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如何预防水灾

2023-08-19杨民仆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32期
关键词:洪泽湖防灾河道

近日,我国不少地区遭遇强降水天气,防汛工作进入关键期。我国历史上曾洪灾频发,明清时期尤为严重,当时人们是如何防灾的呢?

北宋时已能够根据初春水的涨幅,预测七八月间伏秋大汛的涨幅,类似的预报方法一直沿用至清代。古人依据河心主溜(河流中流速最大的一股水流)与近岸水流之间的水面高差,预报即将来临的水势大小。如果河心水位明显高于两侧,可推测后面来水必大。

在长江下游的吴江境内立有两座北宋时期的水则碑。碑分为“左”和“右”两碑,左碑记载历年最高水位,右碑则刻画一年中各旬、月的最高水位。这种水则碑不仅是观测水位的标尺,而且也是历年最高洪水位的数据记录。由碑文刻画就可知道宋代已建立了水位观测制度。

为准确掌握淮河水情和水位的变化,更好地控制闸坝的启闭,清代开始在洪泽湖上设立“水志”。康熙年间,洪泽湖已有比较成熟的水位站,自此以后洪泽湖水位每年均有详细记录。

在汛期水情的传递方面,明代出现了类似军事上“快马飞报,六百里加急”的上下游洪水情报传递制度。

明代以前,治河并不设专职的官吏,发生重大水災时,皇帝临时派出主管官员前往处理。明中期以后,水灾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明廷开始设立总理河道一职,全权负责黄河、淮河、长江、运河事宜。到清顺治年间,改总理河道为河道总督,同时规定河道总督加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为从一品官,从此之后河防体制更趋完备。

防汛的根本是堤坝坚固。明清时期,对修堤取土、高度,甚至土质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在堤防维护方面,明代治水大家潘季驯提出:“河防在堤,而守堤在人,有堤不守,守堤无人,与无堤同矣。”

同时潘季驯还制定了著名的“四防二守”的修防体制,“四防”包括昼防、夜防、风防、雨防,根据不同情况对于各堡夫、河兵均有具体规定,确保大堤时时有人巡守,使无意外之虞。“二守”是指“官守”和“民守”,官守指在大堤设立堡夫、河兵,使他们通力合作;民守是指另外征发附近乡村夫役,协助防守,等到水落才能回家。

值得一提的是,堤防维护十分重视在堤岸上种树植草。比如在堤前密栽芦苇和茭草,使河水有风但不能成浪;在堤根和堤面上广种草籽,即使被雨淋泥土也不会松动。

清代完善了“签堤”制度。所谓“签堤”,就是每年春初,分派兵夫,手持安装了木柄的长尖头细铁签,在堤上逐段用长尖头细铁签进行锥探。如果发现堤内暗藏洞穴,则仔细刨挖,寻找根源,再分层填实,恢复原状。

此外,明清两代对仓储备荒也极为重视。清代中后期,在官仓不力的情况下,江淮流域义仓的大批兴建,依靠民众自身的力量,发挥了较好的防灾备荒效果。 (摘自《新华日报》 杨民仆/文)

猜你喜欢

洪泽湖防灾河道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洪泽湖渔鼓:漂浮在水上的民俗文化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防火防灾”大作战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洪泽湖渔家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