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探析

2023-08-21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王 艳

(福建商学院,福建福州,350012)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青年成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充分发挥高校党的建设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推进作用,应充分认识其意义,分析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施路径。

二、高校党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基础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委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应运而生,其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实现课程育人。高校党建和课程思政的落脚点都是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青年学生。高校党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深厚的逻辑基础。

(一)健全的党内学习制度,为高校党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是党的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对党员学习教育的时间、内容、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范。通过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从思想上正本清源、补足精神之钙,夯实了高校师生党员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为发挥他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推动作用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规范的党支部建设要求,为高校党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奠定组织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3]《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教师党支部要围绕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等开展工作,[4]发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员工的作用。学生党支部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两个支部功能的制度化规定为高校党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引领推动作用奠定了坚强的组织基础。

三、高校党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基层院(系)级党组织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高度一致。[5]以高校党建为引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发高校学生的主体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当前高校学生受到各类思想观念的交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挑战,容易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教育要尊重和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为“人始终是主体”。[6]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是在基础需要得以实现后更高层次的、内生的唤醒。高校党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号召组织广大教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唤醒学生内在的道德自觉性和行为自律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增强高校组织的政治属性,保障高校稳定运行

高校针对学生教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其中党团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开展党团组织活动有助于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但大部分学生是通过行政班级开展教学实践等活动,行政班级注重班级日常事务管理,政治功能不强。高校党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张教师(尤其党员教师)在行政班级授课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高校组织的政治属性,为立德树人提供稳定环境。

(三)生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2017 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顶层设计,提出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组织育人等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十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高校党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最主要的是组织育人与课程育人的协同,当这两个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因子有机融合时,高校党建为课程思政提供引领和政治保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四、高校党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主体认识偏颇,价值引领不足

高校党建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党组织和教职工(尤其是党员教师)。部分基层党组织缺乏课程育人的意识和目标,未能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掌握通过开展党建工作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致使党建和业务工作存在“两张皮”,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存在脱节;部分教职工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思想认识不到位,局限于各自领域的工作,自身政治理论水平有限,在育人育德方面未能发挥模范作用。

(二)实施过程协同不够,建设合力不足

高校党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全方位的组织配合。有些高校党组织未能真正担当起政治责任,尚未研究设计出网络化组织结构来链接课程思政的各环节,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缺乏资源支持,部门间沟通不顺畅等问题,进而影响育人的实际效果。

(三)实施路径理解不清,推动落实不足

教师在执行课程思政建设任务时缺少思想引领,缺乏教育能力,缺失教育方法。[7]部分人员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原则、规律等了解不够,对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感觉难度很大,甚至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方面出现过于偏重思政内容而喧宾夺主,这些因素导致课程思政的推动落实遇到阻力。

(四)实施保障提供不力,持续动力不足

从党建的角度看,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个别党组织没有建立起党建服务中心工作的评价制度,重呼吁、重建设、轻评价,缺乏有效激励。从课程角度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后如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薄弱致使教职工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缺乏有效的自律他律机制。

五、高校党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分析

高校党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统摄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统一思想基础、凝聚建设合力、推进实施过程、完善保障机制四方面探索实施路径。

(一)发挥党建引领力,统一思想基础

1.高校党委坚持“过硬”原则,把关政治方向

高校党委要坚持“把政治方向过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各级党委要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管理领域主动权,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做好管阵地(课堂、讲坛等)、把导向、强队伍工作,及时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提升教职工“课程育人”意识。

2.高校党支部坚持“有力”原则,做好思想引领

党支部要在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中发挥“凝聚师生有力”的作用。要善于凝聚人心、增进共识,通过组织学习、谈心谈话、打造党支部文化阵地等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打破教师重知识轻价值、重学术轻育人的认知障碍及“术道结合”的能力障碍,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增强教师的人格影响力;对所管辖教师的教案内容进行统一审核,对授课内容是否加入思政元素进行把关,为实施课程思政掌舵导航。

3.党员教师坚持“标杆”原则,发挥模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明确要求,这也是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师资队伍素质的基本要求。党员教师应亮出身份,立起标杆,自觉承担起课程思政建设的吹号人和宣传员,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来提升自我,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主动加强理论学习,更好地利用课堂载体来承担传播知识、传播真理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时代重任。

(二)加强党建统筹力,凝聚建设合力

1.加强组织建设,抓好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改革是高校抓好思想政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攻坚战,战场在课堂,教师是战士,指挥部在党委。高校党委应该站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的战略高度,谋划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思路,把课程思政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列入党建工作重点。二级院系党组织要主动扛起政治责任,构建“党委—党支部—党员—师生”立体化组织架构,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并结合实际形成实施理念、目标和方案。

2.统筹行政资源,推进协同运作

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处在探索阶段,亟须构建一个同向同行、互联互通的联动机制。高校可成立咨询委员会,从党委工作部门、教学管理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及院系选取代表作为专家,负责全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规划、设计。同时设立课程思政教改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方案的实施、指导、督查、评估等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二级院系要整合行政资源,探索“学院—系部—办公室—团委”多维工作机制,明确具体职责,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整合学科资源,增强专业合力

教师党支部书记要引导广大党员教师树牢“立德树人”意识,整合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等育人团队开展研讨和集体备课,构筑“育人共同体”,把握学科之间的边界性和融合性,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党建工作与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中,[8]有效激发青年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情感体验,发挥跨学科育人的活力。

(三)发挥党建执行力,推进实施过程

一是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增强育人思想性。党建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业课教师将党建理论作为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在知识传授中传播向上向善的价值内涵,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践行“爱国情、强国志、爱国行”。党建专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研讨,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和授课规律帮扶,并开展“同上一堂课”活动。

二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增强育人说服力。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和课程思政都具有理论性,要把基本概念、主要观点、思维方法等内容讲明白、讲深刻。实践性是指要重视实践教学,在生动实践中教育引导学生做青春奋斗者,[9]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迷茫、理论困惑、价值选择等实际问题。为增强育人的说服力,高校党建和课程思政都要积极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学校特色、区域发展特色,打造“身边的思政课”“行走中的思政课”。

三是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增强育人感染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场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的要求,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又应鼓励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和多样化探索。[10]为增强育人感染力,既要尊重主体的多样性,推动构建“党建引领发展、课程思政为主渠道,团学育人第二课堂”的“大思政”格局,实现育人资源“一盘棋”,又要以“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为指导,推动混合式金课、慕课等“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

(四)发挥党建组织力,完善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评价机制。高校党委要把围绕“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纳入党建述职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课堂学生抬头率和获得感为核心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二是健全激励机制。对于推进高校党建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党组织和党员教职工,各级党组织应落实评优评先机制,真正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教育、管理、监督党员教师,宣传、凝聚、组织广大师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使党建工作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对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职工给予激励,把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引导教师实现观念与行动的双重转变。

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制定建设方案,把实施工作落细落实。把在课程思政方面发挥较大作用的教师作为师德师风建设典型,营造正身律己、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