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赛事直播中青年情感表达与国家认同建构

2023-08-21赖珏

今传媒 2023年8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情感表达体育赛事

赖珏

摘 要:国际体育赛事直播肩负着凝聚社会力量、激发情感共鸣、增强国家认同等传播使命,具有竞争性和观赏性,吸引了诸多观众。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网络视频直播逐渐成为了青年网友观看视频的首选,直播间的弹幕作为表达介质,给他们提供了情感互动和集体狂欢的技术空间。本文基于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2022年腾讯体育女篮世界杯直播中的互动仪式机制,旨在研究青年群体的表达方式、情感样态和价值认同表现。

关键词:体育赛事;直播弹幕;互動仪式;情感表达;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8-0052-05

一、引 言

2022年10月1日,女篮世界杯赛事落幕,中国队以银牌收官。这样的成绩让国人振奋,网友们纷纷送上了祝福。国际体育赛事为各个国家提供了展示民族实力和国家形象的契机,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体育赛事直播相比传统电视媒体直播具有更高的“社会临场感”,备受青年球迷和网友的青睐。

目前,关于互联网体育直播的研究多关注于媒体平台、发展策略、解说功能等方面,注重阐释直播内容的文本、形态及其发展趋势;在互动视角下的体育赛事直播研究方面,已有学者基于不同平台的弹幕文本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弹幕对受众的情绪影响、弹幕的使用意义、直播平台管理等相关问题,但基于互动仪式理论,对体育赛事直播间中用户弹幕互动行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他强调互动仪式生成的核心过程就是共享情感状态,在媒介打破时空界限的背景下,人们逐渐从传统互动关系中脱离[1]。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社会互动提供了新的场域,影响了社会交往、运行和发展的模式[2]。体育赛事作为一项大型仪式展演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和弹幕技术搭建相应的符号系统,为青年群体营造了互动的情境。其中,弹幕技术是网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可供即时表达的语言介质,成为了青年群体参与情感表达、建构身份认同的载体。

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青年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将体育赛事与青年在直播间中的弹幕互动行为结合起来,有利于将体育赛事的研究从仪式符号表层转向情感生成与价值取向层面,发掘体育赛事对青年价值观和国民身份认同的形塑功能。女篮世界杯赛事期间,以央视+腾讯为首的赛事转播渠道,拥有高达百万的观众。与传统电视媒体相比,腾讯体育在赛事资讯的传播上更具优势,主要体现在互动性、便捷性、共享性等方面。基于此,本文利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腾讯体育女篮世界杯直播中的互动仪式机制,旨在研究青年群体的表达方式、情感样态和价值认同表现。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2003年,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他认为情感是互动仪式的核心要素。互动仪式链包括身体在场、排斥局外人的屏障、相互关注焦点、共享的情感状态四个要素,这些要素在相互作用下形成了集体兴奋与狂欢,并输出了群体团结、个体情感能量、社会关系符号和道德标准四个仪式结果[1]。弹幕作为一种新兴的表达方式,深受青年群体的青睐。在2022年世界杯赛事直播的弹幕空间中,青年群体形成了“虚拟”的身体共在,于集体狂欢中促进了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联结。国际体育赛事的直播以国家符号表征的方式,促进了集体记忆的生产与再生产,对青年群体的情感表达具有正向的引导价值,使他们输出了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弹幕内容。因此,本文在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视角下进行研究,探讨青年的情感表达机制与国家认同建构过程。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个案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将2022年9月29日至10月1日,腾讯体育对女篮世界杯赛事直播的弹幕评论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爬取并统计了这三天内中国队参与的三场比赛(即从淘汰赛开始到决赛结束)的直播弹幕评论11483条,利用ROSTCM6系统将它们进行了文本归类和分词,并亲身参与了女篮世界杯赛事的三场直播弹幕互动,得出了研究结果:随着比赛趋向末尾,青年的情感能量也达到了高潮。

三、女篮世界杯直播间中青年的情感表达分析

弹幕评论作为一种新型交互方式,其匿名性给予了青年网友充分表达自我的空间,引发了弹幕发送的“羊群效应”和“多重涌现”,也易形成聚集、连带的情感效应,因此,成为了研究青年群体情感表达的重要文本[3]。本研究通过归类分析弹幕内容的类型和情感维度,并进行词频统计,总结了青年在2022年世界杯赛事直播中的情感表达特征。

(一)弹幕评论的文本分析

本研究对弹幕内容进行了人工判断,筛选了其中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弹幕评论作为个例,形成了弹幕文本分类表(如表1所示)。

在阅读网友弹幕评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无效词过滤并剔除后给分词结果标注了词性,对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词汇包括形容词、动词和感叹词(如表2所示),以及体现情感指向的名词(如表3所示)进行了词频统计。然后,沿用郑等构建的情感词典,将情感词纳入7个情感维度进行了归类,分别为:乐(快乐、安心),好(赞扬、喜爱、感动),怒(愤怒),愁(悲伤、失望、愧疚、郁闷、尴尬、无奈),惊(惊讶、惊奇),恶(厌恶、贬责、烦、讽刺),惧(慌、恐惧)[4]。最后,筛选出部分对应的弹幕文本,参考直播间视频的内容,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发送者的情感状态。

(二)青年情感表达的特征

青年作为网络社会交往的主力军,在体育赛事直播间弹幕的虚拟交往中,表现出的自我个性表达和强烈的社交分享欲,借助相互认同的社交符号呈现了崭新的话语特征。本个案的话语实践体现了青年亚文化与国家认同的融合特征。

1.情感表达的类型

本研究通过对提取的高频情感词进行分析,发现积极情感词远多于消极情感词。在积极情感表达中,以“好”为代表的赞扬类文本体现最为显著,不仅有对运动员、裁判、解说员等个体的情感表达,也有面向群体的表达(如“女篮”),亦有部分文本携带地域标签(如“江西发来贺电”)和国家符号(如“中国队”)。这些文本中有玩梗称赞型的,有解释科普型的,也有调侃吐槽型的,但本质上来说,都是通过挪用不同的叙事符码,用拼贴、同构的方式对视频文本进行二次加工,从而生成獨特的亚文化风格。在网络空间中,青年群体主动寻求心理归属感和自豪感,将所在地域作为个体与国家相连的物质空间符号,通过此类认同自我的象征符号,完成个体的自我塑造和身份认同。

2.情感表达的转向

(1)仪式的共同性:个人、群体、国民意识的耦合

互动仪式中的情感并非一成不变,青年的情感表达由具体的微观指向转变为统一的符号文本转向,体现出由弱到强、由个体到集体迸发的情感变化。从呼叫运动员的名字或外号(如“小宝”)到统一称呼“女篮”“中国女篮”以及“中国队”,这便是个体意识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的印证。直播间的观众通过关注比赛中的某一具体对象,领悟同一社会情境下不同符号所延伸出的团结感,不断挖掘和强化符号的深层意义。观众由被动接受视觉符号到主动激活相关的记忆符号,并在符号与情感的相互作用下增进了对群体的认同。当出现针对女篮成员的负面言论时,其他网友会进行回怼。个体的这种行为一方面是基于自身的成员身份,为了维护群体秩序;另一方面,则是受国家向心力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由此,个人、群体与国民的身份属性在情感的连带作用下形成了耦合的特征。

(2)仪式的空间性:虚拟空间到现实空间的转向

参与仪式的青年个体从互动仪式中建立对赞扬类文本的认知,进而将直播间内的各种文本和情感表达传播到现实语境中,再把现实语境的反馈带回到后续的互动仪式中,这便是符号循环的过程。当“女篮世界杯”这一话题成为热点之后,许多网友通过社交媒体与直播间的个体形成互动并产生联结,基于共同的议程设置、娱乐需求参与到“想象的共同体”中。这些网友从直播间中获得了诸多积极正向的情感,逐步认同赞扬类文本,进而内化为自身对相关符号与事件的认知,并展开新一轮的符号循环。

四、青年情感表达的内在逻辑

弹幕消弭了空间距离感,青年基于弹幕文本能够完成跨时空的互动仪式。在国际体育赛事直播间这一互动仪式场中,青年观众进行群体互动和情感联结,完成了情感传播与价值认同塑造过程。为厘清互动仪式场下青年情感表达的内在逻辑,笔者进入直播间参与互动,基于弹幕文本探寻青年情感生成的机制。

(一)技术特征:虚拟共在与群体边界

媒介技术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也使女篮世界杯赛事的观看仪式不再局囿于某个特定空间,而是以网络媒介为桥梁进行了相互联接,实现了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在场”。社群成员间的身份一致性是互动仪式得以形成的条件之一,群体成员参与其中会给局外人设定屏障。

体育赛事视频的直播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门槛,观众往往要在体育方面具有专业的理解分析能力,才能从视频直播中快速了解赛事实况,第一时间留言,寻找参与感,获取情感价值。这种边界相对于传统仪式的边界更为隐形,无需身份的多重验证。虽然所有人都能参与到直播中来,但对比赛规则的谙熟、对运动员的崇拜以及赛事观看经验积累下的群体话语符号,成为了划分直播间中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边界。基于趣缘同质性的身份标识,使青年群体不吝于表达,形成了共同的心理场域,进而推动直播互动向集体性仪式转化。

(二)议题特征:共同焦点与共享情感

人们汇集一处观察同一事物,这样才能形成共同行为和情感纽带。根据网友评论的高频词汇与微博讨论热度可知,运动员的表现、解说员之间的互动交流、观众的反映都成为了青年群体关注的对象。9月30日,我国女篮击败澳大利亚女篮成功闯入世界杯决赛,比赛过程中,我国女篮队员进球时现场观众“挥舞横幅”的欢呼之状和罚球时“双手合一”的紧张感,吸引了屏幕前观众的注意,词条#女篮世界杯的观众席#登上了微博热搜。网民们通过关注共同的焦点,产生了即时的群体互动。

在网络上处于匿名状态时,“脱域”条件下形成的共同体尤为常见[5]。观众能够尽情释放情感,群体心理效应被放大。直播解说员通过语言拉近观众与现场的距离,成为了引导观众情绪的指挥家,通过“好球”“漂亮”“三分命中啦”“打出自己的信心”等充满激情的话语调动着观众的情绪。每当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发生,便会出现“弹幕海”,欢喜、激动、赞扬等情感基调的弹幕充斥着屏幕,“中国女篮牛逼”“中国姑娘好样的”“给女篮涨工资”等夸赞型弹幕成为观众情感表达的介质,情感能量得以在直播间内交换传递,互动仪式开始运转。

(三)情绪特征:圈层扩散与情感连带

青年观众在直播间中将焦点置于特定对象或情节,在关键处唤起并享有共同的情感体验。当他们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时,聚集感带来的群体身份认同感和集体兴奋感会越发强烈,而弹幕就是他们主动建立集体兴奋的语言引导介质,其他人会基于同一文本产生集体回应。弹幕技术的实时性特征为参与者提供了实时表达热情和分享情感的可能性,参与者进而会出现有节奏的情感连带,推动仪式持续运作。

此外,观众的情感能量会随着赛程的激烈程度不断积累,从而达到阈值。“在互联网环境下,一旦有焦点议题或情感爆点的出现,就会引起不同圈子的共同关注和共鸣,圈住不同圈层青年的注意力,从而将多元圈层的青年纳入互动共享体系,促发不同圈层话语的交汇较量与融合。”[6]共同的社会焦点议题通过圈层渠道进行扩散,青年观众从直播间转移到社交媒体平台上,通过参与微博超话、朋友圈分享情绪等方式,实现圈内与圈外的联结以及自我与社会的关联,以寻求更多认可、交流和反馈。更多的青年被吸引进入直播间后,情感能量持续迸发,群体情感在连带与交往中得到强化和凝聚。

五、国家认同的意义生成

在技术、议题、情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青年在直播间这一特定的互动仪式场中抒发情感,在群体情感互动的不断推进中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在对亚文化符号的交流与解读中,青年会共享集体仪式和文化记忆,将群体情感强化为具有连带效应的爱国情感。通过文本分析和笔者亲自参与观察,发现“中国”作为网友提及频率最高的抽象名词,是女篮世界杯赛事后期阶段青年参与者话语表达的核心内涵,他们往往将“中国”与“女篮”“球迷”“厉害”“加油”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创设出带有“国家”指向的仪式语言。

(一)集体团结:共同符号的诞生发展

共同符号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重要基础,互动仪式中产生的共同符号一般被视为“群体象征符号”[1]。它是一种能代表群体成员身份的标志物,也是涂尔干所言的神圣物,比如,表征特殊含义的文字、符号和姿势等。青年群体通过各种类型的符号构建起彼此之间的互动,在情绪感染下,重复提及某些标志性语言并进行模仿和回应。

随着互动仪式的深入,青年的情感表达倾向逐渐统一,在比赛结果逐渐显现时出现了同一弹幕话语模板。在所有出现“女篮”词汇的网友评论中,“中国”(127次)同时出现的频率为22%,位居共现词频的第二位。尤其是在比赛后期,“中国”被提及的频率显著增加。通过重复式表达的话语模板,个体延长了在仪式活动中的参与感。青年传播的网络社群化趋势有助于扩大媒介事件和群体共享符号的影响力,将直播间中短期的线性断点式情感能量转化为长期的、脱离直播间的多点分布式情感能量。由此,亚文化的话语模板在比赛达到高潮时发展成了含有“国家”指向的仪式语言,集体团结感随之诞生。

(二)身份转化:国民身份的认同建构

互动仪式能将个体的情感能量衍生为集体的共享情感,标识符的出现使国家成为了群体成员一致维护的“神圣符号”,深入推动着持续性爱国情感的产出。每个国家都有专属自身文化特性的象征符号,象征符号的合理运用可以引起本国人的共鸣[7]。在国际体育赛事中,每个参赛国家为了凸显自己的身份特征,会使用代表本国的象征符码,比如,在女篮世界杯的赛事现场中,我国参赛运动员比赛服上标记的“CHINA”符号、现场观众脸上贴的国旗图案、融合中国颜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无畏金兰”横幅,都是参与者身份表征的符码,其中蕴藏的民族文化和深厚情感,唤起了网友的文化记忆与国家意识。

青年情感互动的持续推进使得他们愈发强烈地体验到“共享的情感”,凝聚起具有共同“情感结构”的集体意识,将个体异质化的情感体验升华为指向“国家神圣物”的同构化情感图式,表征为抒发爱国主义的认同感与自豪感[8]。除了鼓励、喝彩的呼声外,“为你们骄傲”“为国争光”等充满集体荣誉感的评论也层出不穷。互动仪式让青年突破了时空界限和圈层概念,摆脱了传统个体身份归属观念和亚文化的身份标识,形成了一种具有共同意志的、情感持续性的、打破群体边界的国民身份认同。当弹幕中出現对“共同符号”或“国家神圣物”的诋毁言论时,爱国青年会出于强烈的道德正义感对这些言论进行批评、反驳,积极捍卫“共同符号”和“国家神圣物”的尊严。

六、结 语

竞技体育的竞争本质,使得以国家为参赛单位的国际体育赛事历来被视为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渠道[9]。在全球化浪潮与媒介技术发展的合力作用下,体育赛事直播间作为青年共享情感表达、寻求身份认同的媒介空间,已然成为构建国家认同的新型引导场域。

在体育赛事直播中,运动员是体育精神最直观的体现,因此,青年往往将关注焦点放在“国家形象化身”的参赛运动员身上。但也有部分青年的关注点过度偏离,滋生了一些边缘化的、不文明的情感言论,比如,关注焦点由赛事本身完全偏移至运动员个人,由个体上升到对群体的人身攻击、诋毁,此类非理性的情感表达是对体育赛事本质的解构,也背离了主流价值传播的初衷。

弹幕作为一种亚文化表达形式契合了青年群体的心理需要、表达需要和审美需要,被广泛应用于网络直播一类的叙事媒介中,成为了传播正能量、言说好声音的叙事介质,但是,其中也蕴含着一些与主流文化相悖的信息,容易使青年陷入主流价值缺位的幻象之境[10]。在互联网多元思潮的碰撞中,负载正向价值理念的话语符号能够弥补青年在网络世界中缺失的群体归属和情感体验,对他们产生涵化作用。因此,在体育赛事直播中引导弹幕形成向上向善的文化景观,不仅有益于体育文化中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也对青年的群体精神与价值观塑造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在互动仪式链的视角下将体育赛事直播与青年的弹幕互动相结合,研究这一群体的行为机制和情感认同。但笔者对弹幕文本的分析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研究应引进更丰富的量化情感分析方法,以深入了解青年群体的情感生成机制。

参考文献:

[1]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刘晓亮.互动仪式链理论对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8(6):99-104+52.

[3] HeM,GeY,ChenE,etal.ExploringtheEmerging TypeofCommentforOnlineVideos:DanMu[J]. ACMTransactionsontheWeb(TWEB),2017,12(1):1-10.

[4] 郑,徐健,肖卓.情感分析及可视化方法在网络视频弹幕数据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11):82-90.

[5]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8.

[6] 张改凤.青年网络圈层话语共享:特征、规律、引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4):88-94.

[7] 诸葛达维.游戏社群情感团结和文化认同的动力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2):102-108.

[8] 徐明华,李丹妮.互动仪式空间下当代青年的情感价值与国家认同建构:基于B站弹幕爱国话语的探讨[J].中州学刊,2020(8):166-172.

[9] 薛文婷,李倩雯.《人民日报》世界杯报道中的中国叙事及背后话语[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0):31-37.

[10] 罗红杰.弹幕文化的生成逻辑、表意实践与正向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8(6):133-140.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情感表达体育赛事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