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念视域下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的基本理路
2023-08-21林鑫
林 鑫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第五条“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系统观念的基本理念是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强调事物是由相互影响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思想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思想相吻合。基于系统观念的科学思维对新时代高校的“大思政课”进行剖析,把其看作是一个由高校思政课和思政课以外的各项思政工作这两个大的子系统协同发力组成的有机整体。从系统观念视域出发探究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各子系统及其组成元素的最佳优化组合形式,从而“释放出系统的最优整体功能”,[2]进一步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的内涵要义
“大思政课”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要从整体出发,探究新时代构成高校“大思政课”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再结合“大思政课”系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具体特征来把握其科学内涵。在厘清其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的基本要义,以崭新的视角全面理解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的具体内涵。
(一)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科学内涵
2021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大思政课”的理念与传统的仅局限于思政课堂上的教育理念相区别,旨在强调要将思政课同课堂之外的各项思政工作相结合,注重发挥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系统观念视域下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发挥思政课及思政课外各项知识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子系统间的协同效应从而构成有机统一的思政工作系统,是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理念。
高校的“大思政课”根据新时代思政教育的不同环节的需要,通过子系统及其构成元素的科学排列组合形成符合系统逻辑的主体主导结构、客体需求、专题教育、中介支撑等灵活多样的结构。总体来说,所谓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就是根据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推动“大思政课”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作用的发挥,实现思政课与课外各个环节中的思政教育工作协同配合,从而形成最优思政教育合力的过程。
根据系统观念,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同样具有一定的系统特征,掌握其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其科学内涵。首先,“大思政课”具有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使其往往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大思政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不断地从外界环境输入物质或信息,同时也不断地向外界输出物质和信息,[4]其一方面会受到新时代国内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整体环境也影响着思政教育的目标、策略、内容的制定。其次,“大思政课”具有整体性。“大思政课”由多个子系统和要素组成,作为整体它具有部分要素所没有的功能,其整体性也体现在不论是课堂中的思政课还是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思政工作都统一于“大思政课”这个整体,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及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发挥各项思政工作的功能,全盘统筹形成协同效应。再次,“大思政课”具有关联性。同马克思主义中联系的观点相一致,“大思政课”强调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生活中来,这不是要割裂课堂与实践二者的有机联系,反而是强调二者的相互配合,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注意发挥思政第二课堂的作用,要充分协调思政工作中不同主体与介体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大思政课”具有自组织性,新时代的“大思政课”通过合理协调各子系统以及组成要素的排列形式,以构成功能最优化的结构模式。“大思政课”的理念强调用站位高远的视野、全盘统筹的格局把握高校思政工作,充分发挥各项子系统的思政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和科学机制,促进思政工作由无序到有序,形成稳定有效的工作模式。
(二)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的基本要义
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要重点关注于一个“大”字。讲好“大思政课”要求高校进行思政工作时要有大的视野格局以及大的工作格局。新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要有大的视野格局,要在所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格局中合理布局,有的放矢地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要求站位高,要正确看待我国在全球化发展中面临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领域各方面的挑战,要用全球性的视野,符合时代和世界潮流的方式,讲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其次,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更加注重高校“大思政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最后,讲好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要求有大的工作格局。高校要建立全方位协同配合的思政工作格局,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程以及课外各项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的协同作用,要通过高校中各教育主体、介体的合奏和鸣,让思政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思政教育课要走向生活,融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一方面,在思政课的课堂上要运用各地区特有的思政教育资源,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将思政工作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政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独立的过程,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因而更要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其能力,锻炼其品格,高校通过同企业及社会实践基地的多方合作,让学生在亲身践行的过程中深化理论的学习,高校也要注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各项文化活动,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
三、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的高校“大思政课”通过多方协同联动进行思政教育,发挥着更优越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新时代高校讲好“大思政课”是突破传统思政课模式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是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环节,认清其价值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守正创新发展。
(一)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是突破传统思政课模式的必然要求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思政教育工作到如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思政教育课实现了阶段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固有的传统思政课模式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实效性有待提高,这也正是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的题中之义。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教学提倡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结合起来,将思政课融入其他学科理论中,全方位进行理论教育。最后,高校思政教育课的教师多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采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载体往往比较单一。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理念倡导借助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避免填鸭式教育,采用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思政教育,从而引发情感共鸣,用生动便捷的方式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
(二)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的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时代背景也为思政教育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首先,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是大学生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关键所在。高校“大思政课”立足于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是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高校“大思政课”有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在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其次,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是培养有理想的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教育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思政课”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丰富多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以及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从而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再次,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是培养有本领的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政教育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的相关教育,让大学生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培养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优秀的道德素养,练就适应时代发展的本领和技能,不断完善自我。最后,新时代讲好“大思政课”是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认清中国在世界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以及面临的挑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肩负起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是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环节
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要立足于新时代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的现状,要认清中国在世界发展潮流中的局势与面临的挑战。由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以及对全球化影响的不断扩大,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意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污蔑诋毁,再加之其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针对这些不良影响要充分发挥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作用,从而更加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首先,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是坚定道路自信的重要环节。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要求讲好党史课,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引导大学生投入到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之中。其次,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是坚定理论自信的重要环节。高校“大思政课”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大学生要深刻领悟党的发展路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理论自信,思政工作者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推进实现思想认同。再次,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是坚定制度自信的重要环节。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要求通过国内外典型事例的横纵比较,结合中国发展中的真实案例,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实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最后,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要求讲清楚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境遇,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解决世界性的问题、化解世界性的矛盾与冲突,高校也要与企业、社会、自媒体等相配合,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筑牢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的现实路径
高校“大思政课”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新时代要讲好高校“大思政课”要求构成这一整体系统的思政课子系统及各项知识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这两大个子系统相互配合,形成协同效应。根据系统观念中的伺服原理、协同效应、自组织原理探究实现协同效应的具体路径,健全育人体系,推进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格局的构建。
(一)筑牢思政课堂主阵地,实现思政课守正创新
讲好高校“大思政课”,最关键的就是要筑牢思政课堂主阵地,思政工作者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关照现实问题,以当代大学生的客观需求为出发点,不断丰富思政教育涉及的内容,整合教育资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科学的政治观、法治观、道德观。
思政工作者还要紧密结合新时代下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的放矢地丰富思政课的内容。高校思政课要充分运用中国在抗疫过程中集中力量办大事、全民一心攻坚克难的鲜活事例,坚定制度自信。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秉承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带领中国人民同向同行,不断攻克难关,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鲜活案例就是最好的思政素材。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抗疫中的故事,引导大学生弘扬中国人民的抗疫精神,增强危机防范与应对意识。此外,思政工作者要根据新时代青年的思想特点和其经常面临的困惑性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要立足于大学生关切的问题,重视对大学生的恋爱观、生命价值观、就业观等方面的引导,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创业教育。
(二)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建立协同育人模式
根据系统观念的协同效应原理,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系统通过大量子系统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形成新的有序稳定的结构。高校“大思政课”的理念强调的是高校多元系统间的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思政合力,这要求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其他专业课教师、学校各级党委团委等部门共同发力,将思政教育同科研、管理、服务、文化的各个方面相结合,寓思政工作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高校要建立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打造思政课“金课”。思政课教师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探究符合大学生成长特点的教学方法,倡导运用紧跟时代步伐的教育方式,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师要做好基础理论的教学工作,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情况和现实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教育,而且理论教学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全国大学生共上一堂思政课,邀请不同学校的专家在线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高校思政课要发挥新时代网络及自媒体的作用,充分运用抖音、云岭先锋、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增强知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时效性。
高校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育人。除了思政课程以外,高校的其他各门专业课程教师都应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兴趣爱好,将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思政教育发展,也能推动专业和学科教育革新与优化。[5]经济类院校、医学院校、艺术类、理工类等不同高校也要针对不同学校大学生的学科特点、兴趣爱好及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思政的方案,将思政课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其次,除了思政课以及专业课教师以外,要特别重视辅导员的作用。大学生与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的联系最为紧密,辅导员要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以及喜爱的事物,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及时发现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心理疏导。
(三)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发展,构筑融入式思政育人体系
根据系统观念的自组织原理,在“大思政”这一系统中,除了思政课及各项专业知识教育外,要在与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子系统的密切配合中实现能量的交换,建立新的有序的自组织结构。新时代讲好高校“思政课”要将思政小课堂同校园文化活动,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发挥大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间性。
高校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隐性思政教育价值,推进校园文化育人建设,营造高校思政工作新生态。首先,高校要组织大学生观看彰显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电影、电视剧、展览等文艺作品,将思政教育同大学生的生活娱乐相结合。通过立体的人物形象、精彩的剧情、优美动听的旋律将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文艺作品相结合,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资源,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新颖的文化形式、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讲好中国的故事。其次,高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要借助校训、校歌、校史馆、宣传长廊以及多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社团活动及校园比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还要充分借助政治仪式及传统节日发挥其思政教育功能。高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或观看国庆阅兵仪式、国家公祭仪式、各项表彰大会,也要充分运用国家各项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举办各项活动,以文化人、以情动人,在组织大学生参与或者观看仪式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高校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发挥高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协同效应。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不仅要求在课堂上讲好,更强调在课堂外讲好。首先,实践锻炼是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的重要方法。新时代讲好“大思政课”要特别重视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的有益探索相结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高校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勤劳坚韧的品质,鼓励大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磨炼意志,提升综合素质,进一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高校要充分运用地方资源,与各企业、社区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志愿活动,在实践感悟中升华对理论学习的认识。其次,高校要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旅游及历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新时代讲好高校“大思政课”要充分与社会文化资源相结合,在带领大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进行实地社会调查、进行人物访谈的过程中沉浸感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感悟家国情怀,深化文化认同。此外,榜样教育是新时代讲好“大思政课”的重点。思政课的讲述不能是空洞的,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五、结语
总之,“大思政课”强调用系统观念的视角建立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大格局,突破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要充分重视思政课同思政课外的各项知识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的相互配合,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各部门间的统筹规划,形成协同效应,以系统的全面视角,建立科学的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