地区独有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断发展,在我国各地形成了内容丰富、分布广泛的红色文化,例如,我国的陕甘宁地区、沂蒙山地区、江西瑞金等地区的红色文化。最后,红色文化具有可继承性。红色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能够代代传承,合理地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政教育,能够使大学生领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初心”。
二、网络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我国经济在对外开放之后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如今的学生对那个时代的战乱和贫困没有概念,从小就生活在较为优渥的环境之下,无法形成对于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发展史的深入了解,更不能很好地理解如今的美好生活是由革命先辈浴血奋战而得到的[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高校利用“互联网+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以史为镜,可以进一步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引导他们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信心。
(二)有利于涵养新时代中国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精神均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复兴梦”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伟大理想,爱国主义是团结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改革创新精神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涵養中国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高校将“互联网+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改革和建设中孕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应承担起为时代发展而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责任。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是国家和民族评判是非曲直的普遍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一系列思想价值观念,能够代表中国人民的普遍价值追求。大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坚定理想信念,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贡献。高校将“互联网+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以及精神内涵,理解前辈们奋斗的目标是要探索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营造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不仅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坚定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利用网络,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类型的红色文化资源提供给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借助网络传播,可以使红色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拉近思想政治、红色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网络视阈下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量较大、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播方式较丰富等特征,这使得网络视阈下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思政教育面临着更多挑战。
(一)网络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对传统教育方式带来挑战
新时代,网络传播具有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信息发布及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渠道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任何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互动,具体形式包括点赞、评论、分享、转发以及连麦等。在此形势下,要想真正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就必须把握好新时代网络传播的特点,贴近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融入时代元素,在传播方式上转型、突破和创新,充分发挥手机、平板、电脑、校园LED、校园宣传栏等宣传平台的作用,使得红色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二)网络话语表现形式给传统话语体系带来了挑战
新时代,网络流行语频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在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时,要注重对视频、音频、动画、表情包等网络话语表达形式的灵活运用,以此提高大学生参与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亚文化圈层给思政教育内容带来冲击
红色文化内容相对比较严肃,远不及网络上充斥的内容娱乐性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弱。90后、00后大学生除了关注主流文化内容外,还有很多个人兴趣爱好,他们对亚文化圈层的关注度和黏性非常高,例如,动漫、游戏等[3]。而这些亚文化圈层之中不乏充斥着消极、片面的信息。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型,对信息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这既不利于高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
四、网络视阈下大学生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一)大学生具有的网络属性
90后、00后是伴随着网络普及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见证了网络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影响,体会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对此,高校在传播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应当灵活利用新媒体、新手段,贴近大学生的需求和实际,牢牢把握住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动权[4]。
(二)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方式
当前,大学生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的渠道比较多元化,一方面,高校可以继续进行传统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学习红色文化,例如,学习强国APP、红色文化官网、红色文化VR沉浸式体验等。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依靠课堂宣讲,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不同样态主动出击,创建、认证红色文化官方微信公眾号、微博号、抖音号等进行红色文化直播,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认知,提高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红色文化传播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五、网络视阈下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打造专业红色文化教育队伍
基于新时代网络视阈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要做好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就必须要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思想先进、品行端正、熟悉新媒体技术的专业队伍。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具体培训内容为制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视频、在网上查找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提高每位高校教师的新媒体意识和新媒体技术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新媒体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们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使得互联网能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宣传红色文化的主阵地[5]。
(二)完善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体系
一方面,要建立系统的红色文化课程,如思政课、公选课等,组织学生观看红色文化相关影视作品,共同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活动及平台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6];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开发红色教育实践课,合理拓展红色文化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六、结 语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新媒体敏感性,主动利用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网络传播平台,开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对红色文化采用渗透式教育方式;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传播红色文化的主体性作用;要鼓励大学生开展对经典红色文化作品的再创作,通过互联网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让红色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赵翔.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8.
[2] 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02).
[3] 王祥.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及其对策[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2(9):49-54+124.
[4] 宋之霞.新媒体语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机遇、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J].嘉兴学院学报,2020(2):45-50.
[5] 赵爱琴.“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喀什大学学报,2020,41:92-96.
[6] 周静.网络语境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新闻知识,2011(11):84.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