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质课堂”视域下道德与法治学科实效教学探索

2023-08-20

学苑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品质课堂法治活动

何 娟

(福建省福清市龙田中心小学,福建 福清 350315)

所谓“品质课堂”,是彰显“育人为本”和落实“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师深入研究“品质课堂”达成指标,理清“品质课堂”构建路线,为学生研学行动顺利展开创造条件。“品质课堂”蕴含丰富内涵,教师从强化生本亲身体验、思维训练、交流互动、情感体验、能力培养等角度展开教学实践,围绕学生学习主体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为教学课堂注入丰富动力。“品质课堂”有鲜明的达成目标,教师需要展开创新探索行动,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实践活动、延伸生活训练,促进“品质课堂”的建设。

一、资源整合多元化,奠定“品质课堂”构建基础

道德与法治学科有固定教材,教师在“品质课堂”构建时,要先期研究教学内容,针对具体学情筛选教学素材,优化课堂教学资源体系,为课堂建设顺利推开创造良好条件。

(一)注重教材与校本对接

资源整合优化处理,这是“品质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需要内容支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固定教材,教师深潜教材之中,提炼有价值信息,为课程教案设计提供重要支持。教材带有普适性特征,教材内容不能满足“品质课堂”建设的需要,教师需要延伸拓宽的意识,吸纳校本课程内容,搜集一些适合的案例、资料、信息、图片、视频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内容,为“品质课堂”建设提供物质帮助。

如教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读懂彼此的心》,课堂导学时,教师播放歌曲《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学生对歌曲比较熟悉,课堂气氛和谐起来。第二环节是分享与家人的故事,教师要求学生主动讲述一些生活经历,如难忘的游历、温情的节庆、团圆的宴会等。学生主动发言,亲情故事不断呈现出来,课堂充满爱的味道。第三个环节是亲情连线,教师事前联络家长,要求家长介入课堂,参与相关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家长有充分准备,连线都比较成功,学生感觉新鲜,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真切,思想触动剧烈。第四个环节,对接学校文化建设征文活动,征文主题“感恩父母”,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习作,教师配设诵读背景音乐,课堂进入特定情绪氛围之中。教师从教材与校本对接的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学生进入状态迅速,训练效果显著。

(二)注重课内与课外对接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需要大量资源支持,教师有意识延伸教学视野,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之中,搜集一些鲜活的生活案例,借助网络搜集海量相关信息,都能够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更多支持。如果有需要,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参与素材资源整合行动,学生在实践参与过程中,能够形成丰富学习体验,而且开阔了学习视界,这无疑是一举多得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弘扬优秀家风》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期设计信息搜集任务,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或者是深入生活展开调查,搜集一些家训内容,准备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学生对网络信息搜集比较感兴趣,都能够积极回应。在成果汇报阶段,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共享搜集信息,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学生对课外内容有更多好奇,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从教学资源整合角度展开设计,让学生深入家庭和网络搜集家风家训内容,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期待,学生搜集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经历,其感知体验更为深刻。“品质课堂”建设需要更多内容的支持,教师从课内课外对接角度展开设计,学生回馈主动,课堂进程更为顺利,其训练效果更为突出。

二、情境设置生活化,优化“品质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情境设计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教师从生活视角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素材信息助力教学情境设计,无疑能够为课堂注入丰富动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维。

(一)理清预设与生成关系

预设与生成属于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预设主观意识,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优化教学方案设计,为学生顺利进入到研学环节创造条件。在教学执行阶段,教师需要有教学生成的捕捉意识,及时发现生成迹象,抓住生成要素,快速启动教学预案,针对生成资源特点调整教学方略,创造更多学习动机,激活课堂氛围。

学生对直观性学习情境比较有感觉,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诉求展开设计,能够创造丰富学习动机。如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在导学环节,教师播放动画视频,提出观看要求:这个动画视频展示的是最平常的生活场景,观看视频后要深入思考,什么是公共生活?公共生活需要遵守哪些规则?我们身边有哪些公共场所?学生进入动画视频观看环节,教师不时提醒,让学生抓住一些视频画面,关注公共场所的一些细节,认识公共生活蕴含的内容。在问题思考和展评环节,有学生提出问题:公共场合需要保持良好形象,为什么有些成人却表现很差?教师抓住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公共场所和私人空间有什么区别?成人不遵守公共道德,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学生进入热议互动环节。

(二)理清教学与学习关系

教师有意识设计一些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触动,为课堂教学带来全新面貌。教本、师本、生本是课堂教学主要制约因素,教师是最活跃因素,需要发挥关键作用,深度研究教本,科学分析生本,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传授操作方法、创新学习评价,都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正能量。

如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公共场所需要有规则和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学生对公共场所和公德品行等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其思想观点高度一致,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展开反思学习:我们生活中经常去哪些公共场所?你是如何遵守公共秩序的?学生有生活经历,对遵守公共秩序问题比较敏感,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并对学生介绍进行适时点评,肯定学生积极表现,课堂展示气氛逐渐形成,学生回馈更为积极,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教与学关系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积极设计和组织,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求,推出适合的训练任务,学生回馈主动,说明教师设计是比较适合的,教与学和谐对接,课堂教学成效显著。

三、活动组织灵动化,提升“品质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需要活动支持,教师精选活动设计材料,对接学生生活认知,推出活动方案,组织学生顺利进入到活动环节,在主动探索学习中达成共识。

(一)组织个体与集体活动

课堂活动形式众多,教师要做优化处理,精选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设定活动要求、理清活动路线、升级活动训练,都能够为“品质课堂”发展提供更多动力。个体与集体活动相结合,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在活动方案设计时征询学生参与意见,提升活动灵动性、开放性、探索性、趣味性,满足更多学生学习诉求。学生对集体互动性学习活动比较有期待,教师要做好积极应对。

教师设计思考问题、自我检查等学习任务,学生可以独立操作,如果推出研学性、操作性学习活动方案,则需要多人合作。如《我参与我奉献》,教师设计几项活动任务,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包括合作小组的筹建和运行。如:社区举办“爱心捐赠”,学生可以捐赠一些绘本图书、旧衣服等东西。班级成立各种互助小组,如“学习1+1 辅助小组”“知心姐姐小组”“生活帮扶小组”,小组管理和运行都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生活调查,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一些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哪些帮助?写出调查报告,提出一些建设性辅助意见。学生面对诸多学习活动,都能够积极响应,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历练思想、成长品质。

(二)组织生生与师生活动

学生大多喜欢集体活动,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形式众多,教师推出更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活动任务,学生回馈更为主动,教与学达成更多默契,“品质课堂”构建顺利展开。话题讨论、案例搜集、生活观察、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实物观察、人物采访、新闻报道等,都属于道德与法治学科可能涉及到的活动形式,学生对学习活动有选择性,教师需要根据学情做出理性设计。

教师与学生一起展开研学行动,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激发动力。如教学《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学习教材内容,并发出倡议:周末去附近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有意参与的,可以在家长陪同下,一起去参观访问,注意做好笔记,让家长拍摄一些照片,为后面撰写参访感受做好准备。学生积极回应,主动做家长工作,争取周末参与集体参观活动。因为客观现实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教师不能单独组织学生外出进行实践活动,只能让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外出,即便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愿,这样的延伸训练活动也有更多训练价值。教师与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学生接受信息更为丰富,感触也更为深刻。这是典型的延伸训练,属于课堂的延续,教与学更多默契,教育效果逐渐呈现出来。

四、探索传承实践化,促进“品质课堂”认知内化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众多,文化传承是重要使命,教师组织课堂训练方案时,注意渗透文化传承内容,能够锻炼学生学科思维,也能够促进“品质课堂”建设进程。

(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理论联系实践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道德与法治“品质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延伸训练设计,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结合生活经历参与训练实践行动,无疑能够促进学生学科认知的成长。实地观察、实景参观、生活探访、家庭采访、亲子活动等,这些活动本身带有实践属性,教师有意识渗透一些学科理论内容,能够有效提升训练品质。

教师有意识设计集体互动任务,能够快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形成更多教学起点,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内驱动力。教学《中国有了共产党》,教师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长历程”等党史内容,要求学生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一些经典的故事,在学习小组中讲述。学生对一些战争故事比较敏感,对一些革命英雄充满崇拜之情,自然能够快速行动起来,寻找适合的故事,展开故事讲述活动。为激发学生生活学习热情,教师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展开案例搜集活动。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将这些素材创编成课本剧,在课堂演绎出来。课本剧是语文学科学习形式,教师要求学生演绎现代故事,触动学生学习感官,学科学习渐入佳境。

(二)促进传承与发展结合

学科教学渗透文化传承责任目标,为“品质课堂”建设增加更多内涵。教师深度发掘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性学习,都能够为课堂教学创造认知内化的机会。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是“品质课堂”的核心目标,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高度契合。教师积极渗透文化传承内容,为学生顺利进入到研学核心创造良好条件。“品质课堂”要达成更多教学目标,教师精选目标任务,组织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其助力作用更为突出。

文化传播与国家发展等大主题与道德与法治相对接,能够创造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教师需要做好对接设计,让更多学生自然接受时政教育。在教学《富起来到强起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四个话题,要求学生做好对接思考和讨论。第一个话题:改革开放谋发展是在什么背景下启动的?第二话题:精神文明新风尚包含哪些内容?第三个话题: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走进新时代?第四个话题:如何做新时代的好少年?四个话题串联整个课堂环节,教师积极组织和调度,提出一些思考注意事项,确保话题讨论顺利展开。从话题设计情况能够看出,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渗透了不少传承的思想和意识。“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理想,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学生在问题解读时,自然建立一种时代责任,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意识的体现。

五、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亟待创新,教师要做好教学调研,针对性引入“品质课堂”教育理念,渗透最为先进的教学模式,从具体学情实际出发展开设计和组织,以提升课堂教学环境品质,助力“品质课堂”的建设。体验、互动、思考、归结、观察、操作、归结,以及生活对接、社会融合、师生关系重构等,都属于“品质课堂”特征表现和操作手段,教师要做好优化设计,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猜你喜欢

品质课堂法治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浅谈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的打造
六年级语文写作品质课堂的构建研究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追求高中地理教学的“品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