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符号一体化的德育校本课程架构探索
2023-08-20陈桂虹叶璟珑
陈桂虹 叶璟珑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庚西分校,福建 厦门 361000)
德育工作的一大难点在于学生道德认知、德育行为尚未成型,易受影响,易被改变。为此,学校德育工作若能对预先设置的模型给予研究,对分散的观察获得图景的提炼,学校实践团队就能对某些事物(学生行为)赋予某种公认的意义,让这种公认的意义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思考和认同,最终带来实际行动上的改变。
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德育工作可以从符号互动论中寻得启发,利用本体性发展符号、暗示性发展符号、示范性发展符号,将学校中的某些教育现象与契机抽象为某种符号并赋予公认的意义,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加以固化、传递,形成课程推进、环境浸润、教师表率“三位一体”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化功能,践行“三全育人”的教育价值追求。
一、德育符号“三位一体”化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概述
符号互动论指导下的“三位一体”德育校本课程分为三个系列:课程育人视角下,本体性发展符号系列;环境育人视角下,暗示性发展符号系列;教师育人视角下,示范性发展符号系列。充分体现了全程、全面、全员育人的特点。该体系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德育工作立足课程本位
阅读是从口头或印刷的语言符号中取得心理意义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的德育工作就是要让学生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再现德育问题,不断地反思,在不断地叩问与自我对话中,明晰自我价值追求,提高道德评价力与矫正力,实现生活与个体的自我关照与成长。为此,“三位一体”德育符号系统以阅读为德育工作之本位,引导师生开展以学科特色为主题的全科阅读活动、以专项阅读为突破的校本阅读活动、以学科融合为延伸的综合性阅读活动,让学生在“1+S”“1+6V”“1+S”式的Ⅲ级校本阅读课程体系中,逐渐将课堂上的阅读要素、阅读视角带入课外阅读,发现课内外阅读的联结点,并且在学科联动的阅读活动上,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以文字、线条、色彩、音符等方式,给予“聚变式”的二次创造,形成既有原创意味又有独创性的衍生作品,帮助学生贯通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空间中再现熟悉的道德生活场景,发现并体验不曾经历过的道德生活,寻找、体会、感悟道德的内在力量,让道德的逻辑符号、情绪符号及情境符号逐渐以文字、线条、色彩等方式充斥于学生的阅读历程,让阅读真正地滋养学生的心田,让德育之花绽放于学生的阅读之旅,实现阅读与人生的完美融合,为德育工作打造一条德育践行的康庄大道。
(二)德育工作渗透学习活动空间
哈佛大学“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人托尼·瓦格纳在《为孩子重塑教育》中提到:当你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去大胆创造、勇于探索时,他们就会拥有创造和梦想的力量。道德生活的体验与实践要善于打破传统的德育空间,绝对不能将立德树人拘囿于思政课、班队会课、学科课堂或德育虚拟舞台中,还需与所有生活、学习的外在环境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落实。德育符号“三位一体”化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把校园中的学科教室、公共空间、封闭空间与闲置空间作为立德树人的阵地来开发,让学生在专业化、多能化、开放化、个性化的平台上,扩展非正式的德育学习空间,将潜在的德育符号资源相互转化,弥合正式德育学习与非正式德育学习之间的界限,提供更多的德育活动于交往场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实现“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的理想育人场景的打造。
例如,在学科教室中,教师通过“苹果树”的形成、采摘过程,让学生明白努力耕耘的意义;在专业教室中,教师通过星空阵地,科学家寄语等方面的空间部署,潜在地影响学生,形成严谨、务实的学习生活作风;在楼道、长廊中,教师通过书画展示,让学生在闲暇之余,驻足欣赏与思考,品悟那一笔一画后面的丰富世界,打开他们创造生活的欲望之门;甚至在楼梯转角中,设立“失物招领”台,让学生发现不仅要养成“不丢能捡”的习惯,还要有“能带不丢”的生活意识等等。总之,通过学生校园生活的布置与充实,让他们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空间中,逐渐潜移默化各种或明或暗的德育符号,从各方面无形而有序地影响学生。
(三)德育工作依托师者示范
古语言:性相近,习相远。“以德服人”历来是德育工作的至理名言。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他们总能从教师身上找到自己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的标准。为此,学生的生活导师是父母,教育基地在家庭;学生的另一个人生导师一定是教师,教育基地是学习与生活。为此,在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定是最好、最直接的道德素养,学生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先从教师的道德教育开始做起。“三位一体”德育符号下德育校本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既立足于学科,又超越学科,即从规则意识、身体素养、品德养成三个维度做出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道德之光照亮课堂,道德意义之水在课堂里流淌,从学生心田里自主地生长出道德新芽。
二、德育符号“三位一体”化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内容
(一)在阅读课程中联结本体性发展符号
1.在学科特色为主题的全科阅读活动中,联结情境理解符号
在学科阅读活动中,学生可以透过学科活动的参与、体验,观察分析出体现学科逻辑思维发展的符号信息,从而获得创新意识、意志力养成等方面的符号信息,助力学生“完全人格”的形成。比如在科学节中,学生在阅读、探究、实践冰冻肥皂泡、茶包火箭、自动充气气球、纸杯盖等科学实验后,不仅真切感受到科学知识的趣味与力量,体验到了“福乐”情绪的快乐,更是引发了他们探究人类伟大力量的积极心理与愿望;在艺术节中,学生通过学习或欣赏舞蹈动作、体验或感受乐器气息,提高了音乐的感受力,提高了审美品位;在数学节中,学生再次通过数学魔方等益智玩具,学会了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立起来思考”的分析、抽象、概括能力也在全方位的空间大挪移中得到了欣赏与锻炼……这一切学习心理体验、渴望,无不是在富有学科特色的阅读活动中完成的,既展示了学科魅力,更是让学生的思维从认知、理解、分析走向了评价、综合与创造等高阶过程,为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与问题解决联结了一条最基础的逻辑思考链,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考力与生活力。
2.在专项阅读为突破的校本阅读活动中,联结情绪控制符号
在文字书、各类绘本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交融、读者交流、个体交情的“三交”过程中,学生邂逅了古今圣贤,在文字、标点符号的品悟中体验中国汉语特有的表情达意功能,联结起文本中的情绪解读符号系统。这样的学习过程实现了阅读文本与个人心灵的互通互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领悟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节与情绪管理,由此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间接地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为“完全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体验基础。
3.在学科融合为延伸的综合性阅读活动中,联结社会交往符号
在主题活动中,符号提炼的灵活度与范围更加广阔:学生在跨学科的综合性主题学习活动中,能够捕捉交往信息,提炼出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的符号系统,即社会交往符号。学生借此符号,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把握与他人交往的尺度,增强合作互动的团队精神,力促其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养成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形成换位思考的同理情结,形成合群而独立的健康人格。
在阅读课程的分层推进中,以体验为主的德育符号,总是在学生熟悉或陌生的阅读场景中不断涌现、跳跃,联结着往昔的道德生活,并以不同的方式强化、实践着个体的道德信念,有力地促进道德品质与良好道德生活的形成。
(二)在环境育人中获得暗示性发展符号
1.在专业教室中获学科精神符号
专业教室作为学生日常使用率最高的一处空间,其中精心设计的装饰性元素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学科精神符号。比如科学教室中的宇宙星球、实验用品元素,音乐教室中的音符、五线谱元素,美术教室中的画笔、颜料元素。以及图书馆中的图书元素,都能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影响,悄然地引导、体验、形成每个学科的专业精神与态度。
2.在公共空间中获多能信息符号
公共空间在学校一般具有较大的影响范围,这也有利于学生从中能获的多能信息符号。比如学生能够在食堂中捕捉到珍惜粮食、文明用餐的节约意识,在操场捕捉到健美体魄、文明精神的拼搏品质,抑或从校门口整洁有序的环境中收获对生活的高品位。身处这些有益的育人环境中,更有利于学生提炼出对人的责任意识或形成健全人格的影响。
3.在封闭空间中获开放视野符号
校园中的封闭空间有助于学生获的开放视野符号,这类表层信息下隐藏的育人信息及感触比如为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借还、收纳篮球的喜欢,可在操场推广诚信篮球柜;而在学生考试过程中,可利用诚信考场,既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4.在闲置空间中捕获个性理解符号
闲置空间作为校园中较易被人忽略,但转变视角,则可挖掘到其中的利用价值,获得个性理解符号。比如学校的楼梯拐角可设置为“失物招领”,培养学生珍惜物品、互相帮助的意识;校园中的石墩可以成为发挥学生创意的平台,设计为冰墩墩等时下热门造型;或是利用海娃等育人元素的理解与打造,营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感受学校环境的变化,了解国家发展,对学校与国家未来充满信心。从这样开放式、拓展式的学习空间中,再一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这些潜在而具体的德育符号,在学校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空间中交织出现,以整合资源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个体的实际生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是丰富了学生的道德体验,为道德品质的形成与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起到协同、推进的德育功效。
(三)教师育人中习得示范性发展符号
1.师者,范也
学生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中耳濡目染,汲取教师的优良做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全人格。比如学生从教师身上习得鞠躬礼、交谈礼,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或从教师身上习得着装礼,培养认真生活的处世态度,抑或是从教师注视国旗、高唱国歌的样态中习得国旗礼,培养个人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教师的“丝丝传情”中,逐步习得规则性符号,助力个人习惯的养成与巩固。
2.师者,导也
学生在教师“野蛮其体魄”的自我训练中,习得自律性符号。学生从教师坚持学习、锻炼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律性符号的体验。发现并习得自律性符号与人脑内分泌的多巴胺与内啡肽有关:多巴胺是一种产生于大脑的神经递质,其本质是作用于大脑中对于奖赏期待,从而获得快乐的感觉。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多巴胺的分泌,也让学生收获持续不断的激励,更能坚持。但内啡肽的产生则需要经历先苦后甜的过程,它可以平衡学生在运动中受到的疲惫之苦,安抚其情绪,鼓舞他们继续迈步。两种脑分泌在教师的自律性表现及符号的体验中交织、延续,带给学生持续的幸福体验感,让他们以更自信、更阳光的姿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师者,德也
学生能够在学校定期组织的亮德行动中逐步习得公民性符号。比如学生可以通过食堂用餐、楼道礼让、午休互轮等系列公德行为中,剖析、感悟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行为与精神,从而影响、自主优化自己的行为表现。
三、结语
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并涉及方方面面。学校紧跟国家规划部署脚步,立足全局,统筹规划,从阅读本位、空间拓展、师者之范三个角度,尝试打造联结层密、拓展度宽、示范性强的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打造起多元共治的教育道路。我们希望通过“德育符号”这一切入点和体验点为其他德育元素与符号,提供基础版的实践路径,真正开创出融通学校和社会资源的德育“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