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听丈母娘的就对了”
2023-08-20冯璐余奇瑶
冯璐 余奇瑶
2023年7月2日,魏汉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
和魏汉聊天,就好像是和一个地道的北京人侃大山,没有任何传说中印度人的“咖喱味”口音。今年已经是魏汉来到中国的第十六年。他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附近,是有着两个中印混血孩子的“中国女婿”。
200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魏汉只身来到中国,在接下来的16年时间里,他去过中国除东北三省以外的所有省份。他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了两年,还考取了北大的博士,成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名讲师。他经常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开口说出来”是学习语言最好的方法——这也是当年他学中文的方法。
“今年北京很热,好像回到了印度。”魏汉对记者说,然而,再回到印度时,魏汉已经适应了用筷子吃饭,对直接用手抓饭吃感到有些不习惯。
“汉语是最值钱的专业”
提起学汉语的初衷,魏汉自觉有点好笑,因为他是奔着赚钱的目的才报考的汉语专业。21世纪伊始,随着中印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发密切,汉语逐渐取代日语在印度的地位,一跃成为热门专业。偶然间,魏汉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道,“学外语很有前途,其中,汉语是最值钱的一门专业”。于是,他萌发了学中文的想法。
“学什么中文?以后没有工作别来找我们!”魏汉的父母曾极力反对他的想法。在“金钱的诱惑”下,魏汉2004年考大学时,还是坚持选择了中文专业。刚开始学习时,中文口语令魏汉倍感吃力。在老师的建议下,大一暑假期间,他天天在宿舍抱着录音机,播放中文磁带,加强听说练习。大二开学时,周围的人惊讶地发现,魏汉的口语水平明显地提升了。
在当年的印度,开设汉语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且招生规模小,真正掌握汉语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着巨大的优势。2007年大学毕业后,魏汉还是希望能来中国继续深造。“2007年时,做中文翻译一天的工资是100美元,换完汇率后有700元人民币以上,而如今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精通汉语,一天的工资只有200元人民币了,缩水了几倍。”尽管如此,他并不感到遗憾——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他逐渐感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想要亲身来中国看看。
2010年,魏汉(右二)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毕业。
来之前,魏汉对中国的了解仅来自课本。他在印度一本汉语教材上读到:“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北京有很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就在北京。”正是因为课本中出现了“中国人民大学”,他认定人大就是中国最好的学校。于是在申请读研时,魏汉将人大放在自己的第一志愿,随后才是北大、清华。“那个时候,我只知道中国和印度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他一无所知。”魏汉坦言。
2007年夏,魏汉只身来到北京,第一印象是,“这里环绕着高楼大厦,地铁四通八达,给人以非常发达的感觉”。当时他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在接下来的16年里,游遍中国的山水,在成家立业的同时,见证整个中国的蓬勃发展。
“人情味”和“慢节奏”
在北京读书第一年的寒假,浓郁的节庆氛围充斥着京城的大街小巷,在外漂泊的人们精心筹备着一年一度的团聚,街边商铺陆续打烊,学校食堂也变得冷冷清清。于是,魏汉随机买了一张去内蒙古包头的火车票,后来到银川,又先后去了兰州、西宁、西安、太原,最后回到北京。
“在火车上,很多人都想和我聊天,但是觉得我不会说中文,都不敢开口。然后我中途接电话时一开口说中文,他们总是会一拍大腿,‘你早说啊。好像他们一直憋着等着和我攀谈一样。”通过这种方式和中国人交朋友,魏汉觉得很有意思。他至今还记得,去往兰州时,在火车卧铺上认识了个朋友,聊到凌晨5点一起下车,“我直接去他家里吃了早饭,然后跟着他家人一起出去逛街。尽管那时我刚到中国,但很快能和陌生人取得相互信任,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值得一提的是,旅途中,魏汉还对中国随处可见的台球厅印象深刻,“在印度,打台球很贵,算是较高端的运动项目,但是中国的台球厅满大街都是,收費很便宜,我天天都能打”。更大的收获是,在校读书期间,魏汉通过网上认识了一名在山西大学就读的福建女生。“我看到朋友圈推荐里有一个中国人,就主动和她交流,她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我们交往比较多,很自然就在一起了。”
“一开始,我妻子的家人不同意我们在一起。我通过观察发现,在他们家,母亲才是真正‘掌权的,父亲的话只具有参考价值。为了‘讨好未来丈母娘,我天天陪她去菜市场买菜,给她买礼物,最终用细心和温暖打动了她。在丈母娘的祝福下,我和妻子也就顺利结婚了。”
“在中国,听丈母娘的就对了。”魏汉笑着总结自己处理家庭关系的诀窍。如今,他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最大的体会是“海淀家长育儿真的非常卷”。
说起去过的地方,魏汉频繁提及“人情味”和“慢节奏”这两个词——这是他最向往的旅行体验,也是他觉得和印度比较相近的地方。同样来自文明古国的魏汉,喜欢寻找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中相通的地方。“印度人非常重视出生地和工作地。对我来说,印度和中国都是我的故乡。”
“完全是到了印度一样的感觉。”魏汉如此形容令他毕生难忘的贵州乡村行。“从北京出发坐28个小时的火车到贵阳,然后去安顺,最后坐大巴车去村里。下了车,朋友的哥哥骑摩托车过来接我。”他向记者回忆说,“我就像这个村里土生土长的孩子一样,每天早上用担子去挑水,闲了就骑水牛玩,或者挨家挨户串门聊天,不到3天,我就和村民熟络起来,淳朴的民风民情让我感觉非常亲切。每天的简单生活也让我感到轻松。”魏汉觉得这段时光就像在印度北方邦恒河边生活一样,“我小时候就经常去河里玩,生活状态和贵州山村一样悠闲”。
新疆也让魏汉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2010年,他借工作的机会到了新疆,跟着新疆人阿迪力学走钢丝,意外地发现自己很有天分。“人们的生活节奏很慢,高兴的时候就载歌载舞。这一点和印度人很像。”伴随着《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的小调,魏汉边走边看,仿佛再次窥见了自己家乡的影子。在喀什的动物交易市场,魏汉看到了极为传统的买卖模式——农民带着牲畜从各地赶来,交完“入场费”便可售卖自己的牛羊、骆驼等。“我们印度也有类似的交易市场,几乎一模一样。”
2012年,魏汉在苏州一个村庄游玩。
10年后第二次进疆,魏汉对新疆的印象又被颠覆了。“以往的新疆人想往大城市跑,现在经济发展得很好,交通发达,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在当地了。”
在伊犁,魏汉入住了一家从新疆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维族学生创办的民宿。这个维族小伙子得到了政府的启动资金支持。伴随着旅游旺季到来,民宿生意蒸蒸日上。到了冬天,小伙子还兼职卖羊肉,每年收入有20多万元。“他和家人天天在一起,经营着自己的民宿,且有着较高的收入,他感到十分开心。”魏汉还对当地一位做中草药生意的商人印象深刻。往年小麦收成不好,政府就多方协商,给予政策保障,说服百姓将土地整租给这位商人用于种植芍药花。这片土地最终发展成几百亩的花田,重新被注入活力。“百姓的收入提高了很多,很多人前来观光,交通等基础设施也趋于完善。”
令魏汉惊叹的还有新疆的民俗风情。在塔城,魏汉认识了一位收藏1000多台手风琴的维族人。因为从小学习声乐舞蹈与民族乐器,这位维族人对手风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去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去寻找18、19世纪的手风琴,“可见民族文化的感染力有多么强大”。
“希望还能来西藏”
西藏文化同样深深吸引着这位印度小伙。一方面,印度文明与藏族文化,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联结。另一方面,在部分西方媒体的描述中,西藏人民生活得苦不堪言,藏族文化处于被毁灭的危险之中。“我想亲眼看看这个被西方媒体极力抹黑的地域,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
今年5月,魏汉第一次到了西藏。“去之前,我以为西藏应该会很落后,去之后发现西藏很棒。我在西藏看到的就是和平和稳定,生态环境非常好,当地的人们过着和谐的生活。我感受到了西藏人民的热情好客,以及他们对传统藏族文化的尽心保护。”
西藏的文化传承令魏汉印象深刻。“西藏文明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他观察到,朝拜的佛教徒随处可见,藏族民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得到了很好的重视和尊重。“唐卡艺术、藏族文字和文物、古籍、文献、民俗、藏学等也都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在藏历新年、‘萨嘎达瓦宗教活动、‘望果节等活动期间,数以百万计的藏族群众进行集会并前往寺庙朝拜。”
2011年,魏汉在江西三清山和当地的朋友合影。
2023年,魏汉(左四)在西藏拉萨参观游览。
魏汉说,中国近年经历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世界上最大的5G 网络、最大的高速铁路系统、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和最大的在线零售市场……作为中国发展的亲历者,他惊叹于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向在印度的亲朋好友讲述这一切。
“在拉萨,一场关于文成公主的大型舞台表演是我看到的最精彩的演出。”魏汉说。整场演出的参与人数多达200余人,剧中所出现的牛羊马都是真的,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西藏的历史和文化,以场景再现的手法展现历史情境,并配上中英文字幕,以便于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理解和交流。
林芝同样令魏汉眼前一亮——基础设施完善、外卖骑手满街跑、人民的数字化生活水平很高……当地肉眼可见的蓬勃发展态势,和西方媒体的报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希望那些光靠坐在豪华办公室里想象西藏的人,亲自来这里看一看它真正的模样,一定会改变他们以往错误的刻板认知与偏见”。
在林芝,魏汉遇见一位开民宿的美女老板。由于小时候家里条件较为艰苦,女孩初中辍学后便开始放牛放羊。随着林芝旅游业的发展,她开起民宿,如今收入十分可观。在旅游淡季,她靠直播售卖牛肉干以及其他农产品过日子,幸福感直线飙升。
“具有颠覆性改变的还有当地人的教育理念。”魏汉参观了林芝市第二小学,发现“这里不比任何一所北京的小学差”。优秀的师资储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加上“三包”政策(学费、住宿费、餐费全免)的保障,让很多父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好大学、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各种奖学金制度,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西藏学生到内地接受高等教育。
“西藏行简直就是一场美妙的梦,如果有机会,希望以后还能来西藏。”魏汉说。
“最喜欢的古代人物是关羽”
“魏汉”这个中国名字,一方面是他的本名谐音,另一方面也有向中国魏晋、两汉文化所代表的兼容并蓄的气魄致敬之意。魏汉欣赏中国儒家文化中“家天下”“尊老爱幼”等内容,以及那些折射着中国古老文明之光的民俗民风。在采访中,他还特意提到《三国演义》,“我最喜欢的中国古代人物是关羽,因为他很讲義气,我认为,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2018年开始,魏汉在北外担任印地语外籍教师,课堂中,魏汉带领学生领略印度语言文化的魅力;课堂外,他潜心研究中国文化,历时两年翻译了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印地语版。作为两国政府支持的中印文学翻译出版计划的一部分,魏汉认为,将《秦腔》等文学作品翻译成印度语言将是了解中国的一个文化窗口。为了使翻译更准确,他请来自陕西的朋友校对小说中使用的方言。为了反映小说的地方特色,他还将一些表达方式翻译成印度北部的方言,以引起更多印度读者的共鸣。
魏汉还与人合作编写教材《印地语精读教程》,并参与《中印经典互译》《印地语—汉语词典》等多个课题项目。他最近又翻译了小说《聊斋志异》,预计今年能够出版。
“许多印度人创作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但在印度,有些中国作品是从其他语言(如英语)翻译过来的,完全没有原文。我今后想重点做这方面的工作,将更多中国经典翻译成印度语,让更多的印度人了解中国。”在魏汉看来,印度人民应该更多地了解中国的语言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片面听取西方媒体的描述。
魏汉说,中国近年经历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世界上最大的5G网络、最大的高速铁路系统、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和最大的在线零售市场……作为中国发展的亲历者,他惊叹于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向在印度的亲朋好友讲述这一切。“我的印度朋友甚至不敢相信,在中国,一个人怎么能只带一部手机出门,就能满足所有需求。”
“在印度,修一条路会很慢,印度需要在现代化发展方面向中国学习,中国人低调、勤奋,工作很投入。但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人也可以向印度人学习如何消除焦虑,以获取精神的快乐。”魏汉说,“我要向中国朋友介绍印度文化,同时把中国文化介绍给更多的印度朋友。”
魏汉
本名维卡什·库玛尔·辛格,1982年出生于印度,北京大学中国史专业博士,耶鲁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印地语专家,2018年起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担任印地语专业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