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库内城:时光胶囊中的鲜活城市

2023-08-19宁雷明宁怡雯

世界博览 2023年16期
关键词:内城巴库阿塞拜疆

宁雷明 宁怡雯

希尔凡皇宫建筑群优美地散布在巴库内城最高的山丘之上。

巴库内城有时也被称为老城、旧城,用以区分巴库外城、新城,从空间和时代上区分,都说得通。当然,从防御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称为卫城,颇有些欧洲范儿。

内城是巴库的发源地,“里海之珠”巴库就是从这里成长的。从2500年前的拜火教祭坛到巴库湾繁忙的小集镇,一路走来,缓慢而坚定。12世纪时,波斯希尔凡王朝在巴库内城建起城墙,它成为坚不可摧的城堡,之后,清真寺、商队驿站也开始落地生根,希尔凡宫在内城最高点拔地而起,华美的巴库乐章似乎马上要开启它的高潮。可16世纪,这里被伊朗萨法维王朝洗劫。19世纪,沙俄的军队也接蹱而至。巴库内城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直至1828年,巴库这座未来注定不可小觑的城市一直蜷缩在不足0.22平方公里的狭小的内城空间。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巴库就像是一只鸣蝉,在地下的泥土里等待了太长的时间。但是,这座内城,也像是一粒时间胶囊:从波斯文明的少女塔到伊斯兰文化的清真寺、希尔凡皇宫,从丝路时期的驼队驿站到石油繁荣时代的欧式建筑,它们仿佛穿越漫长的时光,在这里相聚和定格。

当今,内城生活着1500户人家,欧式风格的住宅、博物馆、餐厅、画廊、古董和纪念品店铺不露痕迹地散落在街边和角落,就像给从远古走来的少女,搭配上时尚和精巧的纱巾,让内城更加风情万种。每天5万的游客,则像不知疲倦的潮水刷洗着路上的每一块青石。走遍内城的大街小巷,就读懂了丝路,读懂了西亚、地中海、中亚、东欧文明的进退和交融。

巴库地标——成谜的少女塔

少女塔位于内城的东南角,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石灰石堆砌而成。塔基建于巨石之上,塔高28米,内部空间共7层。登临少女塔,可以看到石油工人大街、巴库湾和巴库内城全貌。

围绕着这座塔的年代、形制以及用途,各种资料众说纷纭,乃至于相互矛盾,留下了众多的谜团。有考古学家将少女塔与兴建于1078—1079年的穆罕默德·易卜阿布巴克尔清真寺上的阿普歇伦石灰石进行颜色对比,为少女塔推定了其最保守的断代,即公元12世纪。阿普歇伦石灰石也称海底石,岁月和海水的压力把沉积在里海海底的贝壳和海砂慢慢压成沉积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从最初的白色、淡黄色慢慢变成暗黑色。在没有文字记述的情况下,考古学者往往会根据建筑上石灰石的颜色进行对比,对古迹进行大致断代。但是,仅凭颜色本身判断还是缺乏说服力。还有考古学者发现,少女塔的塔基砌筑过程中采用了石灰浆,而采用这种石灰浆的工艺见于公元前4世纪的建筑,所以把该塔最早年代推定为公元前4世纪。然而,少女塔的精准建成年代一直是谜。

若略去长篇累牍的假说和推断,根据阿塞拜疆官方最新资料,公元前4世纪,少女塔是拜火教的火祠,拜火教徒遗体在塔顶进行天葬;12世纪,巴库内城成为希尔凡沙赫治下最重要的城堡,少女塔纳入巴库城防体系,是当时巴库堡主要支撑点;18—19世纪,少女塔也被用作灯塔,为进入巴库港的船只指引方向;1964年,少女塔成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直至今天。

少女塔的塔周建有實心的扶壁。从空中俯瞰少女塔,它的形状类似一把中世纪的钥匙。有解释称,它一方面是作为防波堤使用,历史上里海海水曾经漫过少女塔的下部,扶壁抵挡了海水的冲击;另一方面,巴库位于地震带上,少女塔得益于扶壁的支撑和加固,成功抵抗住了14世纪和2000年发生的数次大地震。

关于少女塔有过很多传说。其中的一个版本是:古代巴库住着一位非常富有的国王,为了他唯一的女儿,特意在海边建了一座庞大的城堡。但是姑娘并不喜欢,她喜欢一个穷人,国王不听女儿的哀求,执意把她嫁给一个富商的儿子。婚礼前夕女儿带着对爱的忠贞从塔上跃入海中,从此该塔被称为少女塔。

这类传说往往是艺术家和诗人最爱的情节。1923年阿塞拜疆最著名的剧作家扎法尔创作了长诗《少女塔》,之后还诞生了以此诗为蓝本的芭蕾舞剧本和苏联电影。

后人喋喋不休的争论之中,古老的少女塔就像是穿着黑袍头戴面纱的波斯少妇,沉默不语。她的秘密不会对外人述说,只有斑驳的塔身,留下岁月的痕迹,印证着她的坚强。

石头上的交响乐——希尔凡皇宫

希尔凡王国9世纪建政,其统治区域为阿塞拜疆中南部。8世纪末,阿拉伯帝国册封贵族沙伊班尼为领主,861年,希尔凡宣布独立,直到1538年被波斯萨菲王朝灭亡,存续近700年。

希尔凡皇宫建筑群被称为流淌在石头上的交响乐,优美地散布在内城最高的山丘之上。整个建筑群根据地势的起伏变化分为三个部分,最高层是希尔凡皇宫、基万汗那,中层是赛义德陵,第三层为皇家陵寝、清真寺。巨大的圆顶、宣礼塔、无与伦比的精细浮雕以及宏伟的砌石结构使得希尔凡皇宫成为阿塞拜疆建筑阿普歇伦流派中最杰出的代表。

希尔凡皇宫被认为是建筑群中最早建造的,皇宫为两层结构,通过三个螺旋状的窄梯相连。皇宫大门入口是一个小厅,正中间为雕刻精美的一二楼间的通气井。从小厅的左面拾级而上就到了皇宫的大殿,曾经的国王在这里会见和宴饮招待客人。穿过大厅,按顺时针方向一路走来,则是国王的书房和后宫,二层现存16个房间。下层27个房间,为仆人间和库房,目前暂未开放。

皇家陵寝建造者的名字发现得比较偶然:1945年维修时,一位女工的头发有点乱了,她掏出镜子,在她身后入口处,有两个腰果花纹饰(火焰纹饰)恰巧和镜子高度平齐,一霎间她读到了反写的字迹,纹饰上隐藏着设计师的名字——麦马尔·穆罕默德·阿里。

麦马尔走了,留下他的杰作,他不甘于被尘世忘记,500年之后,其名字昭于世人,是狡黠和命数使然,可是又有多少人被埋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呢。

内城的城防体系——阿巴斯沙赫门

巴库内城的北墙有阿巴斯沙赫门,也称双门,由两个并列的拱门搭建而成。拱门上方刻有希尔凡王朝的徽标:两只狮子,中间是一个牛头,牛头下侧两面各一个小圆。牛头代表着财富,狮子代表着勇敢和守护,两个小圆代表日月。

少女塔位于内城的东南角,塔基建于巨石之上,塔高28米,内部空间共7层。登临少女塔,可以看到石油工人大街、巴库湾和巴库内城全貌。

巴库城墙的拱门上方刻有希尔凡王朝的徽标:两只狮子,中间是一个牛头,两侧有两个小圆。牛头代表着财富,狮子代表着勇敢和守护,两个小圆代表日月。

巴库城墙上的大炮。希尔凡王朝时代,有2000名战士守卫着内城。

阿巴斯沙赫门的变迁是和内城的城防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世纪巴库内城曾经有内外两道城墙。内墙高度5—10米,厚度约3.5米,建成于1138年(现在部分城墙可见,残存高度约80—100厘米)。1608年,巴库总督又在距内墙10—12米处加建了外墙。两道城墙之间掘有壕沟,从靠海的一面引入了海水。

内墙分布着70座(现仅存25座)带有炮口的半圆形箭塔,配有40门大炮,城墙和箭塔的顶部有射击孔和箭垛,北墙内的贾巴汉尼塔楼和南面的少女塔都是城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贾巴汉尼塔主要用作军械和给养,塔下建有地下道通往城外,可以对围城者展开出其不意的突袭。

希尔凡时代,有2000名战士守卫着内城。他们头戴头盔,上身着甲,穿着宽裆窄脚的马裤,手持圆盾,通过所披斗篷的颜色和图案来区分敌友。武器为长矛、战斧、短剑、用来投掷的标枪以及陶土做的燃烧瓶。15世纪末期,希尔凡沙赫已经为他的战士们装备了火枪。

19世纪巴库城市发展得非常迅速,1886年外墙被移除,外墙的城门被移入内城,与内城的沙马基门并成今天的阿巴斯沙赫门。同时,巴库的执政者下令,所有进入巴库湾的商船,必须带入不少于1吨的肥沃土壤,倾入内外墙之间的壕沟,壕沟被渐次填平。外墙和壕沟、曾经严密的城防体系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北墙的车路上,至今还摆着16世纪的大炮和复原的投石机,城墙上也能找到古老的弹痕。王朝的兴衰自有定数,可平民和战士却要用流离失所和生死存亡来承担战争的残酷。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民族,也不能选择出生于和平或者战争年代,当动荡岁月滚滚而来的时候,每个人都避无可避。

巴库内城的伊斯兰浴室通常是半地下结构,顶部覆盖着带有透光孔的圆顶。

由商队驿站改造成的餐厅。

伊斯兰的印迹——洗浴文化

少女塔北面紧邻着9世纪的清真寺遗址,遗址向北隔着一条不足1米的小道,就是哈吉加尔巴浴室和古贸易市场遗址。哈吉加尔巴浴室始建于15世纪,20世纪60年代对内城部分建筑进行拆迁时,浴室和古贸易市场同时被发掘出来,现在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

浴室是伊斯兰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信徒被要求每周必数次洗浴。巴库内城的伊斯兰浴室通常是半地下结构,顶部覆盖着带有透光孔的圆顶。内部有比较完善的给排水系统,部分洗浴区还设有用蒸汽作为热源的地热系统进行供暖。浴室外配有燃烧室,燃料通常为含有石油的灰白色粘土块。浴室内分区合理,有更衣區、洗浴区和休息间,洗浴池划分成凉水池和热水池。

事实上,在漫长的中世纪,阿拉伯地区保存和传承了希腊罗马文明和波斯文明,在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方面一直领先于欧洲。

对中世纪的穆斯林女人来说,浴室几乎是唯一的聚会场所。女人们带着食品,领着孩子,拎着铜盒子,里面放着香、指甲花、巴斯玛(一种染色植物)和有时重达几公斤的首饰,和邻居、闺蜜们说笑聊天。对少女来说,浴室更是相亲场所,她们会戴上最好的首饰,盛装打扮,来到女浴室,媒人帮着她们谈婚论嫁,未来的婆婆们则在仔细观察中意的儿媳。

浴室的服务项目远不止洗浴,还包括按摩和理发,每个浴室都有一定数量的按摩师,而理发师则负责理发、刮脸、染黑头发和胡须。洗澡和按摩之后,浴客会开始休息和放松,移步休息区,吃午餐,喝茶,抽水烟,非常惬意,有人可以在此消磨一整天甚至过夜。

阿巴斯沙赫门的东侧,有近期发掘的浴室遗址,2022年内城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了复原,基本可以窥探到伊斯兰浴室的原始风貌。内城现存为数众多的伊斯兰浴室或遗址,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它们都在内城的各入口附近,这是因为风尘仆仆的商人,来到古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要洗去旅途的风尘和疲惫。

丝路花雨——商队驿站

过了哈吉加尔巴浴室,向东北方向行进50米左右,有一个小胡同,小胡同东面是14世纪的穆尔达尼商队驿站,当时主要接待印度北部来的客商,西边是15世纪的布哈拉商队驿站,主要款待中亚客商。

古城里一共有4家类似的商队驿站,分别建于12—17世纪。客栈平面布局一般呈矩形,布局像极了中国福建的土楼:空旷的庭院用来安置驼畜和交易商品,两层的居住区和仓库围绕着庭院,高高的院墙和厚实的大门用来防御强盗洗劫。

商队驿站是商路的产物。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亚、西亚、南亚和地中海沿岸已经形成了部分商路,沿着商路修建了大量的商队驿站。这些驿站往往相距30公里左右,正是使用驮畜为运力的商队一个白天的路程。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沿丝绸之路流动的不仅有维系各国经济运转的商品,东西方文明和宗教也随着丝路散播开去。

巴库位于商路之上,凭借巴库湾和沿里海海岸通往南欧平原的狭窄通道,一度打破了拜占庭的垄断地位。10—15世纪,希尔凡王国成为里海最重要的港口和贸易中心,大量的商品通过里海和伏尔加河输往东欧和北欧。巴库内城的考古发掘中,先后找到了希腊、罗马、安息、拜占庭、阿拉伯、塞尔柱、蒙古和伊朗萨菲时期的金银币,在东欧国家也出土过阿塞拜疆的银迪纳姆。10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的记载证明了当时巴库港贸易的火爆:在这个集市上,出售了100万只羊,而且是用支票付的款。

随着蒙古军队对欧亚大陆生产力的破坏,以及宋明时代东亚海运的开展,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以及后来铁路的兴建,使丝绸古路渐渐淹没在漫漫黄沙之中。

在内城的南出口,有一座非常隐蔽的17世纪的商队驿站,现在改为木卡姆餐厅。餐厅的入口低于地面1米左右,门前修了一个精巧的台阶,可以从两侧下去,东侧的台阶附近有一队青铜雕塑商队,仿佛从17世纪走来。餐厅里修葺一新,古老的结构和风貌基本没有改动,只是加入了一些现代的照明和悬于中庭之上的巨大玻璃顶。如此一来,即使风雨再大,也可以坐在中庭,品着茶,抽着水烟,静听风雨声,沉迷于石头扶手上的岁月包浆。

“东方巴黎”——欧式建筑

过了布哈拉商队驿站,再往北,是内城的古拉街。古拉街曾是内城的商业街。西亚城市的布局往往和长安街相仿,居住区、贸易区和手工业区都被规划在城市的不同区域。

古拉街很窄,也不长,两边是带有巴洛克风格的多层欧式建筑,建于19世纪末开启的“石油繁荣年代”。踩得发亮的镶石路面,两侧建筑精美的雕刻外立面,一瞬间让你从古老的伊斯兰文明穿越到近代的欧洲城市。

除了风之城,巴库还有一种称呼:猫之城。城里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懒洋洋的猫。猫也体现在古拉街建筑的外立面雕刻上。沿古拉街,离布哈拉驿站约100米的路西,有一栋不起眼的灰色三层欧式小楼。二楼阳台内,站着两个石雕的小孩,凭栏朝上面的三楼阳台张望,三楼阳台的栏杆蹲着几只石雕的猫。孩子的神态惟妙惟肖,这是为了纪念一位勇敢的小女孩而造,她试图救助困在楼顶上的猫却失足跌落。

这种强调外墙装饰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在内城里占了相当多的比重。19世纪末,随着巴库石油开启工业化开采,巴库进入石油繁荣年代。大型欧洲资本涌入巴库石油行业,大批的俄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建筑师也随之而来,各种欧式建筑如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内城的建筑也开始带有越来越强烈的欧式风格。

古城北墙的伊兹玛依宫就是该时期的杰出代表,是石油大亨穆萨·纳吉耶夫为纪念其儿子伊兹玛依而修建。富有的石油大亨可以很轻易地通过石油赚取高额利润,却不能阻挡家庭的悲剧一个接着一个发生。失去爱女两年之后,大亨又失去了他唯一的儿子,为纪念爱子,纳吉耶夫决定修建伊兹玛依宫。纳吉耶夫把波兰设计师布洛什科派到意大利获取灵感,布洛什科建议选取威尼斯宫为范本。1907年,伊兹玛依宫开始建设,它带来的震撼超过了巴库同期所有大型建筑,这也正是纳吉耶夫所要的效果。伊兹玛依宫现在为阿塞拜疆国家科学院主席团办公地。

古城墙的西边,是黄白相间的阿塞拜疆爱乐乐团音乐厅,与音乐厅隔街相望的是阿塞拜疆艺术博物馆,古城北面,是蓝白相间的文学博物馆,过了文学博物馆,不远处是阿塞拜疆婚礼宫。这些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巴洛克和哥特式作品,它们和石油大街两侧宏大而精美的欧式建筑相互辉映,为巴库赢得了“东方巴黎”的称号。

走在巴库内城,感觉就像在古老伊斯兰文明和近代欧洲文明之间穿梭。

伊兹玛依宫是石油大亨穆萨·纳吉耶夫为纪念其儿子伊兹玛依而修建,现在为阿塞拜疆国家科学院主席团办公地。

巴库是一座“猫之城”,城里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懒洋洋的猫。

售卖当地传统地毯、工艺品等的內城市场。

电影镜头中的巴库

从希尔凡皇宫出来,回到西门,向南是一条长长的斜坡。斜坡的西面是城墙的瞭望口和箭垛,瞭望口是绝佳的拍摄地,可以拍到巴库市政府的巴洛克式大楼,这里曾是阿塞拜疆议会所在地,后来议会搬到了新城观景台附近。

我们顺着镶石的斜坡往下走了100米左右,只见左侧的房子边儿上挂着一面旗,旗上画着一条蛇缠绕在酒杯上的图案。在苏联,这是药店的标志,寓意药本身具有毒性,慎重使用。可是,这面旗和药店没有一点关系,这是苏联电影《钻石胳膊》的取景地之一,是独联体游客的打卡圣地。《钻石胳膊》的主人公在这条斜坡上摔倒了,喊了一句“见鬼”,结果这恰巧是不法之徒的接頭暗号。不法分子把主人公扶进了屋,把钻石和金币放入缠在他胳膊上的纱布和石膏中,把他送走了。之后主人公和试图暗地里抢回钻石的不法分子斗智斗勇,最后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

由于苏联当时和西方国家关系不佳,电影拍摄伊斯兰国家的镜头时会把巴库老城作为取景地,需要拍西方国家时,一般把波罗的海的塔林作为取景地。

苏联时期的电影《别害怕,我们和你在一起》在阿塞拜疆北部高加索山区拍摄了很多镜头。近年来,许多西方电影也把阿塞拜疆作为题材和取景地。007系列中的《黑日危机》,情节就是围绕着阿塞拜疆石油管线展开的,把巴库内城、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作为重要的取景地。2015年,阿塞拜疆和英国合拍了《阿里与尼诺》,可以从中看到巴库的石油钻井区和高加索的山景。

等待探索的“彩蛋”城市

巴库内城的保护和修复一直都在悄悄地进行。每次去的时候总能发现几处脚手架和禁止通行的隔离带,风雨的侵蚀和人潮的踩踏,对古迹会形成伤害,不及时修复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巴库人用心地保护着内城。

巴库内城的开发显得大胆,内城里散落着数量众多布置精致的餐厅、商店、宾馆和充满想象力的雕像,城内的花园也在不断地开发和新建,内城变得更加色彩丰富、优雅、充满活力。

珍惜传统,面向未来,这既是阿塞拜疆城市规划的方针,也是内城保护的方针。难的不是开发,而是怎样开发,怎样把现代化的科技完美地融入古建筑中去,怎样把风景、新建筑、新元素和古迹放在一起浑然天成又相得益彰。

研究内城这一有2500年历史的时光胶囊,恐怕历史学家和考古学者穷尽一生,也不能充分还原,几十万字的著述也不能穷尽内城里每幢建筑的历史故事,更遑论古城地下还有多少未发掘出的残迹默默藏于漆黑。

2018年4月,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阿塞拜疆大奖赛在巴库城市赛道举行。自2016年起,每年一度的F1大赛都在巴库上演。

有空余时间的时候,可以拿上矿泉水,离开传统的游览路线,独自一人探访城内的大街小巷,去看看压在阿普歇伦石灰石里的贝壳和海砂,抚摸栅栏上正在喝水的铁鸟。拐过小巷,山丘而下的小胡同尽头会突然出现巴库湾的柔蓝,每一个镜头都可以入画,每一步都是风景。偶然间发现的画廊、清真寺和博物馆,都会带来如藏在彩蛋里的小秘密和惊喜。历经沧桑的老妇人,有时会和你回忆从前的时光,讲述她们的故事。慢慢地,内城会日渐清晰和丰满。

也可以做一个从12世纪到17世纪的清真寺探访。你会发现,清真寺并不总是最初的模样,在内城里,它的形制和规模也是一路演变。就像是这座内城,一直都珍惜着传统,也一直都面向着未来。

(责编:刘婕)

猜你喜欢

内城巴库阿塞拜疆
北京内城河湖水质情况分析及思考
基于英美国家实践的中国内城贫困问题化解思路*
没事请到丰城玩
没事到丰城玩
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访问陕西
从阿塞拜疆到敦煌*——袄教研究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