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国式现代化”论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逻辑理路

2023-08-21刘宇洋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刘宇洋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论断高瞻远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发展路径谋篇布局,也科学精准对中国过往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脉络作出明确论断,其在历史逻辑层面开辟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在价值逻辑层面构建了以“人民”和“人类”为取向的文明观,在实践逻辑层面推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彰显真理力量,由此构成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逻辑理路,也表明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话语体系;逻辑理路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01

黨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论断,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模式作出科学精准判定,也为未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方向和谋篇布局。与此同时,坚持“民本”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对打破西方国家“资本”逻辑的资本主义话语体系具有深远影响,在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层面助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1 历史逻辑:开辟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率先探索出以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带动工业化并推进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也推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现代化的主导话语体系。人类文明发展到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出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话语体系。

1.1 构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模式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转换……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因而,一般意义上,世界现代化进程往往与工业化并驾齐驱。但在以工业文明逐渐确立发展为重要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社会在君主集权专制的政治格局和儒学体系道德格局下,缺乏孕育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土壤。与之相较,西欧社会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逐步实现人的精神解放,以地理大发现和商业精神发展逐步积累原始资本,并从各国先后爆发的政治革命中逐步摆脱专制,为工业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现代化进程由此最先在西欧国家开启,也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启早期的发展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表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历史与现实、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的映射中形成一定优势,一定程度上也更易促成西方国家在现代化问题上的话语权。事实上,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也曾衍生出“西方或欧洲的制度本身是现代化根本内容,其他社会可以忘掉自己的历史传统而采纳西方和欧洲式的现代价值标准和尺度”等“西方中心论”。但西方现代化的理论范本,包括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帕森斯的发展社会学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在当代指导发展中国家开展现代化实践时,往往难以取得成效并使其走向依附困境。如何走出成功的现代化道路也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下的西方现代化并非是世界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事实上,走向现代化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正如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所描绘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高级现代化样态。“中国式现代化”论断也正是以社会主义为质的规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谋篇布局和实践指导,在西方意图主导现代化话语体系的背景下,开辟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体现科学真理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话语体系。

1.2 从“中国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作出科学阐述,即“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由此在时间维度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作出科学论断,即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始于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中国现代化”,二者在概念层面具有本质区别。“式”强调范式或客观规律,是在把握历史主动、掌握历史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真理特质的观念,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自主性等特征。在历史逻辑层面,中国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客观上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例如洋务运动对军用和民用工业的引入、辛亥革命为现代化引入民主共和的观念意识。但归根结底,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建立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中心—边缘”世界格局下,这一时期正是西方凭借率先开启现代化而获得“绝对权利”的特殊阶段。中国在这一时期开启的现代化探索,是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进程后,为改变落后局面而进行的消极应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因此不可称之为“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运动的同时,也不断开启现代化的探索模式,但受制于历史因素,也仅是局部的、有限的现代化探索。因此,新中国成立前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仅是“中国现代化”而并非“中国式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由“四个现代化”探索阶段、到“小康社会”发展阶段、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纵深发展的表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主动的把握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由此成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根基和源泉。

2 价值逻辑:构建以“人民”和“人类”为取向的文明观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价值导向和遵循。《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党人“为无产阶级解放”和“为全人类解放”的描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立场作出质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奋斗历程中,正是将“人民性”和“为世界谋大同”的大党责任作为价值指引,构建了“民本”取向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话语体系下的现代化发展范式和文明观。

2.1 构筑“民本”取向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在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文本阐述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本”取向。与之相较,西方国家所构筑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话语体系,其本质特征是“资本”取向,且在现代化早期进程中占有绝对优势,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形成较大冲击力。“资本”取向的现代化模式,在早期对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具有极大助力,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述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引发的人的异化、劳动的异化等往往带来人类社会的灾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曾对此开展批判,“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懒惰的,耗尽了自己的一切,甚至耗费过了头的无赖汉……早就不再劳动,但他们的财富却不断增加”“对于工人来说,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由此,忽视“现实的人”本身而崇尚“资本至上”是“资本”取向的现代化模式的本质特征。

而中国式现代化所构筑的理论范本,则在价值逻辑上以“现实的人”、即人民为价值遵循,无论是对人口规模巨大的观照、对共同富裕的追求还是将生态作为民生福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充分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由此构筑“民本”取向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并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2.2 以和平发展道路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为社会主义属性的中国式现代化,以“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本质特征之一,充分彰显中国的大党形象和大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不走某些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这就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侵略扩张和掠夺性的现代化模式划清界限。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演进历程来看,“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西方国家在早期原始积累、在构建“西方中心论”、在资本奴役群众、在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发展进程中,“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则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承担大国责任完善全球治理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在向好的国际环境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中国发展成就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在由资本主义开启现代化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塑造出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即接续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形态、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由理论走向实践的文明形态、赓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奋斗历程的文明形态、回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问的文明形态,由此打破资本主义占有现代化话语体系绝对优势的局面并作出有力回击、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提供新范式、形成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理论、中国力量,从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3 实践逻辑: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彰显真理力量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论断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实践和成就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21世纪再次由理论走向现实,也以实践为有力佐证助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3.1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再次由理论走向现实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即三阶段和五形态理论进行科学阐释。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19世纪,正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期,也即是资本主义特征最为显著的时期,因而马克思恩格斯着重在理论范式层面探索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20世纪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高潮——低潮——再次高潮——再次低潮”的发展进程。第一次高潮是俄国十月革命,列宁探索出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经济落后的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方法路径,首次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第一次低潮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中西欧国家武装起义失败和1927中国大革命失败为表征;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中叶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以革命方式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上构成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第二次低潮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空前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更促使各类社会主义“终结论”甚嚣尘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则带来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的转机,特别是新时代以来,10年里的三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与此同时,10年里的伟大变革也“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价值属性的现代化最新范式和文明形态,其在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是其世界意义的重要构成,特别是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迎来最接近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人口大国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也使科學社会主义理论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3.2 走向民族偉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党的中心任务作出明确论断,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光明大道的社会主义发展范本,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并联”式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串联”式两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可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论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发展走向、路径选择、奋斗目标的质的规定,其内涵丰富、外延广博,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表明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中国必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论断、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及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对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意义重大。一是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上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输出的消极影响。在西方主导世界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世界思潮领域中形成了西方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成较大冲击力,一些西方霸权思维国家甚至借此对我国进行错误意识形态输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论断则在理论和实践双维度有力的回击错误思潮并消解消极影响。二是以党带领人民奋进道路上的故事和成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百年党史奋斗历程中,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故事、人民生活不断向好发展的故事,是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有力支点,助力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和大党风范、彰显中国精神和民族气魄。总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论断,对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影响深远,中华民族也必将在中华文明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之下在世界文明中谱写新的华美篇章。

参考文献

[1]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3.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