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韩日语中的被动形态比较分析

2023-08-19周维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助动词韩语被动

周维强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交流越来越密切。作为亚洲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为了能够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学习和掌握彼此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语言都有被动形态的存在,且之间差异也很大。被动形态的差异也体现在汉语、韩语和日语中,且是学习这三种语言的难点之一。

从形态上看,汉语是独立语,而韩语和日语都属于黏着语。韩语和日语接辞非常发达,与词干结合,表示许多语法意义。然而,汉语是独立语,没有单词的形态变化,且介词、助词等虚词发达,通过语序等表语法意义。本文通过举例分析,聚焦汉韩日被动形态,对比其异同。

1 先行研究

1.1 汉语被动句的先行研究

最早研究现代汉语被动句的学者是黎锦熙(1924年),他认为:被动句主语是受事的,表示被动含义的“被”有两种用法,即名词前是介词,动词前是表示被动的助动词[1]。王力(1943年)认为:“被”是助动词,“叫”也可作为助动词造被动句,而且提出了无标志被动句[2]。张志公(1956年)认为:汉语中有使用“被”的被动句,而主语是受事者,不用“被”的句子称为“自然表明的被动句”;“挨、受、遭”等用来表达被动的意思,称为“自动形式的被动句”[3]。张兴旺(2008年)将汉语被动句划分为有标志被动句和无标志被动句[4]。

从研究的外延来看,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根据有无被动形式的标志将被动句分为有标志被动句和无标志被动句,有标志被动句中“被”是典型的,包括以“叫、让、给”等作为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另一种是排斥无标志被动句的观点。

1.2 韩语被动句的先行研究

1.3 日语被动句的先行研究

关于日语被动句的分类在形态上、统辞上、意义上都进行了部分或综合讨论。

鈴木重幸(1972年)从统辞方面根据主动句某个成分成为被动句的主语,将被动句分为直接对象的被动、对方的被动、所有者的被动和第三者的被动[7];三上章(1979年)把被动句分为“まともな受身”(直接被动)和“はた迷惑の受身”(间接被动),还将日语动词归类为可构成被动句的“能动词”和不可构成被动句的“所动词”[8];寺村秀夫(1982年)认为:“受身とは動作·作用の主体が、他の何ものかに働きかける場合に動作主、つまり働きの発するところを主役とするのでなく、働きを受けるもの、働きの向かう先を主役として事態を描く表現である。”[9]即直接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

以上考察了汉韩日被动句的先行研究,试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汉韩日被动形态,揭示汉日韩3种语言形态上的特点和差异,以期本研究成果能为三种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帮助。

2 汉语被动形态

汉语的被动形式有很多种,由于汉语是独立语,没有形态变化,所以靠谓语词汇和句法来表现被动意义。下文结合例子对各被动表现加以具体分析。

2.1 有标志被动句

汉语有标志被动句的形式有“被、叫、让、给”,即“受事者+被(叫、让、给)+施事者+V”,可以说这是汉语最基本的被动表现形式。

例 1:孩子被(叫、让、给)妈妈打了。

例1中的“孩子”是动作的对象(受事者),“妈妈”是动作的主体(施事者)。“被”还可替换成“叫、让、给”,“被”多用于正式的书面语,“叫、让、给”多用于现代汉语的口语。

“被”除用于被动句外,无其他意义,而“叫、让、给”分别可表“命令、许可、授受”等意义。因此,当出现“被、叫、让、给”等字时,应根据上下文理解内容。

此外,“叫、让”有使动的共同点,在使动句中可作为使动动词使用。其结构为:NP1+叫(让)+NP2+V。

例2:经理叫我办这件事。

例3:很抱歉,让您久等了。

例4:这件事情让我很高兴。

如果像例4,主语是不能进行动作行为的名词,“V”大部分是表示心理活动或感情的词语,则与被动句相区别并不难;但如果像例2和例3,主语是能进行动作行为的名词,则很容易与被动句混淆。因此,用“叫、让”时必须理解前后文。

2.2 无标志被动句

无标志被动句是由具有被动性的普通动词构成,表被动意义的“受、遭、挨”可构成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以下具体分析其特点。

2.2.1 受事者+V

这种被动句在形态上和主动句没有异同,根据前后文可得出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且这种被动句的受事者不会被误解为施事者。

例5: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例6:床单洗得干净。

例7:这个问题已基本解决。

以上3例是语汇性被动句,由于没有任何标识,被称为无标志被动句。这类被动句具有以下特征:(1)受事者是动作作用的对象,且动作主体不出现;(2)大多受事者是不能进行动作行为的无生命事物或抽象事物;(3)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且前后有其他句子成分;(4)被动和主动是相互对立的。

具有这些特点的无标志被动句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比形式上的被动句更多,这是汉语的特点。

2.2.2 受事者+“受”“遭”“挨”+N

“受、遭、挨”借助主动句的形式表示被动意义,亦称之为无标志被动句。

例8:我打他了。

例9:我受批评了。

例8和例9形式上像主动句,但例8的主语“我”是动作的施事者,“他”是动作的受事者;而例9的主语“我”是受事者,施事者未出现。因此,例8是主动句,而例9是被动句。

3 韩语被动形态

4 日语被动形态

日语被动形态是助动词“(ら)れる”,被动句是通过动词未然形后接助动词“(ら)れる”来表现。

例20:お母さんが子供を叱りました。

→子供がお母さんに叱られました。

例21:先生が私を褒めました。

→私は先生に褒められました。

例20、例21中的“叱られる、褒められる”是他动词“叱る、褒める”的未然形后接“(ら)れる”构成的被动词。

例22:先生が入って来られた。(尊敬)

例23:彼が落第するとは、とても考えられなかった。(可能)

例24:もうすっかり秋の気配が感じられる。(自发)

因此,要表现为被动句,需同时具备:(1)动词有“(ら)れる”助动词;(2)有对应的主动句,且动作作用的对象语在被动句中作为主语而存在;(3)主语要受到其他作用或影响。

另外,日语被动形态还存在日语的汉语动词使用“される”这种特殊形态。

例25:新羅時代の遺跡を発見した。

→新羅時代の遺跡が発見されました。

例25中的“発見される”是汉语动词“発見する”的“発見”加“される”构成的被动形态。

5 结束语

从形态上初步探讨了汉韩日被动句,通过梳理可得知:汉语被动表现有“被、叫、让、给”等形式上的被动和无标志被动,而无标志被动又有“受、遭、挨”的被动表现和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表现;韩语被动形态有被动后缀词“--/--/--/--”“-/-”和3种形式;日语被动形态为助动词“(ら)れる”,而日语的汉语动词表示被动时使用“される”;3种语言被动形态比较,如表1所示。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1)韩语和日语的被动形态通过动词的变化来实现,而汉语则靠词汇和语序来表现;(2)日语被动形态较为单一,汉语和韩语的被动形态相对复杂;(3)汉韩日被动形态都有不表示被动意义的用法。因此,需要学习3种语言的学习者注意其特点。本文仅从形态上对汉韩日被动句进行了研究,对于日韩语被动句与汉语表现是否对应,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再做探讨。

猜你喜欢

助动词韩语被动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助动词的用法
中级韩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韩语的积极性——以《综合韩语》课程为例
维吾尔语助动词及其用法
语法学堂 助动词怎么"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